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國文化雜談
-
2 # 藝苑天地351
最近幾十年文壇沒有傳世之作,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學早已經邊緣化。目前是經濟社會,人人向錢看,為錢而忙,誰有閒情逸致靜下來啃無用的文學書籍。就像是詩歌退出歷史舞臺一樣,文學也是一樣,已經被擠在了生活的最邊緣。
二、作家隊伍逐年減少。作家也是人,也有吃喝拉撒睡,也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也有相應的責任。
而搞寫作是一門最費腦子,最不掙錢,大多還是貼錢的行業。不是嗎?現在除了個別有名氣的大作家,其餘可以說95%以上的作者書籍,都是要作者自己花幾萬元掏腰包買書號,自己掏錢印刷,自己發行。
作家寫長篇需要幾年,期間不能掙錢,書寫成了,還要自己再花好幾萬自費出書,一般平民家庭,誰受得了?
所以,作家停筆改行已經是司空見慣。
三、作家心不靜,急功近利。由於生活的壓力,作家們無法潛心學習思考人生,差不多就是個文學愛好者,發表過幾篇豆腐塊文章就沾沾自喜,就急功近利想寫書掙大錢。
由於思考不夠,文學功力不夠,寫出來的東西自己都不想看,還怎麼吸引高節奏生活的讀者去看?現在的人們,都是喜歡碎片化的乾貨,都是崇尚拿來主義,短時間見大效益。傻子才願意花寶貴的掙錢時間,啃那無用的文學書籍。
以上是個人觀點,可共同探討!
-
3 # 至臨君子
1、所謂傳世就是歷經彌久,幾十年太過短暫,即便是好久也尚未達到陳釀;
2、也許現在已經誕生,但是它得經歷冷落,埋沒,再發現的磨難後方可磨去外殼露出光華;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5、人類有人類的運氣,人類群星璀璨必有時,但不是時時,你看歷史自然明瞭……
看吧,也許這顆幼苗早已破土而出。
-
4 # 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人
不是沒有隻是不多而已,像高陽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糸列、以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很好。
再好的書也得有人看呀,現在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細細的品讀文學作品?人們寧願看改編的電視劇,也不願去讀原著,這就是悲哀。
-
5 # 白雲3498郭璽清
當代社會多媒體暢通,人們能看電視不去看書,所以對閱讀書刊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甚止很多少不去翻動書頁。
寫書沒了市場,自然寫書的作家少了就不會好作品成書問世。
大作家莫言有書,敢說很多人還沒見過其書容貌。這種狀況是現實,傳世文學作品從那裡來?
作家們跟著朝流世代轉,本當勤奮著書,又不敢時尚中落伍。首先看明白
當代人讀書少,但文化生活十分豐富。人人一部手機,樂天下之樂之中。
-
6 # 使用者6531392431624
傳世名著大多是啟蒙人的認知的過去沒有電腦手機更多靠觀察感悟於是那些有了可乘之機,也不排除蠱惑扇動人心的,現在更務實。記得過去有篇名著開頭是這樣寫的:有個幽靈在歐州的夜空悱恛……該文章掀起一埸世界風暴很多人把它視為聖經,也難說是撒旦宣言,雖過去了近百年社會仍然貧富懸殊,有人再寫那文章一定會公認瘋子。
回覆列表
一部經典的傳世之作,需要時間的沉澱。
比如我們熟知的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經過漫長的時間沉澱,歷史傳承、鑑賞、才能鑑定為經典名著。當時的吳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寫的作品會成為中國千年的傳世之作。
一部傳世經典的作品是經得起歲月的打磨
傳世之作不是當時就能夠顯現出來,他需要歲月的考驗和一代又一代人的閱讀後的認可和肯定,才有可能成為一部傳世經典作品。
另一方面:一部經典的作品是作家創作的智慧、付出的心血才有可能產生出一部傳世之作, 經典之作不容易產生。
現在作家寫的作品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歲月的沉澱,才有可能成為經典傳世之作。
這幾十年以來有很多優秀的作家創作出很多的優秀作品,並獲得大眾的肯定: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廢都》《秦腔》;莫言的《紅高粱》、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最近這20年以來,廣西作家的作品引起全國廣泛的關注:如東西作家的《篡改的命》、林白作家的《漢陽蝴蝶》凡一平的《尋槍記》鬼子作家的《被雨淋溼的河》朱山坡作家的《靈魂課》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