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又名華夏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程序。
君主制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族人口增長的主因是人口擴張,而不是所謂的文化上同化了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致。也就是說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
漢族人口從族源華夏算起最初約有兩百餘萬人。歷經夏、商、週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兩千多萬。在兩漢時,已達五千多萬。到唐代前期達到八九千萬,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由於明末戰亂及清朝對漢族的戰爭屠殺和和天災,漢族人口在60年裡下降了一半以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新中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分佈上,從漢族原居的漢地南抵臺灣島和海南島,東北至黑龍江流域,西北至天山南北,西南至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華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低。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漢族又名華夏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程序。
君主制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族人口增長的主因是人口擴張,而不是所謂的文化上同化了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致。也就是說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
漢族人口從族源華夏算起最初約有兩百餘萬人。歷經夏、商、週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兩千多萬。在兩漢時,已達五千多萬。到唐代前期達到八九千萬,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由於明末戰亂及清朝對漢族的戰爭屠殺和和天災,漢族人口在60年裡下降了一半以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新中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分佈上,從漢族原居的漢地南抵臺灣島和海南島,東北至黑龍江流域,西北至天山南北,西南至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華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低。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