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流先聲
-
2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緬甸為了發展不遷都不行了,之前寫過一片關於緬甸的文章,在六七十年代,緬甸也有過黃金髮展的時期,咱們還在住平房雜院攏火燒煤的時代,仰光一座座高樓已經拔地而起,那時的緬甸人均生活水平一度超越中國,但隨著經濟下滑,城市面貌早已破敗不堪了。很多普通仰光老百姓的家裡都在窗戶上邊繫個鈴鐺,下懸一長繩直至樓下,幹什麼用,來人拉繩子當門鈴。
關鍵緬甸的房子是永久產權,子子孫孫代代相傳,沒有產權期限一說,這也就是緬甸南部很多人口多的大城市道路狹窄和城市面貌無法更新的原因之一。拆遷拆不起啊,沒法拆,政府花錢拆住戶還不接受,畢竟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和房子有感情不搬。所幸政府一盤算,這麼費錢費事還不如直接遷都來的划算,所以直接把首都從仰光遷了中部城市內比都,把內比都的主幹道很多都直接修成雙向十車道,就為了看著痛快。
除了有房產的,還有很多緬甸人沒有房子,又買不起地皮建房怎麼辦呢,於是就想出來了個絕妙的辦法,不在地上建房,而是在河道上建房,不佔地就不用花錢買地,所以像仰光一類的緬南城市很多平民窟都是建在了河道上,城市破破爛爛的,很影響國際形象。
還要就是由於仰光市內的道路建設不發達,白天擁堵不堪,加之緬甸的汽車品牌也是五花八門,多以日韓系的N手車(二手車算很新的)為主,也有小部分中國生產的車,比如東南Suv之類的,左把輪右把輪的都有,但是緬甸人買車和買房一樣,一次交清費用,以後基本不用花錢了。大家可以想象,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農用車,拖拉機,皮卡,貨車,右舵的私家車,老舊的長途車,左舵公共汽車(這點比較奇特,和國內的黃海或宇通同步),旅遊大巴車,還有前來尋求佈施的窮人和用頭頂著竹籃買熟食的小販,一起行駛在一條雙向四車道的水泥馬路上的那種酸爽的感受。
其實仰光的地理位置不錯,海運方便,比起內陸來說氣候還稍微的“涼快”一點,我到內比都感覺熱的受不了,但是城市無法進行大規模建設,從成本上仰光改造遠不如遷都省錢,還能更好的進行現在化規劃,聽說上午定好遷都後,下午很多人都不知道單位機關去哪了,也是很奇葩的。
-
3 # 宦官
東南亞中南半島有五個國家,這五個國家的首都有一個巧合,漢名都是兩個字。比如緬甸首都仰光、泰國首都曼谷、寮國首都永珍、高棉首都金邊、越南首都河內。不過,這份名單早在十幾年前就更新了,因為緬甸遷都了,新首都是三個字——內比都。
緬甸是中南半島五國中面積最大的,67.6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咱們國家的甘肅省(45.44萬平方公里)加陝西省(20.56萬平方公里)。緬甸有五個陸上鄰國,順時針分別孟加拉國、印度、咱們國家、寮國、泰國。緬甸西面臨海,偏北是孟加拉灣,偏南是緬甸海(也稱安達曼海)。緬甸的地勢基本呈東高西低之勢,東北部是著名的撣邦高原。緬甸有兩條大河,西邊的是伊洛瓦底江,其東源頭髮源於咱們國家的雲南省,稱為獨龍江。東邊的是薩洛溫江,發源於咱們國家的青藏高原,在國內就是大名鼎鼎的怒江。
緬甸有很多名城,熟悉二戰的朋友對這些城市並不陌生。除了舊都仰光,還有曼德勒、仁安羌、密支那。那麼,緬甸遷都,為何把新都放在名氣並不大的內比都呢?
內比都在哪呢?緬甸東部是撣邦高原,西部是平原,但有勃固山脈。而內比都,就夾在勃固山脈與撣邦高原的本弄山之間,有錫當河流經,然後向南緩緩注入印度洋。
內比都原名叫彬馬那,成為新都是在2005年11月,緬甸出人意料地宣佈:彬馬那將成為緬甸新都,更名內比都。說是突然,是因為外界一直都認為,仰光作為緬甸首都,看不出來有什麼應該被取代的劣勢。
仰光是緬甸最大的城市,從公元1855年開始,仰光就是緬甸的首都,公認的緬甸中心城市。而且,仰光位於(緬甸海或安達曼海以北的)莫塔馬灣以北,周邊是肥沃的平原,糧食供應充足。仰光直面印度洋,往南不遠就是世界上最重要水道之一的馬六甲海峽的西出口。
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仰光是緬甸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緬甸還是在一片驚愕中遷都了。至於原因,緬甸說是緬甸的國家重心過於靠海,廣大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不起來。如果遷都中部,就可以帶動中部地區的經濟崛起。中部地區的經濟好起來,緬甸就有更多的辦法,來加強對撣邦高原地區的管理。大家都知道,緬甸東北部向來比較“熱鬧”。
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仰光失去了首都地位,是因為仰光在戰略不是特別安全。前些年,緬甸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和美國不是很對付。仰光位於沿海,西南不遠就是印度最大的島嶼群——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西出口。仰光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出口的正北方向,美國的船隻要聚集在仰光附近的海域,是輕而易舉的。
美國的實力天下第一,像俄羅斯這樣級別的,只能吃力的被動防守,更不用說“袖珍”的緬甸了。懟不過美國,那就能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戰略上避開美國,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內地。緬甸的中北部地形非常複雜,有很多崇山峻嶺,森林密佈。遷都內地,可以利用這些地理上的複雜條件,有效地進行戰略防禦。
當然,戰爭不是說來就來的,緬甸畢竟不同於伊拉克。美國敢打伊拉克,從地勢上的考慮,就是伊拉克多是沙漠平原地區,易於軍隊大規模作戰,這是美國的優勢。緬甸不同,有深山老林,大江大河,一眼望去全是森林,人鑽林子裡就找不到了。所以,當時的美國不喜歡緬甸,要動手,也是需要深層次多方位考慮的。但是,戰爭說來也就來了。對緬甸來說,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不過,前面也說了,緬甸經濟的中心在沿海,新國都還是在放在中部為宜。如果放在最北部的密支那,糧食供應和交通都不太方便,也容易失去對沿海的控制。
中部的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各方面條件都不差。可曼德勒的目標太大,而緬甸的新都需要是要取代仰光的,但短期內,新都不可能超過仰光。基於此,緬甸認為新都面積大,但人口少,在國際上不如仰光那麼引人關注。在現階段,新首都的能承擔首都的行政職能就可以,攤子不必鋪得太大。
內比都不怎麼顯眼,糧食供應沒問題,交通也比較便利。內比都是緬甸的地理中心,出海比較方便,退到撣邦高原也比較方便…… -
4 # 掌上時光
緬甸把首都從沿海城市仰光遷入內陸小城內比都更多是為了安全考慮,首都離中國更近了。
2003年美國對緬甸插手,特種部隊從新加坡、泰國祕密進入緬甸,如果緬甸倒入美國對中國戰略安全損失是巨大的,中央軍委決定迅速在中緬邊界佈防,中美兩國發生了小規模的交火,據說這是中美兩國特種部隊首次交鋒,中方重傷1人,輕傷1人,美方被打死12人,重傷6人。
自此緬甸因受到美方的戰略威脅,從而選擇把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因為仰光瀕臨大海很容易受到美國兩棲部隊攻擊,內比都深居大陸腹地四周叢林密佈,易守難攻即使遭到攻擊也可以馬上和敵人進行遊擊戰,讓美國機械化部隊失去優勢,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得到中國的支援與幫助。
-
5 # 爛柯人my
此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一直就緬甸的毒品等問題向緬甸軍政府施壓。緬甸軍政府十分緊張,他們意識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攻緬”訊號燈已經亮起。在緬甸政府高層看來,當初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在沒有任何聯合國決議的情況下發起的,而現在則有了現成的(針對緬甸)的聯合國決議,這等於有了行動的依據。因此,就在國際社會還未完全反應過來時,緬甸政府悄悄開始了首都的搬遷。這極有可能是緬甸軍政府在祕而不宣的情況下悄悄搬遷首都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則是,遷都彬文那將使軍事指揮中心更靠近有反政府武裝活動的邊境地區,會對這些旨在謀求獨立的民族武裝起到極大的威懾作用,並且更有利於控制和打擊這些武裝組織。
-
6 # 國史觀
首先看看緬甸的地形,原來的首都仰光靠近海岸邊,一旦發生戰爭,憑緬甸軍隊的力量難以保住位於首都的政府機構,況且這些年來因為毒品問題西方國家對於緬甸愈發敵視,美國可是一直將緬甸和伊拉克,北韓等國一同列在首要打擊名單上的。
其次,緬甸是由軍政府統治的國家, 將首都遷往靠近內陸的內比都容易對反政府武裝造成威懾,位於內地的內比都一來遠離敵對國家的打擊範圍,二來可以更好的控制內陸地區,同時還可以打擊反政府武裝。
回覆列表
緬甸首都經歷過幾個時代,由最初的曼德拉到仰光再到內比都
曼德勒時代
現代緬甸是一個狹長,且被山河縱向切割嚴重的國家,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間雜其間,這也是緬甸多年來內亂不斷的根源。在這樣的領土結構上,要想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又能維持國家穩定的首都,並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在緬甸人的記憶裡,最有本土文化意義的首都應該數疆土中部的曼德勒。緬甸中部曼德勒全城遍佈古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古都而對於緬甸人來說,曼德勒還是最後一個古王朝的王都阿瓦城的繼承者。南明永曆帝攜流亡朝廷一路南下時,就曾在此駐陛,為緬甸王所收留。其實從這兩段歷史也能看出來,古代緬甸王國選擇在這裡定都,和想要加強與中國的聯絡不無關係。
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畔,這條大河從雲南流向緬甸,是重要的跨境貿易管道。緬甸華人最早建立的在緬中心,就集中在曼德勒附近。近幾十年來雲南華人在緬落腳的第一站,也往往選在華人勢力較強的曼德勒而非經濟中心仰光。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對古代商路的歷史繼承。東部佔據很大面積的撣邦高原與泰族關係緊密(很多人認為撣族和泰族是近親,遠比緬族人親)這可能是曼德勒最大的意義所在,用首都的動員力防止東西兩大區域漸行漸遠。
第二次英緬戰爭勝利之後英國殖民者新的殖民首府仰光,便是在此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擁有天然的避風港,是來自海上的英中國人最喜歡的型別。仰光,便是在此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仰光在古緬甸王朝中的存在感很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接觸緬甸之初就在這裡建立了工廠和辦事處,新首府傾注了英中國人大量的心血,也成為了真正的貿易和政治中心(隨著第三次英緬戰爭結束,曼德勒徹底衰敗)並吸引了大量緬甸人前來。海洋時代帶來的新奇與財富,在下緬甸的這座城市裡來回翻湧,迫使緬甸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工作,待二戰之後緬甸從英中國人手中獨立,文化意義更高的曼德勒已經回不去了,他們只能選擇帶有大量殖民記憶的仰光作為首都
獨立後,緬甸並沒有走上順暢的自主之路,文官政府對全國控制力極為有限,最終走上了軍政府道路。緬甸軍政府也長期面臨執政合法性的質疑,鐵腕統治和民眾反抗伴隨了緬甸半個多世紀。而作為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仰光,總是緬族核心區內反抗聲音最響亮的地區,鎮壓慘案不斷即使軍政府於21世紀初公佈了民主路線圖,宣稱將漸進推動民選政府上臺之後,國內的反對聲音仍然不斷。軍政府本就面臨國內少數民族的挑戰,難以承受繼續長期在核心區與反對派纏鬥的壓力,最終決定把首都遷往遠離仰光的內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