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刺史、行省、巡撫。
4
回覆列表
  • 1 # 張宏傑

    中國歷史上王朝的演變,總是以地方上巡察之官架空常設之官。因為不放心地方官,皇帝派流動的巡視組來巡視,然而時間長了,這些巡視員權力越來越大,就演變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後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視組,總是這樣迴圈。

    漢代刺史的“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檢核問事的意思。所以這個官職本義是臨時派出的,相當於中央巡視組。結果到了漢末,刺史之權漸重,終於由中央代表演變為新的地方官,州也由巡查區變為郡以上的又一級行政區了。

    唐朝在三百多個州上,新設諸採訪使,也是一個動態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一開始也只是起監察性的作用,幫著中央看住地方官。但中央監察權的行使往往涉及到政事的處理和官吏的任免,邊境諸道的採訪使又多為節度使兼任,這樣就產生類似東漢時州刺史轉化為地方行政官的傾向。因此後來都變成了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

    宋代的“路”,一開始長官叫安撫使,也是巡視官的意思,後來也變成一方父母官。到了元代,各省長官叫“行中書省事”,本來是作為中央代表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後來變成了固定的地方官。明代地方省一級不設主官,三權分立,但是事實證明地方力量太渙散,最後不得不設定巡撫,來統合地方力量。一開始呢,這個巡撫也是如同漢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諸道的巡察使一樣,只是流動的,巡視員,“巡撫”全稱是 “巡撫××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就是代天子巡行安撫地方的臨時監查員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和東漢末年和唐代安史之亂之後一樣,因為地方治理的需要,巡撫就由巡行漸漸變為常設,清代就直接把巡撫變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設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一省的副官。

    所以中國歷史政區的演變,後面體現的是皇帝對於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這也是儒表法裡治理原則的一個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向的人,是不是心都比較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