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肯媚俗的可樂
-
2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天下奇才,沒贏,只是與司馬懿,曹操、不同的是沒有篡位,如果不是身先死……,蜀漢後期孔明引領佩劍甲士上殿,表明了他和……。
-
3 # 花落無聲1982
這個質疑,是因為三國演義過度神話諸葛亮。隨著我們看三國志,陳壽給諸葛亮的評語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陳壽說諸葛亮是個總理型人才,當然也沒有說諸葛不懂兵事,但是你要讀過三國志就會知道,司馬懿在五丈原和諸葛亮決戰前,曾經說過一句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墜吾畫中,必破之。從這裡這句話就開始有爭議了。其實這句話也沒有諷刺諸葛亮不懂軍事,而是說了蜀國國情而已,志向很大,但是現在發兵根本沒有機會。(這裡我要說的就是諸葛亮沒有大局觀,十萬兵,按照當時的運輸條件和糧草,想要決戰,必須有60萬民夫源源不斷運糧作為保障。按照當時六養一的說法。而蜀國國力根本不能支撐這場大戰,這也是司馬懿從開始就不和諸葛亮決戰的原因)多謀而少決這句說他有點優柔寡斷。不用解釋。好兵而無權(這裡又說了一個蜀國國情,北伐後期,全國好多人已經不支援了,而且諸葛亮已經受到劉禪的猜忌,這裡三國志裡有明確的標註,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而且諸葛大權在握,基本上和曹操狹天子時候一樣,曹操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諸葛亮,武鄉侯,丞相,領益州牧。諸葛受到猜忌,而魏國眾志成城,只要諸葛亮沒有大的戰果,必然無法交代,而退兵)。如果真的諸葛亮像演義中那樣,就應該學漢武帝的推恩令定計策,蜀國休養生息,透過暗殺,收買,造謠,讓魏國內亂,自損國力,然後再北伐,一舉定乾坤。畢竟蜀國有天險可守。
最後我說下,質疑諸葛亮最開始就是因為諸葛亮過度空消耗蜀國國力開始,最後演變不懂軍事。我覺得說不懂軍事的這些人是人云亦云,不懂歷史,至於消耗蜀國國力,仁者見仁而已,反正我是這麼認為的!
回覆列表
謝邀。質疑不斷的說法,本人認為主要由於《三國演義》的過度神話,說到諸葛亮很多網友應該知道這個人被三國演義反正是吹得不要不要的,被譽為是天下第一智了,但是很多網友也表示了這個諸葛亮其實也有被誇大的嫌疑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質疑諸葛亮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跟隨我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每個華人一開始瞭解諸葛亮都是透過《三國演義》。大家一看:諸葛亮太牛了,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燒新野,借東風,氣周郎,擒孟獲,死了都能嚇退司馬懿。魯迅不是說嘛,《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在這個階段,人們對諸葛亮的認識是神。 長大一點,一部分人會去看《三國志》。很多人一看,原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不高嘛,陳壽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於是他們感覺自己被羅貫中騙了,開始質疑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沒什麼了不起。 諸葛亮到底怎麼樣?我們可以看看晉人的評價。 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宣王就是司馬懿,把諸葛亮贊為名士。魏晉時代對名士是非常推崇的。 司馬炎:朕聞卿之言,曉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為祭其忠貞。 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司馬炎對他爺爺的死對頭——諸葛亮的品德才能都讚不絕口,還立祠祭祀。 世說新語:郗司空拜北府,王黃門詣郗門拜,雲:「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驟詠之不已。郗倉謂嘉賓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語殊不遜,深不可容!」嘉賓曰:「此是陳壽作諸葛評,人以汝家比武侯,復何所言?」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本不是好話,但因為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語,所以也成了好話,因為得到這評價的人彷彿與諸葛亮並列了。 以上三條都是晉人對諸葛亮的看法。我認為是比較客觀的。 一個人,如果連他的對手都讚許、仰慕他,必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