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廬心語

    我們先來欣賞王昌齡的《 芙蓉樓送辛漸》,再來慢慢體會“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美妙意境,相信會帶給你美好的心情。

    【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一夜過後,寒雨不期而至,煙雨籠罩著吳地,芙蓉樓下,晨光映照的江水清純而冷峻,友人即將遠去,以後這裡就只有“我”如遠處的楚山一樣寂寞而孤單,朋友啊,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 就請轉告他們:我也想念他們,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般晶瑩純潔。

  • 2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唐代王昌齡的一首詩《芙蓉樓送辛漸》。這是一首送別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被貶謫為江寧丞這段時間。辛漸是他的朋友,王昌齡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全詩充滿感情,將情蘊景中,著重抒發其身世落拓之感和身處逆境但決不同流合汙的不屈不撓、不卑不亢的可貴品格。詩中那蒼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

    古人都曾以"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報平安,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這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剔透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 3 #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出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詩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大約作於唐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當時,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今南京)丞任。詩人的朋友辛漸取道揚州,北上洛陽。詩人親自送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踐行,並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江邊送別詩,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壺”是這首詩的經典之筆。詩人囑託友人辛漸,告訴洛陽的親朋好友:我的為人就像那冰一樣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一塵不染。表明作者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全詩音調諧美,詩風沉鬱,並採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構思新穎。

  • 4 # 一葉孤帆行萬舟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王昌齡這首《芙蓉樓送辛漸》,全詩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5 # 詩詞曲精品庫

    要深刻理解王昌齡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尤其是最後兩句,必須首先要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當時,由於詩人狂放不羈、不拘小格的性格,導致他的遭遇非常不好,《河嶽英靈集》中便有“奈何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息”之句,由此可見,詩人並沒有什麼大錯,這次被貶江寧,大概也是因為別人對他的無端攻擊。誹謗者以細枝末節攻擊作者,但是也起到了同樣惡毒的效果,由此足見,作者心裡是非常苦悶的。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囑咐辛漸,你到洛陽之後,如果親友們問起我的情況,就說我的心是澄澈透明、乾乾淨淨、表裡如一的!

    冰心玉壺,是比喻,也是用典。以“冰”來比喻心靈的純潔,鮑照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之句,用來比喻心靈的純潔,後世多用冰壺來比喻為官的清廉;玉,古人更是將其視為珍寶,用玉做成的壺,自然是晶瑩明亮的,而王昌齡此處,寫冰心入玉壺,是把自己冰一樣澄澈的心,放在了玉做成的壺中,無疑,這就是表裡如一、晶瑩澄澈、一塵不染的意思!

    詩人在這裡不寫送別,不寫親友之思,不寫謫居之感,不寫後會有期,直接這麼宕開一筆,表明心跡,不僅結構上別具一格,而且帶給人極大的震撼。粗看起來,這兩句似乎和離別無關,但其實正是反映了作者和辛漸的深厚友誼,他把辛漸當成了真正的知己!所以才把心裡話說了出來。

    附,原詩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6 # 每日讀好一本書

    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一塊冰,比喻清正廉潔。“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思: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表示我的心就像盛在玉壺的冰那樣潔白.表達了作者想對親人們說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壺的冰那樣潔白透明,

  • 7 # 紅孩唉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

    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

    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

    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 8 # 漫條思理

    序篇——【一片冰心在玉壺,萬種風情在詩篇】

    謹以此句作為標題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後半句“萬種風情在詩篇”為我亂對,意在表達:“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意蘊深沉,作者把自己的萬種情思,都融入在這一句裡,始終不肯挑明自己的內心情感,留給後人無窮的思索和回味。

    “一片冰心在玉壺”出自王昌齡《芙蓉路送辛漸》,這是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原文如下: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首篇——【由史入詩,瞭解詩人處境】

    01、芙蓉樓相送背後的曲折謫宦路

    作者寫這首詩時,在芙蓉樓。關於芙蓉樓,雖有多種解讀,我傾向於芙蓉樓是指位於江蘇鎮江的西北樓。作者在芙蓉樓是為了送自己的好朋友——辛漸。辛漸的具體資料,在史料上難以查詢。只能知道,辛漸這次來探訪好朋友王昌齡,王昌齡此時在南京,辛漸在南京見到王昌齡以後,就準備去鎮江,渡過長江以後,再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在本應該在南京和他告別,卻一路相送,送到了鎮江。一直送到長江渡口,辛漸要乘船離去之時,才停下了不捨的腳步。可見二人情感深厚。這首詩寫於天寶元年(742年),即唐玄宗李隆基執政之時。王昌齡這個時候沒有在朝廷做官,而是在南京做一個縣丞。而在王昌齡來南京之前,他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謫宦之途。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因為同情張九齡被貶,自己也被貶至嶺南地區。這一年,他47歲。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大赦,王昌齡返回長安。這一年,他49歲。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改任江寧(今南京)。這一年,他50歲。天寶元年(742年):在江寧見辛漸,並送辛漸到鎮江。天寶三年(744年):王昌齡曾有過短期回長安,然後在這年冬天返回江寧,這一年他54歲。根據上述史實,我們可以推斷,辛漸是在王昌齡到江寧(今南京)後來探望他的。

    02、曲折謫宦路背後的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素有“七絕聖手”之稱。可見其“七絕”詩寫得非常精妙。王昌齡在30歲時考上進士,步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在他41歲時,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因為同情他人,替他人說了好話,就因此獲罪,開啟了謫宦生涯。在41歲後的十多年,幾乎都是在南京度過。這段時間,他從不惑之年,到知天命之時。然後命運總是給他更為沉重的打擊,在他後來又左遷龍標。他的好朋友李白在聽聞他左遷龍標後,還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也從側面體現出王昌齡與李白的友情深厚。最終,王昌齡在途徑亳州時,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03、辛漸對好友的擔心與牽掛

    辛漸這一次前來探望,是對王昌齡的擔心。王昌齡在遭遇貶謫後,並在南京蟄伏多年,很多人包括王昌齡的朋友和親人,都擔心他就此沉淪,一蹶不振。對他充滿了牽掛和擔心。辛漸的到來,也正是因為如此。帶著對好友的擔心和牽掛,辛漸來到了南京。相談甚歡之後,王昌齡帶著不捨,一路相送,將辛漸送到了鎮江,並在長江邊住宿一晚,第二天才送別自己的好朋友。上文引用的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這兩首詩在時間設定上較為特別,採用了倒敘的手法。第一首是寫了第二天送別友人的場景。第二首是倒敘了頭天晚上和朋友在長江邊飲酒話別的場景。而我們要分析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則出現在第一首中。次篇——【字斟句酌,體悟詩人情感】

    01、寒雨連江夜入吳

    送別朋友的這天早上,下著小雨。整個長江邊上顯得特別的悽清。昨夜的雨水,順著長江一路東流。整夜的流淌,流入了吳地。也就是東南沿海一帶。這一句表面寫景,實則含情。作者寫東去的長江,奔流不回,表現了對朋友的不捨,但是即使再不捨,也是留不住朋友遠行的腳步。

    02、平明送客楚山孤

    就在天剛剛亮的時候,我送走了我的摯友辛漸,看著他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我的視線裡,只留下孤零零的山巒。這一句敘事。敘事了作者送走朋友辛漸以後的孤獨。作者不言自己內心的孤獨,而寓情於景,把這份孤獨賦予江邊的山峰。含蓄地表達了朋友離開以後內心的孤獨。

    03、洛陽親友如相問

    朋友已經走遠了,我仍然在回味,走之前,我跟辛漸的囑託,如果我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現在怎麼樣。這句是回想朋友離開之前,我對他的囑咐。辛漸此行的目的地是洛陽。而作者王昌齡的親友都居住在洛陽,所以才有了囑託一事。

    04、一片冰心在玉壺

    緊承上句,如果洛陽的親友問我近況如何,你就告訴他們:我如冰一樣的心,仍然像放在那自然無為的玉壺之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不開展分析。交給下一個部分。尾篇——【引經據典,分析“冰心”、“玉壺”】

    01、解讀一:孤高自傲,彰顯清白

    這是目前最為普遍的解讀。“冰心”代表純潔的心靈,而玉壺的解釋則是豐富多樣的。在這裡我們解為:高潔的胸懷。這樣解讀起來,是很容易的,就是說,當親友們都在為我而擔心的時候,我想告訴他們,我即使被貶謫,我仍然保持我高尚的節操,不會同流合汙,更不會屈服權貴。

    02、解讀二:心涼如冰,寄情於酒

    為什麼我會這樣解釋呢?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冰心”理解為“冰冷的心”,意思是心涼。而“玉壺”也可以是酒壺的美稱。這樣聯絡起來,又何嘗說不通呢?作者已經中年,還遭受謫宦,內心的淒涼是必然的,加上前面所營造的淒涼氛圍,為什麼我們不能說作者已經心灰意冷呢?而作者此後的人生道路,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悽苦呢?至於寄情於酒,從第二首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與辛漸離別的前夜,也是在飲酒中度過整夜。所以,在這裡,把自己內心的心灰意冷表現出來又何嘗不可呢?誰說詩歌的主題就一定要積極向上呢?

    03、解讀三:心境空靈,追求無為

    這又是一重境界。冰心為晶瑩剔透的內心,代表心靈的虛空。而玉壺則有典故,“東漢費長房欲求仙,見市中有老翁懸一壺賣藥,市畢即跳入壺中。”而這個典故則表示作者在追求無為的境界,渴望得道成仙。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無悲無喜。我這麼解讀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玉壺”就是道家的一種說法。其次,王昌齡與道家也是有緣分的,他曾在他的詩作《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中這樣寫道:

    齋心問易太陽宮,

    八卦真形一氣中。仙老言餘鶴飛去,

    玉清壇上雨濛濛。

    還有他很多詩作中,都透露出作者有歸隱之心。而且這種歸隱之心,則是在現實中屢屢受挫之後,更加的強烈!因此,我認為,在這裡解讀為一種渴望超脫現實,追求無為也是一種妙解!

  • 9 # 君子來說說

    ◆原詩: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唐)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本意:詩人從潔白無瑕、清澈見底的玉壺裡取出一顆晶潔明亮的冰心送給友人。

    ■背景:當時唐代還是比較注重於文人出身的。而王昌齡的家境不算好,屬於草根出生在。之後科舉考試中,中了進士,被授祕書省校書郎。王昌齡感到大材小用,工作積極性不高。加上他不修邊幅,文人氣十足,待人接物不夠圓滑,所以四年過去了,也沒有得到晉升。後又擔汜水縣尉接著被貶嶺南。一年後擔任江寧縣丞,遲遲不上任,即使後來上任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所以巨多非議。

    在跟有人送別的時候。用這一首詩表達王昌齡現在的現狀,用冰心比喻自己。

    看提問題目寫詩人對親人的一顆怎樣的心?詩句是表達詩人送別友人,表達自己的心,這也只是我的理解,希望給你一些參考。

  • 10 # 銜之微木

    說起王昌齡,可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有許多頭銜,有人稱之為“詩家夫子”,夫子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相當於老師,就是說他的詩寫得非常好,稱得上所有詩人的老師,自然有誇張成分,但也能證明王昌齡在詩歌方面的造詣之高;又因擅長作七絕,被人稱為“七絕聖手”,有唐一朝,七絕詩執牛耳者;他也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和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合稱“四大邊塞詩人”,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讓他成名,流傳千古。

    在官場上,他也頗有名聲,自開元十五年,30歲的王昌齡進士及第,他正式踏上仕途,因有文才,他的官運雖不亨通,倒也十分順遂,因做過江寧丞,世稱“王江寧”。可順遂的官路並不長遠,開元二十六年,41歲的王昌齡因事獲罪,被貶嶺南,自此開始了他的被貶生涯,直到安史之亂爆發,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除了前面提到那首《出塞》,王昌齡還有一首詩也非常有名,其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以冰心和玉壺作比,訴說著自己高潔純淨之的情懷,一千多年來,被人反覆吟詠,餘味無窮。但每次讀這首詩,我們都不免要問,冰心和玉壺,到底是指的什麼?

    離別之情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今江蘇鎮江,唐朝時登臨此樓,可以鳥瞰長江,遙望江北,風光無限美。辛漸,史料並無詳細記載,只知他是王昌齡的好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據劉永濟先生《唐人絕句精華》所注:

    “此王昌齡自龍標貶所歸吳,次晨於芙蓉樓餞別辛漸之作”。

    《芙蓉樓送辛漸》是組詩,共2首,第二首是寫離別前夕,王昌齡在芙蓉樓擺下離別宴,為好友送行,這一首則是第二天清晨,兩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詩意很簡單,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夜寒雨,增添了蕭瑟之意,煙雨悽迷,籠罩著天地,彷彿織成了一張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邊際的愁網,與離別的黯然氣氛非常相襯。一個“連”字,寫出了雨勢之大,這場雨帶來的寒意,也浸透了兩個離別之人的內心。

    而這“寒雨連江夜入吳”帶來的大片煙雨,使得水天相連,在芙蓉樓上眺望長江,好一幅茫茫的長江煙雨圖,襯托出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但畢竟與好友告別,從此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孤獨,恰巧被“孤”字體現出來了。明寫楚山孤,實寫人的內心孤獨,不得不說王昌齡實在高明!

    將離未離之際,王昌齡對辛漸說出了這句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你此次回到洛陽,如果遇到親友打聽我的情況,請告訴他們:從清澈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純潔的冰心——就像我的心一樣,從未受到世俗的玷汙。

    冰心和玉壺

    王昌齡為什麼在送給洛陽親友的口信中,特意提到冰心和玉壺?因為,這不是一句單純的平安家信,而是要向世人表明,自己內心堅守的信念。據《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被貶生涯的開端,是因為不拘小節,得罪了朝廷權貴,因而受到誹謗,他先被貶到嶺南,歸來後任江寧丞,不久後再次被貶到更偏遠的龍標,接連被貶,而且一次比一次偏遠,雖然沒有明確記載細節,但也可以想象王昌齡當時,一定處於漩渦的中心。

    “奈何晚途不矜小節,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至歸全之道,不亦痛哉。”——《唐才子傳》

    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以王昌齡個人的微弱力量,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做出改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內心的正道,保持自己冰清玉潔的情懷,保持不向權貴低頭的人格,蔑視那些奸小對自己誹謗,因此,在離別之際,他用煙雨和孤山,烘托出離別的孤寂,又用冰心和玉壺,來表明自己的高潔不屈。

    所謂冰心,很好理解,就是指像潔白的冰一樣純潔的內心。玉壺則有典故,本是道家教義,指虛無之心。你看,一個人的心,既純潔,又無慾無求,這樣一個人,又何須在意他人的惡意誹謗呢?

    古人作詩詞文章,常用玉壺(或冰壺)自喻,來表達自身的光明磊落,劉宋詩人鮑照作《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就是此意,但玉壺真正成為一個常被文人引用、比喻清廉高潔的典故,則是自開元宰相姚崇開始的,姚崇作《冰壺誡》,開篇就解釋了冰壺的含義: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古人對晚輩進行教育的時候,常以“誡”來表達勸告、警示之意,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冰壺誡》,就是姚崇用來告誡後代,做人的內心,要像冰壺一樣,清潔之至,內有冰清、外有玉潤,冰清玉潔,是君子應有的德操,當官更因如此。

    姚崇,本就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一生秉持著“冰壺”品德,在他的主持下,唐帝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興利除弊,為盛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武周亂唐之後,也多虧了姚崇的出謀劃策,才成功把江山奪回李氏手中,因此他又被稱為“救時宰相”,同時也和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這樣一個人,無論在執政還是人格方面,都是備受推崇的,因此他一篇《冰壺誡》,把冰壺的高潔比作君子的德行,自然也就受到後人的爭相效仿。

    如王維《清如玉壺冰》雲:“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又如李白《贈範金卿二首》雲:“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都是受了姚崇的影響,後世也有許多人用“冰壺”的典故,用冰壺(玉壺)來表達光明磊落、表裡如一的品德,但都不如王昌齡這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佩服的有哪些老戲骨演吃戲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