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亮劍》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在劇中楚雲飛和李雲龍在抗戰時期曾有過多次合作,而且也合作的相當默契,兩人還有著不錯的私誼。然而因為政見不同,之後二人不得不分道揚鑣,甚至最終發展到了你死我活的局面。比如在淮海戰役期間,李雲龍就專挑楚雲飛下手,並且多次率部深入敵後,進行斬首行動,欲將楚雲飛除掉。

    而大難不死的楚雲飛在病床上對探望自己的部下們分析當前局勢時,說道:如今解放軍採取的是大迂迴的戰略,和當年蒙古人滅宋採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轍。即便白崇禧長官的幾十萬大軍現在還沒有遭受損失,可是這樣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軍對手。

    說完,楚雲飛陷入了沉默。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的確如楚雲飛預料的那樣,白崇禧被林彪部消滅,縱橫國內20年的桂軍至此煙消雲散,其餘國民黨部隊特難逃被消滅的下場。作為國民黨軍隊中有如此高瞻遠矚想法的人還真是不多,無奈人微言輕,即便看出瞭解放軍的攻勢,也無能無力。

    之後,在與南宋的對峙中,蒙古曾經發動過多次對南宋的進攻,每次都把主要進攻方向放在釣魚城和襄陽兩個點上,但始終未能突破宋軍的防線。到蒙哥時期,忽必烈奉命鎮守關中地區,蒙古命令忽必烈進攻,忽必烈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進軍路線,就是從關中西部地區繞過秦嶺,沿著甘南、甘孜進入川區,再一路向南,最後消滅了雲南的大理政權,再由南向北進攻。

    蒙古的這兩次戰略大迂迴,都是在對手正面防禦體系已經比較穩固,正面進攻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出奇兵,從對方防禦體系的邊緣地帶進行戰略迂迴,繞到對手防禦體系的後背去,再從敵人背後進攻,就可以突破對手的防禦體系。而且,蒙古的這兩次大迂迴的行軍路線,所經過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非常艱險,沒有特別堅強的戰鬥意志,是做不到的。

  • 2 # 地圖新視界

    《亮劍》中楚雲飛為什麼說解放軍軍事戰略與成吉思汗如出一轍?

    《亮劍》這部劇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的良心之作,比較客觀地把當年的歷史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我們的印象中,國軍將領一般都是貪生怕死、驕傲自滿、本事不大,脾氣卻很臭。但是劇中的“楚雲飛”卻是一位憂國憂民、有著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軍事素養、打仗也很了得的國軍將領,在國軍中可謂是出類拔萃。因此也讓李雲龍這個亦敵亦友的人對楚雲飛是刮目相看,惺惺相惜。

    而大難不死的楚雲飛在病床上對探望自己的部下們分析當前局勢時,說道:如今解放軍採取的是大迂迴的戰略,和當年蒙古人滅宋採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轍。即便白崇禧長官的幾十萬大軍現在還沒有遭受損失,可是這樣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軍對手。

    楚雲飛雖然只是小說《亮劍》的虛構人物,但他在病床上說解放軍的軍事戰略與成吉思汗如出一轍,卻是有一定根據的。楚雲飛這個說法應該是暗指俄羅斯名將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而為什麼會在機械時代提到成吉思汗?這裡牽涉到西方軍事史上的一段掌故。

    一:西洋軍事學說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回顧一下西方戰爭藝術學說史。西方戰爭學說,被公認為起源於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約米尼常年跟隨拿破崙作戰,受封元帥,從拿破崙戰爭中概括出一套理論,等於是發明了近代軍事科學,例如,他發明的“內線作戰”概念,確實具有幾何定律一般的普適性,關於預備隊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讓大多數基層軍官很快掌握戰爭藝術。一戰之後,西方軍事學術醞釀更大的變局,有些人就開始整理東西方戰爭史,學術中心就在倫敦,以富勒維代表的理論家撰寫了《西洋軍事史》。這批人多數是歐洲各國的青年軍官,對東方的蒙古騎兵的作戰方法有很高評價。如李德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就嘗試把蒙古騎兵作戰方法與機械化結合起來,實際上發明了閃擊戰。

    與此同時,俄國也在醞釀軍事觀念變革。由於布林什維克運動具有摧枯拉朽的歷史力量,各種舊觀念灰飛煙滅,新思想獲得了空前肥沃的土壤。以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等為代表的前蘇聯紅軍指揮員在實戰中大膽創新,發明了新的軍事流派,這個流派強調軍事工業、政治培訓,軍事上則結合古代騎兵作戰方法,強調大縱深、大迂迴、大穿插等等大戰術,集中使用現代工業武器等等。

    二:區別

    不過楚雲飛口中“解放軍的大迂迴”和當年蒙古滅宋的大迂迴戰略雖說都是屬於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但還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把當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繼承人忽必烈的進攻路線比喻成“右勾拳”的戰略的話,那解放軍採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戰略。那什麼是左勾拳,什麼又是右勾拳戰略呢?

    忽必烈當年在荊襄一線久攻不下,於是就改變進攻方向,力圖從陝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雲南,而後在沿長江自西向東,直至消滅南宋政權,這就是所謂的“右勾拳”。

    而解放軍採取的“左勾拳”就是自東向西進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防止國軍的主力部隊撤到臺灣去。所以在渡江戰役後,解放軍各部配合默契,先是拿下浙江和福建,封鎖與臺灣的聯絡。然後四野率主力解放兩湖和兩廣,切斷廣東和海南島的聯絡。然後二野自東向西攻城落地,其中更是派了一個兵團火速趕到雲南,切斷國軍逃到國外的退路,讓他們在國內無所遁形。

    所以可以看出楚雲飛說的對也不對,雖然都是大迂迴,但是蒙古是自西向東,而解放軍是自東向西。不過,當年清朝入關後,採取的進攻步驟和解放軍的進攻路線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區,然後在分兵自西向東進發。

    三:總結

    其實國民黨慘敗一點不值得同情,在歷史上幾次改朝換代時都發生過雷同的進攻路線了,國民黨還不吸取教訓,還妄圖憑藉大西南固守待變。如果蔣介石丟掉幻想,把剩餘的國軍主力及時撤到臺灣和海南島,我想,國民黨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吧,至少還有抵抗的資本在。

  • 3 # 愛好和平鴿吻別

    形式上相似,目的完全不同。18兵團從陝西進入四川。3兵團5兵團從湖南貴州進入西南。4兵團由江西到廣東到廣西到雲南,切斷退路。三面包圍合擊消滅國民黨西南勢力。

    蒙古呢?為了迂迴而迂迴,在西南徒耗力量,對最終滅南宋影響很小。

  • 4 # 歷史咖啡

    楚雲飛這個戰略學說應該是源自俄羅斯名將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為什麼會在機械時代提到成吉思汗?這裡牽涉到西方軍事史上的一段掌故。如下:

    西洋軍事學說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回顧一下西方戰爭藝術學說史。西方戰爭學說,被公認為起源於約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約米尼常年跟隨拿破崙作戰,受封元帥,從拿破崙戰爭中概括出一套理論,等於是發明了近代軍事科學,例如,他發明的“內線作戰”概念,確實具有幾何定律一般的普適性,關於預備隊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讓大多數基層軍官很快掌握戰爭藝術。一戰之後,西方軍事學術醞釀更大的變局,有些人就開始整理東西方戰爭史,學術中心就在倫敦,以富勒維代表的理論家撰寫了《西洋軍事史》。這批人多數是歐洲各國的青年軍官,對東方的蒙古騎兵的作戰方法有很高評價。如李德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就嘗試把蒙古騎兵作戰方法與機械化結合起來,實際上發明了閃擊戰。

    與此同時,俄國也在醞釀軍事觀念變革。由於布林什維克運動具有摧枯拉朽的歷史力量,各種舊觀念灰飛煙滅,新思想獲得了空前肥沃的土壤。以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等為代表的前蘇聯紅軍指揮員在實戰中大膽創新,發明了新的軍事流派,這個流派強調軍事工業、政治培訓,軍事上則結合古代騎兵作戰方法,強調大縱深、大迂迴、大穿插等等大戰術,集中使用現代工業武器等等。

    故事的歷史背景

    這個流派對中國軍事影響很大,但卻是分成兩頭的。最早進入黃埔軍校的教官,如布柳赫爾(即加侖)等,也掌握了這套理論,影響了國共合作時期的兩黨軍事家。楚雲飛顯然就是這個時期受到影響的。後來在抗日戰爭期間、解放後,都有留蘇人員學習這套理論。所以亮劍講出這些話是不奇怪的。

    最後。古代歐亞大陸有很多成功的軍事遊牧民族,為什麼單單提到成吉思汗呢?例如,東亞大陸的古代騎兵,其裝備和戰鬥力之強當數女真鐵浮圖,為什麼不以女真騎兵作戰方法來說事呢?這仍是上述軍事思想的體現。蒙古騎兵是極為輕便的,為了追求機動性,已經拋棄了大多數能拋棄的東西,蘇聯的裝甲軍也是如此,並不追求單兵作戰能力,而是追求整體戰略效果,這個特徵與蒙古騎兵當然是一致的。

    這個思想影響極深,現代的俄國陸軍仍然在追求“大陸軍”,記得新聞報道,普京搞了一次演習,30多萬人從莫斯科到遠東只花了一個星期,六千公里快速機動,可能已經達到了目前最高水準了。如果這事是真的,那就說明這個軍事學派仍然還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完)

  • 5 # 歷史局中人

    而大難不死的楚雲飛在病床上對探望自己的部下們分析當前局勢時,說道:如今解放軍採取的是大迂迴的戰略,和當年蒙古人滅宋採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轍。即便白崇禧長官的幾十萬大軍現在還沒有遭受損失,可是這樣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軍對手。

    不過楚雲飛口中“解放軍的大迂迴”和當年蒙古滅宋的大迂迴戰略雖說都是屬於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但還是有所區別的。

    如果把當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繼承人忽必烈的進攻路線比喻成“右勾拳”的戰略的話,那解放軍採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戰略。那什麼是左勾拳,什麼又是右勾拳戰略呢?

    忽必烈當年在荊襄一線久攻不下,於是就改變進攻方向,力圖從陝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雲南,而後在沿長江自西向東,直至消滅南宋政權,這就是所謂的“右勾拳”。

    所以可以看出楚雲飛說的對也不對,雖然都是大迂迴,但是蒙古是自西向東,而解放軍是自東向西。不過,當年清朝入關後,採取的進攻步驟和解放軍的進攻路線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區,然後在分兵自西向東進發。

  • 6 # 歷史知事

    解放軍的渡江戰役後大西南戰略,和成吉思汗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首先必須認識到,成吉思汗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統一的中國。成吉思汗死前,蒙古軍隊在中國境內的控制範圍,僅限於內蒙和東北以及甘肅新疆,整個華北和南方,就是原本北宋的大部分土地,還在金朝和宋朝手裡。

    所以,所謂的成吉思汗統一中國戰略,完全不存在。

    忽必烈的戰略是,攻取四川,進而佔據雲南,然後居高臨下順流而下佔領整個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整個戰略的基本前提是,青藏高原在忽必烈手裡!早在1246年就歸順蒙古的青藏高原,自然成了蒙古軍隊發動攻擊的戰略基點。

    仔細一看,發現解放軍的大西南戰略,不僅與元朝統一中國不同,反而是正好相反。唯一相同的地方是,解放軍佔領雲南,實現了對四川的包抄。可是,解放軍接管雲南的時間是1949年12月9日雲南起義,當時金門戰役早已經結束了兩個月。楚雲飛隨著胡璉離開大陸時,絕對沒有機會算到雲南會和平起義。

    如果非要說解放軍的大西南戰略和那個朝代最相似,那也只能是清朝統一中國的戰略。

    與之相似的是,清朝渡江後,迅速滅掉了南明弘光政權,南明隆武政權,這兩個政權分別是福王系和魯王系,支援魯王系的鄭成功,失去大陸根據地之前,取得了臺灣作為新的根據地。南明政權中最長壽的桂王系,在雲貴川一帶堅持鬥爭了40多年,還曾經取得了戰勝清軍的輝煌戰績。

    最終,南明政權的覆亡,恰恰是逃往國外,被緬甸蠻王出賣俘虜,一場咒水之難,宣告了明朝政權的最終倒臺。

    拋開歷史,劇情安排上,楚雲飛說這句話,也是完全無厘頭。

    《亮劍》的主創人員,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給李雲龍的對手楚雲飛加了很多戲。其中撤離大陸時那種故土難離的心情,用一抔黃土的情節所代替,並且還加上了狗尾續貂的一句成吉思汗戰略。其實這是一個極其失敗的創作發揮。

    楚雲飛再次出現,就是1958年金門炮戰了。李雲龍的特戰隊梁山分隊潛入金門島,指引著解放軍炮兵轟擊國軍的重要戰略點,就連反斜面的指揮部都被炸掉了。楚雲飛當時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頂頭上司是胡璉,另外三位同事是副司令趙家驟將軍、章傑將軍和吉星文。這場炮戰,趙家驤、章傑和吉星文當場被炸死,而楚雲飛憑著主角光環躲過一劫。

    最後楚雲飛還利用李雲龍之死,進行了一次“政治攻勢”,他在廣播中這樣說:

    只可惜,這些都不能在電視劇裡面演出來了。

  • 7 # 北洋海軍炮手

    我感覺這是《亮劍》不符合歷史的一個瑕疵,不過不必認真,這部電視劇總體還是不錯的,雖然拍的沒有原著那樣有深度,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解放軍和清軍都會選擇相似的戰略?原因很簡單。第一,不管是明清還是近現代,江南地區都是富庶之地,先奪取江南就可以控制全國大部分財富,為支援統一戰爭;第二,不管是清軍還是解放軍在初期都缺乏像樣的水面力量,所以只能揚長避短,儘量在陸地上消滅敵軍,不使其逃往海上。

    所以,祖國統一是必然的,我等有生之年應該能看到祖國統一以及中華完璧的那一天。

    全文完

  • 8 # 大將軍威武K

    楚雲飛講的大迂迴戰略是當年元滅南宋時用過的一種戰略,但是滅亡南宋並不是使用的一種戰略。元(蒙古)滅南宋曾經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戰略都不一樣。第一階段是蒙古大汗窩闊臺攻宋時使用了全面進攻戰略,遭遇長江天險,沒有成功。第二階段,蒙哥大汗吸取教訓,採取迂迴戰略從西南進入,滅掉盤踞雲南的大理國,然後從大理出動進入南宋腹地,避開長江天險。但是因為南宋川蜀防線的持續抵抗,截斷大理與北方的聯絡,致使從大理出動的蒙古軍力量十分有限,根本達不到滅宋的目的。第三階段,元世祖忽必烈還是從長江天險作為突破口,費時費力徹底將其摧毀後才完成了滅宋的任務。

    700年後,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也使用了大迂迴戰略,從規模和戰略目標上都和蒙古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按照楚雲飛講話的時間段,解放軍一共使用了兩次大迂迴行動。第一次是打擊桂系軍閥白崇禧,解放軍集中了第四野戰軍大部和第二野戰軍一部,總共4個兵團17個軍,50餘萬兵力,兵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指揮5個軍從武漢出發南下擔任正面攻擊;東路由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和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指揮第4、15兵團從南昌出發向廣東推進,然後沿著南海海岸向廣西進攻;西路由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3個軍從常德南下,向中越邊境推進,然後向西進入廣西。

    經過衡寶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歷時八個月,解放軍最終殲滅桂系集團全部連同其他一些國民黨軍隊共計30萬人,解放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中南五省全部。

    第二次是解放大西南的戰役。目的是為了解放大西南川、康、雲、貴四省和防止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最後一個軍事集團南逃國外的去路,解放軍部署了大迂迴戰略。

    這次解放軍集中了第二野戰軍大部,第一、四野戰軍各一部共計60萬大軍從湖北、貴州、陝西三個方向發起攻擊。解放軍的攻擊行動最先從湖北、貴州發起,目的是為了迅速將防守川東、鄂西的國民黨軍宋希濂集團20餘萬人殲滅。陝西方向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暫時按兵不動則是為了抑留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於川北、陝南,好讓南面的解放軍放手殲敵。

    很快,解放軍迅速殲滅了宋希濂集團,控制了川東。胡宗南集團如同驚弓之鳥,倉皇向川南川西撤退。但為時已晚,南路解放軍向川南、川西快速推進,北路解放軍也越過秦嶺,如泰山壓頂般向成都平原挺進。兩路大軍如同兩把鐵鉗,將胡宗南集團連同從川東一路西撤的國民黨軍其他部隊約30多萬人緊緊包圍在了無險可守的四川盆地之內、成都平原之上。與此同時,結束了廣西戰役的解放軍第4兵團也迅速向雲南挺進,封鎖中緬邊境,完全切斷了中國大陸上國民黨軍撤退到境外的一切道路。

    大西南戰役歷時不過兩個月,解放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殲敵數目的最高記錄——90萬,徹底解放大西南雲貴川康四省。

    相比這兩個間隔700年之久的大迂迴戰略,蒙古人沒有達到滅亡南宋戰略目的,但是解放軍卻完成了解放南中國的戰略目的。

  • 9 # 何兵兵39049161

    一樣個錘子,蒙古那是少數民族搶地盤。是解放戰爭是國共內戰,爭奪的是政權的合法性。你想一想你如果想要搶地盤怎麼搶,肯定是先近後遠,能佔領就佔領,能搶光就搶光,能殺光就殺光,不用想怎麼治理,反正不是我老家,先捏軟柿子。而你要想爭奪政權,想的肯定是佔領制高點,包括人口數量多,兵家必爭之地,政治經濟最強的,打蛇的九寸,畢竟是自己的土地,你不能全搞光吧。

  • 10 # 蕭武

    傳統上,歷代從北向南進攻,多數都會選擇在荊襄一帶突破南方的防線,同時在長江下游渡過長江,兩路進兵,壓迫南方政權。即便選擇比較大的迂迴,多數也是先攻取四川,佔據上流的優勢,在進攻荊襄地區的時候,同時從四川出發,順流而下,可以水陸夾攻。但蒙古開了一個先例,有兩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

    之後,在與南宋的對峙中,蒙古曾經發動過多次對南宋的進攻,每次都把主要進攻方向放在釣魚城和襄陽兩個點上,但始終未能突破宋軍的防線。到蒙哥時期,忽必烈奉命鎮守關中地區,蒙古命令忽必烈進攻四川,忽必烈也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戰略迂迴,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進軍路線,就是從關中西部地區繞過秦嶺,沿著甘南、甘孜進入川西藏區,再一路向南,最後消滅了雲南的大理政權,再由南向北進攻四川。

    蒙古的這兩次戰略大迂迴,都是在對手正面防禦體系已經比較穩固,正面進攻難以突破的情況下,出奇兵,從對方防禦體系的邊緣地帶進行戰略迂迴,繞到對手防禦體系的後背去,再從敵人背後進攻,就可以突破對手的防禦體系。而且,蒙古的這兩次大迂迴的行軍路線,所經過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非常艱險,沒有特別堅強的戰鬥意志,是做不到的。

    此外,在進攻廣東時,林彪試圖正面一線平推,這樣做比較穩妥,而陳賡主張迂迴兜擊,繞道到敵人後背,這樣做可以防止廣東的國軍退守海南島。發生爭執後,中央同意了陳賡的意見,進行了戰略迂迴,將廣東地區的國軍餘漢謀集團基本上消滅在了廣東境內,既沒有逃往海南島,也沒有讓桂系軍隊向西退回廣西,為之後解放大西南準備了條件。

    所以,從戰略全域性的角度看,解放軍在三大戰役結束前後,就基本上形成了通過戰略大迂迴,將國軍分割殲滅的戰略思路,讓國軍既沒有機會整體退守大西南的機會,也沒有機會將更多的軍隊撤退到臺灣和海南,導致國軍像抗戰時期一樣,固守大西南,堅守待變的戰略計劃完全落空。楚雲飛感慨解放軍的戰略思路與蒙古如出一轍,就是在這個意義上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寵物狗狗怎麼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