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博愛在032
-
2 # 月下韋陀
作家精心構思時的境界是什麼?是頃刻間就能神馳古今,觀覽所有啊。因此,可以用“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來形容。
這是西晉文學家陸機《文賦》中的句子,他用形象的語言,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思維過程描繪了出來。
“須臾”是個時間概念,指時間很短,只有片刻,只有瞬間。“撫”是採摘的意思。“四海”是個空間概念,指空間無限大,甚至是海內外。這句話指作家在創作時,要展開自由的翅膀任意馳騁,不受時空的限制。既可以片刻之間遍覽古今,也可以眨眼之間囊括四海、採摘萬物,把包羅永珍的大千世界統統納入藝術的思維中來。
陸機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文學集團,寫作風格一時是千篇一律,一時又是變化不定。從永寧元年到太平二年這二三年間,諸王之間互相攻打殺戮不斷。這期間,陸機賦閒在家一年多,有感於社會亂象引發的文學亂象,創作出了文藝理論作品《文賦》,對創作經驗、創作過程、寫作方法和創作技巧,一一進行了文學評論。
我們之所以說“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還因為它適用於多個領域。
一、哲學領域。哲學的研究物件是整個世界,可以用“仰觀宇宙之無窮,俯究萬類之運動”來概括,也可以用“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來概括。
二、文學領域。讀詩的時侯,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度的佳作,彷彿有著特殊的魔力,飛越了時間的長河和國界的鴻溝,挑動你的心絃。如雪萊的詩:冬來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無論放到古今還是四海,表達的都是人類的希望。
三、藝術領域。創作需要靈感,就需要創作者打破藩籬,神馳八荒,把古今內外的精華揉於一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作品才會獨具魅力。在這裡,“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說的就是想象的自由,動若脫兔,舞若蛺蝶。
-
3 #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觀古今於須庚,撫四海於一瞬。出自西晉陸機文學理論專著《文賦》。
我理解的意思是:創作理念馳騁想象,片刻之間瀏覽古今,一瞬間周遊世界。
原文:
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
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譯文:
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採千載不用之辭。
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花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
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一、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風格,使文學發展階段性相當明顯。
這部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永寧元年到太安二年這二、三年時間裡,因諸王特別放恣,攻伐殺戮頻繁,陸機雖先後為中書郎、平原內史。
此期間,陸機曾經賦閒一年多,因而有相對安靜的時間,又有世道淡薄的心境,創作也多,容易激發起對自己、對時代的創作經驗作總結的激情,於是寫作《文賦》。
二、作品鑑賞
《文賦》的主旨在於討論種種有關於文學創作的問題,首次把創作經驗、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寫進文學批評的議題,特別的是以賦論文,因為這些文學問題,尤其是具體的創作,必須容許有一定的空白以及模糊。
因此它將賦論兩個文體結合使用,陸機有意將這一篇文章當成範本,以文釋文,這一個舉動,本身就代表著作者想要強調純粹的、審美的文學,以及追求文學獨立的思想。
-
4 # 創聞聯播
再因為在此期間,陸機曾經賦閒一年多,因而有相對安靜的時間,又有世道淡薄的心境,創作也多,容易激發起對自己、對時代的創作經驗作總結的激情,於是寫作《文賦》,並感悟創作的構思想象有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謝謝,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
5 # 御壽草本
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意思是:創作理念馳騁想象,片刻之間瀏覽古今,一瞬間周遊世界。出自西晉陸機文學理論專著《文賦》。
原文:
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
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譯文:
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採千載不用之辭。
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花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
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回覆列表
“觀古今於須庚,撫四海於一瞬”意思是:創作理念馳騁想象,片刻之間瀏覽古今,一瞬間周遊世界。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出自西晉作家陸機的《文賦》。在論及藝術構思時,陸機一方面主張“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即務去陳言,開啟未述之旨,謝去已用之意;另一方面,陸機又強調“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即作家要體察萬物,轉瞬之間將古今四海所有之物羅致筆端。
陸機這種觀念主要繼承於莊子和司馬相如。《莊子·在宥》說:“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認為人心的活動十分迅捷,片刻之間就能遍及四海之外。《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向友人談到自己創作經驗時說:“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所謂“賦之跡”,指作品猶如織錦和樂曲,文辭華美,悅耳動聽,這是很容易被感知的。“賦家之心”則是作者對宇宙萬物、人世百態的體悟。從司馬相如的論述來看,優秀作品離不開恰當的藝術形式和技巧,但作品不朽的價值主要取決於作家深厚知識經驗的積累。習近平總書記“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的論斷,是對中國傳統文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
結合歷代經典來看,“歷史感”首先表現為作品能真實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杜甫被譽為“詩聖”,是因為杜詩對安史之亂中的重要事件以及百姓所遭受的苦難有著全景式的反映。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因為他對俄國地主和農民的生活描繪得極其出色。
“歷史感”還表現為作家對現實的描寫不是機械地影印,而是通過對生活的提煉加工,創造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典型,進而體現出歷史發展的趨勢。杜詩的魅力正是由於能夠傳達出普通民眾所遭受的磨難和共同心聲。魯迅《阿Q正傳》在連載中曾引起眾多人的猜測,很多人疑心魯迅在諷刺自己,因為他們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由於這些偉大的作品不僅源於生活,而且高於生活,從中能夠看出歷史的必然趨勢和本質屬性,才能夠引導讀者更好地體悟人生,洞察社會。
“歷史感”需要作傢俱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作家應該把個人情感融入民眾生活之中。立足大眾,反映時代,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歷史感”的偉大作品。魯迅在《我怎麼做出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作品體現出真正愛國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在冷酷的外表下包含著療救病態國民的苦心。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待的那樣,“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
雖是一句古文,卻對後人在做學問、出作品時應有的態度和精神有很大的警示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