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學一丟丟歷史
-
2 # Sylar弈
朱棣的皇位實際上就是靠靖難之役打下來的,而不是走正常的皇位繼承順序,按建文一朝來定性,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討伐中央,實際上就是謀反,所謂的“清君側”也是對外宣稱。朱棣即位後就在皇位繼承合法性上動心思,自稱是馬皇后的兒子,也就在宗法上繼承皇位有了合理性。
朱棣一生,除靖難之役外,軍事生涯幾乎都在與蒙元殘敵周旋。有鑑於此,朱棣迫切需要南方的安定。因而鄭和下西洋途中“施恩佈德”,大力推進與南邊諸國的友好關係。鄭和七下西洋於南洋各國建立良好關係,成組在位時期,明朝藩屬國多達100多個。其中包括日本、琉球、北韓王朝、安南(今越南大部分)、真臘(今高棉境內)、暹羅(古泰國)、占城(印度支那半島)、蘇祿國(古代菲律賓島的一個政權)、錫蘭、呂宋等等。成組時期還設立舊港宣慰司用於管理南洋事務。
-
3 # 陳皮阿四
真正瞭解歷史的人,是沒有篡不篡這一說法的、只分得到或者失去
(一)李世民也是篡位的甚至李世民還可能是胡人、不過想到唐朝盛世就會想到李世民的好,和他篡不篡有啥關係呢、用我的話說早該篡了
(二)雍正傳說也是篡位、我覺得篡得挺好啊沒問題,這麼好的皇帝又不能選、只能篡了
(三)朱棣是篡位的沒錯、繼承老爸的遺產就是富二代嘛,搶老爸的遺產難道不顯得更有能力嗎?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對老百姓生活很重要的,所以能者選之
(四)王莽篡漢,只因為那時候人洗腦太深一個廢物皇帝,死活不讓人篡。王莽的銅錢就製造得非常好看,也在當時觸發了經濟。後期一直打戰就是不讓人篡位,其實各個都想當皇帝。
(五)其實勿必烈也是篡位的,蒙哥是戰死的按理說是傳給蒙哥兒子的。可是勿必烈搶去了,導致蒙古分成5個帝國、其實各個都想當皇帝一直詆譭篡位的人
(六)多薾滾沒篡位吧、繼承了孝樁輔助順治,阿薾太系民族都是繼承各種的人家習俗。順治長大後鞭了多薾滾,所以說該篡位還是要篡的。成功了就是聖人,失敗了我可以理解你
-
4 # 小樹的世界觀
肯定可以洗白,你可以多去了解《永樂盛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1538年,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
5 # 東南西北一路向西
這個問題從題幹入手,可以一分為二的來看。
從當時朱允炆一脈以及利益集團受損方來看。很顯然那時候在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指定的,在太子朱標死後不久,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眼中的唯一接班人,是真正的正統,九五之尊。而那時候的朱棣就只是就藩的藩王而已,就從這點來看,篡位就是那時天大的罪名了,在當時的世人眼裡,這是大逆不道的事了。就算後來朱棣他的孫子為靖難遺孤正名,朱棣還是難以洗白他篡位的事實的,就算同根同源的朱棣,在古代所謂正統,宗法,以及封建的禁錮思想下,這是當時歷史大背景下所決定的,朱棣的篡位成功還是不能被當時的宗法禮教所承認所接受的。朱棣對自己的篡位也是有深刻認識的,無論是讓人修訂《太祖實錄》,還是廢除建文帝時期的各項規章制度,都不難看出朱允炆下落不明對他來說是噩夢,是心結,也是為什麼後來朱棣派鄭和去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之一,無論是朱棣感覺到這是對朱允炆的虧欠,還是對朱允炆的下落不明對他皇位的潛在威脅的不安也好,這足以證明他對自己皇位的來源不正依然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心結。簡單的概括來說,勝為王,敗為寇,歷史終究是勝利者書寫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在那些靖難遺孤眼裡,和當時的世俗人眼裡朱棣的篡位的罪名是不能洗清的。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用後來世人的角度看朱棣,朱棣無疑是個好皇帝,千古一帝朱棣,永樂大帝朱棣,這些都是對朱棣最好的概括了,朱棣的一生豐功偉績,想必大家都是瞭解一些的,無論修築《永樂大典》,還是遷都北京,還是天子守國門,還是鄭和的下西洋,這些種種足以證明朱棣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江山,朱棣用驚人的天賦和能力成就了巨大的功業,他所做的一切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不朽的遺產,《永樂大典》也是我們中國文化史上的金字塔。朱棣把自己的父親朱元璋當做榜樣,每天干的晚的處理政事,他愛護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在朱棣的統治下,明朝變的越來越強大,無數的荒地被開墾,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庫堆滿了糧食和銀子,經濟科技文化有了巨大的發展,他憑藉著自己的兢兢業業的做好一個好皇帝的目標指引自己,打造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
朱棣的遷都,可謂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的北京擁有上千萬的人口,有無數的高樓大廈,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而這所有所有的一切來自於最初的起點,朱棣的遷都。遷都後不但極有力的震懾了蒙古軍隊,而且穩固了北方的統治地位。
功過自有歷史定論,在後世的眼裡,乃至我自己,我認為縱觀朱棣一生的豐功偉績,完全可以洗白他的篡位事實,他可能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好皇帝。
明史對朱棣的評價足以說明一切,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
6 # 那年那月lhy
朱棣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書。
修成了一部流芳千古的書籍《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涵蓋古今、包容永珍、蘊含一切的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
朱棣登基後做的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就是遷都。遷都北京保障了北方的安全,使得北方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朱棣登基後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派遣鄭和下西洋。朱棣安排鄭和出海,除了尋找建文帝以外,鄭和還肩負著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中國強盛,萬國景仰。是他們的最大夢想。除了圓滿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的開闢了新的航線。在六次航行中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在朱棣的統治下,國泰民安,修書、遷都、遠航這些事情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中國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朱棣所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率領大軍出塞遠征。朱棣率領他的大軍不斷北伐,沉重打擊了敵對勢力。為明朝北方換來了一個長期和平的局面。
朱棣組建的三大營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對蒙古軍隊碾壓式的優勢,帝國的邊界終於安靜下來,大明帝國風光無比。
永樂18年,朱棣設定東廠。明代最大的特務機構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權力之大、作惡之多、名聲之臭,實在罕見匹敵。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英明君主,但綜合來看。朱棣比朱元璋各個方面都差了一個檔次。
-
7 # 新莽傳奇
1、遷都北京,營建紫禁城。自此紫禁城成為明清皇帝的處理政務和休息娛樂的重要場所。現在更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2、遷都北京除了這裡是朱棣根據地,也是當時抵禦蒙古北逃殘餘勢力的第一線。他遷都於此也成為後世所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3、重修長城。經過多年的戰亂,長城年久失修,逐漸荒廢,為了更好的抵禦蒙古殘餘勢力的侵擾。雖然後世證明長城並非抵禦外敵的有效措施,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基本都屬於明長城。
4、主導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但是它的散佚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又一次浩劫。
5、支援鄭和七下西洋。這件事被後來很多人詬病,主要是認為七下西洋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而沒有相同比例的收入,所以後來這項偉大的壯舉就此停止。隨後明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由此中國逐漸脫離了世界發展的主流,走向了衰落。朱棣當時對於鄭和航海有特別明確的目的,如果後繼君王可以堅持這項政策或者對政策進行微調而不放棄對外聯絡,也許會有另一番局面。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至於以上功績能否洗白他,可以這麼看:
1、朱棣死後被稱為“明成祖”,能在中國歷史被稱為“祖”的一般都是開國之君,能在死後被稱為祖的除了朱棣之外,也只有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
3、朱棣的遭遇可以參考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軌跡。他們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如果可以對李世民評價高,為什麼不能對朱棣評價高呢?
所以我認為對於明王朝而言,朱棣還是有很大功勞的。畢竟我們能看到是他還是很努力的做了些實事的。至於建文帝更多的人是出於同情他,而怨恨朱棣。我感覺不公平。
-
8 # 公子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公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永樂大帝朱棣是一位功勳著著的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完成了包括遷都北京及編纂《永樂大典》等在內的一系列豐功偉績。但公子認為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篡位的罪名,因為沒必要去掩蓋,功是功,過是過。
本來這也沒什麼,朱棣和幾個兄弟也都接受了現實,安心的回了自己的封地,準備過個逍遙王爺,倒也自在。偏偏建文帝不這麼想,一心一意要削蕃。先後削去了五位叔叔的親王爵位,到這就算了吧!他偏不,他沒有一點他父親的仁義,到把他爺爺朱元璋的狠毒學了十足。他把叔叔們逼入絕境,把叔叔們貶為庶人,逼瘋了。
最後公子想說,做為臣子篡位奪權,朱棣確實有過錯,沒必要否認;把國家治理的繁榮富強這是他的功績,也是事實。但公子認為功是功,過是過,沒有功過相抵一說。坦坦蕩蕩才是真英雄,是非功過自有評斷。李世民殺兄逼父上位,依然難掩他的雄才偉略,把這一位放在朱棣身上依然有效。
公子認為歷史會給出最好的選擇,大家怎麼看呢?
-
9 # 歷話史說
朱棣給的印象主要是猛,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天子守國門,六次親征蒙古。引用《明史》對朱棣的評價:“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漸德亦曷可掩哉!”
《明史》中對他的評價,可以說得到這樣的評價,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死了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在他所有的功績裡面,在歷史上只要有皇帝可以做到其中一條就非常了不起。但是他卻能在短短的二十來年,做了很多皇帝一生都做不到的功績,我們可以一起看看他那個時代的輝煌。
天下大定,定邦修書可笑的是朱棣上臺之後繼續沿用了朱允文的治國政策——削藩,朱允文搞得把皇位都搞丟了,在朱棣手下,小菜一碟,三下五除二就解決掉各路藩王。
國家很快得到安寧和富強之後,朱棣決定幹一件大事,這是很多帝王沒有做好和沒有做到的大事——修書。也就是後來大家熟悉的《永樂大典》,一共三億七千萬字,全部都是人工抄成,這部書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它包含了明朝以前所有的文化知識,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一部書,他的重要性不是開疆擴土那麼簡單,我們後來有好些珍貴書籍失傳,後來都是在《永樂大典》輯錄出來的。
盛世修書,這可不是簡單的說說你要修書就能修的,不是強盛的朝代,哪有錢財和精力去完成這樣的事情。而諷刺的是,這樣的一部書,既然是朱棣這樣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半文盲做成的。
所以當他提出遷都北京城時,沒有一個大臣支援他,勞民傷財不說,大家在南京住的好好的,這裡繁榮昌盛,風景獨好,誰願意跑去北京吹風沙,況且大臣們的家以及關係網全部都在南京,沒人願意。
朱棣力排眾議,按我說的辦,遷都,然後我們今天看到的紫荊城出來了,今天北京城的繁榮,作為政治中心,朱棣功不可沒。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朱棣遷都北京是正確的,要不然明朝在朱祁鎮時代就出現南明朝了。
遠下西洋,萬邦來朝梁啟超說過:“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而沒有朱棣,哪來的鄭和。國家強盛了,要讓周邊的國家都知道,漢唐搞了一條絲綢之路,我朱棣要搞一條西洋海上之路,要讓他們都來朝拜,知道我大明帝國的強盛。
而後來也證明,雖然朱棣愛打仗,但是也不是那種弱肉強食,欺負弱小之輩,鄭和所到之處,沒有硝煙,沒有戰爭,帶去的是和平宣傳。
而朱棣要的是那種君臨天下的趕緊,想告訴世人我們的強盛和富強,我們這個朝代是多麼的輝煌。讓那些國王來進貢朝拜,給他們的遠比索取的多,而很多小國的國王還死活賴在大明,不肯離開,就有好幾個國王要求要死在大明埋在大明,朱棣也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這是強盛的王朝!威名遠比漢唐。
遠征安南,把越南變為中國一個省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當年越南國內發動政變,既然不來報告大明帝國,逃出來的王室血脈前來大明告狀。
朱棣一怒之下,發兵安南,最後將安南之亂平定,但是這個時候發覺,有合法繼承權的人都死絕了,最後朱棣答應他們的聯名請求,將安南畫為大明的一個行政單位,類似於一個省。
六此親征蒙古,縱橫天下朱棣天性喜歡那種戰爭美感,喜歡那種策馬揚鞭,馬踏飛塵的感覺,所以在國家沒有合適的戰將遠征之時,他想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那就是朱棣他自己。
因此,朱棣開始了他的六次親征,教訓不聽話的蒙古。這六次中,有幾次是蒙古部落主動挑釁,挑起邊關戰火,而也有的是朱棣自己閒不住,想要出去打打蒙古,鍛鍊鍛鍊身體。最後這位征戰一生的皇帝也是死在遠征蒙古的途中。
所以《明史》也說,他的功績足以抵消他的倒行逆施,我一直認為,他雖說出發點錯了,但是我們應該為這樣的錯誤導致的後果而感到自豪。換著是朱允文,不見得會把大明帝國治理得如此強大。
-
10 # 史爭朝夕
首先,需要承認的一點,朱棣遷都北京是無比英明的決定。幾十年後,站在北京城上,領導北京保衛戰的于謙也應該這樣想過。如果任由朱允炆削藩成功,北方的防務將會無人看守,北方的百姓又會處在少數民族的鐵蹄之下。明朝也會重蹈北宋覆轍,和少數名族劃江而治。明朝建立之後,看似太平,實際危機四伏。因為太祖朱元璋殺完功臣宿將,削藩成功後,北方防務沒人接管。事實上沒有朱棣的二次開國,遷都北京。明朝國祚不會長達276年。
明史給了朱棣一個很中肯的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那首有名的對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正是出自於朱棣第五次征討漠北。明朝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朝代,也正是因為朱棣。朱棣像是一個犯錯的孩子,努力在向朱元璋證明自己,證明你不選我是你的錯。
回覆列表
明成祖朱棣在後世人的評價裡也相當的有爭議,這位帝王雖然開創了永樂盛世,但他性子多疑且殘暴,一生手上都沾滿鮮血。通過靖難之役武力鬥爭奪取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並對建文帝剩下的殘餘勢力進行殘酷打壓。但每件歷史背後都有他深刻的含義,而這其中的對錯功過時間會來告訴大家它的評判,他在位的22年裡,勵精圖治,所以展現了一派祥和的氣氛,因年號永樂,後世人把這一時期稱之為永樂盛世,後人稱之為當朝統治者為永樂帝。
朱棣十一歲就被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上任北京,當時的北京並不太平,時刻要遭受到蒙元勢力的騷擾,所以它是以一個軍事要地存在的,朱元璋讓朱棣派往北京,就是想讓兒子收回功臣掌握的兵權,讓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定,可誰知以後,燕王朱棣也正是有了這些兵力才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在那裡有眾多猛將指導,在軍事方面快速成長起來,並且在實戰中實力越來越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了北方最強的一方諸侯。
燕王作為朱元璋最優秀戰鬥力最強的兒子是非常有機會坐穩江山的,他年少就一身軍功是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的,朱元璋也曾考慮過他,但是立嫡立長才是國之根本,這也是朱元璋自己當年定下的規矩,而朱棣兩者都不著邊,燕王雖然不開心,但是輔佐他的皇兄朱標他還是心甘情願的,誰知朱標身體不行,居然先太祖而去,而朱元璋卻把儲位直接留給了他的嫡長孫,這如何讓朱棣能服氣?再說這個侄子剛登基就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燕王由此終於有藉口發動戰爭以“清君側”為目的發起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終於成功登上高位。
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制度,對外親征蒙古五次,收復安南,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建立行省行政區,加強了南北邊防,促進了中國版圖的統一和完整。在國際交際方面多次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友好往來,然後就是遷都北京修整運河,當時的北京不安定可能隨時發生戰爭,南京離得太遠不便控制,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在文治上也有成就,命人編撰的《永樂大典》就是證據,這本書和清朝的《四庫全書》相比前者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籍只是做了整理歸納分類並沒有任意改動,而清朝的那本則是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書籍抽毀,對一些名家之作大肆修改,導致這本書真實性的缺失,所以《永樂大典》也被譽為類書之冠。
明成祖繼承了太祖的事業,對太祖的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完善了明朝文官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更是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在歷史文化上,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程序,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並開創了永樂盛世,但同時這個盛世也是老百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要做大事又要考慮老百姓的相關利益,這兩者明顯是不能共存的,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止有他好的優秀的一面也有他的缺點,比如他對於反對他的人都採取強硬的手段鎮壓,再比如東廠的建立,對全國政治官僚的控制等等都是他殘暴的一面。但無論怎麼樣,在明朝歷史上他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成祖晚年北征隨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他不僅在文化、經濟上有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裡也完善了相應的改革,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數百年的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