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談史
-
2 # 西撒沙海
1920年,享譽世界的羅素曾受邀到中國講學一年。在他眼裡,中國是一個充滿藝術的民族,他十分敬佩中國的傳統文化。孫中山也說過,羅素是最瞭解中國的外中國人。
歷史上看,中中國人對於外面世界的瞭解,相較於外國對於中國的瞭解要多得多。中國最早記錄異域的書籍有《山海經》與《穆天子傳》。《史記》裡也有匈奴西域南夷和日本北韓等的記錄。後來的《大唐西域記》,也有明確記載沿途的山川道路、物產、政治宗教和風土人情,而且真實地寫出了當時印度和西域文明。印度的和其它一些國家對於他們古代情況的瞭解反要通過中國的這些著作來做參考。
我們的祖先老早就開始瞭解異域,然而卻不惦記他們的地盤。是文化的自信也好,還是看不上他們也好,總之,中國這塊地方從來都是文化性高於民族性,不管什麼民族來佔有中國這塊地方,都會被中華文明所同化。因此,中國歷史上只有天下的概念,而沒有國,也就是常說的中國朝代的更替是亡國而非天下。
孔子說,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意思是說,舜和禹雖然得到了天下,不是為自己享受,而是為百姓。可見那個時代中華文明的一種慷慨,我有天下可是我不佔有,而西方人卻恰恰相反,沒有的他們一定要去佔有。像古希臘,一路的佔領、侵略愛琴海的各個島嶼,以貿易之名,不斷的向外擴張。這與近現代歐美的資本主義擴張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曾經說過,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這跟孟子的仁者無敵於天下是一致的。只要言語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恭敬,哪怕是到了那些蠻夷之地也是行得通的。
看我中華思想文明之光輝照耀整個世界,因為思想的深邃,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比如說中中國人用毛筆,而西方人也用毛筆,不過是鵝毛筆,後來發展為鋼筆。中國的毛筆可謂是中中國人的精神所在,用毛筆書寫、繪畫剛開始會很困難,很難把握,一旦掌握,就會得心應手,能夠創造出美妙優雅的書畫。而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通過毛筆和鋼筆的創造行為,我們可以看到中中國人的思想中,以柔克剛,以約束駕馭鬆散,當創造書畫的時候也都講求神韻和意境,字無神則散,畫無境則枯。正是這種思想和行為的不斷累積創造了厚重的中國文化。我們再來比較一下鋼筆,顧名思義硬的筆,用它創造不出充滿意境的東西,只是純粹的寫實,毫無美感可言。我想說中中國人是用心在體會生活,而西方人就是過日子罷了。
中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兩隻手,使用”刀叉“。同樣是兩個工具,不同的是東方人用兩根相同形狀的棍,而西方人用不同的刀和叉。這樣的不同其實反映的是東西方人思想和創造行為的差異。中中國人長期受農耕生活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反對侵略。西方人是受狩獵生活影響的,爭強好勝,樂於冒險。我們吃飯通常是圓桌圍坐,用筷子吃飯,體現了一團和氣; 西方人則用方桌,使用刀叉,充滿野蠻的習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止於此,當我們越去了解,就越感覺到自己知之甚少。被中華文化所折服的羅素說出這樣的話也就不足為怪了。
-
3 # 掠過叢林的風
羅素不是中中國人,並不懂中華文化,所以他所說的僅僅只能代表他自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羅素僅僅只是在中華文化的大海邊拾到幾枚風殼而矣。
歷史上的中華文明一直是在地球上遙遙領先的文明,整個世界的東方几乎都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洗禮之中,其中包括日本、南韓、越南、泰國等。
直是到了近現代,這艘文化的巨帆在狹窄的地球上擱淺了,地球已沒有它航行的空間,也許只有宇宙的文明才能和它接軌。中華文化從來都具有開放性、相容性,具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何來驕傲自滿之說。
二千六百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一千四百年前,日本還在從中國學習文字、禮法、制度。
六百五十年前,中國的造船術還在全球領先。
中國近現代為什麼會落後,那是因為它所有的力量都在用來內耗、內鬥、內消。
中華民族是一個聰明的族群,是一個愛好和平,追求文明的族群,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血性,不甘凌辱、欺侮的民族,它有智慧也有能力埋葬一切的侵略者!
-
4 # 飄1962
不是不肖入侵,而是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以儒家為代表的治世文化,中庸之學說滲透到從皇帝到任何一個小民的骨子裡。從漢朝抗擊匈奴,到大清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哪一場戰爭,都屬於被迫反擊,不得不幹,我們才亮劍。唯一與我們沾點邊而到處征伐的,是蒙古人。蒙古人好戰嗎?非也,因為蒙古草原載畜能力有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內部安定,人口也隨之膨脹,每遇大雪封山這樣的天災,逼著他們去入侵他國,我不相信他們在牛壯羊肥馬駿的時候,他們放著好日子不過而去侵略。人只有被逼無奈,才鋌而走險。中國每個王朝末期的農民起義,其實都是“饑民”起義,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近代歐洲的到處擴張,也不是他們好戰,樂於入侵他國,那是要死人的。他們到處擴張,是因為後工業革命時代,他們要麼缺資源,要麼產品過剩,產生了要命的經濟危機,急需開啟市場,所以要想度過危機,國家不破產,就得去入侵。人類共同的特質都是愛好和平的,只有和平,才不死人,才沒有災難。這就又回到中國為什麼不肖入侵的問題了。中國在農業文明時代,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GDP也是佔了全球70%(好像是,請方家指正),純粹的泱泱大國。而且,中中國人的小農意識嚴重,小富即安,誰願意去死?自己家夠過,為什麼要冒死去搶呢?所以說,不是中華文化不肖入侵,而是我們自己的日子過得好,用不著入侵。宋朝為什麼甚至遭入侵也不全力反抗?宋朝太富了,江南農作物自南宋一年兩熟的技術已經成丘熟,每年給大遼或大金點兒銀子和絹什麼的,就能買來和平,何樂而不為呢?
-
5 # 偶拾心得
我覺得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是對這句話的理解要從多方面進行。
羅素《中國問題》的原話中有這樣一句:
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中國問題》
中中國人是“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現存最早的兵書是《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而對比西方,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西方著作《戰爭論》成書於150年前,單從這點來看,對戰爭的認識,東方比西方早很多年。
三國時,馬謖曾經給諸葛亮南伐時提出建議:“用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這說明了,我們早就認識到戰爭的意義,戰爭只是一種手段,還是最低階的手段,達到目的最後手段。
從這方面來看,說我們是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我覺得可以理解。
中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我們在小學課本都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600年前,中中國人鄭和率領27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紅海和非洲,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並鞏固了海上絲綢之路,前後航行達28年之久,遍歷亞、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學家發現一個問題:鄭和雖然統領官兵眾多,但是他們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甚至誇耀是自己的偉大“發現”。儘管當時明朝擁有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國力,但是鄭和船隊並沒有因此而凌辱小國,霸佔別國的土地。
據說,每次船隊出去,都要耗費國庫大把銀子,去贈送禮品。
這說明,中中國人沒有掠奪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國家的土地開拓為殖民地的習慣。
美國學者詹姆斯·赫西昂談到上述情況時,讚歎地說:“由於缺乏一種更好的詞彙,我只能稱之為真善美。”
所以說,中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假如中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句話我相信所有人都認同,不管是上世紀還是本世紀,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為這個國家奮鬥終生的人,不管是救國還是建國,不管是變法改革還是抵抗侵略,中國的仁人志士從來沒有缺席過。
羅素曾經在上世紀20年代訪問過中國,《中國問題》這本書就是在訪問結束後寫的,在這本書有這樣一句話:他們(中國)曾經被征服過,起初是蒙古人,後來是滿族人,但兩次都被同化了。中國文明未經變化地儲存下來了,幾代人之後,征服者比中中國人還中中國人。
我想這句話從側面證明了,我們的文明更適合人類的發展,更具有包容性,更能讓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
中中國人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這句話我們可以簡單的做一下變更,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義:中中國人希望的是不被支配,也希望不去支配別人。
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自己當家做主”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羅素認為:西方民族“源於精力過剩的軍國主義、帝國主義、傳教狂熱、野心無窮、蠻橫好鬥、支配欲強、盲目追求進步與效率,對此(戰爭)負有根本責任;西方文明品質,使人們永不平靜、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於競爭、衝突、開發和破壞。
再結合這句話來看,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從這裡來看,這句話就是把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做了一個對比,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一種區別於西方文明的做法,愛好和平,沒有殖民主義,以自己文明為傲,即使強大,也不稱霸,不去支配別人。
羅素對中國文明極為推崇,他說,中中國人至高無上的道德品質,是現代世界所最迫切需要的,中國向西方文明借鑑優點只是科學。
所以,他認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驕傲到不肖入侵他國,因為侵略不是中華文明的特徵,掠取侵略的行為,恰恰是我們自己認為不可取的。
羅素曾經說過,將中西文明綜合到一處,必為眾人之所望,中國正走在這樣的路上。
-
6 # 秋宜聲
最好不要吹牛!
秦始皇時期,中原土地足夠養活中原人口,但中國就大軍征服兩廣。唐朝軍隊就曾走出新疆,在中亞作戰,只不過,失敗了。元朝蒙古大軍遠征日本,遇到了颱風而覆滅。明朝與越南開戰,也失敗了。最終雙方妥協,越南接受冊封稱臣。清朝疆域太大,已經管不過來了。所以,歷史上,中國朝庭都是好戰的。原因是子民越多,稅收越多!這是封建時代朝庭都好戰的根源!
但是,羅素的話也不全錯。中國的中原地區,在農業文明時代,是亞歐大陸上最大最好,土壤最肥沃的土地。水源極其豐富,分佈均勻。世界最大洋太平洋的水汽可以深入中國內陸、還兼有西部高原常年不斷的冰雪融水。長江、黃河、漢江等等西部河流向東奔流、滋潤中原大地。夏季降雨充沛、雨熱適度。中華大地有著最優秀的農耕條件,全世界都找不出等二塊。除了中原,中國的西南維度較低,深入內陸,本該是沙漠。但是,逐次抬高的高原地形又使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在這裡逐漸抬升而帶來豐沛降雨,成為農耕發達地區。深入內陸的成都平原,也本該是荒漠,卻因為距離數千公里的兩大洋的水汽都可以進入和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而居然成了“魚米之鄉”。中國的東北,維度50度左右,卻也有足夠的水和熱可以大面積種植水稻!這在其他大陸同緯度地區是很少很少有的。中國的西北甘肅和陝西,也是距離海洋數千公里,卻也降雨豐沛,宋代以前還是中國最發達的農耕地區,“天下之富庶,莫過於隴右”,就是說的關中平原。
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人文文化在古代一直領先世界。說白了,中華老百姓還真不獻慕別國的土地!單講中國的歷朝朝庭而言,相對於歐洲大國而言,也算不上好戰的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絕對不是吹的。這就是古代中華。
-
7 # 易實不易59049513
從思想高度來看,羅素說到了根本上。一個把天地人關係參透的民族,自然不屑用侵略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並不是驕傲,是因為不值得了。
但前提是必須有自身固有的國土繁衍生養。好在中國老祖宗智慧夠高,我們的國土夠大,根本是文化文明高度發達的吸引力帶來的,所謂武力擴張,大部分情況下是收拾分裂的殘局才付諸武力。
中國的國家概念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家國一體的國家。現在美俄同樣大的版圖,也都是拼湊起來的國,他們有國的統一概念,但在“家”這個定義上是分裂的。
其他一些國家,比如澳洲,印度等,也都是國統家分,或者族分幫裂的國家形式。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國旗上來看,很多國家國旗都是分裂條塊來代表一統,我們中國國旗,從古時候就是代表意志和民族歸屬的統一,沒有按族群去劃分。比如以龍為圖騰的國家歸一,以“王”道為天下一統的國家歸一。新中國的五星紅旗更是彰顯國和家的一統:無論怎樣的意見,一切都是圍繞全中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形成完整的國家理念。
這樣看日本還算一個國家,有統一歸屬的信仰:太陽。南韓很糾結,拿個八卦來象徵國家,也不知道讓國民信仰什麼。
另外一些國家拿些蟲蟲動物當國旗,顯然搞不懂什麼叫國家,像拼團聚餐式的一夥人。
美國國旗更像是合同國旗,大家邊界說清楚了,但是心思各是各的(條條多,星星多)。
所以,世界上只有一個真正的國家,他的名字叫中國。也該有點驕傲。
-
8 # 宗林巨集
說中中國人不侵略他國,不完全對。秦滅六國不是侵略嗎?就因為現在我們是統一的國家,就否定當年的侵略,就說是內部統一戰爭?這不客觀。
可是,秦始皇統一了長城和海岸線圍成的地域之後,就不再開疆拓土了呢?這是當時中國生產力和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
自趙襄子廢除奴隸制,戰國時期開始,中華各國先後實行了以家庭為中生產單位的自由農耕經濟制度。在冷農具時代,這種經濟制度是最能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中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能參與到生產中。比如,成年男性負責耕種、漁獵、基建、砍柴、交易等;女性負責家務、紡織、縫紉、刺繡、家畜家禽飼養等。中國古代的文化,都是建立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同時又反過來維護和鞏固這一經濟基礎。這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組成了中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基礎是五穀桑麻的種植,當我們把五穀種到長城以外時,發現,由於降水量小,氣候寒冷,作物難以生長,於是先民們就放棄了長城外的土地,任由遊牧民族去放牧。長城所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不要惦記我的良田,我也不稀罕你的草原”。延續兩千年的文化慣性,和對遊牧民族的文化優越感,使我們不屑於中華之外的土地。所以,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深入大漠。漢朝的疆域並沒有隨之西擴,而是大軍封狼居胥而歸。鄭和下西洋,船大兵多,卻沒有佔一座島嶼。這都是中華農耕文化的慣性和優越感所致。
-
9 # 木土142764509
這話百分之百正確,但絕不是因為他是外國哲人羅素說的,才是正確的,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前的世界兵神孫子及他的孫子兵法就告訴了我們,他對戰爭的態度影響著華夏兒女。
-
10 # 假政經
驕傲一詞,在中國文化裡面分類是“負能量”那一堆的。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引領人類要效法天地,絕對地按照規矩辦事。公正、公平,大和景象,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
回覆列表
羅素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假如中中國人願意的話,他們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他們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中國問題》
這是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對中國的思考之後做出的總結。
他們其實只是針對一些客觀規律做出的總結。
“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意思是說中國文化沒有侵略性,實際上看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古代中國幾乎很少對外發動擴張戰爭,儘管這種擴張戰爭也是有的,譬如隋朝和唐朝打高句麗,這都屬於擴張戰爭。
但總體來看,中國文化是保守的,而不是富有侵略性的。
羅素說:
我們的繁榮以及我們努力為自己所攫取的大部分東西都是依靠侵略弱國而得來的。而中國的力量不至於加害他國。他們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來生存的。
而且朝貢秩序主要是維持一種政治地位,那些附庸國依然享有獨立的統治權。
凡此種種,都說明的是中國文化的內斂和保守,不具備像英國文化那種侵略性,英中國人在殖民時代四處開闢殖民地,隨後將剝削來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送回國內,這才奠定了二戰以前英國的強大地位。
所以羅素認為中國文化不具備像英國文化那樣的破壞性和衝動性,總體上來看,羅素對中國是充滿好感的,譬如他認為中國文化有一種精緻的美感,但是因為科舉落後,所以受到別國的破壞和侵略。
羅素相信,如果中國能夠保持自己的文化,又能吸收一些先進的文明成功,它將是比任何已知的文明都更加優秀的一個新文明。在談到美國和中國的問題時,羅素又說:
我不能確定……美國的問題是否比中國的更大,然而,在未來的一兩個世紀裡,美國會變得更重要,但隨後(主導作用)將轉到中國。我認為,這是美國非常擔心的。
如今來看,確實是一語成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