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15828288860
-
2 # 五美軒十三紅
所謂“意臨”簡單地說是找所臨物件的“大感覺”,並不需要一點一畫都具象,但最終所臨作品與原作“神”似或“意”象。
如王羲之《初月帖》:
曾翔臨作:
看曾老師臨帖,更加加深了我們對臨帖的理解,並不是照貓畫虎,完全是一種意臨。臨帖的目的在於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如筆法、章法,氣韻等,而不在於臨得到底有多像,所有的臨帖,最終都要歸結到創作上來,當我們能夠選擇性地吸收碑帖中自己需要的東西時,我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至於墨跡與拓本的關係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父與子的關係,即先有墨跡本再有拓本。我們可以把墨跡本理解為底搞,把拓本理解為複製版。
理解墨跡與拓本的關係重點不在上述所列,主要在於兩者的用筆體現,即:透過刀鋒看筆鋒。只所以被稱為拓本,是指透過墨跡刻在石頭等硬載體後再用紙在此載體上拓下來的版本。這麼一說,大家都會想到拓本失真的問題,即在墨跡本上發生了變化。因依墨跡來刻本身就可能丟失用筆細節,再在所刻載體上又拓一次又可能再會丟失一些細節,雖字形未發生明顯變化,但用筆細節定會有所欠失。我們可以從王羲之墨跡蘭亭序和拓本聖教序可以看出,聖教序基本沒有細微的牽絲映帶,而蘭亭序的用筆細節極為明顯。
依此告訴我們一個學書道理:先學墨跡理解用筆,再借墨跡用筆方法學拓本,這樣才能充分理解並學到位。
謝謝悟空邀請。您提出意臨、墨跡和拓本三者的處理關係。意臨其實就是一個離開拓夲以記憶的書寫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人能寫得形似就已經不錯了,如果能寫得神似那就非一般人了。這是學書者的關健時刻,“入帖難,出帖更難。”故有很多寫多年不能入帖;而又有些人寫得與帖很象,但就是脫不出來,就成了寫了幾十年,還是某人的字。所以要處理好這三者關係,就必須廣讀碑丶帖,提高自己識別和書寫水平和審美眼界。當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