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麒麟閣論史
-
2 # 歷史新檔案
德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哪一個國家經歷了那麼多次的大起大落,你把他幹趴下了,只有你不是每天都盯著他,他就會立馬起來進行反擊。但德國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每反擊一次,別人都會脫層皮,他自己也會少一塊。其他的國家都是通過戰爭越打越大,德國例外,他越打越小。
一戰後的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雖然打敗了,但是他卻把英法和俄中國人狠狠地揍了一頓。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對德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限制,根據《和約》,德國損失了百分之十左右的土地和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被禁止擁有空軍,陸軍數量也不得超過十萬人。因為《凡爾賽協定》,德中國人憋了一肚子氣。
國際形勢的新變化:
實際上,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德國的處境開始慢慢變好。首先是英法雖然一直維持同盟關係,但是英國對於法國在歐洲大陸維持老大地位也非常不放心,因此在20年代也開始慢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制約法國;其次,由於凡-華體系對於德國的剝削太過嚴重,因此國際上許多人開始同情德國,比如美國就在20年代初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德國的經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恢復和發展。德國的工業底子本身也不差,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德國製造在當時就已經蜚聲世界。
蘇聯的出現對於當時的德國也是一個重大利好訊息,為了防止蘇聯的紅色政權迅速坐大,英法美把目光和精力都放在了蘇聯身上,對於德國暗中擴充軍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在經濟大危機爆發後,英法美甚至希望將德國這潭禍水東引。
所以,到了30年代,當德國已經具備再度發動世界的能力的時候,只要希特勒登高一呼,戰爭的機器就又立馬開動起來了。
-
3 # 時光不遇
一戰後戰勝國促使德國的《凡爾賽條約》,被德中國人視為奇恥大辱,復仇的種子在許多德中國人心中生根發芽,這次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清零,本土13%的面積被割走,工業損失極為慘重,不過被瓜分後的德國仍然保持著大國框架,類似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遠不能蘇聯,但也接受了蘇聯的大國骨架。經歷過一戰的德國,其實在經濟上已經是又不付出了,而且還補償了各國的一大堆的補償款,所以對德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按照道理來講如此的情況,沒有個百八十年是不可能有精力去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
在一戰結束後短短的20年時間,德國就迅速恢復實力,組成了強大的軍隊,開始了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開始的復仇計劃,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聚集108個師,230萬兵力,2400輛坦克的強大軍隊對波蘭的入侵行動做開端指向所有那些曾經傷害過德國的人,而且來自比第1次世界大戰氣勢洶洶。
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第1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諸多無法和平解決的待遇,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所瓜分,所以在規則尚未成型之前,再次通過戰爭去索回失去的利益無疑是最實際的方法,否則在長期的高失業率面前,德國只能等到蘇聯和英法關係惡化到可以戰爭的地步,才能迎來的機會,從這一角度來說,既然避免不了一場血與火的考驗,與其等到被動挨打一片廢墟倒不如率先出手。
第2個原因就是繞之不去的經濟問題,此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無疑是最佳方式。雖然當時名義上有凡爾賽合約的約束,但實際上很多國傢俬底下用各自的方式加強從德國的合作,比如蘇聯就在本國設立工廠和軍校,為後者輸出軍事人才,除此之外另外一些協約國並不像歐洲的天平太過傾斜,也私下為德國提供便利,讓德國準備發動二戰奠定了基礎。
-
4 # 1陰陽魚1
這一點上也不能純粹的只看德國一個國家,沒有外部的力量幫助德國自己是無法崛起的。
首先戰敗後的幾年德國國內經濟非常差,大部分生產設施都被摧毀,外面還有各個國家的鉅額賠償金也需要德國民眾勒緊褲腰帶來還。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生活前景是光芒的,只是無窮無盡的債務。德國之前的殖民地也損失殆盡,資源無法掠奪,剩餘產品更沒有地方傾銷。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又有貿易壁壘使德國商品沒有競爭優勢。內外環境的惡略,使得德國從上到下迫切希望有所改變。
同時期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同樣遭受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因為一戰的結束,美國國內的生產力嚴重過剩,商品銷售不旺,國內經濟金融一片蕭條,即使大規模基建仍然不能讓國內走出金融危機。美國也同樣需要改變。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戰爭潛力都遠遠超過了英法,但是國際地位還是低於英法,全球眾多殖民地依然被這兩個老牌強國把控,剩餘商品也是沒有地方傾銷。美國的資本家迫切希望打破現有的殖民地模式,全球一體化才能賺取更大的財富。
這時候的德國就是美國資本家最好的目標。他們利用德國民眾對英美等國的仇視心理,對德國大規模貸款,德國想要償還美國的債務就必須發展軍事,對外掠奪。當然希特勒也看出美國的目的,但是他不得不接受,這是德國唯一的出路,不發動戰爭德國永遠無法崛起。
當然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國打敗法國,重創英國和蘇聯,美國最後參戰收拾結局,一舉奠定世界第一霸主的地位。
德國想要一統天下可惜綜合實力差美國太遠。
-
5 # 潘多拉效應
1、起因: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戰遺留下一些無法和平解決的所謂對德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作為第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瓜分,同樣只能是通過戰爭來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法西斯就是在經濟危機中上臺的,但不是經濟的發展,正好相反,當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走向崩潰,通過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是最佳方式。這種經濟掠奪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被某國發揮的淋漓盡致。
2、目的:搶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征服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被英、法等國壓制已久的德國發飆了。當德國軍隊踏上波蘭的領土,閃電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拉開了帷幕。至此,一戰戰勝國苦心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瞬間崩潰,而歐洲也再次淪陷於戰火之中。
二戰是第二次全球規模的人類大廝殺。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為主,加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組成了法西斯軸心國一方,對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聯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這期間,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至少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整個作戰區域的面積達到了2200萬平方千米。
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人類浩劫的再一次發生是《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所造成的。這種觀點其實不無道理,但也不盡然。
回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為戰敗付出了不少代價:損失了十分之一的領土和一成多的人口,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丟掉了部分煤產地和不在少數的鋼鐵工業。
在軍事上,德國也有不能承受之痛。《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也就是萊茵蘭地區必須交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並規定,德軍不得在東西岸50公里以內設防。德軍的規模也被高度限制,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甚至,德軍還不能設定總參謀部。德國海軍被限制在1.5萬人以下的規模,而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的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不準擁有潛水艇。這些也都罷了,德國還被限制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而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德國還被要求廢除義務兵役制,而士官士兵的役期也被要求延長到12年,軍官的役期延長到25年。
在經濟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民眾為戰敗而揹負了高達2260億馬克的賠償款,而且這筆賠償款須以黃金來支付。雖然,後來這筆高額的賠償款有所減少,但這終是德國經濟最不能承受之重。
-
6 # 小北最光陰
戰事,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
德國之所以能夠在21年後便再度發起二戰,在小北看來,也是因為這三點:
德國雖敗,但只是投降,而且德軍一直都在境外作戰,外地根本沒有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是被國內的各種起義革命活動給倒逼的投降的,這讓德中國人民敗的十分不甘心,他們這口氣咽不下去。
德中國人民都想再度開戰來挽回失去的利益和榮耀,這是人和!
第二點,地利!
德國雖然戰敗,但是他的本土沒有外敵入侵,因此其國內的工業能力根本沒有受到多大的破壞,只要開足馬力,這樣的工業能力仍然能夠支撐德國再來上一次大戰,德國也正是這樣做的,德國雖然投降認輸,但是戰後他國內的工業能力都還是偏向軍事的,一切都要為軍事讓步,也正是因此,德國才能早造出那麼多的飛機、大炮、坦克等先進武器。
德國本土沒有遭受攻擊,工業能力沒有受到打擊,這就是地利!
一戰之後,蘇聯飛速崛起,這給英法兩國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英法兩國這個時候自然不想再招惹德國,再和德國拼個兩敗俱傷了,若是能把德國的目光轉移到蘇聯身上,讓德國去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的話,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因此英法兩國開始實行綏靖政策,不斷的容忍德國的步步緊逼,這給了德國不斷擴充軍事實力的時間和空間,直到德國的鋼鐵洪流徹底成型!
英法兩國實行綏靖政策,這就是天時!
也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德國,所以德國才能在短短的21年之後便再度挑起二戰!
-
7 # 舊史新說1314
從1918年到1939年,只有短短的21年的時間,從一片廢墟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國家,這成為世界經濟一個奇蹟。那麼我們不僅要問,這21年的時間德國都做了什麼,為何能夠如此迅速的滿血復活呢?
首先德國的基礎好
1871年,德國實現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為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經過工業的發展,德國很快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當時的世界第一是美國。
德國自身實力強大了,自然就要求自己能夠在世界的中佔有一席之地,於是和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的矛盾就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還有在戰爭期間,在美國沒有參戰之前,德國一直處於優勢,所以傷亡也比英法等國的少。
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工業裝置和人員的情況下,成為德國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因素。
戰後勝利的協約國一方大肆的瓜分德國的利益,使得德國的經濟一度陷入低迷的狀態,然而這個時候,一向具有插手別人事務的美國出手了。
因為美國雖然已經成為經濟第一的國家,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新貴,影響力遠遠的沒有英法的大,為了大刷自己的存在感,美國決定對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
當然也包括德國在內,因為美國給出的理由是,如果德國的經濟崩潰了,就沒法進行賠償了,於是美國對德國的援助,不僅得到了美國的支援,也得到了英法的支援,德國就更高興了,美國賺了一個大好人。
美國的援助成為德國能夠迅速崛起的又一因素。
正當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正好的時候,一場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德國的魏瑪政府應對危機無能為力,國內開始動盪不安,而納粹趁機發展起來了。
納粹的領導人物是我們熟悉的希特勒,他上臺之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恢復德國經濟的措施,他先是發行債券,讓大資本家認購,取得原始資本之後,組建了黨衛軍,開始了對猶太人的洗劫,從而為擴張軍備打下了基礎。
雖然希特勒的經濟政策讓德國的失業率下降了,經濟得到了發展。
但是希特勒的這種瘋狂的經濟政策是不能持續的,要想持續下去就必須向外擴張,通過掠奪的方式來維持,但是那個時候和平掠奪是不可能的了,唯一的手段就是武力掠奪,所以戰爭再一次的爆發了。
-
8 # 唐格林奇
本質的原因是一戰與二戰的性質不同,一戰雖然規模很大,傷亡人數很多,但是並不涉及平民,沒有像二戰那樣的大規模戰略轟炸,所以德國的工業設施完好,並且本土並沒有遭到破壞。
由於工業基礎還在,平民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到戰爭的危害,所以德國能快速的恢復實力並且人民支援納粹發動戰爭。反觀二戰,無差別的戰略轟炸會毀滅一切與軍事有關的目標,而且戰爭涉及到了德國本土,人民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苦難,短時間內就不會再次崛起和發動戰爭了。
-
9 # 一個失落的小強
本身德國的各項基礎就不弱,一戰前是世界排名前幾的強國,工業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高,重要的是德國的本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等到協約國把戰火推到德國本土邊境時,德國已經爆發革命投降了,因此工業實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失,倒是法國,比利時,荷蘭,俄羅斯等損失慘重,一戰後各國對德國壓榨又太狠,徹底惹怒了所有普通德中國人,加之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希特勒抓住了機會,率先恢復了德國經濟,因此德國才能從物質條件上和民心上都獲得了發動戰爭的機會。
-
10 # 當代曹植
因為德國的工業基礎還在,又與蘇聯抱團取暖,並得到了美英的支援。
德國雖然戰敗,但是本土沒有外敵入侵,工業能力沒有受到破壞。
蘇聯崛起,給英法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英法兩國實行綏靖政策,不斷的容忍德國,以便實現禍水東引,這給了德國不斷擴充軍事實力的時間和空間。
美英兩國支援德國復甦,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制衡法國與蘇聯,維持大陸均衡。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打垮英法,打掉英國的世界霸權與海洋霸權,後來希特勒成功的完成了任務。
回覆列表
引言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更令人稱道的是一戰德國戰敗後,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發動了二戰,並且二戰中德軍取得超過一戰的戰果,德國崛起速度之快,令人讚歎。我們分析其中的原因,應該從兩方面去分析,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為什麼有能力發動戰爭,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為什麼敢於發動戰爭。
一戰前的德國實力非常強大,為一戰後德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是領先國家,重大發明如汽車、發電機都是德中國人發明,因此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工業產量超過英法,位居歐洲第一,尤其德國的重工業、教育、科技發展迅速,一戰只是德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德國的經濟、教育、科技研發仍然很強大,工人的素質高,這位德國一戰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英法之間的矛盾使得戰敗國德國並沒有像二戰後的德國那樣被削弱,反而德國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的減輕了戰勝國對德國的掠奪。一戰後英法對歐洲秩序規劃是不一樣的。隨著德國的戰敗和沙俄的崩潰,英國希望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因而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法國想要稱霸歐洲大陸,因而希望徹底肢解德國。雙方博弈的結果使德國並沒有被徹底削弱。具體表現在:
領土方面:一戰後的德國只是丟掉了它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國東部的一小部分領土如西普魯士和波茲南被戰勝國劃分給波蘭,德國的核心領土並沒有被戰勝國侵佔,領土的完整為德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二戰後的德國被英法美蘇戰勝國分割槽佔領,隨後成立東德和西德,並且當時整個德國的領土被大幅度削減,因此二戰後的德國非常慘,國家的分裂限制了德國在二戰後成為一個一流國家。
軍隊方面:雖然德國的軍隊人數被大幅度的削弱,進攻性武器諸如飛機、潛艇、坦克被銷燬,但是被允許保留10萬人的陸軍部隊和1.5萬人的海軍部隊。雖然這樣的實力在英法眼中不堪一擊,但是為德國軍隊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二戰後的日本被美國強制實行非軍事化,軍隊被降為自衛部隊,假如一戰後的德國也被這樣懲罰,德國絕不可能短短21年又重新發動大戰。
德國在一戰後並沒有被徹底削弱,反而留下了復興的種子,再加上德國的工業基礎好,教育、科研能力強,因此一戰後德國復興是比較快。
德國戰後一系列富有智慧的決策使德國面臨的不利條件轉變為有利條件戰勝國英法要求德國把一戰中的幾百萬軍隊裁撤,德國戰後只允許被保留10萬人,德國作出的應對策略是保留下的10萬人大部分都是軍官,等到後來納粹大肆擴軍的時候,以這10萬人為基幹,就可以迅速建立幾百萬人的軍隊。
戰勝國英法要求德國不得生產飛機、坦克、潛艇,同時也不允許德國保留飛行員、坦克駕駛員,因此德國把這些人員的培養放在蘇聯,蘇聯和德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進行了密切的經濟軍事合作,德國為蘇聯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蘇聯為德國提供基地來培養軍事人才。
戰勝國要求德國賠償鉅額的賠款,德國進行了消極抵抗。德國藉口一戰損失太大,企業大量倒閉,無力償還賠款,導致法國出兵佔領魯爾懲罰德國,但是法國的軍行動遭到了其他國家的批評,因而法國通過懲罰德國進而要求德國積極償還賠款的目標沒有實現。因此戰勝國看到用強硬的辦法不能使德國償還貸款,轉而通過給予德國大量的資金援助,使得德國經濟復興,進而使德國償還戰爭賠款,戰勝國這種政策實施的結果就是,德國只償還了英法80多億馬克,就得到了戰勝國200多億馬克的資金注入,這就使德國的經濟復興的非常快,1929年的時候,德國的工業產值重新躍居歐洲第一,超過英法。經濟的重新復興使為德國的軍備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戰後英法都遭受到打擊,雖然英法是戰勝國,但是實力已經被削弱一戰的打擊。一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戰中英軍死亡74.7萬人,傷169.3萬人,物質損失為5.7億英鎊,海外投資損失14,1920年的時候英國外債增加到78.28億英鎊。大戰還摧毀了英國商船的70%。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由一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一戰後的債務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動搖,這一系列的變化導致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法國受到的打擊比英國還慘重。
戰爭使法國喪失了110的人口,死亡官兵131.5萬人,受傷近300萬人,物質損失高達180億法郎,欠英法的外債一共達到290億法郎。
而且法國的國土一戰的交戰區,凡爾登戰役使巴黎周圍的工業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因此英法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二十世紀英法的實力剛有所恢復的時候,遭受了經濟危機的打擊,給英法的經濟雪上加霜,使得英法經濟實力進一步下降。
英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工農業生產縮減,失業人數增加,1932年失業人數上升到25.2%,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英國的工業增長速度落後於德國,工業生產佔世界的比重進一步縮減,英國經濟實力的削弱影響到英國重整軍備的計劃。
法國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主要工業品減產一半以上,僅僅1935年破產企業就達到13370起,國庫預算連年增加,國庫空虛。
英國經過一戰和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實力進一步下降,進而導致英法對德政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軟弱,希特勒看出了這一點,更加有恃無恐。
英法是一戰的戰勝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眼於維護現有利益,德國一戰後受到制裁,所以充滿了復仇情緒,就好比光腳不怕穿鞋的,德國能把所有國家財富投入到軍備建設上,要黃油不要麵包,英法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顧慮重重,反而不敢大規模擴軍。所以經濟危機後,德國的軍事實力開始迅速上升,逐漸和英法持平。
一戰後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此後歐洲被分為兩塊,英法和蘇聯互相敵視,德國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避免了兩線作戰,減輕德國的軍事壓力,如果說一戰德國面對的是整個歐洲的包圍,二戰的時候,德國面臨的半個歐洲的威脅,這樣就使德國在軍事實力沒有完全恢復的時候就敢於發動二戰。隨著納粹實力在德國上臺,德國開始擴軍備戰,蘇聯打算和英法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共同防禦德國,假如這個軍事協定能簽訂,我想德國不一定敢於發動戰爭。比如德國為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而製造的“五月危機”中,英法和蘇聯一起發表宣告,保證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希特勒看到三大國的態度堅決,因此把德軍從捷克斯洛伐克撤出,.“五月危機”事件的成功解決證明只要歐洲三大國聯合起來,即使是強如希特勒,在自身勢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也是不敢輕率發動戰爭。
但是英法一直敵視蘇聯,註定英法和蘇聯不能簽訂軍事協定。最終蘇聯為了避免開戰後首先成為德國的打擊目標,而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補侵犯條約》。這個條約使德國避免了兩線作戰,大大減輕了德國的軍事威脅,也使德國敢於二戰。
結語德國由於工業基礎好,同時德國在戰後實行一系列富有智慧性的決策,使德國實力迅速上升。與此同時,英法實力遭到削弱,又不能像一戰前那樣組成英法俄三國同盟,集歐洲力量去對抗德國。因此德國能夠短短21年就崛起,短短21年就敢於再一次發動戰爭,且在二戰中取得了驚人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