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魚遊歷史
-
2 # 小白愛影音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但得臥龍諸葛亮比得鳳雛龐士元安天下的機率要大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肯定有很多大神會問了,下面給各位看官簡單介紹一下。
此人才高八斗,學府五車,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才華方面至不必說,諸葛孔明情商極高,知人善用。
雖後主劉禪無能,但諸葛亮六出祁山,縱然千辛萬阻,依然無悔無怨,後不得江山一統,亦是天命不可為也。
只是為人心高自傲,諸葛亮介紹龐統去劉備帳下聽用,特意寫了介紹信,龐統卻不拿出來,心說我也是當世奇才,何須別人介紹。
在攻打雒城之前,諸葛亮夜觀天象看出此役不祥,飛書告知龐統,在當時很多某士都能夠觀天象,龐統怎會不知。
但他就是為了爭一口氣,覺得都知道此戰不祥,我非要逆天命為之,這樣才能顯露出我領兵打仗的才華和計謀,最終才有此敗。
此時三國還屬鼎立時期,所以得鳳雛一人可按天下一說就不能夠成立了,相比臥龍先生的機率會大一些,雖然沒有成功,那也是時也運也命也。
以上均屬個人愚見,妄求各位看官老爺見怪勿怪。給個關注,拜謝!
-
3 # 傾星伴月
我想事實該是如此的,水鏡先生所說的是得一人可安天下,要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但無論是伏龍還是鳳雛他們畢竟是輔佐,起不到決定作用。所以,最重要看的還得是最高決策者,也就是頭兒。
臥龍大家都知道便是諸葛亮,他的才學、智謀我想可能只有司馬懿能與他一較高下,因為諸葛亮的學識、思想都有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從不善妒,只是感覺在知人善用方面略現遜色,他為劉備的江山可謂是鞠躬盡瘁,其實身為軍師有些事大可選好適宜之人才協理,可他大小事皆親力親為,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鳳雛即龐統,他的學識當然也是很高的,不過,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在赤壁之戰中獻了連環計嶄露頭角外,還真沒有再多展現才能的機會了,個人認為,他雖有學識,胸襟卻不及諸葛亮,在隨劉備攻取西川時就能看出,本來諸葛亮給劉備一封書信,告訴他們要延緩進川,等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卻被龐統認為諸葛亮怕自己立功,結果催促劉備火速進軍,後命喪於落鳳坡。所以,個人認為,雖說得他們中一人可安天下,主要還得看領導者的決策,兩人同在劉備手下,鳳雛遇難後,只有臥龍一人,也沒有成就霸業,這就說明劉備在征討東吳的決策是錯誤的,諸葛亮畢竟為臣,再有謀略,主公不行,就是請來神仙也難成事。 -
4 # 奧利佛艾倫
明初老羅有巧思,一部三國傳於世。
閒話後漢英雄志,說盡世間天下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討厭的人和事,這些人往往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糟糕混亂。事後想想,又覺得非常不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又無法左右別人的行為。所以,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事情變得不那麼糟糕。
在三國演義中,吳蜀兩方勢力,為了爭奪荊州可謂是煞費苦心,高招妙計層出不窮。其中,最為經典的情節,莫過於諸葛亮三氣周瑜了。
這段書不僅描寫了吳蜀兩方精彩的政治鬥爭,還飽含豐富的個人情緒。就拿故事的兩位主角來說,周瑜不僅想要奪取荊州,還對諸葛亮心存嫉妒,欲除之而後快。
這種人是非常可氣的,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比如說,我們在排隊的時候,總有一些人喜歡夾縫。當你指出時,他還一副很有理的樣子,喋喋不休的爭論不止。不僅破壞心情,還耽誤事情。
如果你的事情非常要緊的話,最好不要搭理這種人。因為他們就像狗皮膏藥一樣,一旦黏上就甩不掉了。
在這點上,諸葛亮就很明智。不僅不和周瑜計較,而且還在明明可以抓住他的情況下放了他,並說是暫借荊州。其實,攻城略地,本來就是能者居之。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傷吳蜀兩家和氣,促成兩家聯盟,共抗曹操。
所以說,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什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放棄一些不必要的爭論,有可能讓事情進展的速度更快,更有效的達成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
寬容是修養和自控力的表現,通過思維轉換髮現事情的另一面,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
人是一種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響的動物,不僅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行為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總有一些繁華妙美誘惑著我們,去做一些人生規劃之外的事情。
我們在【說三國】你不是蠢,而是自控力太差一文中說過,劉備被周瑜騙到江東娶親,曾一度沉溺在孫尚香的美色上,整天舞劍弄花,不思上進,忘記了當初的理想。諸葛亮交給趙雲一個錦囊,讓趙雲告訴劉備“曹操要報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甚是危急,請主公便回。”
聽了這話,劉備立刻幡然醒悟,跟著趙雲回了荊州。
看似簡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內藏玄機。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警示,諸葛亮在向劉備暗示危機,把他拉回理想的正軌上。
危機理念是一種提升自控力的有效辦法。一旦我們想要去打遊戲,喝酒唱歌的時候,就想想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工作,對手的虎視眈眈,那麼一切想要偷懶的念頭就都沒有了。
網上最近一直在流傳這樣的一句話,“你的對手在看書,你的仇人在磨刀。你的閨蜜在減肥,隔壁老王在練腰”。你不努力,便會被努力的人超越。你可知道?你那看似不起眼的位置,有多少人在惦記著?
想到這些,你還有心情玩樂嗎?
其實,想要擁有自控力,還是要自己擁有一個上進的心。如果你不想努力,還想賺好多的錢,過滋潤的日子,那就只能買個碗了。
就好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惜耗費掉蜀國的全部積蓄,本身已經拋棄了心中的理想,那麼還奢求什麼自控力呢?
衝動容易讓人盲目,想要剋制衝動就要擁有一個淡定平靜的心。但是,我們往往無法做到淡定從容,總會受到一些人和事的影響,讓我們的情緒產生波動,從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
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在蜀漢後期的時候,嘴邊一直都掛著這樣一句話。“我受先帝三顧之恩,必當殫精竭慮,匡扶蜀漢之基業。”
或許,很多人都奇怪,諸葛亮為什麼沒事總嘮叨這句話呢?
其實,這是諸葛亮的一種自我暗示。
後主劉禪,被後人稱作扶不起的劉阿斗,可以說不是一般的廢。作為三國演義中的“智絕”,諸葛亮又怎麼會看不出這一點呢?
之所以不肯放棄,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但是,看到劉禪那個不成器的樣子,心裡也不免會萌生退意。為了讓自己的意志不動搖,諸葛亮唯有常常把受先帝三顧之恩掛在嘴邊,以便提醒自己。
表面上看,這是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實際上是諸葛亮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來堅定自己的意志。
一旦我們對自己的理想產生動搖,或者被外物所魅惑的時候,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來提醒自己,使自己的意志堅定下來。想想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那麼眼下所吃的這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
-
5 # 閒談三國
很高心能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事實並非如此。
政權的建設和發展不能只靠一兩個人無論是在亂世還是盛世,一個國家的建設都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健康穩定的發展。
就拿劉備的對手曹操來說吧!
三國時期曹魏的勢力是最強大的。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內政方面有荀彧;軍事謀士方面有賈詡,荀攸;軍事元帥有張遼,徐晃,夏侯淵,張郃等;軍事戰將有樂進,典韋,許褚,曹純等;治軍人才有于禁。還有很多沒提到的人才,在軍事,農業,冶金,政治等領域貢獻著他們的力量。所以曹魏才能更加強大。但是就算這麼多的人才,曹操還發布了三道唯才是舉令。可見一個國家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進行輔助。
還有我們社會主義的建設!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提倡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是說明國家的興旺和安定是靠各行各業人才的努力,而不是一兩個人搞定一切。
所以無論在什麼時代,“安天下”永遠都不可能靠一兩個人去完成,必須有各行各業的人才共同參與。
最終結果證明不是建安12年到建安13年之間,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帶著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赤壁之戰後,龐統以耒陽縣令的身份跟隨劉備,後經推薦,劉備重用龐統。至此臥龍和鳳雛全歸劉備。但是在入川之戰中,龐統中流矢而亡。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管理蜀漢朝政。最終在第六次出祁山時,病逝於五丈原。蜀漢統一全國的希望徹底破滅。
諸葛亮和龐統帶給劉備最主要的財富是部分荊州勢力的支援劉備在遇到諸葛亮前,每戰必敗。但是在得到諸葛亮後就開始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不但在赤壁戰勝了曹操,然後在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中戰勝了對手,建立了蜀漢。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個人的才能非常強,遠遠超過了三國時期的所有謀士。但是事實,龐統死的很早,所以並沒有非常出彩的計謀。而諸葛亮的主要貢獻是在內政和外交。軍事方向並非他擅長的領域。
那為什麼他們兩個投奔劉備後,劉備就開始打勝仗了呢?
答案是:諸葛亮和龐統的背後有荊州世族的力量。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諸葛氏,是當地的望族。祖輩和父輩都有為官的。後避亂於荊州。諸葛亮的岳丈---黃承彥是荊襄名士。劉表的後期蔡氏和黃承彥的夫人是親姐妹。蔡氏也是荊州大族。
龐統:荊州龐氏也是當地有名的世族。
所以有了世族的支援,劉備才有了迅速擴張的力量。作為回報,入川后跟隨劉備的的荊州集團,在蜀漢處於絕對統治地位。
備註:曹操南下時,荊州世族內部應該是分成兩派。以蔡,蒯兩家為首的世家傾向於投降曹操;而以龐,黃兩家為首的世家則願意支援劉備建立自己的勢力。
結語諸葛亮和龐統投靠劉備時,一併帶去了支援劉備的荊州世族。所以劉備的勢力得以迅速擴張。也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但是“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這句話過度誇大了他們的能力。
-
6 # 論語十一
《三國演義》中確實如此,假如有一個《三國演義》的平行空間,或者小說中想象的世界, 事實就是,時勢造英雄,江山代代有人才。一直認為,看前輩,看歷史人物,要從兩個方面瞭解時間與空間。
一,時間,置身於三國那個時代,諸葛亮幼年喪父,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這和我們看國家領導的履歷,也沒啥區別。
二.空間,縱觀歷史,江山代有才人出,二者也只是時代的弄潮者,為皇權霸業執馬牽凳,於民生於後世添借鑑,長智慧。
吃瓜群眾一枚勿噴。
感謝小說家羅貫中,讓我們欣賞到這麼精彩的小說與影視,但只是小說。
-
7 # 好劇推薦天天看
臥龍,大家可能都熟悉,他就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書法家、散文家,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人稱“武侯”。
鳳雛,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熟,本名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因其死得過早為蜀漢所建功勳不多後世對其評價甚少。但劉備為表彰他殺身成仁為主盡忠追賜關內侯諡號靖侯。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此言不虛。
下面我們以臥龍為主重點說說為什麼得一人可安天下。首先在劉備四處漂泊寄人籬下輾轉十來年仍未有屬於自己的領地部下也就幾千人,兜兜轉轉一直無法發展壯大,可在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後劉備不僅有了自己的領地而且還可三分天下之勢與曹魏、東吳平起平坐,部下最高時期達百萬之多何其強盛,如此豐功偉績離不開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苦心經營。其次他的政治才能治國安民其在世時蜀漢百姓安居樂業,孫劉抗曹相互制衡,軍事方面草船借箭、空城計、八陣圖、赤壁大戰等等。最後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又有《出師表》、《誡子書》等。如此之多的傑出之作他配得起“臥龍”得其便可安天下。只是他一生鞠躬盡瘁過於操勞而壽命不長且蜀後主劉禪不明否則天下統一蜀漢有希望。
至於鳳雛,他的才能跟諸葛亮在伯仲之間,只因其主劉備為“賢德”所累,不想與同是漢室宗親的劉璋決裂,出師伐之無名,遂龐統出此下策以自己為餌殺身成仁成全劉備。假如劉備能聽從龐統之計取上策,那歷史就將改寫了,龐統不早亡必然將在史上留下長長的一筆豐功偉績。
-
8 # 圓圓的刺蝟
並非如此
第一、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是水鏡先生所說,叫人引起了重視,以致曹操聞諸葛亮時,還不知道諸葛亮是誰。
第二、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
第三、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劃遇到了重重阻力。
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
第四、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
他對與關、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
-
9 # 使用者682018154423
建安12年到建安13年之間,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帶著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赤壁之戰後,龐統以耒陽縣令的身份跟隨劉備,後經推薦,劉備重用龐統。至此臥龍和鳳雛全歸劉備。但是在入川之戰中,龐統中流矢而亡。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管理蜀漢朝政。最終在第六次出祁山時,病逝於五丈原。蜀漢統一全國的希望徹底破滅。也從事實上說明了這句話並非事實。
-
10 # 《九靈劍仙》創作中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對劉備所言,流傳於世,在三國確實如此。諸葛亮,兵法,陣法,奇門遁甲,天時地利,智勇雙全,發明製造,奇人也。諸葛亮,隆中對未出茅廬三分天下,出山之時,劉備兵不過千,將不過關,張,趙。兩火燒新野,博望坡,赤壁觀天象借東風,利用大霧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三氣周公瑾,嚇魏延,收馬超,激黃忠,空城撫琴,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死諸葛嚇腿了生中達,奇人也。鳳雛,兵法,陣法,奇門遁甲,皆樣樣精通,視曹操孫權為掌上玩物。赤壁巧獻連環計,取西川為劉備出師有名,死於落鳳坡。劉關張,三兄弟無一人聽話,劉備聽鳳雛話一開始取西川,鳳雛就不會死,諸葛亮也不會從荊州到西川,關羽就不會丟荊州,張飛也不會因為5萬白袍戰甲,棍棒士卒,被士卒反殺,劉備也不會報仇,百萬雄獅毀於一旦。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三國電視劇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是有可能的;而事實並非如此。問題中是兩個問號,所以需要兩個回答。
第一問,是三國電視劇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
第二問,事實是如此嗎?
問題中的第一問,是指在電視劇中,是演義的範疇,演義與事實不同,演義是可根據史傳、野史,經藝術加工而成。
而第二問,是事實,它強調事物本身,要求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
第一問的回答,三國的電視劇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答案是有這個可能的。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中,劉備將臥龍、鳳雛,兩位高人都先後收入麾下,委以軍師重任,也沒能安天下,形成了1+1小於2的道理。劉備集團有了一個軍師臥龍先生,又加一個副軍師鳳雛,得兩個軍師反而不如一個軍師“好”,在劉備進取西川時,副軍師鳳雛在臥龍之後加入劉備集團,產生攀比心裡,所以立功心切,命喪落鳳坡,這是人性的一種體現。兩個軍師的合作如果不融洽,不默契,反而不如只有一個軍師,一個軍師的計劃部署,雖然發展可能較慢,但是相對比較穩健,發展慢總比快速失去要好,所以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能安天下,也未可盡知。
第二問的回答,在事實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並非可安天下。事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事實上,安天下不是誰能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做到的。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還流傳著下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意思是,子初和孝直這兩個人,如果有一人不在,劉備的蜀漢政權就難以復興。子初指的是劉巴,孝直指的是法正。這句話從一定層面體現出國家政權的興旺,發展,不是憑藉一人之力,而是綜合的因素,例如,人才,軍事,經濟等綜合國力,天時地利人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方可,這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說在事實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並非可安天下。
綜合來說,歷史沒有如果,所以三國電視劇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的回答是,不確定的,是有可能的;而面對事實,遵循客觀諸多因素,一定並非如此。這也符合了事物的辯證法,這兩個回答既對立,又統一。毛澤東也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鬥爭是事物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也就是說三國電視劇中,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有兩個對立的回答,一個是可能,另一個是不能,因為歷史中有了“如果得一人”,就充滿了假設的偶然性。但是這兩個回答又是統一的,因為歷史中劉備“有了兩個人”,又充滿了事實的必然性。
所以無論是假設的偶然性(對立),還是事實的必然性(統一),其二者都是構成整個事物(大問題)的客觀存在。
所以原問題等同於,盤子中有兩個包子,只拿一個會吃飽嗎?事實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