-
1 # 追求平常心
-
2 # 史向峰9
如何靜心養性?好雅緻的問題啊,遇到知音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幸福度也在大幅度提高,追求更加美好的吃穿住娛樂享受在一些人的心胸中瘋狂膨脹,出現了物慾橫流,為富不仁,急躁難安的現象,見於這種情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冷靜考慮怎樣才能出汙泥而不染,處鬧市而不迷失人生的正確方向,這就需要靜心養性。那麼怎樣去靜心養性呢?我在上午回答的怎樣無慾無求中已經講了首先得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要務正業,要善於反省自己,要善於用法律用規章制度約束自己,用宗教信仰改變自己,這些都可以使自己靜心養性。但靜心養性應該是比無慾無求提得更科學一點。無慾無求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而靜心養性,人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到。所以我想來談一談似乎是與無慾無求有點重複的靜心養性問題。
諸葛亮在他的《戒子書》中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裡主要講的就是兩個字,一個就是靜,一個就是儉。怎樣才能做到靜和儉呢?實際上靜和儉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能節制貪慾,過節儉生活,安貧樂道,就能養德,就能守靜,就能站得高,看得遠。能守靜,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就會樂勤重儉,就不會陷於物慾橫流中去,就能把持住自己,不貪不腐,也能使自己境界高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現在有些人做不到,所以才終日花天酒地,淫慢無度,險躁發狂,貪慾熏天,最後成了蒼蠅老虎,成了階下囚。
靜和儉能否做到,與一個人的人生追求是有密切聯絡的。要是持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態度,那永遠也靜儉不下來。要是持著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的態度,自然就可以靜下來儉下來。一個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貪慾,經常處在禪靜狀態,遇事多施惠於人,不攀比位高財豐,不羨慕門庭若市,不追求高大上,本本分分做人,平平淡淡求真,勤勤懇懇謀生,節節儉儉理財,清清白白養德,就能做到塵不沾身,靜心養性。本人寫過一副不守聯律的對聯,上聯是室內儉樸心寧靜,下聯是屋外繁華身不驚,橫批是氣定神閒。本人的人生格言是:勤能補拙,儉以養德,寧靜致遠,知足常樂。藉此機會分享給大家,願與同仁共勉。
回覆列表
靜心養心,是健康長壽的溫床
調心堂董峰 健康是每個人的願望,因此養生成為人們不斷追崇的目的。養生是一門學問,所謂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內經》上有這樣一句話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講的就是心態平和,則正氣存內,那麼你抵禦外邪的能力就強,健康長壽的機會就大。 對於老年人來說,不管健康還是患病,心態都是第一位的。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凡是比較樂觀、放得開的人,活的時間就越長,從一定程度來說,心態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那麼,哪些良好的心態有助於長壽呢?
1.寬心 心寬的人對外在世界的包容度高,寬容的人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寬厚多恕地對人對事,是健康品質的高尚素質的表現,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2.善心 善良是一個人的美好品質,一個人常行善事,樂於助人,幫助弱者擺脫困境,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內心永遠平衡、滿足,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自然就少。
3.童心 一些童心未泯的老年人被稱為“老小孩”、“老頑童”。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老人臉上總是洋溢著快樂的笑容,腦子裡藏著各種新奇的點子,生活永遠充滿樂趣,這樣的人精神愉快,身體怎麼會不健康呢?
4.靜心 內心的平靜是心靈深處的恬然、安謐、舒適和自在。淡泊致遠,寧靜明志,在繁忙浮躁的充滿誘惑的塵世紛擾下,只有真正內心充實,有所依憑的人,才能做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擾,才能達到養生養心的最高境界。 總的來說,好心態是決定一切事物的基礎,健康的身體也是來源於健康的心態。凡事都應當保持樂觀,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