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被流放的文藝犯
-
2 # 老八微生活記
說起古代廣西
1:上古時期在今廣西地域存在一個古國叫做蒼梧古國,距今約公元4700——4900年
2:先秦時期為:西甌古國,駱越古國。
3:秦朝時期:桂林郡,象郡
4:漢朝時期:屬於南越國,鬱林郡
5:隋朝時期:鬱林郡,桂林郡
6:唐朝時期:屬於嶺南西道今廣西,海南,越南,
7: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
元朝時期:湖廣行省,的管轄範圍,包括今湖北,湖南省,廣西,廣東和貴州一部分,
明朝時期:廣西行中書省廣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時期:宣稱廣西省
民國時期:沿用清朝舊址設廣西省,省會從桂林遷往南寧,民國時期廣西是全國有名的模範省,
1949年底,解放軍解放廣西設定廣西省,省會南寧,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這是廣西設定自治區之始。1965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名稱正式定了下來,
-
3 # 紙硯溪
先秦時期的中國並不想今日大多數人們所想象的哪樣,是幾個諸侯國,十幾個諸侯國組成的。
據史書記載周朝初立的時候有八百諸侯國,但這八百並不是說就是真的有八百個諸侯國了,而是說有很多,可能是幾十個上百個,也可能是幾百個上千個。
就像圖中一樣,小國林立,實際周初的時候諸侯國的密度更高,當時幾乎是一城之地就可以稱為一個國家了。
不過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不發達的地區諸侯國的疆土可能差別轎大,如果是在中原這種地方,也許小的國家就只有半個縣那麼大。而在比較蠻荒的地方,比如楚國,則幾乎可以有數省之地。
所以有時候我們推算的所在地在古代的屬國在不同的時間裡未必相同。
這不僅僅有諸侯爭霸吞併的原因,還有當時戰爭頻繁,諸侯國的邊地經常易手。
我所在的開封在春秋時期是鄭國的疆土,而到了戰國時期又成了魏國的領土,古代常說的大梁就是這裡。
-
4 # 小島知風
你這問題應該是問的在戰國或者群雄割據時期的局勢,不然我的家鄉所在地都是屬於中國,是大一統王朝之下。說一下我的家鄉在哪,我的家鄉是秦皇島,這回再給你說一說它在各時代分屬於哪裡。
商周時期在商周時期秦皇島屬於古孤竹國,秦皇島現在下轄的盧龍縣就是古代孤竹國國都,著名的夷齊讓國典故就是出自孤竹國。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公子,伯夷為大哥是太子,叔齊是三公子,孤竹國王在世時非常寵愛三公子叔齊,後來國王去世,伯夷想讓弟弟叔齊繼承王位,但是叔齊堅持遵守長幼有序的規則,執意要讓哥哥繼承王位,伯夷擰不過叔齊,最終棄王位而走。
叔齊最終也不肯繼位,堅持追隨哥哥伯夷而去,最終由二公子繼承了王位。伯夷叔齊兄弟感情深厚,都不肯繼承王位,於是相約投靠周文王姬昌,結果二人走到才得知天下大亂,文王姬昌去世,武王姬發繼位決意討伐商紂王。
伯夷叔齊攔住武王伐紂大軍,跪哭武王不要以下犯上,尊商為正統,武王不聽,最後武王伐紂成功,天下尊周,而伯夷叔齊恥於吃周朝糧食,於是兄弟二人隱居孤竹國境內的首陽山上,後來山上沒有糧食,伯夷叔齊因飢餓而死。
這座首陽山地處河北遷安、灤州、盧龍三縣交界之處,當時為孤竹國國境,現在首陽山歸屬灤州市管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遙想當年曹操氣吞山河,立志做一番事業,何等氣概。碣石山現在也是秦皇島昌黎縣比較有名的文化旅遊景區。
唐朝時期在唐朝時期,秦皇島成為唐朝軍事部署的一個重鎮,秦皇島的撫寧就是有唐高祖李淵親自賜名,寓意“撫我黎庶,寧我子民”。
在唐朝時期唐朝政府軍隊一直在秦皇島地區佈置有比較強的兵力,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曾經出任過平盧節度使,軍隊就駐紮在秦皇島盧龍縣。
由於當年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獲取契丹人的支援,拱手將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此後北宋也再未收服幽雲十六州。因此地處幽雲十六州之中的秦皇島,當年是屬於遼國境內。
明清對峙時期在明朝秦皇島的戰略地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因為朱元璋派劉伯溫和徐達在秦皇島地區重建了渝關,在明朝之前渝關為唐朝時期所見,以渝水河而建,渝關最初位置在現在秦皇島撫寧的榆關鎮。
到了明朝時期劉伯溫通過勘察地理位置,發現渝水河已經乾枯,不適合建立關愛,於是他和徐達又向東推進,找到了依山傍海的山海關,在此建關,依舊命名為渝關,但是實際來說它們倆地理位置並不一樣,只是因為歷史原因被後世混淆。
明朝時期的渝關即現在的秦皇島山海關,說起山海關它可是明末時期的著名關隘,在這裡發生了許多傳奇故事。
到了明末時期,女真族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逐漸崛起,山海關的作用也就更加的凸顯出來。
明末名將袁崇煥在山海關抵禦過後金,也就是努爾哈赤所帶領的女真人,山海關是袁崇煥佈防的寧錦邊關重鎮,由大將吳三桂在此鎮守。
後來明朝被李自成滅亡,李自成招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本來吳三桂決定投降漢族政權李自成,結果由於李自成掠取吳三桂之父吳襄的家產,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在一怒之下投降了女真政權也就是當時已經改國號為大清的後金。
李自成憤怒之下揮軍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抵禦不住李自成的軍隊,於是他引清軍入關,聯合清軍夾擊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城外一片石大戰,最終李自成起義軍徹底被擊潰,李自成只得西逃,在逃跑途中,盛怒的李自成於盧龍縣城西範家莊斬殺了吳三桂之父吳襄。
-
5 # 品味兒許昌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回望許昌,可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許昌這片土地的滄桑鉅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秀文化傳統,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許昌的過去,把握許昌的今天,展望許昌美好的未來。
地處中原之中的許昌,對華夏文明的孕育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這裡是中原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境內分佈著靈井遺址、十里廟遺址,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我們的先民“許昌人”曾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距今4300年左右,“許地之祖”高士許由率領自己的部落活動在許地一帶,洗耳掛瓢,留有遺址。
西周文叔封許國,春秋許穆夫人賦《載馳》,秦漢置郡縣,許縣屬潁川大郡,灌嬰築灌臺,封爵潁陰侯。
東漢末年,一代梟雄曹孟德迎漢獻帝都許,奉天子以令不臣,仗節鉞而徵四方,求賢納士,廣攬英才,屯田開河,發展生產,以此為根據地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大業。
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文人集團還開創了“一代風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學。
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這裡是“魏五都”之一,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一時期,是許昌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最具魅力影響的精彩華章,曹氏集團的文治武功、英雄業績和三國時代其他風雲人物的千古佳話,使許昌大地平添了奇光異彩,“三國文化”、“曹魏文化”也成為許昌的重要文化符號。
京畿首善地,人文薈萃鄉。進入北宋時期,許昌因地近京都,又當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甚為重要。期間朝廷屢派名臣來此監守,使這裡的經濟文化日漸繁榮,特別是小西湖被修整為風景名勝之後,蘇軾、蘇轍、歐陽修、梅堯臣、文彥博等大量文臣流連於斯,建亭遊樂,賦詩唱和,一時名士薈萃,冠蓋雲集,形成許昌歷史上又一個黃金時代。
所以,說,許昌的歷史脈絡大致如下:
帝堯時期,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夏朝,曾建都陽翟(今許昌禹州)。
商朝,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建安區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西周,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城邑有:歷(今禹州市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許(今建安區張潘鄉古城村一帶)、鄢(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等。
春秋戰國時期,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新朝,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改為潁川縣,鄢陵縣改為左亭併入許縣。許縣、潁陰、長社、潁川等縣屬左隊。
東漢時期,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兩晉,西晉沿襲魏制。東晉時期,北方十六國混戰,許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所佔。
南北朝,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所在今建安區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統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縣)、長葛、許昌、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許州。
五代,後梁改許州為許州匡國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稱許州忠武軍。
北宋,初,改許州忠武軍為許州,隸京西北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路。
金,許州改稱昌武軍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長社、長葛屬之,隸南京路(今開封)。陽翟縣升為潁川軍,後改稱潁川州,旋又改潁川州為鈞州,亦屬南京路。鄢陵屬南京路開封府。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共和國時期,1954年10月,臨汝縣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丰、葉縣劃入平頂山市。198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升為地級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縣、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縣、臨潁縣、郾城縣劃歸漯河市。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5] 2016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許昌縣,設立許昌市建安區。 [6]
-
6 # 談論古史p
重慶簡介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長江索道
夏商的重慶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重慶輕軌
渝的來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洪崖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步行街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定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解放碑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 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00多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
7 # 歷史放映器
我是成都人,成都除了大一統朝代屬於中央政府外,在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屬於單獨的地方政權,下面來盤點一下。
1、先秦古蜀國時期。李白在《蜀道難》中描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地文明分為:蜀山氏冉族、蠶叢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魚鳧氏冉族、開明氏蜀族幾個時期。當時的古蜀國時期是一個不同於中原華夏族文化的時期,在現存至今的三星堆遺址及金沙遺址中可以窺探到當時獨特的文明。
開明王朝時期古蜀國從廣都(今成都市天府新區廣都附近)遷都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幾千年來從未改名。
2、戰國後期屬於秦。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設蜀郡,著名的都江堰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建。
3、三國時期屬於蜀漢。劉備建立,這段歷史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
4、東晉滅亡後,成都基本屬於南朝版圖,但北朝的周也曾佔有過成都入版圖。
5、五代十國前期屬於前蜀(907——925),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
五代十國後期屬於後蜀(934——966),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故成都又被稱為“蓉城”
另外,在歷史上的分裂時期,成都還曾經存在過成漢政權等小政權,就不一一細說了
-
8 # 劉大仙家
在古代我的地址是西域36國之一的烏孫國,也就是新疆伊犁河谷。
漢朝去和親的細君公主就在伊犁昭蘇境內,烏孫當時的大本營也在那一塊。
絲綢之路的發展也讓烏孫的好馬進入中原,現在昭蘇被稱為天馬故鄉,特產伊犁馬,現在也有國家級的軍馬場種馬場。
烏孫有很多有意思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消失在歷史中也有少許的後裔與其他民族融合。
中國各個地方在古代都有特殊的位置,無論我們現在的位置和歷史上的區別有多大,又或者改了多少名字。
這些歷史的記憶會一直儲存下來。
縱觀歷史長河,西域有著很多傳說,陸地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Murano古國的一夜消失,甚至是鬼吹燈裡的精絕國也有存在,包括近代消失的羅布泊。
這片在古代叫做西域的地方有太多值得去說的,古代是通往西方的要道,今天是我過石油天然氣重要輸出地。
各位要是有機會一定去看看你想象中的古代西域和你見到的真實樣子,多民族的聚居讓西域文化和歷史保留了一部分下來。
關於西域更多的知識可以看《新疆宗教演變史》,《新疆民族發展史》,《新疆歷史》
要是對我的地址烏孫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相關資料,從他們的建國到滅亡,民族如何從歷史舞臺退出的。
說了這麼多貼幾張圖,看看當時烏孫在哪個位置有多大。
-
9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四川在戰國七雄裡面屬於秦國。秦國在戰國初期,主要佔據著今天的甘肅省、陝西省等地區,後期在白起、司馬錯等人的征伐下,將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乃至山西、河南等部分地區也納入到秦國的版圖中。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
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於征服了關中。此後,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
秦國自從秦惠王即位以後,進一步圖謀對外擴充套件,建立“王業”。在如何建成“王業”這個問題上,有兩種不同意見:張儀主張進攻南韓的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索圖籍,挾天子以今天下”;而司馬錯反對“攻韓劫天子”的方案,認為徒然得到“惡名”而得不到實利,主張首先攻滅西南“戎狄之長”的蜀國,認為“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可以利盡西海
-
10 # 行行不繫舟ZR
說起上海,總覺得好像只有近代史,現代史,其實上海的歷史很悠久。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六千年前,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所以別稱為“申”。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唐天寶十年(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定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著上海開始建城。
前幾天正好參觀了上海歷史博物館,增進了瞭解。簡而言之,春秋時叫“申” ,晉朝時叫“滬”,唐朝置華亭縣,宋末置上海鎮,元朝設上海縣 。以後一直叫上海。
回覆列表
我的家鄉在湖北隨州。
在西周早期,屬於隨國。隨國是周王朝分封的姬姓國,隨國國君與周天子同姓,地位比較重要,《左傳》中稱隨國為“漢陽諸姬”之首,又有“漢東諸國隨為大”的說法。
“隨”的另一國名為“曾”。1978年,在隨縣擂鼓墩發現了曾侯乙墓,出土了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以及銅尊盤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19件國寶級文物,他們被認定都屬於曾國國君曾侯乙。據考古學家多年來的考證,曾、隨屬於同一國家。
後來,臨近隨國的楚國日益強大,最終隨國為楚國所滅,併入楚國的版圖,我們又屬於楚國。
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因隋文帝楊堅曾襲爵“隨國公”,定“隋”為國號;唐朝詩人劉長卿(有名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曾做過“隨州刺史”,所以號為“劉隨州”;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四歲到隨州,其母用隨州水邊的蘆荻作筆,為他啟蒙。隨州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歡迎大家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