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忘記丶敷衍
-
2 # 寒蕭99
簡單來說戴森球是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本質是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或者說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弗里曼·戴森,因此又叫做戴森球。他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以我們太陽為例,太陽向四周輻射出的能量只有約1/10億被各大行星接收,其餘都浪費到宇宙空間中了。如果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定要想辦法利用這些能量。那麼,一個辦法就是在太陽周圍建立一個球狀的裝置,將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全部接收並利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戴森球。
後來,有人將宇宙中的文明劃分為三類,Ⅰ型文明能夠開發利用自己棲息的那個世界的自然資源。Ⅱ型文明能夠建造像戴森球那樣的東西,並且能夠處理他們那個恆星的全部能量輸出,Ⅲ型文明已經掌握利用它們星系的全部資源的技術。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推論的東西,目前沒有任何的實際證據,按照這種分類,文明人類只能算0.7級的文明,連Ⅰ型文明都未達到。
後來,又衍生出多種戴森球的不同形式,比如戴森雲,戴森殼,戴森泡等,都是在原基礎上演化出的不同形式,但都沒有離開這個基礎理論。
在2011年時,一個編號KIC 8462852的天體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其高達22%的變光幅度,用已知的各種天體都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因此有人猜測這顆恆星的周圍可能會存在類似戴森球的物體,正是這個物體遮擋了恆星的光,才造成了如此大的變光效果。
不過,到目前未知,關於戴森球的猜測尚未有確切的證據,也許未來我們會發現更多的現象,也許能夠確認戴森球是否真的存在。
戴森球,就是一種理論。由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來的。他覺得科技不斷髮展,對於能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增長。總會有一天,人類會需要,太陽輻射的全部能源。他設想的戴森球,就是在太陽外邊兒,給太陽加一個保護殼。把太陽能的所有資源都收集起來,用於支援文明不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