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壇耘者
-
2 # 水金304
京派文學是指上世紀三十年代生活在北京及天津一帶作家寫出的作品,他們自認為是代表中國最主流文學,別的地方遠遠比不上京津文學,瞧不起別的派系及作家。京派文學的代表人主要是沈從文。
-
3 # 文學曲線
京派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京派這個文學流派創作的文學。京派代表有周作人、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人。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京派”提法產生於1934年前後的京、海派論爭。這場論爭首先由沈從文發動,他不滿以上海為中心的一批作家創作過於商業化,他將這些浮躁的作家創作稱為海派文學。同時沈從文也指出,所謂“海派”不單指上海的文學作家。
海派作家受到指責後不滿反擊,兩家你來我往,論爭不斷。因為“海派”因上海作家群而得名,以沈從文為代表主要在北京活動的作家群便被稱為海派。
其實說海派“近商”還有跡可循,但若說京派“近官”實在有點冤枉。魯迅的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因為以周作為代表的早期京派在文人風骨上有些爭議,但事實上,京派作家群的組成人員的身份更多應該歸位於知識分子,正是由於這一身份,京派文學的審美性可以說在現代文學上是最高的。
沈從文和魯迅、張愛玲,三位文學家代表著三個文學陣營——京派、左翼、海派的最高成就,也是現代文學乃至整個現當代文學難以翻越的高峰。
隸屬於京派文學的作家有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周作人、沈從文、朱光潛,分別代表了京派文學在散文、小說和美學理論上的成就。
比起周作人,他的兄長周樹人更令人熟悉,周樹人筆名魯迅,是現代文學最為重要的作家。周作人現如今雖然沒有魯迅的名氣,但他在現代文壇也曾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周作人在新文學運動中發表的《人的文學》裡提出的許多觀點對於新文學的發展助益良多,在新詩的文體探索中,他的歐化詩創作也作出了不少貢獻。
周作人的散文,尤其是美文寫的非常精彩,幽默、閒適的風格讓人讀起來只覺得有趣。他在散文上的成就至少到今天尚未有人能超過。
但由於周作人曾出任汪偽政府的翻譯官,這成為他一生的汙點,事實上也影響到了他在文學史上的評價和地位。就文學成就來說,周作人絕對是被忽視的寶珠。
沈從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代表作《邊城》在語文教材中有過節選,沈從文先生現在的名氣還是比較大的,但遠比不上他在文壇最風光的幾年。
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沈從文先生在文壇絕對是一流的人物。他比之魯迅的地位,都可以用平起平坐來形容。
沈從文對現代文明心懷憂懼,希望通過原始的力量矯正腐化的人心。他的小說都特別的美,滲透了作者極深的感情和思考,非常值得一讀。
朱光潛是中國的美學大師,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他早期的美學論文《無言之美》完整地表達了文學的“烏托邦”的理念。
朱光潛的這一觀點代表了後期京派文學的審美精神,知識分子群體拒絕被政治和商業綁架,企圖讓文學回到文學的正軌:不是政治和商業的附庸,而是書寫人生,歌頌人性美的藝術。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書,值得一讀。
除了上面的三位大師,林語堂、廢名、李健吾、蕭乾、林徽因等等都是京派文學的代表人物,如感興趣可以再去了解。
另外推薦一下週仁政老師的《京派文學與現代文化》,他對於京派文學有非常獨到的見解。
-
4 # 耘瑋1
早先接觸文學書時,哪知道有京派文學一說,逮著《當代》、《十月》、《人民文學》、《收穫》等,就看得暈天黑地,一“醉”方休為止。漸漸就知通了有京味小說,首推的就是劉心武的《鐘鼓樓》,後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然後王朔的濃稠京味粉抹登場頓時風靡大江南北。隨著閱讀範圍的擴大,也逐漸瞭解到了京味小說的真正源頭是老舍開創的。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京派還是有所不同的。京味簡單道來,就是北京作者用北京話,寫北京事,探究城與人的相互關係。京派是指在中國北方以《駱駝草》、《大公報.文藝副刊》、《水星》、《文學雜誌》為主要陣地,形成了一個作家群,一般稱為“京派”,也稱“北方作家群”。作者不一定是北京人,來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人;也不一定寫北京事,四面八方,長城內外事。他可寫《邊城》牧歌,他也可書絕句小說《桃源》,他發掘民族的偉大的力和美,以復興中華文明為己任。還有躲進苦雨齋,咀嚼著苦茶,前世出家今在家的。還有北大三傑,各展身手,拋開象牙塔的狹小精緻,走向寬闊天地,為抗戰鼓而呼。
京派文學的代表人物周作人、楊振聲、俞平伯、梁實秋、廢名、沈從文、朱光潛、李健吾、蕭乾、蘆焚、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等。
-
5 # 沁冷墨
在小說方面,除了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師陀)之外,還有凌叔華、林徽因等,以及後來的汪曾祺等。
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廢名、何其芳、李廣田,還有沈從文、蘆焚和後起之秀吳伯蕭等。
在詩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他們三人因出版有《漢園集》,又稱“漢園三詩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在戲劇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從這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隊伍並不算龐大,但很整齊,一是每種體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是在小說、散文和詩歌三方面有所建樹;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京派作家幾乎都是多面手,沈從文、廢名、蘆焚,既是著名小說家,散文也寫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廣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詩歌也有不小的名氣。而李健吾既是著名戲劇家,還是翻譯家,也寫小說和散文,但他的“劉西渭”的名字在評論界似乎更響一些。蕭乾的小說成就雖不算高,但也很獨特,同時,他還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新聞記者,在二戰期間,他曾是歐洲戰場上惟一的一位中國記者。而凌叔華(陳西瀅的夫人)寫小說只是她的業餘愛好,她的專長應該是文化研究,她曾在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等著名大學講壇上講學的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尤其是文人畫)。林徽因(原名林徽音,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的夫人)更是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畢業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也曾在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但她的愛好是繪畫與雕塑,也從事戲劇、小說、散文和詩歌創作。
在這裡,有必要特別強調一位作家,即廢名(馮文炳)。在以前的專科學習中,人們對他的認識還不夠,只是在講到魯迅與周作人創辦的語絲社時,順便提到有一位馮文炳。在當時的文學辭典中,只能查到“馮文炳”的名字,找不到“廢名”,真的跟被“廢”了“名”一樣。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看重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不僅把他視為“京派的鼻祖”,而且,對他在小說、散文以及詩歌上的成就都大加推崇。在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就有些例外地選了廢名的五篇小說:《紡紙記》和《菱蕩》、《橋》、《莫須有先生傳》以及《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後四篇以附錄的形式出現),而魯迅才選兩篇,在散文中也選了兩篇,原來還準備選他的詩歌的。人們對廢名的注意和重新發掘,是從人們對周作人的重新認識分不開的,因為周作人太喜歡廢名,廢名也太推崇周作人,兩人也真有些“臭味相投”了。廢名的幾乎每一部作品,只要有序,必定出自周作人之手,而周作人每一出手,必定是“我喜歡”,跟現在“名人廣告”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周作人不僅僅是一味地誇獎,還真的做了一些研究,比如,他在《懷廢名》一文中就這樣總結說:“廢名的文藝活動大抵可以分為幾個段落來說,甲是《努力週報》時代,其成績可以《竹林的故事》為代表。乙是《語絲》時代,可以《橋》為代表。丙是《駱駝草》時代,以《莫須有先生》為代表。丁是《人間世》時代,以《讀論語》這一類文章為主。戊是《明珠》時代,所作的都是短文。”而我們現在一般也這樣認為,說《竹林的故事》、《橋》和《莫須有先生傳》是廢名的小說代表作。
特別提醒大家對廢名的注意,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廢名雖然是京派的鼻祖,但他的小說特點與京派小說的共同特點(甚至京派小說的幾個特點之間)常常有相悖之處,至少表面上看來是相互矛盾的,不知大家在學習中是否已經注意到這一點。第一,是關於“易讀與不易讀”。教材在第114頁上說:“‘京派’小說家有形式感,講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較有可讀性”。這裡說的“文章之美”,正是周作人對廢名小說的讚譽之辭(見周作人《棗和橋的序》:“廢名君的著作在現代中國小說界有他獨特的價值,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但讀過廢名小說或散文的人都應該有同感:即他的東西實在難讀。當然,我們在教材(第115頁)中對此也作了明確說明:“廢名的作品並不容易讀,裡邊總有某種玄學意味,又有‘理趣’和‘禪趣’,閱讀時只有放慢速度,才能慢慢體會那有意為之的‘澀味’的境界,看作家如何將藝術和哲學兩相調和。”而廢名最得周作人欣賞的就是他的“理趣”、“禪趣”和“澀味”。第二,是關於“平和與諷刺”。教材在談到京派小說“從容節制的古典式審美趨向”的特徵時,強調了他們遠離商品化和都市化的一面,也強調了他們的文化理想和他們對於平凡生活的詩意的重視,實際上也就是主要強調了他們“平和的寫作目標”,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是平和的,充滿田園牧歌風格的。但在談到他們的“比較成熟的小說樣式”的特徵時,又特別提到,“當他們以‘鄉土中國’的眼光審視都市生活時,常寫世態批評的諷刺小說”。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傳》如此,沈從文的《八駿圖》也是如此
-
6 # 陽光清波
(以下來自知乎)京派文學是上世記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
之所以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學雜誌》、《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
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學中心南移到上海後,30年代繼續活躍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的文學流派,是強調寬大、強調審美、強調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純文學流派。
“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就是京派小說,其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所顯現的是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其統一的審美感情是誠實、從容、寬厚的,為現代小說提供了比較成熟的抒情體和諷刺體樣式。
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代表作是《邊城》《蕭蕭》《長河》等。
-
7 # 使用者4342043434
主要京派刊物,有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收獲,這三家文學刊物在北京撐起一片天。可以說在全國也撐起半邊天!幾是代有中國作家頭銜的都是京派文學家!從魯迅,沈從文錢鈡書,老舍,茅盾,巴金,胡適,郭沫若,袁鷹,王蒙,馮驥才,.賈平凹,莫言,史鐵生,劉紹棠,堪蓉,張抗抗,楊降,張愛玲,陸文夫,還有很多。這些作家都是京派文學作家(中.國作家)
-
8 # 毋優優
京派文學是30年代以北方城市為中心的作家的文學創作流派,作品以描寫真善美為主。
這類作家往往是一批學者型的文人,他們
一面陶醉於傳統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於自由,散漫的校園文化之中.
追求文學藝術的獨立與自由,既反對文學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商業化,具有傳統的文學審美的理想主義特徵.
在文化觀及審美觀上,具有明顯的傳統意識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樸、純真的人性,描寫清新美麗的自然,具有寫實主義的風格,大多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海派文學揭露社會黑暗面形成強烈反差。
京派代表人物:沈從文、廢名、林徽因、蕭乾等
-
9 # 千年蟲1672
我認為‘’京派文學‘’指的是帶有‘’京派‘’特色的作家群及文學作品。老舍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巜四世同堂》巜正紅旗下》巜朝陽溝》帶有濃郁的京味,代表典型的‘’京派文學‘’。
-
10 # 冷明貴
這個問題我也只是略知
皮毛。
O幾年的時候,有幸聽了川內一大學老師講課,在有關文學章節裡講過京派文學之概念。
大意是解方前在北方城市興起的一股文學創作潮,弘揚傳統文化、倡導真善美、社會提材較多,出了很多精品力作。
主要代表人有沈從文、蕭乾等(還有很多,沒記住),著有《邊城》丶《落日》、《夢之谷》等。
老師當時建議我們空了看看。我因迫於生計,一直沒買更沒看過,但心裡一直記得這三本書,有時間了買來翻翻
回覆列表
京派文學,指上世紀30年代以北方城市為中心(尤其是京津地區)的作家的文學創作流派,作品以描寫真善美為主,與海派文學以揭露社會黑暗面為目的的文學流派形成較大。
這類作家往往是一批學者型的文人,他們一面陶醉於傳統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於自由,散漫的校園文化之中.
追求文學藝術的獨立於自由,既反對文學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商業化,具有傳統的文學審美的理想主義特徵.
在文化觀及審美觀上具有明顯的傳統意識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樸、純真的人性,描寫清新美麗的自然,具有寫實主義的風格,大多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海派文學揭露社會黑暗面形成強烈反差。
這個稱呼只是相對海派文學而言的,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
代表作家
沈從文、廢名、凌淑華、林徽因、蕭乾、蘆焚、李健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