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機械天地
-
2 # 情感官
看來題主對目前辦喜、喪事的風俗不太瞭解。現在全國許多地方不僅是農村而且包括城市,都採取了這種收禮方式。父親昨天剛參加完朋友父親的葬禮,順手拍了幾張照片。父這個朋友兄弟四個,照片中顯示,共有四個收禮臺,分別負責四個兄弟的收禮。
現在農村的禮尚往來比較多,結婚生子、老人病逝、考上大學、喬遷新居、孩子生日、老人過壽、開業慶典甚至孩子滿月,都要請酒,收取禮金。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有的人在幾年內結了三次婚,結果就請了三次酒,收了三次禮,所有這些都加劇了老百姓的負擔。
雖然他們叫苦連天,但這種習俗不能改變,尤其在農村,其他錢可以不花或者少花,但禮尚往來一分都不能少,人家來多少禮你就要回多少禮。
以前的收禮方式跟現在是不同的。那時候只要家中的老人還在,收禮和出禮都不能分開。而且無論到誰家出禮,都要寫父親的名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禮尚往來的不斷加劇,這種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帶來了許多不便和矛盾。尤其是兒女多的家庭,他們的社會交往比較複雜,出禮也因人而異,多少不一,這種收禮最大的好處就是誰收禮誰回禮,避免了許多矛盾的發生。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禮桌只能有一個
紅白喜事上禮的禮桌只能有一個,否則那就是舊時說的“分庭抗禮”了,是大逆不道的罪過,放在國家層面謂之不忠,放在家庭層面那是不孝,不過現在大都是金錢至上也多是見怪不怪了,但這個事是有個講究的。
其一、白事禮桌講究“合”,家裡老人仙逝了,弟兄們一同為老人辦事,是個齊心協力的事,恐怕村子裡的人都會來幫忙的,更不要說同宗同族親朋好友了,大夥的到來是送老人最後一程的,北方農村俏皮話說是“吃他最後一頓”,況且大夥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親,你弟兄們再多、或者你們弟兄幾個給別人家一上就是四份,但這種事人家還你們老爹這一份就夠了,那四份你們得有耐性,等等,真想要的話,提前走兩天,只要你願意。對於同村的鄉親來說,就一份,交公禮桌,你們弟兄們如何分,不管。這叫老墳裡燒紙明堂裡來。
其二、親戚講究“分”,幾個兒子各自成家,老爹喪事,各自的孃家、其他親屬、朋友“禮尚往來”來了,不用禮桌操心,人家知道誰跟誰親,禮是不會充公的,他們知道往哪兒塞。至於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回禮,那是提前要說好的。
其三、朋友、同事有時會有點小不好意思,尤其是弟兄幾個在一個單位上班、或者同時和某些人交好,怎麼辦?這事啊,應該是“主隨客便”,逐個上是人情、上到公桌上是常情,要是弟兄們之間斤斤計較,那叫不近人情,以後不來往了最好。
至於題主說的都擺禮桌收錢,一哥說,那叫啥球不懂,他愛收收去,只要有人願意給,最好提前給他舅打個招呼,說他四個外甥要提前分他爹的紙錢哩。
-
4 # 愛尚文史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剛才看了幾則回答,感覺有不少人針對農村,指責農村有普遍收禮金的現象,也不知這群人是怎麼想的。所以還是說幾句吧!
喪葬嫁娶收禮金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也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不是說農村普遍有收禮金的習慣,城裡也有,而且城裡面收禮金的現象更嚴重,紅包更多、更大,攀比心理更強,這點我們是深有體會的。
——所以不要把收禮金的鍋給農村背,我認為很不爽,因為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
俗話說“養兒防老”,事實證明兒女多也未必是件好事。兒女太多以後,都講究一個“公平”。所有兒女大多都有同樣的心理,就是自認為他們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對老人付出得更多,認為非常不公平,因此表現出強烈的不滿。
如果說有一個兒子或者女兒對老人不管不顧,或者說給得少了,那麼這個家庭往往會矛盾重重,兄弟姐妹們反目成仇,甚至是打得頭破血流。這種現象我們見得多了。當然!並不是說所有家庭都是這樣,有的家庭對待老人的問題還是處理得比較好的。
主要還是本性,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真孝順是不會攀比的,也沒有是否公平一說。簡單的說,老人生了我養了我,那麼我就應該孝順他,而不能因為他也養了其他兄弟姐妹,要求其他兄弟姐妹也必須孝順他。如果其他人不孝順,那麼我也不孝順。這樣下去老人會很可憐,真的,會很可憐……
通俗的說,這四個兒子都是“逆子”!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這樣的人,希望你們好好的反省一下。
-
5 # 農民小小趙
喪事小小趙也參加過不少,自己家親人也有去世的,也辦過喪事。但是問題中的這種現象,小小趙從沒見過,也從沒聽說過。不過,以小小趙經歷過的來分析,或許我們能夠明白一些事情。
1、喪事有時候是“賺錢”的
說“賺錢”,是對逝者的不敬,當然也不是說辦喪事是為了“賺錢”,但是喪事能夠帶來收益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女兒多的人家,基本上喪禮的一切開銷,女兒女婿的錢就足夠了,還會有結餘,不需要做兒子的再掏錢,再加上許多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隨禮。這也是為什麼在農村一些喪事大操大辦的原因之一。
2、收禮怎麼收?有結餘的錢怎麼辦?
在我們那裡,收禮都是統一的,不管是誰來,上的禮統一入賬。喪禮結束後,如果入不敷出,那麼由家人商定錢怎麼出,如果有結餘,也由家人商定結餘的錢怎麼處理。因為錢的問題,許多兄弟反目。所以更多的時候,要麼兄弟平均要麼就是長子一人負責到底。
爺爺去世時,收了不少禮,最後剩了不少錢,還有一些毛毯之類的東西,怎麼 辦呢?
第一:拿出來一萬塊錢存起來,給我奶奶留著。
第二:我大伯我叔我爸每人留1000,最後也集中起來,修繕一下林地。
第三:我有四個姑,他們掏了不少錢。把其餘的錢平均分成四份再返給他們,每人是5000多點。
第四:毛毯棉被之類的,誰家親戚朋友送的,誰就留著用了(賬上都有記)。
我整個家庭是非常和睦的,什麼事我大伯說了算,兄弟姐妹們也都服他,所以並沒有什麼爭執。
四個兒子各自收禮,小小趙分析是以下原因:
家庭不和,怕錢分配不均,乾脆各收各的。當地的特殊的風俗,誰的親朋好友就到誰那裡上禮。不管什麼原因,一場葬禮,四個收禮,小小趙認為都是不適合的。現在在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還需要大大加強。
-
6 # 大實話
要麼就是開一些很過分的玩笑,要麼就高價彩禮,要麼就是隨份子攀比成風,要麼就是無緣無故辦酒。並且,你會發現,越是窮的地方,這些奇怪的事情就越多。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唯一因素就是:教育沒有跟上去,然後導致這些劣質文化氾濫。
那收份子錢那也應該是設定一個禮桌,等喪事結束,然後兄弟幾個再進行分賬。但是,卻有些直接設定四個禮桌,意思就是你們每個人來了都要隨四份。
當然,我相信這肯定不是當地只有一家這麼幹,因為如果只有一家這樣做的話,這個事就辦不起來,也沒有意義,肯定是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
可能有些人也不會認同這種辦酒方式,但是,由於自己之前給人家隨份子的時候,就是隨了很多份兒,所以到自己了,那也不能虧著,於是,這樣的習慣大家也都默認了。
因為對於很多存在這樣情況的地區來說,大都是一些低收入的地方,可能一年也賺不了幾千塊錢,但是這隨份子一次就要隨很多,這些家庭有時候是吃不消的。
畢竟,一個村裡一年有經常紅白事是很正常的吧,這就會導致有些家裡事少的,然後向其他方法辦酒把回收份子錢,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種各樣的陋習。因為這就會導致有些人接辦酒之名,然後藉機斂財。
首先就是強制取消這些陋習,就像以前土葬改火葬一樣,一開始很多人就是接受不了,那麼就強制火葬,誰偷埋也給你挖出來然後罰款,慢慢地不也都感覺火葬很正常了嘛。
同樣,對於這種事也需要採取強制手段,比如規定婚喪嫁娶才能辦酒,除此之外不能大規模辦酒,收彩禮也只能設定一個禮桌,誰違反了,罰款。慢慢地,這些陋習也就改了。
所以,就要好好發展當地的教育,從思想上徹底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
7 # 鄂硒農技
我們這裡辦喪事有多少兒子放多少個禮薄已經見怪不怪了,更讓人奇怪的是有的人家嫁出去的女兒也會回家放上一個禮薄。
記得六年前,我們這裡整酒風盛行,婚喪嫁娶辦酒席暫且不說,就說那些整無事酒的:蓋房要整酒、喬遷新居要整酒、孩子滿月要整酒、老人生日要整酒,真是不勝列舉。
說個笑話給大家,這個笑話是真實的。那時整酒其目的就是為了斂財,有時候一家人一年會辦多次酒席,讓鄰居、讓親戚苦不堪言。整酒,在農村來說已經成了歪風邪氣。我們鄉有一個單身漢,平時送出去的多,收回來的少,最後實在捉襟見肘了,於是別人給他出一注意,冬天買了一個烤火爐,讓他以買烤火爐為由辦了一次酒席。
另外還有一個更可笑了,某家的母豬生仔了,居然也辦了一次酒席。其實農村辦酒席已經進入了惡性迴圈,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的是禮尚往來,收進來的禮金最終是要還人家的!那麼,這些錢究竟又去了哪裡?很簡單,整酒刺激了消費,帶動了當地市場,到最後,錢被商家、廚師賺走了。但不整酒又不行啊,送出去那麼多怎麼辦?據統計,整酒風盛行那幾年,有的一家人一年要送出去3~6萬元,作為農村,這個數目是驚人的!
迴歸主題,再說到老人喪事,四個兒子各自放禮薄收禮金上來,其實就是從無事酒衍生出來的又一斂財手段,因為以前送出去的多,無法全部收回,遇到自己父母去世後,終於逮住了斂財的機會,不各自收禮金才怪!
要說哪裡做得不對吧?又找不出什麼毛病來,雖然老人兒子多,但兒子分家後都有了各自的孃家人、各自的為人處事、各自的親戚朋友,分開收禮後,禮金便於管理,少去老人上山後分帳的麻煩,兄弟之間也不會為分賬不公而產生隔閡。
可是這樣也有很大的弊端,畢竟像鄰居、七大姑八大姨憑空一下要送四份禮金,而且我們這裡鄰居送禮最低下限是五十元,四份就得兩百元,那麼七大姑八大姨送出去的就很多了,所以讓人不解!被人詬病。
-
8 # 暮史朝經
我不明白有些地方在辦白事、紅事也罷,為何只注重於收禮而不是把事辦好,該開心就開心,該心情沉重就沉重!現在一些地方造成這種原因的無非就是錢和人在作怪!
我再來講我們當地辦紅白喜事的風俗!
比方說辦紅事、新居入夥等等喜宴:我們當地辦這些就會提前告自親朋好友,比如是父親的舅舅、孩子的舅舅,這些至親(也就是孃家這邊)就得主家親自提著禮(雞和豬肉是必須的)上門拜訪說什麼時候喝喜酒,讓他們把雞殺了去祠堂上香,意思就是說告訴祖完有喜宴喝,這是去孃家必須要去的程式,打電話報是沒用的,其他親朋好友電話通知和見了告訴日子就行!
我們要來說當地喝喜宴必備的東西稻穀,這是每個當地農村人去喝喜宴必備的,除了稻穀還有看主家是辦什麼宴席,紅事的會買棉被、水壺、桶其中一類,不管你多少人去都接待,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現在有些人不耕田了,會以封50—100的利市代替,當然這取決於你!
收了這些禮主家還得回禮:所有提著禮參加喜宴的統一回禮一斤半豬肉(也可以用利市代替),稻穀回1/3回去,帶雞來的回1/4回去,用紅包代替禮品的用紅包回禮。要是和主家至親的舅舅家這一邊,家裡有老者在不管帶不帶雞來都給老人一份,這是尊重!
當時辦白事不收帛金我們當時辦白事從來沒有帛金這一說,不會用死者去收帛金,這是對死者和參加弔唁死者的尊重,誰敢開這種先河,就會遺臭萬年!
請大家認真看完我們辦白事的流程:
當某家有人病逝時,不管是男是女,都得通知女方的孃家。要是女的病逝,必須告知她的孃家,然後再是男方至親嫁出去的親屬派他們家人或者自己來參加弔唁!
參加死者的弔唁不管是孃家還是男方至親嫁出去的親屬帶元寶蠟燭和熟透的全雞就是祭品,孃家人會帶祭文參加,沒有其它任何東西。在我們當地只有孃家一邊的人來參加弔唁看最後一面才能蓋棺,否則不能蓋棺。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有些在世時與孃家鬧得非常不好不來參加,但是,他們再怎麼不和也要通知他們,他們不來的話照舊辦事!
-
9 # 棒奔霸
在農村舉辦紅白喜事,可謂是一件人生大事。尤其是辦白事,跟紅事還有很大的不同,辦理紅事人來不來無所謂,禮到了就行,但對於白事來說,是要人到場的。一來是送老人最後一程,二來白事的人多人少,在農村看來,也是這個家庭的為人處世的證明,人混的好不好,很多時候通過辦白事就能夠知曉。雖然是辦白事花銷不少,怎麼也不如生前對老人好一些,但作為喪葬習俗,在農村有愈演愈烈的風潮。過去隨禮都是記到一本賬上,現在卻已經改變了模樣。
像筆者這裡的河北南端小縣城,現如今農村辦白事,如果是哥倆或者哥好幾個的,賬本都是各自一本。光記賬的都需要好幾個。靈棚前面一溜桌子,上面還會使用牌子註明收禮人的名字,避免大家弄錯。這樣的記賬方式,過去是不曾出現過,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記賬方式就悄悄的流行開了,這樣的記賬方式真的是為了收禮、窮瘋了嗎?答案顯然不是的。
親兄弟明算賬:
作為給老人辦理喪事,花銷自然是少不了的,花銷跟收受禮金,其實並不相干,道理很簡單,雖然是哥好幾個,但各自的圈子人脈並不會一樣。所謂禮尚往來,看賬還禮。自己出去的禮金,是要通過自己辦事來回籠的。所以各自一個賬本,就能夠很清晰的分開各自收受的禮金,並不存在哥幾個各自一本賬,大家隨禮就要都隨一份,這個是不存在的。
要看自己跟某一個關係相交的好,跟誰有交往的,只需將禮上到他賬面上即可,並不需要都隨一份禮。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親戚關係的,這就要一本大夥的賬本,這個賬本是大家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家裡的共同親戚,親戚來了之後會將禮隨到這本賬上。並不屬於任何人,而是大家的,到時候會在花銷之中去除。或者是誰負責這家親戚的來往,收了錢之後,到時候走動的任務就由他來完成,這些都是可以商量。
算賬比較簡便:
一人一本賬,事後弟兄們分賬的時候,也相當的簡單,過去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本賬,到時候分賬的時候,還要找個人專門來做這件事,這個錢應該是誰的,這個錢是他的,這樣算來算去,不但很麻煩,而且還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事後分賬就簡便了好多,大家只需算下開支即可,開支多少平攤,賬本里面的錢,都是各自的。
避免兄弟間矛盾:
賬本還有矛盾?確實會有的,龍生九子各自不同,五個指頭還不是一般的長,弟兄好幾個,肯定有混的好的,也有混的差的,如果記賬在一個本子上,到時候分錢的時候,眼看著人家的很多很多,自己的少的叮噹響,弟兄們之間的感情隨即就會有明顯的變化。這樣的方式很好的避免了誰的錢多,誰的錢少,大家都是各自一本賬,自己不說誰也不知道,麻煩自然就相應的少了很多。
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未可厚非,尤其是弟兄們較多的家庭,並非是人均一本賬,大家隨禮就要每家都隨,這是不存在的,只是看自己跟誰關心要好,跟誰交往而已,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
10 # 果鄉農人
農村有老人的喪事,4個兒子設四張桌子,各自收禮,這個現象我以為會引起網友的吐槽。但我看了不少網友的評論,他們既然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在農村是很常見的。甚至個別網友講,反對這樣做的人才是想佔便宜。
對於他們這奇特的想法,我一時無言以對,不過思考一下,這種風氣明顯就是歪風,不應該助長這種陋習。這種自己的父母過世,四個兒子在白事上,分的這麼清楚肯定是不對的,原因下面給大家講下。
特別是第2條,看著好像4兄弟很吃虧的樣子。但大家想過沒有,雖然四兄弟只能收一份親戚的禮,但這是白事啊,一生也就這麼一次。你四兄弟以後要辦滿月、升學、結婚、喬遷、過壽,這些是不是要各自辦的?那親戚不也是每去一家,就要隨一次禮,他們要是隻有2個兒子,是不是就吃虧了,要想其他方法補償回來(這難道就是無事酒由來的源頭)?
農村的人情分到這麼清楚,以家庭幾個兒子要給的份子錢,去想自己是不是佔便宜,吃虧了。難怪現在不少人會講,農村的人情味,沒有以前那麼濃厚了。第1條和第3條也不對,把農村的人情太過於計較了,第3條更是讓親朋友好為難,這麼做不就得罪人了,你給大兒子,沒給小兒子,他不記恨你嗎?你為了平衡,只能4個兒子都給一份錢。
在送完老人,喝完酒後,兄弟們將這份收禮的名單,拿出來算。共同親戚、好友給的平分,各自的朋友給的,放入各自的口袋,以後以這人情還。最後算下共同得的份子錢,有多少,然後白事總共花了多少錢,多退少補,這樣也就分的一清兩楚了。
第二個原因:當地的風氣不好,像是之前新聞上講,貴州、西南某地區,當地的濫辦酒之風太過嚴重,家中隨便一件事,都拿來辦酒,目的就是為了收份子錢。
他們將傳統文化進行歪解,利用傳統文化的人情往來,進行斂財。傳統的人情往來,是在一個情上面,現在變成了以錢為主,就像4個兒子自己老父(母)屍骨未寒,卻在各自忙著收錢,不願意讓兄弟佔了便宜,這種人情之淡泊,我個人只能說句:吃相太難看了。
-
11 # 袁聰
老人喪事,4個兒各自收禮,不是窮瘋了,而是完全正常合情合理、自古以來的正常現象。
老人老輩公親、眾親夥在一起公攤、公擔、共同支付。
4個兒各人各自私門、私名下的親戚朋友,由各人收禮,以便以後好還人家的禮;與此同時,各人各自私門、私名下的親戚朋友前來參加老人葬禮的酒席錢,一般正常情況和狀態下,按照常態、常理、常規的人之常情,也是各人私下付出酒席錢,待老人葬禮完成以後、待人客散盡以後,親兄弟明算賬,算賬結賬時多退少補,公親公攤平等、平衡、平均分配付出金額。如果兄弟和的好說話,富裕的兄或弟可以多攤公用開支費用。
-
12 # 淡眉1969
我們這邊也是這樣的。
家中有幾個孩子就擺幾個賬簿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依次排開。
誰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來了,所收禮金就登記在誰的賬簿上。當然,這裡所說的親戚,不包括老親戚,也就是父輩母輩的親戚。這些老親戚和父輩母輩的老朋友出的禮金都叫老賬。等老人的喪事辦完了之後,由家中的兒子們分,有幾個兒子就幾個人分,女兒沒有資格分。女兒只拿走屬於自己的同事同學朋友的禮金!
有本事的兒子或女兒,比如,兒子女兒當官了,或者女婿是個不小的官,在給老人辦喪事的時候,就是你不通知人家,人家也會前去弔孝,送禮金。那麼,一場喪事辦下來,收入是相當可觀的。沒本事的兒女,沒有幾個人去隨禮,那麼,一場喪事辦完,就沒有什麼收入了。最多能分點老賬。但是,老親戚前去弔孝,要吃要住的,到了了,說不定還要陪進去錢!而有本事的兒女,收入多,賺得多。
最後分賬的時候,沒本事的兒女肯定看著有本事的兒女拿了那麼多錢眼紅!
-
13 # 壞男人說小龍蝦
老人喪事,4個兒各自收禮,窮瘋了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啥?呵呵!這種操作手法真的是叫人眼前一亮,肯定是會讓人在背後擢脊樑骨的。
我估計,這四兄弟肯定都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自己已經分家,以後在自己這邊寫了禮金(人情帳)的,自己會逐去還,沒有在我這裡寫的,就會趁此機會和別人斷絕來往。要是這麼辦,其實也說的過去,四兄弟各自的親戚,收各自的禮金。
-
14 # 明明說農村事
老人喪事,四個兒子各自收禮,造成這個現象應該是平時兄弟有矛盾,喪事時各收各來客的禮了。
我村有一老人過世,三兄弟都在一起辦喪事。但是三個兒子都已分家,而各自有親家有朋友,結果宴席上老二的親戚多了兩道菜,也自然各收各親戚的禮金了。當然,親戚們各下的禮金也不盡相同。比如你經常去人家下的禮金是50元,當然人家回禮也是50元了。而老二去人家下的禮金都是100一200元,當然回禮也較多了。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大多是兄弟不和或因禮金不平衡所造成的,並不見怪。
當然,如果兄弟和陸,事先是商量好的,該出多少菜普,禮金如何分配是兄弟們自己提前或過後才處理的,不必在宴席上獻醜,影響整個兄弟們的團結形象,很不好。
-
15 # 數字能量導師老王
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事,不知道怎麼回答。一般平時不管有多大的矛盾,老人去世了,俗話說死者為大,再大的仇恨都要放下來,一切以讓老人入土為安這樣的大前提來操作。如果實在要分開禮金,就是各家收各家的,共同的親戚只出一份,所有開支平分,這樣是最公平的。
-
16 # 農嫂話農事
老人喪事,4個兒子各收裡,窮瘋了嗎?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啥?
中國的傳統習俗一直以來都是,誰家在有紅白喜事的時候,都講究用份子錢來進行人情往來的串乎。但在白事的人情往來中家裡子女分別來收取禮金的真不常見。在我們當地的傳統習俗中,從來沒有見過家中有老人去世,家裡的子女各自收禮的情況出現,
這樣的情況下各自收取無可厚非,也並不過分,對於朋友好說,但對於鄰里鄉親就未免過於尷尬了。下面我就以我們當地的習俗來說一下這樣情況下的禮金我們是怎樣各自收取的。
如:如果是村中鄰里鄉親送的份子錢,你送100元,記賬人就會在本子上寫上王xx現金100元;親戚送的,如果是姻親那邊就會寫上妻侄子或侄女再將金額數寫在後面;如果是朋友或是同事送的,表明的就會更加準確了,如:大兒子的朋友或同事送的,記賬人就將大兒子的名字一同給標註上,二子朋友送的會將二兒子的名字一同給標註上,等喪葬結束後,治喪會會在當天將所收的禮金和賬目攏結好交付於主家。至於錢怎麼分我們這裡的規矩是朋友同事送的合歸各人,親戚鄰里送的,哥們弟兄幾個平分。
-
17 # 楓葉小道是我
孝,生前死後,生前為孝,死後那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也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現代人都說,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那麼我們的世界到地怎麼了?為什麼這種事情會發生呢?錢,你需要多少夠用,明明已經很有錢了,但是還希望有更多的錢?
本來已經很有權了,可是希望自己更加有權利!
金錢和權利已經成為目前社會發展的主要前提了!
別在乎了!沒什麼的,看看就習慣了!
-
18 # 老周說三農
老人喪事,4個兒各自收禮,窮瘋了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啥?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什麼想錢想瘋了。
現在在城市和農村都控制辦酒席的理由和規模,在我們這裡嚴格控制,只能是紅白喜事可以辦酒席,但是都要控制數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採取打游擊的方式,多處設點。
現在老人的喪事,基本都是各人收禮各人還禮,所以,這家有幾個小孩就有幾個收禮點。過去送禮就是一份,現在不同了,去的時候還要準備幾份,如果幾個小孩都熟悉,或者過去曾經送過禮的必須送,否則場面是非常尷尬。
老人喪事,各自收禮,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近年來請客氾濫造成的,送禮是近年來農村負擔最重的一項,你來我往,有的並且是加大送禮的額度,不斷加大數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請客送禮一般隨身帶一把乾麵條(大約1—2斤)或者一斤白糖就可以,送上兩元以上的是大禮。現在不行了,一般都是300元才能出手,關係密切的必須1000以上。當然送出就要想辦法收回,所以,這樣那樣的請客名稱不斷創新,編花樣請客收禮,將過去送出去的收回來。老人喪事,當然就不會放過了。
-
19 # 唐剛剛糖糖
99年我爺爺去世!我爸和我叔兩個也是這樣!本家的親戚入公賬,各自的朋友親戚都入私帳!比如說我舅舅他們,我嬸嬸的親戚都入各自的私帳!因為以後都要還各自親戚的人情,這樣最公平!
-
20 # 冰雪新冠
雄安新區安新縣,的我們這一些村就是這樣,同學弟兄七個,母親去世,設了8個禮單。我同學跟七個兄弟關係都不賴,隨禮7份,1400元。第八個禮單是公共的,
回覆列表
用窮瘋了來形容真的有點過了,既然出現這個現象就有其原因。
這樣的事情樓主經歷過,當時一家三兄弟,父親過世了,收禮的事情是這樣商量的。
主要收禮人是三兄弟中人脈比較廣的人,因為來賓大多數可能都是他的親戚和朋友,禮金基本都會給他,包括三兄弟共同的朋友,同時他會承包葬禮的所有費用。其他的人就只收一點媳婦孃家這邊的親戚的,因為這些其他人是不好回禮的。結果就是這場葬禮辦的非常成功,現場也不會出現不想見到的場面。
以上跟窮沒有關係,只是避免尷尬,特別是對於三兄弟共同的朋友。
我覺得這個方法就很好,既收禮了,來賓又不尷尬。
至於樓主說的4個兄弟一起收禮金,也情有可原。設想如果他們共同的朋友父親去世了,這4個兄弟都需要去參加葬禮,都會奉上禮金。等自己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他要是隻給一家禮金,是不是感覺不太合適?有的人就會感覺吃虧了。
這樣的風俗我們不應該過多的批判或者帶有色眼鏡看待,存在即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