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想到的天寶七年,35歲的杜甫收拾起漫遊天下的豪情,打點行囊到長安應試,結果不幸落第,這一時期的杜甫困坐愁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只求一官半職,可是他清高的心性從未改變,所以在名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仍自負地寫道:甫昔少年日, 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 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 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杜甫寫此詩,目的在於求官,也就與今天的求職信差不多,然而詩中流露出的自負已到了極點,可稱為天下最狂妄的求職信,略微有些社會閱歷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負決非自薦之道。然而,海納百川的盛唐社會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寬容,初出茅廬、兩試不第的杜甫,並未因自負而求榮反辱,最後還得到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可說是時代的恩賜,如果在現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殺。試想在當今社會,一個學業初成的青年,沒有令人豔羨的高學歷(如同杜甫屢試不第),卻突然在求職信中自詡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結局不問可知。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學者、作家,如果膽敢出言狂妄,照樣會受到同業人士的無情排斥和打壓。現代社會中,也有所謂“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種種包裝把自己神秘化、傳奇化,但那只是一種商業炒作,與杜甫的自負不同。我常常在想,在等級森嚴、循規蹈矩的封建社會,“清高自負”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間,表面上看來進步開明的現代社會卻為何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呢?
由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想到的天寶七年,35歲的杜甫收拾起漫遊天下的豪情,打點行囊到長安應試,結果不幸落第,這一時期的杜甫困坐愁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只求一官半職,可是他清高的心性從未改變,所以在名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仍自負地寫道:甫昔少年日, 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 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 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杜甫寫此詩,目的在於求官,也就與今天的求職信差不多,然而詩中流露出的自負已到了極點,可稱為天下最狂妄的求職信,略微有些社會閱歷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負決非自薦之道。然而,海納百川的盛唐社會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寬容,初出茅廬、兩試不第的杜甫,並未因自負而求榮反辱,最後還得到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可說是時代的恩賜,如果在現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殺。試想在當今社會,一個學業初成的青年,沒有令人豔羨的高學歷(如同杜甫屢試不第),卻突然在求職信中自詡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結局不問可知。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學者、作家,如果膽敢出言狂妄,照樣會受到同業人士的無情排斥和打壓。現代社會中,也有所謂“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種種包裝把自己神秘化、傳奇化,但那只是一種商業炒作,與杜甫的自負不同。我常常在想,在等級森嚴、循規蹈矩的封建社會,“清高自負”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間,表面上看來進步開明的現代社會卻為何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