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小的時空

    孔子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學生前來學習,除了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之外,還有就是他採用啟發式教學,教學效果好。

    《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是如何採用啟發式教學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包括三個方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

    0 1 學生不思考,老師先不去啟發

    “憤”,學生學習後進行了深入地思考,但想不明白。“不憤”,就是聽了老師的課,沒有聽明白,陷在糊塗的境地,一竅不通,但也不去思考。

    “不憤不啟”,意思是如果學生不經過深刻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學生,不能死學習,還要善於思考。如果自己不思考,認真領悟,只靠老師灌的輸,一些深奧的學問是很難明白的,也就是“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時候,老師去點撥他,他也是一盆漿糊,也往往不啟而不發,再點也不會通的。即使老師給他標準答案,學生也只是知道是什麼而不知道為什麼,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也有所得,但還有想不透徹的地方,就是一種將通未通的狀態,這時候老師進行點撥,讓其開悟,使其豁然開朗,一點就能通,效果最好。

    0 2 學生思路不清,老師不要急於啟發

    悱,學生學習有所得,想說又不知道如何表達,比“憤”更進一步。“不悱”,沒有達到急於想表達出來的程度,這說明他還沒有想明白,當然也說不明白。當他想清楚了,正確地表達就容易了。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

    學生學習後,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也想通了,也明白其中的微妙,想要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與人交流,但是又不能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述,說明他已經基本思考清晰 清楚了。這時老師引導他,讓他理清思路,把自己的認識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0 3 不能舉一反三,老師不要教新知識

    如果教一點,學生不能聯想到相同或相似的三點,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掌握,他不會融會貫通運用所學的知識,不能觸類旁通,這時候老師不要急著教新知識。等學生把已經學過的知識消化了後,能由一點推演出更多的知識點,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自行解決,這時候再教不遲。

    老師所學是有限的,老師的所教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手把手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學生,靠老師教一點,學生學一點,這樣的學習也是有限的。

    學生要想學到更多的知識,不能單純靠老師的灌輸,關鍵要靠自己悟。常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老師教給學生一些知識,還要靠學生自己學與悟。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把老師教的一點聯想到許多相同點和相似點,做到一通百通,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也是最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憤、悱和舉一不能反三,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經常遇到的狀態,都是欠一點火候,需要老師再加一把火,火候就到了。這個時候,老師就要進行啟發式教學,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但不是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啟發學生頓悟,學生的學習收穫會更大。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不是老師唱獨角戲,也不是學生獨立學習,而是教與學是互動的,老師的教學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也不是隻給標準答案,而是循循善誘,一步一步把學生的學習不斷引向深入,起到導師的作用;學生還要學習和思考,不能全靠老師給標準答案,要用心思考,把老師所教知識的學會弄懂,進而舉一反三,這才是良性的啟發式教學。

  • 2 # 泮溪秋玉

    謝謝悟空邀請,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啟發式教學就是老師針對一個問題先不要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學生還是不會,老師要巧妙引導,但是不能給他說出結果,如果學生只說出了一種答案,那麼就在啟發學生,看能不能舉一反三,找出更多的答案。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通過孔子的這段話,我們再來詳細分析一下什麼是啟發式教學:孔子教書的原則,就是今天最流行的啟發式教學。他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這裡面最重要的四個字,第一個叫“憤”。這個“憤”是一種發憤圖強的熱情,像火一樣,有一種要學習一件事情的渴望感,不是像我們今天要考試,一聽要考《論語》就嘆氣了。

    如果一個學生來找老師,他真的想學習,第二個字,孔子就把他的教學方法說出來了,叫啟。如果你真的想要學習,我就要懂得怎麼啟發你,讓你掌握學習方法,你如果能突然之間在那個迷團裡面豁然開朗,這時候學習就非常快樂了。

    思考的能力表現在哪裡?就是他學到了、聽到了、想過了之後,要能夠說出來。如果這個學生很努力地想說出他的看法、想法,而有時不太能說得出,或表達能力不夠,這個時候孔子就會好好地教他。

    孔子教學的原則很有意思,如果這個學生自己發憤圖強,自己真的想學,老師一定要好好啟發他,啟發式地教學。如果這個學生經過思考,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他表達能力不夠,老師就用各種方式鼓勵他說話。憤和啟是一對的,悱和發是一對的。

    有時候我們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說只用眼睛看就好了,你的心也要看。而你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嘴巴說好啊,每天上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你在心裡要有一種學習的渴望。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表現在哪裡?就是他有一種非常靈活的思考。每個人要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方法,也要了解別人的學習能力和方法,還要了解爸爸媽媽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我們就看誰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是最好的,是最棒的,是最有智慧的。

    “舉一反三”就是告訴我們,很多事情要去親自實踐,實踐之後跟別人溝通、瞭解,心裡就有一種自得。你光學習不實踐,舉一隅不能以三隅反,孔子說這個學生我就不教了,因為教你沒有用,我給你畫個圓,你就在那圓圈裡面走不出來;我告訴你一個道理,你永遠只是守著那個道理,不能靈活運用,這樣的學習就不好了。

    以上就是我對啟發式教學的理解,根據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們也能得到很多啟示,希望這種教育方法能夠讓我們看到教育事業的春天,讓莘莘學子都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 3 # 盛都青年

    我認為真正的啟發式教學,我們也可以參考西方的一位“孔子”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 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啊

    蘇格拉底與孔子有太多相似之處,創辦私學,廣收學生。與其說是他的學生,亦師亦友更能體現他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而蘇格拉底在回答學生的問題的時候,從來不是直接給出學生想要的答案,依照蘇格拉底自己所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明白這一點,因此蘇格拉底多是用反問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我覺得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請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我認為在教育中,讓孩子得到一個答案並不是根本目的,最主要的是讓他學會思考,分析問題以及背後的意義。

  • 4 # 王營評教育

    對於什麼是啟發式教學,孔子在《論語》中講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是學生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學生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認為,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正如《學記》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就是啟發、誘導的意思,怎樣啟發誘導?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因此善教者不應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探索真理。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這一教學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價值。

    孔子同時還認為,實施啟發式教學,必須有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為喻,射箭的目標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標,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氣穿透耙子,也是做無用功。同樣,教學也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標,也是出力不討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施啟發式教學,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樂學、善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第六)。

    用孔子啟發式教學的一系列思想,反觀我們今天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對這一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還做得遠遠不夠。

    一是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道本節課要掌握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一本糊塗帳,教學陷入了無目的、隨心所欲的狀態。

    三是問題設計太隨意,沒有啟發性。許多老師對啟發式教學理解膚淺,認為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就是啟發式,整堂課充滿了“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提問,雖然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很響亮,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這不是啟發式教學,沒有一點兒思維含量,是簡單的問題填空。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和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達到“憤”和“悱”的狀態,然後教師再進行精要的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享受思維的快樂。

    四是作業和訓練設計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作業和訓練的內容許多都是重複性、抄寫性和死記硬背的知識,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訓練的效果。

    啟發式教學是孔子對人類教育的一大貢獻,雖然目前國外各種各樣的教學法在衝擊著我們的課堂,但我總覺得這些教學法有各自的優點,也有缺點,有些可能完全不適合我們的國情,遠不如孔子創造的啟發式教學這樣科學、完備。做為一名在儒家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教師,我們切不可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好,而是有責任將這一優秀教育傳統發揚光大,使中國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 5 # 書香墨韻

    先講個關於孔夫子和柏拉圖不同教育方式的小故事

    孔夫子的“啟發式”教學

    孔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72人。早上眾弟子環伺左右,孔子淨手後先彈琴,課前音樂一過,舍瑟而坐:“君子易事而難說,小人易說而難事”。講完了然後看著眾弟子,誰笑容滿面,誰就是那個得道者!

    柏拉圖的“開發式”教學

    柏拉圖的一個學生曾問他:“人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樣的才可以稱之為人?”柏拉圖說:“人就是沒有毛的兩腳動物。”

    學生琢磨了一下,拿來了一隻扒光毛的公雞放在柏拉圖面前,對他說:“這隻雞符合無毛,兩腳的定義,但是顯然它並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圖關於人的定義。

    真正的“啟發式”教學在於“有啟而發”

    這裡不去探討孔夫子與柏拉圖的教學模式孰優孰劣,我覺的“啟發式”教學的重點在於“啟”,這也是我們成長經歷中一定會有啟蒙老師,使他們諄諄教誨、有啟而發才會激發我們內在的潛質。

    從《論語》的很多記載來看,上述就是孔子的日常授徒模式,無論是課前“音樂秀”還是課堂講授“君子與小人行事風格迥異”都是營造學習氛圍、啟人心智的“啟發式”教學,引導著徒弟去“思”去“悟”。但這同時也相當考驗徒弟的悟性了,之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能順利畢業的僅72人,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 6 # 倩洲光美

    啟發式教育是相對於灌輸式教育而創新出的啟示丶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避免灌輸式那樣的強塞硬揣丶囫圇吞棗,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創新型學生的一種教育方式。如今,啟發式教學已成為全世界教學的通用藝術,有一系列的專門論文丶論著。

    認真追溯起來,真要首先感謝我們的孔聖人。他在《論語·為政》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四書集註》對這句的解釋是:“憤者,心求通達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

    我們理 解,孔子這段話明確無誤的揭開了啟發式教學原理的全部意思:學生要積極主動的思考;老師教學要循循善誘,隨機適時的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當學生思而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時,啟發他們思索,併為他們舉一反三。

      孔子啟以式教育的基礎是學生的主動思考.他特別提倡學生學習必須學思結合。他在《論語·為政》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說,學生在有了思考的前提和基礎時,考師就可以隨機適時的進行啟發式教學了。

    針對現實世界來說,啟發式教學體現了三性特徵:

    一是全民性。這次抗疫,全民動員,全民參戰,就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十分成功的壯舉。

    二是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學生要這樣,老師也要這樣。各行各業都要這樣。全世界也都應當這樣。

    三是可持續性。要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並推進啟發式教學,這一代人要啟發式教學,同時要考慮到下一代人也能啟發式教學;下一代人要啟發式教學,同樣要考慮到下下代人還能啟發式教學。這樣代代相傳,良性迴圈,以至永恆。因此,必須果敢的指出,殺雞取卵丶拔苗助長丶且顧眼前等等思想和做法,都是與啟發式教學水火不容的,理應摒除。

  • 7 # 太極12399

    人們常常批評填鴨式教學,認為啟發式教學更好。其實各有長短。

    填鴨式教學能保證學生肚子裡有貨,資訊多了自然領悟。缺點是不利於培養學習興趣,學得辛苦。

    啟發式教學,老師學生多課堂交流,只適合人數很少,最好不超過10人,不適合50的班。老師難把控課堂氣氛,易跑題。課堂活躍,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主要適合文科語政史,不適合數理化。

    現實中,極少有人用啟發式教學。

  • 8 # 侯博說地

    啟發性的教育是以培養獨立思考為目的地教育。

    但是先因為一些原因,很多學校包括大學好像不太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時強求,哪怕是表面的思想統一。

    這其實違背了孔子的啟發式教育的核心和目的。

  • 9 # 書法經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關於啟發的最早理論。其實就是講,對學生的教育,要在學生恰當的狀態下進行。學生不渴望學習的時候,不要去教他,學生不積極思考、不能舉一反三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那麼問題來了,學生不在狀態的時候,就不去教他,不去啟發他,那還怎麼教學呢?這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怎麼樣讓學生進入狀態?這可能是老師更大的課題。也就是說,對老師來說,讓學生進入狀態,比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要。

  • 10 # 惟德是崇

    啟發式教學,確實是孔子創立的。

    《論語.述而》中這樣說:“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孔子說:‘(學生)不發憤的時候不能開啟,不到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不發問。(我)如果指出一個角度的方向,(學生)卻不能舉一反三,那(我)就不再多講了。’”

    按照孔子的話來講,啟發式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只有在學生“憤”的情況下,才可以“啟”;只有在學生“悱”的情況下,才可以“發”。

    “啟”和“發”原本是兩個方面的意思,後來,我們把它們合二為一了。

    在學生需要“啟”的時候“啟”,在學生需要“發”的時候“發”。這樣做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60歲今後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