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與寫作
-
2 # 吃素的穿山甲
講得是堯巡視華封這塊封地上發生的一個小故事,華封當地人向堯祝他長壽、富有、多子,而堯三次堅辭。華封人不理解,於是有著這樣的妙趣橫生的對話: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一是符合大眾心理的,也就是傳統繪畫史上一個經典的題材華祝三多圖,也稱華封三多圖。由於著三多十分契合民間的文化心理,故成為民間傳統繪畫中的一個最受追捧的祝福題材之一,特別是明清時期以及近現代在商業繪畫市場上一直成為一個熱門題材。比如任伯年等人就創作多這幅這樣題材的作品。
一是契合聖人心理的,那就是物極必反、水滿必溢,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長壽也好,多子也好,富貴也好,一旦過度擁有這些,這種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勢必會隨之而來,也就是堯對華封人所說的“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也就是說人太長壽了就容易遭受一些逃脫不了的屈辱。
這種說法其實蘊含著一種樸素的哲理。在歷史上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一旦老了,從個體本身來說,肌體機能的退化是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往往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自理能力下降之後必然會面臨著一些不如意的地方,生命質量的下降是自然的現象,這點任誰也不能否認,如果在遇到“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就更是如此了。不要說或普通人,就比如美國的里根總統、英國的撒切爾夫人這樣的一代風雲人物晚年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之後的境況也是很悽慘的,就是很現實的例子。
當然,這並不是說長壽一定會受辱。現實中也有許多老人頤養天年,活得十分精彩,子孫孝順,身體健康,老有所樂,這樣的例子也不再少數。而莊子通過堯的故事也不是說長壽一定不好,更像是一個打比方的意思,說明任何一個事情都要有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負面效應勢必會顯現出來,這點才是他所說的核心意思,人生就應該像莊子《逍遙遊》中所闡述的那樣自在自由才是最好的境界。
近代哲人馮友蘭先生提出過人生的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華封人所祝福的“三多”境界大致只是相當於功利境界,而傳統儒家所追求的境界可以說是道德境界,而對莊子這樣的道家來說,追求的是至高的天地境界,也就是說不刻意追求那種所謂的世俗中的圓滿,自在逍遙就好,又何必一定要強求長壽、多子、富貴呢。
-
3 # 福自福地來wjf
壽則多辱,不是辱自天,辱自地,辱自病痛,辱自無用等,實為辱自人之口也。
長壽之人,不是辱自兒女,而是辱自孫後和外人也。
此長壽特指人過四五輩者,一般指八九十或百歲以上的老人,八十以下者都稱不其有壽。壽指超出常人之壽者。比如人家八九十歲大多都已去世了,而他已一百歲出頭了,人過五代,甚至自己的兒女都已不再了,而他還健康的活著,這就是壽。
為何壽多會招辱呢?是因為人老了,走不動了,活也不好乾了,話也難說清了,鼻涕眼淚擦不幹了,呼歇咳嗽不停間了,生活難自理了,飲食難如意了,說話也糊塗了,語言也不中聽了,管閒事沒人尊敬耳擺了,而不嫌棄的孝順兒女大多也不在了,沒有貼身貼心的伺候的人了,指望孫或重孫輩的孝敬和養活實難隨心如意了。所以你的生活,你的行動,你的語言,你的要求,你的飲食等,一切的一切都會招至後人的不情願,不耐煩和嫌棄了。即是後人不說你什麼,給你個臉色你都難以嚥下去了。若是在莊鄰中多嘴,人家也會嫌棄你不自重而多事,因為你已無當年的氣概和英雄好漢形象了。即是會高看你一眼,那也是看在你孫或曾孫的人物面子上了。所以說,自取其辱者,多為大歲數的高壽人也。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句壽多則辱的原詞含義實是說給不孝順為孫後人和沒有品德的莊鄰人也。若是都存仁愛之心和孝敬之意怎會有此一說也。這一詞語乃為嫌棄之象也。
-
4 # 白話石說
我有幾位忘年交,年齡都在80以上,最年長的今年整整100歲,是我的老領導。雖然出門要推助行車,但身體健康思維敏捷。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麼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成白話文如下:
堯在華地巡視。將士說“祝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人們不解:“長壽、富有和多子,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這是為什麼啊?”
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擔憂,財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不要對我祝福了。”
為什麼人們羨慕的長壽,在莊子看來是多辱,在老領導看來是“受累吃苦討人嫌”呢?
而長壽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關心,不要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個人被人忘卻,脫離社會,在他思想上無疑是在受累。
二、高齡百歲都有老年退行性體能下降,即使沒病,也腿腳不靈行動不便,回想年輕時的生龍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想心無掛礙的去遠方欣賞山川大河,然而體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三、人活百歲,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兒女孝敬,朋友關愛,但他自己也會覺得是“雞立鶴群”,和社會格格不入討人嫌。
更何況現在有不少子女自顧不暇,有的子女還把孝道拋到爪哇國,對父母不管不顧不孝順,有的人勢利眼,人情涼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當年的門庭若市,現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難免哀嘆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個被社會討人嫌的人。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
5 # 王有傑
古人說:壽多則辱。
我覺得這四個字就像一把刀子一樣,深深的傷害了每一名高壽之人,也刺痛了每一個高壽之人的子女。
有時候,我覺得人還是不要懂得太多才好,學問越大,知識面越廣,對自己的要求就越苛刻。
中國的父母我敢說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他們可以不顧自身辛勞,傾其所有,只為兒女過得好一點。民間有許多的俗語: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把兒女養大成人,幫助他們成家立業,自己也該退休了,這時候就該替他們照顧兒女了,中國的父母從來沒有自我,他們的一生都在奉獻。
壽者多辱,也沒有說一定是兒女不孝順而受到的屈辱。但床前久病無孝子啊,現實中看一看,誰家的孩子生病了,父母不是想盡一切辦法救治啊,有的甚至出賣器官幫孩子治病,到對待自己年老的父母時呢,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啊。這時的父母也絕對不會讓兒女去賣器官,放棄工作來幫自己治療,因為他們想的是不給孩子添麻煩,依然是慢慢的愛。
壽者多辱,也許有病痛困擾,有行為習慣跟不上時代潮流,失去了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隨著我們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中國老年人的壽命也是逐年增加,國家對老年人的幫扶也越來越具體,希望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也希望每一名子女能夠善待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的今天,也是我們的明天。
希望在我們的生活裡,不會再出現壽者多辱這樣的事。讓我們共同努力,一步步的把壽者多辱變成壽者多福。
-
6 # 鳳炎忻是讀書客
古人說“壽則多辱”,要怎麼理解呢?
它的意思就是說:壽命多了(活得太久)之後就容易受到很多的屈辱。
人那,不能過於長壽,如果活得太久,由於種種原因,難免蒙受病痛之辱、無用之辱、不敬之辱,失去人生尊嚴,長壽就會變成一種痛苦。
這很好理解,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老了之後確實很難自理,麻煩事也會越來越多,很容易不受人待見,“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這個道理。儘管中國自古倡導忠孝仁義,但不孝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壽則多辱”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
原文是這樣說的: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譯文如下:
堯在華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聖人!請讓我為聖人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為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無為的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
總的來說,“壽則多辱”,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人過於長壽,難免會蒙受屈辱,失去人生尊嚴,過於追求,很容易變成一種痛苦。
人生在世,更應該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把生命活出質量、活出精彩,怡然自得,逍遙物外!
-
7 # 東音八度
記得有位名家,在忍受了常年病痛的煎熬後,曾不無感慨地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由此可見,長壽,對於老年人而言,是幸運,亦是悲哀。古人說“壽多則辱”。說的就是,人老了以後,體弱多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喪失了尊嚴,會產生多餘、無用的感覺,為之焦慮和悲哀。尤其那些長壽而又經濟拮据;衣食住行都要看人臉色;仰人鼻息被人排斥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
有一齣戲劇叫《牆頭記》,說的是一個長壽老人,需要兒女照顧,被東推西搡,最後推上牆頭,誰也不想養老的故事。一是說明了兒女的不孝,二是透視著老人的屈辱和無奈。今天看來,這樣的例子,似乎亦不乏見。說到底,老人的“辱”,來自於人老失能之後,自己無法左右,一切都得順從別人,成為了別人的累贅。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越是長壽越是如此,誰也逃避不了。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價值。對於老年人,長壽意味著,活得年歲越多,吃的苦頭越多,受的罪也就越多。“壽多則辱”,除了精神上的“辱”,還有肉體上的“辱”。這些常理,絕非危言聳聽。
每個人,生命只有一次。能長壽,自然是好事,但不要為活而活。誰都有走的那一天,應該理性面對,何必苦苦留戀!但願活著的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
8 # 秀雲涵天
“壽則多辱”,字面上很好理解,壽命長的人,尤其是到了晚年,容易招致很多屈辱。那麼到底會招致那些屈辱呢?
一 天辱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上天看起來是很公平的,沒錯!但從絕對的角度來說,上天又是最不公平的。天有好生之德,你讓老人長壽了,為什麼又要侮辱他呢?天稍變冷,很多老人就已經受不了啦,穿得鼓鼓囊囊,還說冷。寒冬臘月,不用空調,冷得不行,用了空調,室內外溫差大,特容易感冒,簡直沒法出門。天剛變熱,稍微活動一下,大汗淋漓。到了暑天,更是不敢動彈,空調開高了,製冷效果不好,可又不敢開低,很多老人關節都不大健康,煩惱得很。躺床上睡不著,坐起來打瞌睡,眼前的事轉身就想不起來,幾十年前的事愣是忘不掉 ,痛苦得很!
二 地辱之
想當年翻山越嶺健步如飛,現如今上個臺階顫顫巍巍。舉杯投箸簡易事,如今反成棘手篇。地心引力好像也很勢利,單拿老人下手。明明地板平又淨,偏偏摔倒高壽人。一失足成兒女恨,不是骨折也動筋。地也,你虐待老人為哪般?
三 人辱之
世人都說老來難,到老方知非虛言。即便能夠自理的老人,很多事還是得依靠別人,這是無法迴避的。無用之辱,在所難免。如果兒女非常孝順,還稍微好過點。如果後輩表現不好,失去尊嚴,不敬之辱,著實難堪。生則受辱,求死不敢,恐怕兒孫名譽受損(儘管他們做的不咋地)。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四 病辱之
人到晚年不得病,人間亦是神仙行。大多數人到了晚年,不是這毛病,就是那問題。兒女即使再孝順,不能替你擔病痛。哪怕是個小毛病,也會給你帶來諸多痛苦。更不要說多病纏身,吃藥打針,互相干擾,苦不堪言。
小結:說這麼多,就是告訴大家,因為老人不易,故要善待老人!
-
9 # 一起談文化
原句是“情深不壽,壽則多辱”,這句話出自沈復的《浮生六記》一書。這句話的前半句,“情深不壽”意思是過於深刻的感情一般是不長久的。在世俗的眼光中,人們一直歌頌比較深的情感,比如愛情、友情和親情,但是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太深刻的情感確實經歷了重重阻隔,也不長久。
與其說這段情感深刻,還不如說其經歷的深刻。那為什麼會不長久呢?兩個人的感情太深刻、距離太近、彼此的瞭解太過於細緻,兩人之間就毫無祕密可言。每個人都不願意有一個對自己瞭解太深的人,在這個人面前,就好像是透明的一樣。彼此沒有距離的話,太近就意味著太遠。時間長了,這種感情就很難維繫了。距離產生美,也是有道理的。
“壽則多辱”是指要是繼續維繫這樣的情感,會有很多的困難。太近的距離,兩人的感情太好,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兩個人之所以感情好,是因為彼此身上的魅力,彼此的差異。就相當於矛盾運動一樣,從對立到統一,然後再是新的對立,這個過程是變化發展的。
在現實的生活中確實是這樣,這是為人處世之道,人與人之間就是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距離合適了,這樣的關係才能長久,也才能合適。否則走的太近,最後很可能是背道而馳,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把握分寸,一份感情的長久,要有合適的距離才可以。
-
10 # 一炷心香嫋嫋舞
健康才長壽,能走動能生活自理,腦袋思維還好,那就長壽,不是很健康長壽不一定好!久病床前無孝子,而且壽命太長會經歷身邊的親人好友鄰居同學去世,而能夠走到身邊陪你聊天走動的人越來越少,如果自己不能出去走動,散步,那就活著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了!
-
11 # 一一心理
壽多則辱,就是說活得歲數太大了,會惹人嫌棄。還有一句意思差不多的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就是說,當你活得足夠老再也不能創造價值的時候,如果還沒死去,兒女會把你當成“賊”來看。
在中國,雖然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但是不孝的人也大有人在,因此一些老年人的晚景就格外淒涼。身邊這樣的人和事有很多。我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大姐的爺爺公公活到九十五歲,腰桿挺直,耳不聾,眼不花,齒不缺,頭腦清楚,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唯一一個年過九旬的壽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壽之人都是有福氣的,福澤綿延澤被後代,按理說該是好事,是子孫的福氣。但是這樣一位長壽老人,卻在某個春節後的大年初二,跳崖自殺了。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話得從頭說起。
崔爺爺為人老實本分,沉默寡言,於生計上不擅算計,只幹活是一把好手。他四十歲時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長子長女,那時都已成家。兩年後續娶李氏,李氏身材矮小瘦弱,和爺爺一樣善良淳樸本分厚道。
李奶奶婚後生兩女一子,爺爺爺續絃後,長子(也就是我大姐的公公)分家另過,與爺爺同住一院。
大姐的公公與他老爹恰好相反,過日子幹農活都稀鬆二五眼。大姐的婆婆吳桂花倒是滿腦子精明算盤,不是算計如何過日子,而是算計如何佔人便宜,親孃老子也不例外,自以為是個人精。
爺爺的小兒子也成了家。二爺老兩口也沒跟小兒子分家,一起幫襯著過日子。一家人過得紅紅火火。大姐的婆婆心生妒嫉,覺得老頭子老婆子是倆兒子的爹孃,憑啥只給小叔子一個扛長活,老二家也成了,孩子也有了,老頭兒老婆兒也該給她家做點貢獻了。就硬生生地把公公分到了她家,婆婆沒力氣幹活,還是留在小兒子家。
那一年爺爺70歲,但幹活卻毫不含糊,一個人能頂兒子媳婦兩個。但是爺爺和老伴兒就分了家,一個幫老大種地,一個幫老二帶孩子,飯不在一處吃,覺不在一起睡爺爺從此成了孤家寡人,白天默默幹活,晚上默默回屋睡覺,就這樣十幾年,爺爺像屹立不倒的樹,也為老大挑起了半壁江山。
爺爺90那年,大姐的公公68歲,吳桂花67歲,吳桂花決定像城裡人一樣退休了。自己沒有多少積蓄倒也不算啥事兒,反正三個兒子在城裡打工,錢來得容易,也該讓他們養老了。於是爺爺也跟著清閒下來。
清閒下來的爺爺,立刻成了家裡的累贅,吳桂花吃飯時看著爺爺的碗筷,都覺得礙眼,就一眼一眼地瞪過去,恨不得用白眼把爺爺連同這副碗筷消滅於無形。心想:這老不死的,壽命還不是一般的長。
索性爺爺心寬,看見了也假裝沒看見,爺爺的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也都長大了,經常回來看望爺爺,陪著爺爺,給他買好吃的,爺爺倒也沒吃多少苦。
吳桂花兩口子一心享福,信奉民以食為天的老話,把吃當作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三天兩頭趕集上店兒,燒雞烤鴨豬頭肉等各種熟食成為首選,幾年下來,兩人雙雙三高,整天頭腦昏沉,身子也不大爽利。
吳桂花以此為由,要跟兒子去城裡生活,可大兒子發話說:我爺爺給你幹了幾十年的活,那麼大歲數,故土難離,你總得給他養老送終吧。
吳桂花一看爺爺那身體比她還硬朗,恐怕把她靠死,爺爺也不一定能死,不禁悲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心想,這老不死的,啥時候才能死啊。
臘月二十是爺爺95歲大壽,一大家子人回來給老爺子過生日。觥籌交錯,酒過三巡,歡聲笑語,祝福連連。不料忽然一聲嚎啕驚了四座,大家一看,原來是吳桂花,只見她一把鼻涕一把淚。
哎喲喲,我的命真苦喲,辛辛苦苦伺候90的老爹……哎喲喲,老爹他不是人啊,半夜裡跑我屋裡,非得拽我被子鑽我被窩……哎呦呦,我沒法活了呀……
就像晴空白日裡劈了個響雷,一家子老老小小唬得忘了如何反應。只聽咕咚一聲,爺爺自椅子上直梆梆地倒下去,哭聲喊聲響成一片。大姐的叔公公一個大耳刮子抽到吳桂花臉上,緊接著又補上了一腳。
一場壽宴攪成一鍋粥。
一生勤勞本分為為子女兢兢業業不死不休的爺爺,在大兒媳吳桂花的嘴裡,成了扒灰頭。
爺爺病倒了,一大家子人圍著他,延醫問藥,忙活了好幾天,爺爺終於能起床溜達。
臘月二十八的晚上,爺爺把重孫子輩的和重重孫子輩的孩子都叫到跟前,每人給了200塊錢,說這些錢是孩子們回來看他攢下來的,他留著也沒處花,給孩子們留個念想。
孩子們推脫了一番,看爺爺態度堅決,也只好收下了。
這幾天大家伺候爺爺,非常辛苦,看見老人家病情好轉,終於放下心來,所以,這一夜睡得特別踏實,第二天早上卻發現爺爺不見了。
一大家子人趕緊四處去找,找了大半天,在村後的深溝裡,發現了他的屍體。
爺爺一生勤勞康健,無病無災,為兩個兒子立下汗馬功勞,卻不能及時死去,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想辦法死了。
多麼讓人寒心!但這確實是一些老年人面臨的現狀。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卻不能養父母老,各種嫌棄,各種怨尤,這樣的人和禽獸何異?希望天下老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12 # 風吹過2503
人老了終究是讓人煩的,所以老人要少說話,少管事。要認識到你已老了,過時了,沒用了,再多嘴多事,人家就討厭你了。這種討厭如果再累加無數次,別人就盼你快死,不然別人沒法活!
-
13 # 我自橫刀對天笑
每一個人的老年都是一場腥風血雨。人老了以後,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所以,只能在屈辱裡掙扎。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莫不如此。能得善終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我們曾認為:"夜半歸家粥可溫,流年為君立黃昏。"
最後不過是:"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
-
14 # 張羽高歌1
莊子的壽多則辱很有道理,生命的歸宿是死亡,是真正的大休息。在宗教裡死亡是生命的新的開始。當到百歲高齡時老伴走了朋友走了,兒女也可能走了,孫子輩送到養老院身體好能自理也是寂寞相伴了無生趣。如病痛折磨是生不如死了。
-
15 # 奇文高叟
我認為,壽多則辱很有道理。一、高齡的人,其外貌必然大損,甚至不堪入目,而且身上會有一股難聞的氣味,這往往被人看不起,而老人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又十分敏感多疑,所以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稍有異樣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屈辱。二、高齡之人,其行動舉止可能會出現許多不雅而招致別人的非議。這些非議對老人來說肯定是一種羞辱。三、高齡之人,其思想肯定還停留在他的過去,可能與當下年輕人的思想觀念已格格不入,而往往會受到眾人的排斥,這種思想上的排斥,對老人來說肯定是一種恥辱。四、高齡老人身體大不如前,也許是疾病纏身苦不堪言,甚至是求死無門,這種病痛的折磨必定帶來精神上的創傷,對老人來說這也屬一種屈辱。五、有人說,老人如小孩,所以說社會上有許多人就是像對小孩子似的對待老人的。作為老人怎麼能夠忍受人們對他們這種態度?所以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人們極大的汙辱。六、高齡老人往往被外界所遺忘,孤獨寂寞,老人肯定也有被社會拋棄的感受。這種被遺棄的感受在老人的心理上肯定是一種屈辱。所以說,長壽老人是最需要得到社會關愛的一個弱勢群體,希望社會各界給這些高齡老人一份關愛、理解和包容,使他們多享受到一些人間溫情。
-
16 # 衛茳
色難。
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前幾天,看到小視訊上一位生病老人不想翻身,兒子使勁打他的畫面,真的很難過。
我是為父子二人難過,我也伺候過父親11年,能理解老人病重難受,也能理解兒子的無奈之心。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確不假。為了照顧父親,我放棄了工作,婚姻,房子,不過運氣好,沒留下債務。先說吃飯,吃的不好,沒有抵抗力,吃的好排便不暢,身體著不住,飯太硬,牙口不好,飯太軟,不愛吃,打成糊糊,更不吃。而且,生物鐘反轉,白天痴睡,晚上折騰。鬧起來誰都不認。
可是他清醒的時候,留著淚:爸爸對不起你,爸爸耽誤你了。反覆的嘮叨,為了這句話,我覺得一切委屈都值了,滿腔的怨恨無奈都會消化,多數時候,只能在衛生間偷偷摸一把淚。笑著出去,哄老人,怕他情緒太激動。
有時候,你看他難受的樣子,狠不得將自己的心肝脾肺腎都給他,躺在床上的是自己,現實就是你心力再大,心就有多麼無奈,看到老人難受,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能做到每天都喜樂開心的照顧老人,堅持多少年,我猜只有神吧?
難免會冒犯老人,我覺得就是壽多則辱吧。吃的喝的,藥,衣服……身外之物好說,精神上的愉悅真的難。
請理解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為家裡打拼的人的無奈。
回覆列表
曾經讀過聖人堯的一個故事,一直記憶猶新。
一天,堯帝到封疆的華地巡視,守護華地的人討好地對他說:“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
守護華地的人很奇怪:長壽、富有和多男兒,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為什麼呢?
堯說:多個男孩就多了一層憂懼,多了財物就多了麻煩,壽命長了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
中國是禮儀之邦,孝順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可是願望很美好,現實卻很受傷。人一旦老了,沒有自理能力了,就得聽人家的,遇到孩子孝順的,還舒心遇到,遇到孩子不孝順的,就慘了。如果是沒錢的話,那就會受到孩子的呵斥,甚至打罵,真是生不如死。
難怪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說: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一忌 說話太多;
二忌 倚老賣老;
三忌 思想僵化;
四忌 不服老;
五忌 無所事事;
六忌 提當年勇;
七忌 自我封閉;
八忌 嘆老嗟貧;
九忌 老想到死;
十忌 憤世嫉俗。
俗話說:袋中有錢心不慌。
我不是拜金主義者,但我知道,雖然有錢不能買到一切,但最起碼,有錢能讓你老了以後,能儘量有尊嚴的活著。
在老了以後,生活不能自理了,有錢可以請護工,甚至能買到親情,畢竟這些情人還要考慮繼承財產呢。就算退一萬步講,有錢,如果兒女顧不上照顧自己,還可以選擇進好一點的養老院。
所以,老年人手中有錢才是硬道理,一定要留一點養老錢,不要將錢全部資助給兒女,到需要的時候,再向兒女要就不容易了。
祝願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健康長壽,而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