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豔Lisa
-
2 # 張吉皇
有人把60到90歲怎麼活好分了三擋,有一定道理。第一檔:60——69歲,活得平穩、疾病少。第二檔:70——79歲,活得不順暢、病痛多發。第三檔:又回到第一檔去了。
我岀生1944年11月21日,算實足歲可叫76歲,現處於第二檔在拼搏,大病沒有小病不斷呀!提幾點看法:一,心態好,不發脾氣(保心),忘掉煩事。二,“吃”字,不吸菸、不吃酒(煙傷肺、酒傷肝)多吃水、多吃蔬菜水果(潤腸通便、增加VC,搞高抗病能力)三,運動好,(有些人不願運功卻抬扛說:“靜坐好”減少消耗)。我每天步行一萬步、敲打穴位半小時。四,睡眠好,晚上10點半睡第二天6點起,起夜1——2次(腎沒有問題)夢少不了,都是些年青時期的事。五,體重,觀點有些變了。過去講:“有錢難買老來少”。現在,要微胖,我身高1.66Cm、腰圍90Cm按計算要求130斤標準,我現保持142斤,有充足體力可運動。身體好,免疫力也提高了!
-
3 # 美麗草原石平
六十歲退休以後,要改變自己,放下曾經的過去,它已成為你一生的足跡,和遠久的回憶,放下過去的自己,從新調整你的心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體驗一種全新的,健康的忘我的,輕鬆平靜淡然的生活,活在輕鬆自然快樂的當下,年輕時的我喜歡爭強好勝,任何事都願做的井井有條,轟轟烈烈,工作事業追求完美,青春的活力讓我在流年的歲月裡,處處迸發著青春的活力,一路走來,無愧於我的青春,無愧於我們那個年代,風風雨雨,感慨卻不後悔,流年的歲月經歷過滄桑,痛並快樂著,一路走來,有歡樂,有成功,流年的歲月中工作積極向上,事業走向成功與輝煌,習慣了作一個堅強追求完美的人,但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執著的追求人生的完美與快樂,可快樂總是若即若離,想要回避痛苦,痛苦卻總是不期而至的,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但不會完美,所以要做光陰的勇者,生活的千般滋味卻都要去品嚐,生命,就要學會擔當,求水一樣的柔情環繞,風一樣的 淡雅飄逸,我們在流年的歲月裡,慢慢的變老,所以要學會平淡生活,將過去的美好深埋心底,拋去過去的坎坷,忘去輝煌的年代,接受老去的現實,從新開始規劃我們老年的生活,去自然中尋覓那份平靜和淡然,花自飄零水自流,我不要一 種相思,兩處閒愁,惟願心底淡淡的感動,能夠幫助自己化解煩惱,用淡淡的微笑去 趕走心中的惆悵,淡淡的生活如同一杯白開水,我喜歡淡淡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境界的追求,靜謐、安然、豁達、恬淡,就這樣淡淡生活,慢慢變老,雖到暮年也不要失去對生活的熱愛,愛在心中流動,總會笑對人生,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途,昨天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誰,以及明天你將成為誰。把輝煌和挫折都留給過去,勇敢迎接變老的現實,暮年的路上,追求安逸的生活,最美的夕陽風景終將在前方等你。
-
4 # 阿岱亮亮
這個問題真是太大了,而且極具個性化。任何人通過一篇文章給出答案都不現實,答案千萬,沒有哪一個能人能高度概括六十歲以後老人的活法,筆者也是如此。
依我的人生閱歷,經驗,只能觸及六十歲的城鎮裡有退休金老人的活法,但也未必很全。
說實在的人到60歲真不算老,手腳利索,思維敏捷,為什麼中國卻把已屆60的人劃歸老人之列,中國傳統文化使然。中中國人認為人滿60,稱花甲之年,乃歸老人之列。21世紀的今天看來這些60歲的人,只能算是準老人,到了65歲才步入老年之列,進而到70歲算真正到了老年。
怎麼活?願意怎麼活,就怎麼活,適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的活法。怎麼活完全自己決定,不受任何人擺佈。
我把這些城鎮拿退役金的老人大體分成以下幾種型別:
一、賺錢型的活法。
這些人必須有能耐、有技術、有門路、會鑽營,洞悉社會,沒有這些本事談何賺錢,這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發揮餘熱。
筆者有一個朋友是心電圖專家,退休後被原單位高薪返聘,繼續在原崗位上發揮餘熱。
二、顧家型的活法。
60歲的人都由爸、媽升級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了,享受天倫之樂,同時也享受新的勞苦。好不容易千辛萬苦把兒女拉扯大,孫輩來到世界,又要盡責任了。角色轉換變成了老保姆,無休無止地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老年剩餘的力量。不僅要出力還要出錢,補貼兒女,家就是60歲老人的世界,他們的全部,也是他們的活法。
三、瀟灑型的活法。
還有一些老人主要娛樂是跳廣場舞,跳交際舞,生活在舞蹈的世界裡。唱歌每日去公園,陶醉在歌聲裡。打麻將也是一些老人最愛,沉湎於此。當然還有熱愛體育運動的老人、喜歡獨處的老人、眷戀農村生活的老人、喜歡到處旅遊的老人等等。
四、奔波型的活法。
有一些退休老人為了生活,為了補貼家用幹一些零活,打打工,掙點辛苦錢。
大千世界,林林總總,不管是60歲老人還是年輕人,適合自己的就是你要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生活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60歲也是如此!
-
5 # 春季大哥
首先倆人要相愛,
不愛不要往一起拽(zhuai)。
丈夫要顧家,
丈夫有錢就給丈母孃花。
妻子更顧家,
妻子孝順婆子媽。
女人溫柔賢惠又端莊,
知書達理勤快善良還俊靚。
男人吃喝嫖賭打架鬥毆都不沾,
堂堂正正是好漢。
不管倆人誰黑白,
關鍵是心裡頭要有恩和愛。
不管倆人誰高低,
知冷知熱才是結髮妻。
不管倆人瘦或胖,
都要知道操心有擔當。
不管歲數有多大,
只要對眼兒和泥巴!
不管富不管窮,
自己的男人(女人)自己疼!
女人心細又心寬,
男人遇到事情不鑽牛角尖。
倆人有事勤商量,
把孩子放在心尖尖上!
男主外女主內,
不吵不鬧恩恩愛愛一頭睡。
家和才能萬事興,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過一生!
-
6 # 水滴一滴水
60歲而已 還沒到“七十八老”。
60今後怎麼活?如果你問務農的人他會告訴你明年繼續播種。
如果你問一個有追求的打工人 他會告訴你他很想做老闆
如果你問商人他會告訴你明年繼續賺錢。
如果你去問醫生,他會告訴你 繼續給人看病。
如果你去問和尚 他會告訴你 繼續唸經。
如果你去問科學家 他會告訴你 繼續探索 研究 研究 探索。
如果你去問作家 他會告訴你 我想寫一部令世人腦洞大開的作品。
如果你去問 華為 現在最想做什麼?只要懂華為的人都知道華為會回答什麼!
人之所以迷茫無有方向是 因為 不帶指南針 也不曾學會過分別方向 所以不知道東南西北在那邊,也沒看到太陽從那邊升起,所以 成路迷啦!
人到60歲今後怎麼活?
你應該問自己?
問自己:自己是自私的人 還是有點道德的人?
:為什麼要活?活著要幹些什麼?活著對親人對社會是有益 還是無益?
如果你認為在這世上 還有很多比你更可憐的人 我想你若能幫幫他們是件樂人又樂己的事情!
-
7 # 華亭言幾
你的人生你做主,不能做主就從輔。但心態很關鍵。
60歲,身體在走下坡路,心理也在發生變化。又到了退休的年紀,一生為工作為生活奔忙的人會不適應。
有的人選擇繼續打工,發揮餘熱;有人去幫成家的孩子料理,減輕他們負擔;有人選擇老夫妻二人世界,周遊各地;也有人身體不好,為此就耗盡力氣。
不管哪一種,量力而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誰都有這一天,雖然有時候的選擇不一定出於本意。
作為兒女,務必儘量體諒父母,勞碌一生不容易,好不容易退居二線,能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最好。
一定要掙錢貼補兒女,一定要幫兒女帶孩子料理的,量力而行,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過度付出,過分參與。
兒女也一定不要過分強求父母。他養你小,你陪他老,而不是,他養你,又養孫子。
有些父母幫著兒女帶孩子,矛盾四溢,吵架流淚,真得心酸不值。
若可能,儘量讓老人在還能自理的時候過幾年屬於自己的日子。
祝安好。
-
8 # 鐵嶺鋒
過了60花甲之年,個人認為一般應該人生的第二春,這個年齡開始享受人生的全部含義。既經歷了孩提天真爛漫懵懂的美好,也有青春年華的意氣風發,激勵著不知疲倦的願景衝動,還歷經過無數家庭與事業責任擔當的連滾帶爬,除了完成必要的任務之外,幾乎沒感覺到什麼成功。風雨裡奔波拼搏勞碌了幾十年,只有苦勞並沒值得驕傲的功勞,臉上褪去了青春的激情韶華,身體行為都不見了曾經的活力四射,漸漸的從周圍人眼中的小夥子到被人尊稱為大爺,咋這麼快就老了?
一轉眼60多歲了,成了領養老金的,被社會想方設法照顧沒有用的閒人,忽然有點不舒服(適應)了,這個世界是年輕人的,兒女們忙忙碌碌孫子們也都成了風華正茂少年,看著看著忽然醒悟,TMD的這不就是老子的功勞嘛!現在的我們卸下了四十多年的擔子,一身輕鬆,感覺其實還沒來得及感覺到老,這一身的活力還沒來得及盡情發揮,還多的是精力去揮灑,而且無拘無束天地更寬輕鬆自如,哈哈!激情又回來了!
我老鐵又以另外的面貌回到了社會,幹了一輩子體力勞動的手,雖然有點僵硬,也恬不知恥的冒充文化人,一指禪在平板手機上,笨拙的一通亂劃嘍,也到處冒泡發表一點自己幾十親歷的,祖國的滄桑鉅變,回味自己幾十年的經歷也算多姿多彩。總想為這個社會發揮一點卡路里,還想參和一點天下事,發出點一知半解的胡說八道,倒也感覺痛快淋漓。
-
9 # 清風明月7102165
每個人的活法都不一樣這是肯定的。如果真要有了教科書般的《六十歲生活指南》,估計也把很多人指到溝裡(或土饅頭裡)去了。所以過了花甲該怎麼活完全是自己個兒的事。任何人的瞎逼逼都是糟踐衰老的生命。不要相信什麼夕陽美晚霞燦的鬼話。這麼說吧,有時候有些夕陽看上去挺美,但絕大多數都是殘陽如血啊!晚霞也不一定就“尚滿天”。很多的晚霞就是被殘陽裝點出來的烏雲而已。都說四十不惑了,五十知天命了,其實不然,真的不然,就當今社會中諸多的現象看,被忽悠欺騙還不亦樂乎的基本都是花甲人啊。原因不外是缺銀子且有疾患。養了父母還要養孩子孫子,您告訴他究竟該怎麼生活吶?廣場舞和夕陽紅旅遊專列不過是生活苦海中的一波微瀾,更多的人在為衰老的父母、艱難的兒女和可憐的孫子裹挾,老病殘身,咬牙燃燒自己最後的蠟油。您告訴他們該怎樣生活呢?真正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啊!不要說什麼老有所為啦,發揮餘熱啦等等等等,六十了他們一定知道該怎樣生活,曾經也一定為自己的六十歲後的生活謀劃過,憧憬過。然骨感冰冷的現實告訴了他們,你就只能照現在這樣生活,沒有選擇。在沒有被後浪徹底拍消失前,還能怎麼生活呢?愚以為,他們若能充分利用手中不多的銀子想幹啥時能幹啥,不受制於親情,不被疾病折磨,怎麼生活都好。
-
10 # 樑馨元律師
《論語·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六十,正是耳順之年。何為“耳順”?
東漢末年,鄭玄注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簡言之,即:聽人說話,能聽出話裡有話。
至於清代,焦循在《論語補疏》中寫下:“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將這段話的主旨意譯成大白話,即:聽人說話,能辨是非真假,對他人所言合理之處能予以採納,對他人所言虛妄之處也不耿耿於懷。
故而,六十之後怎麼活?暢想一番,唯願:難得糊塗,大肚能容。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兩個重要的點,其一是人到60歲,其二是今後。
其一說明60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年齡,古語有云,60而知天命。在古人看來60歲不應該困惑了,那是30歲人該乾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古代醫學不發達,資源有限,人生命都比較短,能活到60挺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60歲首先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於此同時,對今後的很多人來說,60歲可能只是人生的2/3,甚至是一半。如果希望自己活的更久一點,那麼健康飲食,保證鍛鍊,讓自己能創造價值,這是延年益壽的辦法。
其二今後說明,在60歲時,生活的狀態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有可能是已經退休,原來的幾十年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也許是某個時間點,決定為孩子放手。
那麼這需要自己未雨綢繆,但是宗旨是做能夠激發和體現自己價值的事情。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努力培養自己一個持續的愛好,讀書、寫字、旅遊、下棋,任何一個。這樣的愛好能給自己帶來愉悅感,也會讓自己活在一個圈子裡,有持續的社交。
其次,在愛好的基礎上,擴大愛好的價值。例如,原本喜歡讀書,那麼可以嘗試給更多的人講一本書,甚至組織讀書分享活動。把自己的價值分享出去,會收穫更多的正向反饋,是對自己的認可。
長此以往,跨越了年齡的砍,也就不會在乎60歲,反而會以此為榮也不一定。
最後的最後,就是相信自己值得60歲,珍惜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