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翔的背影

    對於趙匡胤傳為什麼傳位於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歷史上和野史上都有很多傳言,我本人認為,造成這樣結果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特定的歷史背景。北宋是建立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在這一階段,社會秩序崩塌,武夫當國,盛行以下克上,“天下兵馬強壯者當為之”。因此趙匡胤才在手下將領想要榮華富貴的慾望中,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柴氏的孤兒寡母,力登九五。

    趙匡胤登基後,為加強皇權保證趙宋江山的千秋萬代,通過杯酒釋兵權解決了親信大將的兵權,有因其兒子年幼,晉升弟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控制都城,保證政權穩定。

    可以說是趙匡胤為保證趙宋江山,暫時不得已將弟弟趙光義扶上權利的寶座。

    2、趙光義厲害的政治手腕。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16年,不僅鍛鍊了治國理政的能力,而且還不斷拉攏通過金錢、官職拉攏禁軍大將、文人謀士和後宮宦官,廣植黨羽,培植私人勢力,也為其後面登基上位奠定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在趙匡胤提議遷都洛陽時,遭到諸多反對的原因之一,就是開封之地已經被趙光義經營時間很長,離開開封,趙光義的政治勢力必然面臨洗牌重組。才有了用“在德不在險”的自我安慰說法將遷都之事敷衍過去。

    至於“金匱之盟”,我認為只是趙光義為了破解民間傳聞的“斧光燭影”而找的藉口,粉飾其登基的合法化。

  • 2 # 峰子奇觀

    “一代雄主”宋太祖趙匡胤,生得傳奇,一夜“黃袍加身”封帝,死得更傳奇,一夜“燭影斧聲”暴斃,留下千古謎團!

    趙匡胤為何皇位傳弟不傳子?趙匡胤的兒子們為何個個離奇早死?是一場處心積慮的蓄意謀殺?還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天大謊言?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1、文治武功,一統大業

    作為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君臨天下。他重文輕武,以文治武,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文人地位最高、文化明星最為璀璨的時代。

    尤其近來《清平樂》熱映,讓之前停留在紙上的宋代眾多文化巨星,躍然熒屏之上!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李清照、辛棄疾、周邦彥、柳永、晏殊、秦觀........

    兩宋文化巨星,扎堆出現,社會整體讀書風氣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以文為貴思想十分盛行。《清平樂》中的宋仁宗趙禎,便是趙光義的孫子。

    武功方面,宋太祖先後消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王國,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2、離奇暴斃,傳位謎團

    然而,公元976年,開創大宋王朝的一代雄主趙匡胤,卻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那一夜燭影斧聲,年富力強的宋太祖忽然暴斃,沒有或沒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旨。

    在古代皇位有一套嚴格且成熟的繼承宗法:第一原則是立嫡立長,即“嫡長子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第二原則才是兄終弟及,無子立弟,或者也有子幼立弟的極少情況。

    而宋太祖生有四子,分別是:長子滕王趙德秀、次子燕王趙德昭、三子舒王趙德林、四子秦王趙德芳(《包青天》中“八賢王”的歷史原型)。宋太祖死時,有兩子已成年。

    於是,宋朝皇室這種反常傳位,遭到世人嚴重質疑。而且更離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所有的兒子,沒有一個壽命長的,皆死得不明不白,除三子趙德林夭折,其餘三個兒子竟都是神一般的“英年早逝”。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

    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3、漏洞百出,疑點重重

    本著愛智求真的態度,峰子哥分析幾點漏洞(大家可以思考):

    第一、所謂“金匱之盟”,史上從未找不到過盟約的原文,從沒有物證,所有記載光憑嘴說,難以取信後人。

    第三、邏輯大漏洞,令人啼笑皆非。杜太后跟宋太祖談話時,是公元961年(建隆二年),宋太祖35歲,龍體康健,正值年富力強的壯年,而太祖的兒子們也會茁壯成長。

    那麼杜太后何以就斷定,宋太祖等不到他的皇子們長大?還說傳幼子會失天下,難道孩子不會長大麼?明顯宋史及趙光義不能自圓其說。

    第四、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夜間猝然死去的,連正史上都記載太祖死前,無病症,無徵兆。宋太祖是行伍出身,戎馬半生,身板兒也比常人要硬朗。

    第五、都是一母同胞,何至“偏心”這麼大?有人說杜太后之所以叫太祖傳位弟弟趙光義,是偏心兒子趙光義唄。要清楚一點: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都是杜太后的親兒子,且太祖歷來仁孝,為杜太后所喜,那麼杜太后憑什麼要偏心趙光義一個?何況,還有一個成年兒子趙廷美。

    而特意搬出老母為自己正名,卻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趙光義知道,反正老母已死,死無對證嘛。

    第六、趙光義上位後第六年,才遲遲公佈有“金匱之盟”一事,但以皇家之事為由盟約不示人。為什麼不一早公佈?與“金匱之盟”有關的皇室成員都死了,一切也就塵埃落定。

    綜上,所謂“金匱之盟”宋太祖傳弟不傳子,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宋史及宋太宗趙光義皆不能自圓其說,而趙光義“遵循母命”繼位,也不過是大宋皇室的一塊遮羞布!

  • 3 # 燕趙節度使

    這就是“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臨死前,為了老趙家的江山,向趙匡胤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弟趙光義。

    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據說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離,親侍湯藥。但杜太后的病情並未好轉。自知臨終的杜太后召趙普入宮,草擬遺旨,並問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嗎?”

    宋太祖才止淚答道:“兒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親與母親的庇廕。”

    杜太后說:“並不是這樣,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太過年幼。假使後周有年長的君王,你又怎麼能得到天下呢?切記,在你死後要將皇帝寶座傳給你的弟弟,由年長的君主來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氣。”

    太祖哭著說:“不敢不從。”杜太后遂命趙普,將方才的對話內容都記下,寫成一封誓書,並命人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意思趙匡胤之後,不能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要傳位於弟趙光義,趙光義之後要傳位給老三趙廷美,趙廷美要傳位給趙匡胤的大兒子,然後再趙匡胤次子,如此迴圈。

    《宋史·魏王廷美傳》雲:“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完全破壞力金匱之盟。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逼宋太祖之子趙德昭自刎身亡。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次子趙德芳離奇病死,後宋太祖的另一個弟弟趙光美,亦遭流放而死。

    趙光義死後,皇位由他的兒子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趙恆即位,就是宋真宗。

    此後,北宋的皇位一直在宋太宗系統流傳。

    到了南宋趙構因為沒有兒子,有聽說金國太宗完顏吳乞買長得像趙匡胤,是來奪回自己江山的,所以只好把皇位傳給養子趙昚,是為孝宗,

    趙昚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次子秦王趙德芳的六世孫,自此宋朝的帝位經186年後由太宗的子孫轉回到太祖的子孫的手上。

  • 4 # 第幾級

    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裡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不是殺身之禍麼?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太監身上,同時掩蓋了殺兄罪行。

    趙光義於靈前繼位。

    後又逼殺趙匡胤的長子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僅26歲)也神祕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喪。

    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金匱之盟”,說趙光義繼承兄長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宰相趙普當時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的皇位是從趙匡胤手裡奪過來的。但趙匡胤的具體死因,有待考證。

  • 5 # 樹人園丁

    絕大多數帝王都是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除非自己無後,才傳給自己的至親。

    就是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大部分老闆也是把一手創辦的家族企業傳給自己的孩子。

    趙匡胤傳給自己的弟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他這個,開國皇位是怎麼得到的,說起。

    前車之鑑,金匱之盟

    據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召見趙匡胤,對他說:“你能當天子都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你才敢起兵,稱帝。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你能當上皇帝嗎?”

    杜太后接著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你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這樣才能確保江山社稷啊!”

    趙匡胤答應,一定照辦,並且命令宰相,趙晉記錄下來,並且將遺囑藏到金匱中,命專門的人員保管。

    “金匱之盟”是否真實存在,是有爭議的。但是,不妨成為“傳位迷案”的原因之一。

    北宋初年,江山不穩

    趙匡胤出生在五代中期,那個時代,兵荒馬亂,哪有什麼“世襲罔替”?誰的拳頭硬,誰就能稱王,稱帝。而且,當時幼主繼位的,沒有一個好下場,全都因此丟了江山,這些趙匡胤不是不知道。

    再加上,北宋初年,後漢,南唐蠢蠢欲動,朝內,也有人想要謀反。

    太祖即位後,車駕初出,過大溪橋,飛矢射黃傘,禁衛驚駭。——《曲洧舊聞》

    雖然趙匡胤表面上很淡定,但也嚇出一身的冷汗。心想:如果自己有什麼意外,這剛打下來的江山,是交給羽翼未豐的兒子,還是交給手握大權,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弟弟呢?不管給誰,都是趙家的江山。不過,“暫時”給弟弟,更靠譜一點。

    所以,趙匡胤讓自己的弟弟做了“替補”——隱儲,以防自己有什麼不測。

    請神容易送神難,趙匡胤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留下了隱患。

    突然離世,成全了自己弟弟

    趙匡胤突然離世,享年50歲。據後人推測,他的家族,壽命都非常短,可能有什麼心腦血管的遺傳病吧。他去世之前,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但是都沒有被立為王,這就不能怪自己弟弟了。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做好打算,也許是趙光義的勢力強大,趙匡胤已經無力改當時的局勢了。

    不管趙匡胤是怎麼想的,他死後,最有實力、最有資格繼位的就是他的弟弟了。

    尾聲—沒有繼位的兩個兒子得到善終了嗎?

    非常不幸,趙光義繼位後,攻打遼國時,負傷,失蹤了。趙德昭就想趁機登基,就在這時,趙光義回來了,對趙德昭大發雷霆,趙德昭嚇得自殺了。趙匡胤的另一個兒子,沒過兩年也病死了,當時才20歲。

    如果趙匡胤知道兩個兒子有這樣的下場,還會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嗎?

  • 6 # 令狐沖YZ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值得探討的。

    中國歷史上的帝制王朝,從來都是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模式,這是歷史的主流,所謂兄終弟及雖然也有這樣的說法,但實操上肯定存在問題:哪家有那麼多弟弟。因此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採用嫡長子(正妻所生第一個兒子)繼承的制度,雖然嫡長子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一旦作為社會制度固定下來,對於中華民族的傳承是有很大幫助的。草原民族往往採用小兒子繼承的方式,最終往往會導致分裂。華夏民族不斷內卷跟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有一定關係的。

    回過來說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事情。這個傳位本來就很有爭議。燭影斧聲的記載雖然不見於正史,但野史的記載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索。主要意思就是太祖單獨召見趙光義,天雨雪,所謂的斧並不是斧子,而是一種類似權杖的擺件,不能致人死命。後來太祖說“好作,好作”,大約就是好自為之的意思,然後光義就撤了。是夜太祖崩。然後太監連夜去找了趙光義,光義又去找到皇后和太子,皇后說全賴官家,光義說共保富貴云云。當時對皇上的稱呼,所謂趙宋官家。大致意思就是皇后已經承認了趙光義做皇帝,趙光義也答應確保皇后母子富貴。

    政權就這樣和平交接了。

    回過頭來看,趙匡胤是否真的想傳位於弟弟呢?筆者認為不大可能。太祖曾一度考慮遷都。當時北宋都城在開封,趙光義擔任的是開封府尹。他在開封的勢力盤根錯節,連趙匡胤手下出名的硬漢將軍党進都不敢招惹。於是太祖才有遷都的想法。然而朝議的時候,太祖一提遷都,趙光義的反饋是“在德不在險”,意思是當皇帝要保住江山,不是憑藉地勢險要的都城,而是要靠德政。同時招來了光義黨們的否定意見,最終遷都不了了之。

    就是說趙匡胤早就意識到了他弟弟的勢力做的太大,不好節制,很難順利實現政權由太子代繼。可是趙光義率先發難,事情就做成了。後來趙光義搞死了趙匡胤兒子和他們的弟弟,這更坐實了得位不正。馮小剛有部電影《夜宴》,其實筆者感覺原型有些是參考這段的。

    至於母命要求兄終弟及,這個又是另一個典故,金匱玉盟。講的是太祖兄弟的母親有次在病床前問太祖,你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太祖說了些祖宗蔭庇之類的套話,太后卻說,你之所以得了皇位,主要是因為柴榮留下孤兒寡母,孩子太年幼,擔當不了,才讓你得逞。(說的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兒)而你的太子也很年幼,國家初建,政局又不穩定,如果你傳給太子,難保天下不亂。不如傳給弟弟。太祖磕頭應命。

    野史還有傳說說趙母在他們小時候挑著兩個籮筐,前面坐太祖後面坐光義。碰到個算命的,一看說不得了,兩個籮筐坐著兩個皇帝。

    但是事實的真相是,趙匡胤有個得力宰相趙普,就是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傢伙,這人是個能吏,太祖死後,光義不用,而且因為貪汙獲罪。直到後來,光義因為來位不正,傳的滿城風雨,此時趙普覲見,並獻上了金匱玉盟,從此趙普又平步青雲了。這裡面的關節,仔細閱讀的讀者都能不言自明瞭。

    最後說一個插曲,據說南宋開國皇帝趙構泥馬渡江時嚇壞了那話兒,從此不育,後來尋找子嗣的時候,找來找去找到了趙匡胤某一支的後人,兜兜轉轉又回到了他老哥家裡。

  • 7 # 上下五千年風雲

    燭光斧影絕對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謎團。其實就是當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的那一天,據傳在燭光之下,有人看到後來的宋太宗趙匡義在燭光下躲避,又看到某人拿著斧子砍到地面上,還有趙匡胤說“好做,好做”。

    宋太祖

    宋太宗

    唯一能證明趙匡義繼位是太祖遺命的大概就是金匱之盟,但是這個金匱之盟一直找不到,另外呢,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匡義當了皇帝幾年後才由前任宰相趙普獻上的,說是當時的見證人,可是呢,一來趙普在宋太祖後期已經遭遇冷遇,在宋太宗初期也一直被冷藏,還被盧多遜欺壓,可是獻上了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之後,趙普又重任宰相,得到重用。

    趙匡義初期那麼多年不說,幾年之後才說,一說就得到趙匡義的重用,而且這個金匱之盟根本就是孤證,怎麼看都是趙普編造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點,金匱之盟的說法是趙匡胤傳位給趙匡義,然後趙匡義傳位給三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姑且不說這麼複雜的傳位次序是不是真實,就說這算真的吧,可是這傳位的另外幾個人選,趙廷美涉嫌謀反,被貶,之後憂憤成疾而死,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在勸諫趙匡義之後被趙匡義怒罵,甚至說出了,等你做了皇帝再說這樣的話。(北伐失利之時,趙匡義失蹤,是一度有將士想擁立趙德昭繼位。)然後趙德昭自殺,趙匡胤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在23歲生病死去。怎麼看都是疑點重重。

    而且趙匡義還是有前科的,陳橋兵變,就是趙匡義和趙普一起幫趙匡胤黃袍加身,這套再熟悉不過了,他乘虛篡取皇位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再加上宋太祖之死疑點重重,又不遵循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的確是迷霧重重。

  • 8 # dawen

    史書記載是受母命傳位弟弟,但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從趙光美和趙德芳,趙德昭的結局來看趙光藝篡位的可能性很大

  • 9 # 東方天際燃燒的彩雲霞

    據野史傳說,趙匡胤病重期間曾招集一些重臣進宮,商討傳位大事。按祖傳規制,必定將皇位傳於長子,而大臣們認為長子趙得昭才智平平,治國理政恐怕難以勝任,次子趙得芳智慧出眾雄才大略,若將皇位傳於次子,確不符定製。而皇弟晉王趙匡義當時已權傾朝野,且覬覦皇位很久。他得知宮內事後,已有篡位之心。於是勾結宮內太監,用藥將皇帝迷昏,然後用金針從皇帝頭頂百匯穴釘入,將皇帝制死。

    古人髮髻濃密,釘入的金針是無法發現的。皇帝猝死,御醫無法判明死因,只能不了了之,而皇帝

    也無傳位遺詔。就這樣,趙匡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王位。為了撫慰眾臣,趙匡義登基後加封趙得芳為八賢王,即後人所稱的“八千歲”。

  • 10 # 話史人

    宋太祖趙匡胤從來沒傳位給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能夠當上皇帝完全是趙匡胤的突然死亡,趙光義把握先機。

    有傳說說是趙光義用斧子砍死了趙匡胤。可是沒有證據證明是趙光義動的手。歷史學家發現,趙匡胤家族有心腦血管家族病史,當天趙匡胤和趙光義喝了酒,有可能會誘發疾病發生。

    歷史上有“金匾之盟”說法,具體就是:杜太后說讓趙光義接哥哥得皇位。這種說法,大臣都不知道,只有趙普知道,這種說法也無法證明真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浪沙刺秦的始末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