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賊文抄

    司馬懿15萬大軍來襲,諸葛亮是如何斷定他會撤兵的?

    這道問題應該指的是《三國演義》的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講的是第一次北伐高開低走,最後失利的一段事,也就是現在路人皆知的失空斬中的空城計。

    要說羅老爺子在《三國演義》中,對於空城計的橋段描寫可謂是濃墨重筆。我們先來簡要回顧下演義當中的故事梗概:公元228年,司馬懿15萬大軍殺奔西城,諸葛亮僅有2500兵並且沒有武將,兵力對比60:1。諸葛亮巧用計,將城門大開,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

    這段故事是羅先生參照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的“郭衝三事”改編了,後來被收錄於36計中排第32計,也就是敗戰計的第二計,意指虛實結合的疑兵之計,多用於以少勝多的情況下。

    問題來了,空城計是真事兒嗎?諸葛亮真的嚇走了司馬懿嗎?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要寫這個橋段呢?

    首先澄清一點,空城計歷史上是有的。最早的記載是在公元前666年,鄭國使用空城計嚇退了楚國的進攻。在三國年代曹操也曾用過嚇退了呂布。但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這個橋段是虛構的,因為在公元228年司馬懿根本不在曹魏的西線戰場。所以,《三國演義》中刻畫的又是一個假歷史。

    現在很多人的論點都是《三國演義》是本小說,那一本小說你研究個什麼?

    其實不然,任何事都不能一葉障目。《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奇書已經流傳許久,要是研究歷史不去以此書為參考還可以,要是隻講謀略,講權術這本書還是有研究價值的,畢竟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也都在揣摩。

    言歸正傳,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諸葛亮真的嚇走了司馬懿嗎?有三個疑問:

    1、司馬懿15萬大軍抵達西城,西城只不過是個彈丸小城,就算諸葛亮設有埋伏,小小的西城又能埋伏下多少人馬呢?而且西城的四周也是視野開闊,根本不適合在城外設伏。再加上雙方實際投入到整個戰役的兵力對比,就憑司馬懿這個名號,是一定能夠將雙方實力對比算的比阿爾法GO還要精細吧。

    2、司馬懿為什麼不讓司馬昭當先頭部隊,進西城打探打探。就算諸葛亮有可能在西城有所埋伏,司馬懿也可以讓偵察連去打探打探。畢竟西城真的是很小很小的城,想當初赤壁孫劉聯軍5萬人都已經是很龐大的隊伍了,西城總不會比赤壁還大吧。偵察連一進城就能知道究竟了。

    3、司馬懿顧慮西城有埋伏,那又為何不用弓箭兵從城外射殺在城樓上擺範兒的諸葛亮呢,三國時期的弓箭射程足以從城下精準打擊城樓上的目標。大家可以拿呂布轅門射戟做參考,當時呂布在百步之外射中目標,普通的弓箭兵臂力不及呂布也能至少射中60步以內的目標,60步大概會有45米左右,小小的西城城牆總不會有45米高吧。

    空城計存在以上疑點,要麼是司馬懿腦子秀逗,要麼就是他還有更深層次的謀略,讓我們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來看: 1、司馬懿是故意不進西城;2、諸葛亮算準了司馬懿明知道西城是空城而不進;3、司馬懿賣給諸葛亮一個順水人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 還是要從司馬懿此次出兵開始說起。諸葛亮出祁山,最初的對手是曹魏的曹真大都督。曹真已經是當時曹魏自家的最高統帥了,而且曹真早已看出司馬懿的能力遠在自己之上,如果司馬懿掌握兵權,曹魏家的基業就有被司馬懿搶奪的可能,所以曹真一直不用司馬懿。只是當諸葛亮打上門來,曹真自己又應付不了的時候,才不得不重新啟用司馬懿。曹真的心思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運氣好是個兩敗俱傷,到時候自己再出兵長安,一統天下。所以當時曹真只給了司馬懿15萬人馬,剛好跟諸葛亮的兵力相當,即便是司馬懿贏了,也還不足以反水。

    司馬懿的人生目標是統一天下,當然不是給曹魏家繼續當職業經理人,而是等待羽翼豐滿自主創業,所以司馬懿一生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行事。他知道諸葛亮在西川積蓄力量一定會攻打曹魏,自己則韜光隱晦,等待這一時機。果然曹真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得到機會,可以掌握15萬兵去和諸葛亮比拼。但是如果司馬懿在西城活捉了諸葛亮,他將失去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那麼身為老闆的曹真還會把這麼一個狼子野心的高手放在自己的身邊嗎?策馬在西城外,司馬懿一定是在腦海裡飛快的構出了幾幅畫面:把活捉的諸葛亮押回到長安,曹真先是斬除諸葛亮這個大敵,然後找個茬口再捎帶腳把自己也給斬了。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留下自己一生的敵人諸葛亮,才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得以長長久久,才能使自己擁有更大的兵權,才能真正的有時機等待推翻曹魏的政權,自己當政。所以司馬懿當時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曹真而非諸葛亮。等曹真死後,曹家再也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人物統領三軍了,司馬懿才真正走上前臺。

    在《大明英烈》和《明英烈傳》等評書中,都會講到朱元璋由於擔心那些開國功臣恃功奪權,建造一座慶功樓藉機火燒文武功臣。火燒慶功樓的真假,我們已經是無從考證了,但對於正在書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先生,是一定會通過一種方式來隱喻性的記載下來,羅先生所選擇的方式,就是通過空城計的橋段,借用司馬懿的角度看穿這個問題,從而非常隱喻的告誡後人。

    我們對比下四大名著當中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就會發現為什麼《水滸傳》會被多個清代皇帝當做禁書,而將《三國演義》當做兵書教材而廣泛傳播,其根本就在於羅先生在演義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隱喻橋段,而不是如水滸一般的直白痛快。這也是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國演義》能夠流傳百世的一大特點,等待著無數的後人去讀懂、領悟、應用。三國還是需要繼續歪著讀。

    雅賊書抄,歪讀三國,不代表歷史,不代表事實,只為心中一點偏好。

  • 2 # 素履踏寒霜

    你好,我來說一說我的觀點

    您應該說的是空城計這一段,馬謖街亭失守,魏國司馬懿率兵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對敵,於是與司馬懿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心裡戰,最終退了司馬懿15萬大軍。

    針對這個問題來講,有兩種觀點

    一:諸葛亮騙過了司馬懿

    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坐在城牆上彈琴的模樣,再對周邊環境進行觀察,心中起了疑心,他認為諸葛亮平時喜歡步步為營,謹小慎微,如今這般模樣和往日相比判若兩人。按照正常人思路來講,司馬懿和他身邊的將領自然會覺得周圍有伏兵,否則諸葛亮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送死,故而迅速撤退,求得自保。包括現在教材上,和一些影視劇上,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更多人支援和相信是諸葛亮騙過了司馬懿,保住了西城。

    從這段可以看出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都時時刻刻提防著司馬懿,防止其失去控制。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司馬懿還是懂的。

    因為一旦司馬懿成功剿滅了諸葛亮,自此蜀國就無人敢討伐魏國,魏國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也不怕蜀國除了諸葛亮之外其餘將領來征討。倒是司馬懿的威脅,在曹叡眼裡比蜀國軍隊來得更加直接和恐懼,一個能取勝諸葛亮的司馬懿才是曹叡最為忌憚的對手,遠比弱小的蜀國威脅來得大得多。司馬懿的想法,諸葛亮卻心知肚明,他知道,如果司馬懿不退兵就輸了。

  • 3 # 午夜奢華

    瞎編的,你問羅貫中。

    司馬懿那麼傻不會派1000人進城偵查下嗎?

    空城計,八陣圖,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假的。

    三國時期的空城計是文聘騙孫十萬的,孫十萬打江夏,文聘來不及準備乾脆睡覺,孫十萬被魏打怕了,看到文聘以為文聘是名將肯定有詐,自己跑了。

    孫權號稱十萬,是三國第一經驗包。

    1.孫仲謀率十萬大軍進犯廣陵,廣陵只有約萬計人馬。太守陳登大敗孫權。請注意,陳登還是個文官。此後陳登被稱為陳萬計。

    2.孫仲謀率十萬大軍進犯合肥,合肥隸屬於揚州治下,此時揚州刺史劉馥劉元穎已經病故。劉馥生前主持修葺的城防設施和儲備的戰略物資發揮了很大作用,孫權無法攻下城池。同時,別駕蔣濟寫了一封詐書給揚州城內,稱汝南張喜的數萬援軍已經抵達。故意讓吳軍把信繳獲,孫權信以為真撤退了。此後劉馥被稱為劉亡靈,蔣濟被稱為蔣一封。

    3.孫仲謀又率十萬大軍進犯合肥,守將張遼以八百精兵大破之,威震逍遙津。此後張遼被稱為張八百。

    4.孫仲謀再次率十萬大軍進犯合肥,此時合肥守將滿寵率領數十名勇士一把火燒了吳軍大營,孫權撤退了。此後滿寵被稱為滿數十。

    5.孫仲謀率十萬大軍於巢湖迎戰進攻的魏軍,聽說魏將臧霸來了,於是趕緊撤退,臧霸乘勢追擊,大獲全勝。此後臧霸被稱為臧傳說。

    6.孫仲謀再次率十萬大軍進犯魏國,這次學乖了不去打合肥了,選擇了荊州重鎮江夏郡作為目標。江夏太守文聘得知孫權大軍來攻,倉促間不便迎戰,索性命令城中軍民不得露頭,大開城門,自己在太守府中呼呼大睡。孫權見狀,對部下說:文聘這貨不是等閒之輩,曹操曹丕到現在曹叡都十分看重他,現在故意做出這個樣子,肯定有大大的陰謀,於是就撤軍了。這也是歷史上空城計真正的出處(諸葛亮並沒有浪到擺下空城計,司馬懿也不會蠢到上當),此後文聘被稱為文睡覺。

    7.孫仲謀派兩千人押送禮品賞賜給公孫淵,讓他從遼東起兵共伐曹魏,結果公孫淵這貨連這兩千人一起給收編了。

  • 4 # 魁哥說歷史

    前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段,作為頂級謀士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最終諸葛亮用一座空城嚇退了司馬懿15萬大軍,讓人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計謀和膽略。但與此同時,更多人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麼司馬懿手握15萬大軍,看到城門大開且虛張聲勢的諸葛亮,不繼續進攻,反而掉頭撤軍呢?

    針對這個問題來講,大家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諸葛亮騙過了司馬懿,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特徵,巧妙地讓司馬懿退軍了;另外一種觀點是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虛張聲勢,但他此時想得更加深遠,思索片刻之後,選擇撤兵,放諸葛亮一條生路。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坐在城牆上彈琴的模樣,再對周邊環境進行觀察,心中起了疑心,他認為諸葛亮平時喜歡步步為營,謹小慎微,如今這般模樣和往日相比判若兩人。按照正常人思路來講,司馬懿和他身邊的將領自然會覺得周圍有伏兵,否則諸葛亮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送死。所以從表面上來看司馬懿唯恐被蜀軍埋伏,故而迅速撤退,求得自保。

    司馬懿有什麼危險的地方呢?只因為功高蓋主,且不被上司魏主曹叡信任。從《三國演義》中各處描述得知,不管是曹操、曹丕,還是曹叡,都對司馬懿非常提防。在魏主眼中,司馬懿才能出眾,同時他本人不易馴服且有野心,曹操三代或多或少都防著司馬懿,防止其做大,最終失去控制。

    從這段看出來曹叡身邊大臣王朗和太尉華歆都不信司馬懿,且曹操早年也不信任司馬懿,曹叡有除掉司馬懿的想法在裡面。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飽覽群書的司馬懿豈能不知道,范蠡與文種不同結局的命運或許在司馬懿面前閃過。和范蠡文種不同的是,司馬懿沒有范蠡的退路,卻有文種的下場。

    在空城計中,司馬懿如果真心想戰勝諸葛亮,看到此景之後即使不全軍出擊,也可以採用部分士兵突入,看看情況再做決定,但司馬懿顯然沒有考慮這一點,反而用諸葛亮平生謹慎的特點說服了身邊諸多將領,讓他們也覺得諸葛亮在城內有埋伏,不至於之後到曹叡那邊去告狀說自己故意放走了諸葛亮。

    諸葛亮的空城計除了自己本人演技到位的情況下,司馬懿也配合到位,兩位三國智謀大師之間的完美配合簡直是天衣無縫。對諸葛亮而言,空城計可以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時又能讓部隊安全撤退,對司馬懿而言,放走諸葛亮雖然功利上有損失,但是至少能保住性命繼續和諸葛亮對陣,在捉諸葛亮和放諸葛亮兩個選擇之間,司馬懿選擇放了諸葛亮,讓雙方互贏。

    司馬懿15萬大軍來襲,後又撤兵,令人不解。但是司馬懿的想法,諸葛亮卻心知肚明,他知道,如果司馬懿不退兵就輸了。諸葛亮這才大膽使出空城計,在撫琴中退卻15萬曹軍。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5 # 將軍哥哥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諸葛亮用琴聲告訴司馬懿,我諸葛亮死了,你司馬懿就沒用了,你們司馬家的人就算不死,也不會得到重用。司馬懿就假裝說怕中計退兵了,這背後的大智慧豈是普通人能懂的,以司馬懿的智慧面對空城計,完全可以牌一支小隊進城偵查,沒有這樣做,擺明是放諸葛亮一條生路,來日方長嘛!

  • 6 # 我愛逸想天開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在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司馬懿大軍來襲,諸葛亮卻斷定他會撤兵,這是為何?

    孔明是不光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更是一個出色的心裡學家,他深刻地瞭解他的對手,審時度勢!他深知司馬懿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卻又能屈能伸,伺機蟄伏待價而沽,他要的不是一時的權勢和地位,他和司馬懿都知道,魏主任用司馬懿主要用來對抗諸葛亮,一旦目的達到那司馬懿也不過落個良弓藏走狗烹的下場,所以他不會讓諸葛亮死,他們是同呼吸共命運,那他怎麼會自毀前程,自掘墳墓,孔明自是看透了這點故斷定他必會撤兵!

  • 7 # 些許淺墨給我律動青春

    兩人棋逢對手

    司馬懿是深知他能把握兵權的唯一辦法 就是與諸葛亮持續的鬥爭

  • 8 # 少顏翁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一生多次北伐,都未取得成功,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司馬懿的仕途極為不順,基本上是被曹魏冷落或者雪藏起來,因為曹魏根本就不信任司馬懿。

    曹魏完全是拿自己來制衡諸葛亮,換一句話說,諸葛亮在,司馬懿在,諸葛亮亡,司馬懿的死期就不遠了!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把自己司馬懿的關係看得非常通透!所以在空城計中,兵臨城下的司馬懿,聽出了諸葛亮的琴聲,你知,我知,曹魏不知!

  • 9 # 宇中殘影

    優秀的人都是相似的,司馬就是故意放過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不會殺他,兩個人演了一場戲。就像貓和老鼠一樣,本來就不喜歡這貓,現在老鼠死了,貓沒用了,留著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你自己都清楚,倘若真要殺,就算是怕被埋伏,你也會派兵去打探一下的呀。

  • 10 # 萊恩校尉

    有沒有15萬不好說,蜀道艱難,15萬大軍也不可能聚集在一起,司馬懿真正帶在身邊的人馬很可能也就幾千人。諸葛亮那麼鎮定,司馬懿當然害怕會上當,這個跟大將軍何進入宮被宰是一樣的道理,司馬懿雖然有15萬大軍,可大軍並不在身邊,他敢進城或者不撤走萬一中埋伏被包圍了,那就是和大將軍進皇宮一樣,權力雖然大,實際上沒什麼鳥用,圍住了他就是個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漫教會了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