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區域拒止
-
2 # CF奔跑
俄羅斯t50戰機的研製與首飛日期均早於中國殲20,只是前蘇聯解體後人才流失嚴重,設計能力和研製水平不如從前,很多重要的企業在烏克蘭,無法形成合力。t50仍然沒有擺脫原先的設計思路,說明設計的主導思想還很落後,採用機腹進氣,透過進氣口還能看見渦輪葉片,隱身性大打折扣,發動機故障率很高,無法達到使用要求。電子裝置又不成熟,就連做艙蓋還是框架結構,與現在的氣泡整體做艙蓋差了整整一代,可以看出其工藝水平很落後,但是就這樣的飛機印度要裝備,沒錯,是印度要裝備,想一下,三哥開著渾身是病的飛機是什麼畫面
-
3 # 軍事天地
俄羅斯的T-50戰鬥機原本上是作為俄羅斯抗衡F-22戰鬥機的期待制作,可從現在來看經過了立項到試飛,20多年時間仍然沒有能夠服役,其中問題究竟幾何呢?
根據不完全統計,如果算上印度的注資,T-50專案到現在已經燒掉了200億美元,而且短期來看仍然是無底洞。而且,俄羅斯本身面臨的就是青黃不接的情況,大量的戰機需要更新,所以T-50無論是研發、生產、還是裝備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的。
T-50不能服役的原因,首先是錯過了上個世紀末俄羅斯空軍對於隱身戰鬥機強烈的渴求期,而那時的俄羅斯空軍急需的是對抗美軍F-22的先進戰鬥機,因而一路綠燈。而到了現在,更換過雷達的蘇-30MK2戰鬥機,攜帶“雪豹-E”的蘇-35戰鬥機,以及更完善的空天反導體系,使得俄羅斯空軍對T-50這種並不算先進的戰鬥機,需求也
不迫切了。這就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儘管無論是蘇霍伊的人還是俄羅斯主管軍工的羅戈津總理都在說T-50可以在2018-2019年交付部隊,但是俄羅斯軍方卻對其並不熱衷。
T-50一直被人調侃為“拍扁的蘇-27”,這個雖然是一種戲謔的說法,可實際也一定程度的反應了俄羅斯航空工業面臨的問題。由於上個時代能夠設計出蘇-27這類機型的大家的離開人世,中層設計人員因為待遇等諸多問題出走國外,新一代的青年設計師無法獲得足夠的經驗“傳、幫、帶”,因此造成了T-50專案一方面在吃老本,另一方面在付學費。
(普京視察T-50戰鬥機 旁邊解說的是首席試飛員博格丹 從普京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到T-50的問題究竟有多大了)
最後一點不能忘記,T-50現在的航電設計水平還處於蘇-35這樣的4++時代,尤其是大量的電子裝置還是4代機的標準(我們按照5代論劃分)。對比中國殲-20和F-35都已經採用的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AS)等新裝置,在T-50上根本看不到。而且,T-50哪怕到了現在的08機,仍然處於設計修改階段,無論俄羅斯人自己怎麼承諾的。能夠在2020年左右正式交付部隊一箇中隊的水平,已經是俄羅斯人加班加點的成果了。
-
4 # 兵器瞭望臺
主要還是資金問題,考慮到俄羅斯目前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而且俄羅斯的軍費在政府開支中已經佔據了不小的比例,俄軍各軍種都有大批技術裝備需要更新換代,相比之下,T-50距離達到完善還有一定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把錢花到更有用的地方對於俄軍軍方而言是非常迫切的,同時考慮到核武庫的存在俄空天軍暫時也不會與裝備隱形戰鬥機的國家爆發衝突,一時半會兒沒法看到實效的專案可以先緩一緩。
對俄羅斯航空工業而言,T-50的最大意義是鍛鍊人才。透過T-50專案,可以鍛煉出一支以中青年設計師為主的研發隊伍,這對於由於蘇聯解體造成人才斷檔、核心技術人員老齡化的俄航空工業而言無異於重生。從原先只是對蘇聯時代研發的各種飛機修修補補到研發一種新型高技術飛機,俄羅斯的設計師們實質上是重新學會了如何去設計一種飛機,同時也帶動了機載各項分系統的隊伍重建。實質上是等於重新打造了一支設計師隊伍。
總的來看,T-50能不能達到第五代戰鬥機應有的水平是值得懷疑的,相比於蘇-35有沒有絕對壓倒性優勢沒人敢妄斷,但是在T-50上繼續大筆投資相比於採購成熟的蘇-35而言是不經濟的,而且俄羅斯應該也沒有財力去大批採購T-50。
所以結論是,俄軍可能不太願意接收這種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飛機,但是應該不會徹底下馬,比較大的可能性是維持小批次生產並不斷改進,用於俄空天軍的陪練並維持鍛鍊技術隊伍。
川陀太空軍事小組
-
5 # 心有遠芳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路!
我不是軍迷,對技術不瞭解,只能用細節分析T50為什麼無法服役。
美歐所有軍事權威雜誌,所有航空專家,所有飛機生產商都承認F22,F35,殲20屬於穩形戰鬥機,T50不屬於隱形戰鬥機。我相信是事實!
外觀上,美歐權威技術專家,可以給出信服的資料,T50還不完美,不能隱身,因為機體結構和外觀。
T50沒有巨備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技術,因為從頭盔上就能發現,機身細節就能發現,這是不會騙人的。
從政治上分析,美歐敢東擴,美國敢在敘利亞懟俄羅斯,敢加大制裁,也證明不屑俄羅斯軍工水平。
俄羅斯只有解決好短板,才能算真正的隱形戰鬥機,才能服役!
-
6 # LOKILISA
資金問題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不至於成為部分網友口中的唯一原因。沒錢,蘇霍伊砸鍋賣鐵搞出了蘇35,沒技術,米高揚用不鏽鋼還是把米格25造出來了,而且還有阿三這麼大一個提款機。所以,對於T50來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先天的缺陷,從它誕生伊始,就註定了是一個失敗的產物。
得益於偉大的蘇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的成果,T50和蘇27家族採用一樣的寬間距發動機吊艙式佈局,這種佈局的主要優點就是機身也可以成為升力體,升阻比較大,改善了飛機在大迎角時的效能,過失速效能好,而這也是蘇35和T50等俄系戰機向來把航展當舞臺的原因之一。當然,有好處必然也有缺點,寬間距發動機吊艙佈局在三代機上最明顯的缺陷就是滾轉效能差,敏捷性稍遜,在四代機上的問題更是接踵而來。而T50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上面是T50最經典的一張圖片,作為一款四代機(反正我是從來沒有承認過),你TM居然把發動機葉片暴露了,RCS多大各位自行想象,加上飛機本身底部的凹凸不平以及尾噴口的粗糙做工,可以說T50無論是前半球還是後半球都毫無隱身能力而言,不是我黑毛子,T50的隱身能力真比不上殲10B/C。這主要原因就是T50的機身中部沒有足夠空間,進氣道不能設計成大S型,還有底部的發動機吊艙凸起,嚴重影響飛機整體的隱身效能。而罪魁禍首,就是蘇霍伊的腦殘機身設計。
另一個更感人的地方在於,T50其實是沒有彈倉的(至少它從來沒開啟過,天知道里面是什麼)。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但T50這種機身佈局使得它本身機體中央就很薄,所以中部應該是機身的主要承力框架,如果在中間開彈艙,想象一下把你們家裡的柱子中間全部挖空拿來放東西,大概就這感覺。所以這玩意到現在為止也沒開過彈倉。所以說,T50要真能按時服役,那就怪了,除非毛子掌握了黑科技。
對比一下F22,毛子和美帝的水平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啊,說實話,咱們的殲20要和T50這東西交上手,那TM真是輕鬆愉快,所以我真的希望阿三趕緊裝備部隊,畢竟咱們拿殲10B打光輝那真有點欺負人了。
-
7 # 一夢換須庾
主要還是資金和技術問題,首先就是缺錢,不然也不會坑阿三那麼多!在然後就是技術不成熟,蘇式系列以及米格系列都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技術,無論蘇30還是蘇35都是蘇聯遺留下來的技術,但T50不同,自從蘇聯解體後無論海軍還是空軍,俄軍發展都一直停滯不前!海軍僅僅出一型護衛艦,空軍的T50也是磕磕絆絆!
-
8 # 魂舞大漠
俄羅斯五代機T-50原型機2010年首飛後,講好的2016年入役,現在改在了2018年交付,2018如何呢?沒人知道。印度人等得著急,急紅了眼,一直在邊上嚷嚷,說是不要了呢。
做人得厚道,你得說人家俄羅斯這些年怎麼過的,知其果也當知其因,方得了然不惑。
前蘇聯解體,航空工業基礎受到嚴重衝擊,體系被打亂,搞得支離破碎,人才流失得厲害,科研資金中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需要大量基礎研究陷入停滯等等。俄羅斯經濟失血,發展緩慢,常言道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多年借東牆補西牆,日子過得吭吭哧哧,你得說,日子過得相當艱難,非常不容易。
自從原型機試飛流言蜚蜚,什麼拍扁後的蘇-27,隱身效能明顯不佳等,爭議紛至沓來,其實俄羅斯的設計,力爭在機動性,超巡和隱身三方面做到最佳平衡。首先強調的機動性,我們發現它有這樣的特技,原地轉身大調頭,無人能及。為什麼要在機動性上大費周章?俄羅斯知道,F-22為了“踹門”,犧牲機動性為得強調隱身效能,自己則為守勢防空,只有在發現隱身能力和機動性上做文章,露頭即打,遠距離我可以機動性擺脫打擊,只要活下來,進入近距狗鬥,憑我出色的超機動效能定然要了你小命。這種設計思路有錯嗎?以為對著呢。再說了T-50的隱身能力雖弱了一點點,但在體系制空的大思路下,又立足自家地盤作戰,還怕你不成!
你不是說你的F-22多隱身,只要被我逮到你就活不成。因此T-50從發現隱身能力上煞費心機,極力發展空空導彈,堪謂將這款戰機做到了極致。
各國戰鬥機發展自有其思路,俄羅斯自有道理。
-
9 # 10091125
俄羅斯T50也就是現在的蘇57,比中國j20啟動研製時間更早,但中國已經公開宣佈列裝部隊,而t50進度稍慢,不過最近有資訊顯示,俄軍已經派遣su57前往敘利亞,目的是為了測試雷達系統,深層次是為了測試作戰效能,看它在面對美軍f22時的表現。可以說t50研製過程一直不太順利,我想原因有二
1、俄羅斯不復當年輝煌。當年蘇聯作為超級大國,國力強盛,科研能力突出,擁有完整先進的軍工體系。蘇聯解體,經濟重創,軍工廠停產,人才出逃,軟硬體皆跟不上軍隊的需求。
2、俄羅斯技術不過關,是硬著頭皮上馬。面對美軍f22,f35兩款第五代戰機,雖然俄軍擁有su27,su35等先進戰機,但面對美國的戰機時,存在不可逾越的代差,這種背景下,俄軍才上馬第五代戰機研製,可以說是技術還沒有完全積累,因此研製不順利。
雖然過程曲折,但也即將全面服役,也算是很好的訊息。
回覆列表
圖為蘇57戰鬥機
首先,從進度和時間上來看,俄羅斯蘇57戰鬥機的研究歷程並不能算很長。從立項到最後測試階段,俄羅斯蘇57戰鬥機其實僅僅花費了十年左右的時間。
假如想提前進行小規模量產,蘇57其實今年就可以交貨,就像中國臨時使用渦扇10發動機的殲20一樣。但是,俄羅斯希望的是一款完美的五代戰鬥機,而不是一個因為發動機問題而提早交付的半個五代機,所以可能到2020年,裝備有大推力發動機的新式蘇57戰鬥機才有可能被交付俄羅斯空軍。
圖為產品30發動機
而就能力來講,俄羅斯航空工業本身因為冷戰蘇聯的解體就有很大程度的縮水。能跟上中美五代機的研發本身對於俄羅斯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中美的十幾分之一的情況下仍然在重重阻力下開發出了可以被稱作先進五代戰鬥機的蘇57。
圖為蘇57戰鬥機
與其他國家正在開發的五代戰鬥機不同,蘇57就是要拿雙重標準來衡量才更合理。俄羅斯近年來航空工業雖然在海外市場打開了一定的銷路,也開發了一系列基於蘇27基礎的新型戰鬥機。
但是總的來說,這些為四代機的技術是很難被反哺到新式五代機蘇57身上的。五代機是不是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的新領域,無論是更高要求的發動機還是更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對俄羅斯來說都是一個磨練的過程。畢竟,這是一款形象意義大於其實際意義的五代戰鬥機,僅僅以目前尚未服役就評判蘇57專案的功過明顯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