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葉子的故事

    詩詞,書法戲劇等正在慢慢退化和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很贊同這個觀點,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些古文化正在被淘汰,受眾範圍逐漸縮小,正所謂曲高和寡,說嚴重一點,根本就缺乏欣賞物件,或者人們根本就沒興趣,其實這很正常,文化風格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跡或者叫記錄,其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背景或人文,當時過境遷,蕭條或被遺忘這很正常

    首先我們來說說詩詞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致於到今天的白話或通俗等,每一段遞進或更替即代表一個時代,反映的是那一個時代人文風貌及多數群體的喜好,以唐詩為例,什麼五言,七言律師或絕句,在那一個時代是合時宜的,但在網際網路知識資訊大爆時代,假如你再去弄什麼古詩詞古詩句,就與時代相悖了,作為欣賞可以,但要折騰出什麼花樣出來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實在意,作為古文化有保留的可能但的確沒有推廣的必要,文學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切文化的東西如果不能服務於社會,創造出社會價值就不會有存在的可能,即使存在也是僅限於少部份群體

    書法書畫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是人們把生活中的精髓濃縮集中的表現,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它又與人們審美層次及審美觀緊密相連,但總的來說,不管是任何藝術形式的東西,它不能服務於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不管是物質的精神的人文的,它是不會被多數人接受和認可的,當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繪畫技術,3D列印技術,一切書畫創作即使是在書畫領域的小白,只要掌握現代科技一切都能可為,因而書畫創作群體的消亡萎縮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何況,商品經濟時代和快節奏生活時代,誰還有那份閒情雅趣

    戲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或反映一種精神,或謳歌一個時代,或巨集揚真善美,或鞭躂假惡醜。

    中國戲曲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原始歌舞,它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直到宋元時期才形成比較完整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因素的構成來看,戲曲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藝術等,不管是京劇或其它戲曲種類,正在逐漸萎縮消亡,戲曲市場越來越小,受眾越來越低,說白了已經沒有聽眾和觀眾。看戲曲是一個時期以來由於受到時代的侷限性,娛樂方式缺乏,人們的娛樂選項不多,再者,戲曲集樂曲唱腔說詞樂器為一體,人們可在聽戲曲的同時或獲的精神的,價值觀的,人生觀的薰陶或感受或提升,但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娛樂方式,娛樂渠道及層次可謂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因而戲曲被邊緣化是在所難免的

    結合綜上,不管是古詩詞也好,書畫也好,戲曲也罷,有可能存在,必競這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印跡與傳承,但逐漸被邊緣化和很少有受眾,這是一種必然結果。

  • 2 # 煜兮文化書房

    提問者是一個很敏銳的人,提的問題也是很真實的一種現狀。說詩詞,書法和京劇這些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退化,我覺得難免有些偏頗。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藝術形式屬於上層領域的範疇,任何的上層領域都不能脫離現實,尤其是不能脫離經濟基礎去看。

    現在的詩歌不同於過去的詩詞。雖然也講究韻律,但是沒有那麼嚴格工整得對位押韻的要求。我們更多的是注重一情感思想的表達。因為在我們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人的成長中很難拿出那麼多的時間從小到大的去關注一兩們學科。現在的青少年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最基本的各科文化知識,數學物理這些科技的東西,電腦數碼資訊類的知識… … 一個人的教育和他的成長是為了能夠適應將來的生活,能夠在將來的生活中生存下去。演習詩詞書法這些慢功夫的科目在今天顯然不那麼現實的。

    中國的京劇,有國粹之稱,雖然很精美講究,那種至善至美得講究是現代藝術無法在形象相提並論的一種藝術形式。一個好的京劇演員就是說他要從小就開始練各種功夫。中國的文化中有著很深的集體意識,許多東西都喜歡把它程式化,無論是從詩詞,還是京劇,都有嚴格的規矩,後人你只能在這些規矩儘量表現的盡善盡美,卻很難有所突破。而且過去皇室喜好什麼,民間就會追捧什麼。現代藝術和文化表現形式講究童子功,但相對於京劇書法,沒那麼複雜苛刻。比如舞蹈家和鋼琴家,也是要求從小練習的。

    因此,不能簡單地說書法和京劇是退化了,更確切地說他們是被更適應當今社會的文化,新的藝術形式所替代了,以便更有力的表達現代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意識。個人看法,僅僅是分享,歡迎討論。(圖片來自網路,若侵聯絡既刪除。)

  • 3 # 閒看秋風999

    “存在決定意識”;什麼樣社會,什麼樣的歷史階段就會產生出不同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長盛不衰”的表現方法是沒有的。

    先說說詩詞,它的歷史救太久遠了,從《詩經》一路下來,到了唐宋分別達到了各自的巔峰;其後由於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元代以後,詩詞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取而代之的是“評話”(小說)這種文學形式。

    詩詞,尤其是格律詩,規矩過於苛刻;必須心無旁騖才能逐漸掌握;此外,一成不變的字數,一成不變的格律成了桎梏人們思想的枷鎖,最後幾乎成了文人之間互相品評的“文字遊戲”,比如“推敲”的典故。

    書法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書法”能夠成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得益於一種生活態度,得益於統治階層的審美觀——沒有歷代皇帝的收藏,書法作品恐怕早就消失殆盡。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紛紛遠離政治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寄情于田園山水之中,同時也在書法上下功夫;那麼,皇帝為什麼喜歡書法呢?

    很簡單,文人不去“關心”政治,吟詩作賦,寫寫字,畫個畫,與統治集團就不會發生利益上的糾葛與衝突;安分守己,天下才能太平。

    最後來看京劇。京劇,其實和“北京”沒有多大關係;它的誕生和繁榮同樣離不開統治階層;沒有皇家的偏好,哪有京劇的發展?

    皇家的喜好,達官貴族的口味決定了民間的追捧熱度;為了迎合這種“畸形”的審美觀,京劇逐漸形成了一種“程式化”的東西,不得有一絲一毫的偏離,自己把自己逼進了“死衚衕”。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詩詞、書法、京劇的沒落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如同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一樣,沒有必要回到過去,其實,你也回不去了。

    詩詞沒有了,我們有流行歌曲;書法沒有了,我們有“計算機程式設計”;京劇沒有了,我們有五花八門的影視作品;現代人不再按照過去統治階層的喜好來決定自己的審美觀——

    社會多元化,每個人的個性都得以伸張,不一定非得喜歡詩詞、書法和京劇!

  • 4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藝術的時代性問題。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形式也發生著變化。

    詩詞、書法和京劇,從藝術分類來說,分別屬於文學、平面美學和聲樂藝術。它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繁榮時期。

    詩詞:從《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發展到今天,已經在形式上更為自由,而從前的詩詞,有著嚴格的形式要求,同時,起繁榮時期的創作,也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時過境遷,理解和學習古代的詩詞,需要有一定的歷時和文學知識。這對不少人來說,已經具有一定的難度,自然,喜歡的人就比較少了。用一句古話,應該是曲高和寡。

    書法:雖然現在喜歡書法的人似乎不少,但真正潛心書法學習的人卻並不多。同樣,對書法理論和書法史的瞭解和學習,也會讓當今不少人覺得枯燥。這也就是現在出現了不少亂書的原因。

    京劇:京劇多以歷史為素材進行創作,而表現形式以徽劇為基調,二百多年前,徽班進京後逐漸發展為京劇。欣賞京劇,既需要一定的歷時知識,還需要對戲劇形式有一定的瞭解。相比現在的聲樂藝術有更大的難度,這也就讓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被邊緣化的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此處不一一例舉。

    以上觀點如有疏漏偏頗,敬請雅正!

  • 5 # 補雲續月

    也不能說是退化,是現代人娛樂方式多了,喜歡接受詩詞書法京劇的人顯的相對少了。

    即使在古代,詩詞和書法也是少數文化人所享受的。一些百姓,連字都不識,更不用說寫詩詞讀詩詞了。字也不識更不用說寫字,欣賞書法了。詩詞和書法是少數文化人所獨享的。而且書法詩詞的門檻很高,就是讀過書的人也很難寫出好的詩詞,而書法更難,在歷史上出名的書法家也是屈指可數。而在鑑賞詩詞和書法上也需要長時間的薰陶和積累,而普通百姓是沒有條件接觸到的。

    而京劇是清朝末年才產生的,光受群眾的喜歡,上至王公貴族,慈禧太后,下到販夫走卒都很喜歡。因為京劇是古代少於的娛樂專案之一,百姓能夠選擇的娛樂很少,只好看京劇。同時京劇門檻要比詩詞書法門檻低,更易於接受。但是京劇的演出需要一個專業的戲曲班組,而且演出一場花費不少,在特殊的場合演出,所以對於貧困地區的人民,也是很難接觸到京劇的。一個人一生可能看不了幾齣京劇。

    相反,到了現代社會,由於媒體傳播的發達。人人都能讀詩詞,看書法,聽京劇,所以這些傳統藝術的傳播更廣了,受眾更多了。而且現代人普遍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也能夠鑑賞這些藝術,所以群眾基礎還是有的。但是在現在社會,人們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各種興趣愛好也分流了人群。造成詩詞書法京劇等愛好者減少的現象。

  • 6 # 沁冷墨

    京劇藝術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從兩千年前的漢代樂舞,到唐代的梨園百戲,再到宋代的南劇,明清的崑曲,都為京劇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京劇形成的過程,也是京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納百川的過程。

    京劇不僅繼承了古代戲曲的精髓,還在徽劇的基礎上融合了秦腔、漢劇等眾多古老劇種的藝術因素和特點。因此,京劇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卻是兩千年的中國文化。

    此外,京劇藝術與詩詞、書法、繪畫等古典藝術和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相互輝映,比如京劇的簡約之美,可以與書法和國畫藝術相呼應;京劇的比擬、象徵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學常用的修辭手法;京劇唱腔中的韻律,和古代詩歌的韻律一致;就連京劇的服裝也是綜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時期服飾特點加以美化的成果。

    所以,京劇已不僅僅是一個劇種,它更是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

    "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釐。

    "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 7 # urna風之度0

    為什麼詩詞、書法、京劇慢慢退化,不被人接受?

    一,詩詞。

    中國詩詞的巔峰時期是唐宋。特別是唐朝,為什麼如此繁榮,兩個字:科舉。另外唐宋統治者都有詩詞愛好。

    到了今天,高考作文是禁止寫詩詞的。這與中國的教育設計目的有關,中國教育是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每個人是國家這部大機器的零件,不鼓勵個人的自由化、個性化,不是很重視傳統文化,只重視德育與語文知識及現代文學。於是,在中國,詩詞於是“小眾化”,加上詩詞的變現(金)能力差,所以很多人不得不放棄把詩詞當職業或追求。

    二,書法。

    書法的退化,從唐朝就開始了。唐朝是中國第二個書法次高峰(魏晉為第一高峰),宋以後,書法每況日下。唐朝的書法、詩詞,繁榮在科舉,衰敗也在科舉。

    由於科舉,書法、詩詞的技法(書法的技法是筆法字法墨法章法+楷行草隸篆五體法,詩詞的技法是格律)日臻成熟。這種成熟造就技法的壁壘與無限知識迷宮,使人拘泥於技法,拘泥於形式,而忽略思想情感本身,即形意分工,重技輕道,重形輕意,於是館閣體就出現了。衰弱了靈魂,詩詞書法就會日薄西山。這種流毒,至今還在。所以,米芾痛罵歐顏柳的造字而不自然。

    三,京劇。

    京劇的衰落絕對是自找的,其是一個供貴族娛樂的圈子,不接地氣。印度歌舞劇的世界風靡,依賴於:受眾年輕化+現代生活+新潮時尚服飾+電視電影崁入+哲學思考+民族歌舞+通俗易懂。

    京劇就是印度歌舞劇的反例:王侯將相才子佳人+老齡化+古老劇目+哼哼唧唧誰都不懂+道德教化+去電影電視崁入+歌舞程式化+節奏冗沓。

  • 8 # 集賢館趣談

    我們國家歷史上有好幾次“文化改革運動”,每一次都是因為發現當時的文體過於形式化,沒有辦法跟上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步伐。

    個人認為到了宋朝應該算是文化運動的高潮,北宋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商業經濟發展迅速,當然士農工商的等級並沒有改變,而士階級一直是高層的,當時他們開始追求生僻的寫作思路,每一篇文章都存在“冗繁”的問題,因此引出了“古文運動”,歐陽修他們開始改變這種文風,讓文章詩詞不成為附庸風雅的產物,而是要說出百姓的心聲,讓老百姓聽得懂。

    宋朝文化經濟算是封建王朝發展的頂峰,其實說這麼多,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所有的文化都要與時俱進,文章合為時事而做,而不是無病呻吟,而現在詩詞還是停留在古代的,儘管我們賦予它們更多的意義,但是它們反應的還是以前的生活,放到現在生活中可能合適,但是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合適,而且大家說大白話,偶然用到詩詞,還得對“懂的”人,不然就是賣弄。

    而書法也是同樣的,除了特殊場合需要用到,很多時候用不上,不是不被接受,而是接觸少了,感情淡了。

    再說到京劇,其實京劇是一門混合藝術,當然很多人喜歡把它抬得很高,覺得它應該高雅,而追溯到京劇的產生,就是當年地方戲的融合,符合老百姓的需求,但是現在大家都說京劇是“國粹”,其實這兩個字就讓很多人覺得它是高雅藝,普通人不配擁有,所以隔絕了一部分人。再者因為他是國粹,所以大部分都有國家在扶持,京劇演員就算不演出,也有收入,沒有了競爭,可能演員也比較懈怠,沒有盡力去宣傳,觀眾斷層了,年輕人很多沒聽過,怎麼接受呢?

  • 9 # 靜靜的雨巷

    詩詞、書法、京劇是需要慢慢沉澱的有底蘊的文化,現在社會節奏飛快,日常工作生活中沒有慢下來的衣食住行樣樣都是。需要傳承的文化要慢慢滲透到快節奏的生活中來,讓年輕的孩子們沉下心來去學習還是需要一個適當的過渡期。

  • 10 # 段子首席詩人

    京劇確實是在退化,但是書法學習者確實越來越多,並沒有退化,接受群體反而在不斷的擴大,只是差了一個能和王柳並肩的大師而已。

  • 11 # 翠玉蘿蔔湯

    詩詞、書法、戲曲的退化,可能與人們娛樂方式與社會節奏的加快有關。

    首先我們想一下,為什麼以前詩詞、書法、戲曲這些文藝活動,能夠被大家接受,並且在社會中流行起來呢?

    以前,中國作為一個農耕古國,老百姓在茶餘飯後,能進行的娛樂活動也就那幾個,社會節奏也很慢,所以書法、詩詞、戲曲類這種相對耗時的藝術,能夠更多被人們接受。

    現在,中國已經步入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娛樂專案變多,想書法、詩詞、戲曲這樣的慢節奏藝術性文藝活動,變得有點跟不上節奏,逐漸脫離年輕人的圈子。新鮮血液的減少,是導致此類藝術沒落的根本原因。

    這些傳統藝術並沒有退化,而是沒能跟上,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

    但這些文化,作為中國的瑰寶,是值得大家去鑽研,去發揚光大的。

    一味地追求泛娛樂,快消費,快節奏,會丟失很多中國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寶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中的哪些片段,讓你爆笑如雷,一直讓你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