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華中

    這要從大宋三蘇的名揚四海說起,蘇家主要以散文之華而出名,蘇軾兄弟蘇轍於1057年同榜進士更是揚名千古。

    這主要還是蘇軾的父親蘇洵散文之功,得歐陽修之賞,步步得升,蘇洵去世後,蘇軾因改革持不同之見,一書召禍,安慣例被調,杭州,密州,徐州,為地方官員。

    因他年華正茂三十出頭之盛,又歷精能幹,每到之處百姓都非常的喜歡,又因他文才之豪放,更是深受人民愛戴,他的詩詞也開始大加豐富,從此走上詩詞聖名之路,名句百出,詩詞豪放之新,他打破了歷史之例,可用花草書寫民意,政治民生之疾,開創了小景大智慧的觀念,可用詩詞歌頌一切情懷。

    因烏臺詩案後,當權者存有餘恨,以詩詞中找些無中生有之處,將蘇軾從惠州調到海南,家人留至惠州,獨自帶上幼子蘇過去了海南,一路上詩詞作伴,六十歲的蘇軾七年後得赦令回朝,因身體失利在海南別於人世,?

    《水調歌頭》(高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蝶戀花》海南行,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遠,多情卻被無情惱。

  • 2 # 權錯錯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從哪想出來的,寫詩和進行詩歌活動是宋人的生活方式,就跟你我喝水一樣自然。

    宋代比起唐代,詩歌生活更加豐富,對於一個文人,特別是入仕文人來說,他們需要和同輩和詩聚會,需要像文壇前輩獻詩,無論是落第送行,還是升官慶賀,都需要作詩作賦,甚至還要被邀請為亭閣園林寫詩,所以對於蘇軾來說,寫詩是自覺的活動,也是要在那個時代獲取政治權益的條件。

    你只能說貶低對於蘇軾的詩歌思想等有影響,而不能說寫詩與貶低有關。當然貶低對他寫詩確實影響很大,就數量來說,貶低的閒居生活,讓他有更多時間寫詩,所以他在黃州等時期所寫的詩遠遠多於元佑入朝時期。而且貶低生活對於蘇軾的打擊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現在還說“以喪行文”,古人也說“窮而後工”,災難和磨難才能創造偉大作品,這個在文學史上不乏先例,所以貶低生活,對蘇軾詩歌當然有影響,而且我認為是積極的。無論從主題,思想,還是範圍,都有積極作用。

  • 3 # 欣冉伊笑1

    我對蘇軾的認識 一直應該停留在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等這些標籤,都是在語文課文上面這樣標註的。蘇軾做官以及後來屢次被貶這些應該是在歷史課本上獲悉的!但是二者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的,畢竟蘇軾很多的詩詞歌賦都是出自貶謫之後有感而發或者觸景生情等。但是我覺得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做官的名氣和成就

    縱觀蘇軾的一生還是比較坎坷的,屢遭貶謫,一生有三次被貶。

    第一次被貶: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從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進京下獄。僥倖被釋後,謫貶黃州。

    在被貶黃州的那段時光,蘇軾可謂是家貧如洗,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和家人種了一塊地,勉強維持生計,還有了“東坡居士”的稱號,慢慢的恢復了他樂天派的秉性。我覺得真正讓他開心的是在黃州發現了一道美食——豬肉,每天吃點肉,可以讓他開心一整天。蘇軾愛吃,天下聞名,後來,有一些特別有名的美食就是因他而來的,比如東坡肉,東坡魚之類的。

    第二次是被貶惠州,但是這一次蘇軾可以說是很無辜的,守舊派的領導人物當時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後,變法派抓住機會一度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守舊派因此被變法派大肆打壓,蘇軾也因為一貫所站的立場,再加上當時的他是元祐黨人的領袖,被變法派全面打壓,也再次被貶。但蘇軾被貶後心裡面也怡然自得,宋哲宗八年十月,蘇軾被貶謫到惠州。

    提起惠州我們就會想起這首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他到此如游魚得水,大飽口福。

    第三次被貶:紹聖元年專,宋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

    蘇軾的經歷還是比較坎坷的,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在是次方面的創作:在作詞上,我們都將蘇軾定義為豪放派,比如我們熟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選自蘇軾《水調歌頭》);還有詩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選自蘇軾《題西林壁》)

    還有他的書法作品亦是如此,擅長也行書和楷書,他的《赤壁賦》,風格可謂鐵宕起伏,這和他的起起落落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最為熟悉的最出名的學過的應該非《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莫屬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則蘇軾無疑是宋文學成就中最高的,我覺得正是這些坎坷的經歷成就了一代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書畫家等

  • 4 # 古史札記

    蘇軾的詩作相對於詞作來說實在是太少了,我覺得把題目中“詩”改為“”也許會好點。

    對於蘇軾來說“烏臺詩案”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也是經過這次貶謫使得蘇軾的風格大變。我們通過貶謫前期與後期的題材、文化以及風格三個方面做比較。

    給孔文種的詩中透露著對官場的蔑視“我本麋鹿性,諒非優轅姿”。古代封建社會“鹽鐵”權利都在皇家手裡,面對這種壟斷他這樣寫道“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當朝廷徵調百姓修河道通鹽船時,筆鋒更加犀利“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面對內憂外患的朝時他壯志凌雲渴望有一天“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

    文化上,崇尚儒家。他渴望在仕途之路上獲得成功,即使有“歸去”之心,也是“欲迴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他心中充滿儒家所提倡的“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他關心民間疾苦“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他渴望殺敵報國,渴望在戰場上一展雄威“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尤其在密州徐州時這種積極報國,變法圖強的信念更加強烈,他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奮其剛健之威”,為改革搖旗吶喊。

    風格上,蘇軾前期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給人一種豪邁衝雲霄的快感。他三百餘首詞中,這樣的作品也就在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密州、徐州所作。比如這首《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蘇軾字子瞻,第蘇轍字子由):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再就是我最愛的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是作品雖然數量不多,卻能充體現出蘇軾當時積極進取的心態。

    所以當蘇軾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飄然獨立,只願做一隻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文化方面,他不在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人們所追求的功名利祿對他來說早已是鶴骨霜髯心已灰。對於一個在官場幾經沉浮起起落落的蘇軾來說,那些早已是過眼雲煙不然也不會發出“惆悵東南一隻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嘆。

    與前期風格不同是,後期作品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更如蘭花般清淨幽遠。既有地方人情,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風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

    他逃離了官場的勾心鬥角,更加貼近自然觀察生活。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便是最好的證明。他更加與自然融為一體“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他把所有的對現實以及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怒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 5 # 多年生草本

    看到蘇軾這兩個字,就想起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想起了那個宋時的偉大詩人。想起大宋那個朝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氣勢雄渾之處如黃河濁浪滾滾之洶湧澎湃,情意婉約之處如梅雨季節的落花紛紛之嫣紅柳綠。而恰有這樣一個人,少年得意鬥志昂揚,一小小就被名家兼高官慧眼相識大加讚賞從而一舉成名。

    所以劃重點了:蘇軾寫詩和他是否被貶沒有任何關係!

    說起蘇軾,我就不由地想起來王維來,他們兩個,一個恃才傲物眼光遠大造福百姓;一個初登要職心懷大志決意轟轟烈烈地拼搏一番。可是,兩人終究在不斷的自我攀引與提升中雙雙落馬,一個因烏臺詩案的一紙詔書遠離京都;一個因薦己的張九齡被貶意志消沉。以後兩個人都留下了不朽詩詞。可以說,被貶,對意氣風發的詩人來說,是人生的洗禮。

    貶為黃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蘇軾雖然心灰意冷,卻仍曠達灑脫,寫下了無數名篇。《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間創作的。面對滾滾長江,他發出無限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只有對著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發自己的抱負,感嘆人生的渺小,但他對朝廷已經失望,對政黨已經失望,他只有寫,不停的寫,才可以將心中的鬱結吐出來。留下燦爛了宋詞的無數佳作。

    試想,如果是一帆風順的人生,也許,蘇軾沒有後來的感悟,宋詞會不會單調了些?

  • 6 # 言者青青

    蘇軾是北宋大文豪,但不是因為遭貶後開始寫詩的,他還在朝廷時就寫詩,而且還有一定的名氣了。後來,由於與宰相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有不同意見,自己主動要求離開朝廷,下放地方任職,而不是遭貶。

    蘇軾在密州政績是他一生從政最輝煌的時期。當時密州蝗旱災旱嚴重,但是,蘇軾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與密州百姓一起,戰勝了自然災害,使密州災情有所緩和,得到了密州百姓的讚揚。當蘇軾再次路過密州時,百姓聞訊,扶老攜幼,前來看望他“重來父老喜我在,扶摯老幼相遮攀。”

    筆者認為:蘇詩寫詩與他遭不遭貶沒關係。但是,與他對當時社會的看法與思想領悟的情感有很大的關係。

    蘇軾是一位愛憎分明,性格豪放,不拘小節很有個性的文人。他不會阿諛奉承,而是直來直去地表達自己對政治的一些看法,也許,正是他的個性使然,從密州這兒之後,蘇軾再也沒有得到提拔,得到更高一級的官職。這說明蘇軾的思想與個性,不適應當時統治者,他屢次遭貶也是必然的了,這與他寫詩既有關又無關。

  • 7 # 老孔講故事

    被貶與挫折才成就了我們喜愛的蘇東坡!

    當無休無盡的磨難襲來,智者總是可以在歲月變換中學會灑脫,以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蔑視身外的一切。

    首先,蘇軾絕對是個有大才氣的人。謝靈運嘗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謝靈運遇上東坡,只怕也會分他一斗。

    生於蜀地,年少聰穎,未及冠即學通經史。長到18歲時新婚,婚後即跟隨父親、弟弟進京科考。一戰成名,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擔任考官,蘇軾的一篇《刑賞忠厚論》讓歐陽修眼前一亮,歐陽修甚至懷疑這篇文章是出自他的門人曾鞏之手。

    據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後曾對他人說:三十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了。果然,蘇軾去世十年後沒有人提起歐陽修,人人都在談論蘇軾,偷讀他被禁的作品。

    再者,他一人頂著數個頂級頭銜!“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辛”留名,詞開豪放一派;用筆行書自成一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作更是開創了文人畫的先河,這些都是蘇軾。

    “雪泥鴻爪”“對床夜雨”“胸有成竹”“河東獅吼”“水落石出”“化為烏有”“燕瘦環肥”“堅韌不拔”等等,這些我們現如今還在使用的成語,也都來自蘇軾。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無休止的苦難從妻死父喪開始。治平二年,髮妻王弗去世,治平三年,父親蘇洵去世。之後蘇軾與蘇轍兩兄弟離開京城,為父守孝。神宗熙寧二年,兄弟二人重返京師,從此捲入政治風暴。

    一生入獄一次,被貶多次。一貶再貶,一次比一次遠。第一次被貶期間,由於生活極其窘困,蘇軾不得不帶領家人開墾坡地,以貼補家用維持生計,“東坡居士”的稱號便是在那時起的。

    在離開黃州赴汝州上任的途中,由於路費不夠,只得上書請求改任常州,在蘇軾給皇帝的奏摺中稱“無屋可居,無田可食,二十餘口不知所歸”。蘇軾到達常州後,託朋友賣掉父親在京中的住宅才得以支付在常州買宅置田的費用。

    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直到最後魂歸常州,蘇軾這一路走得坎坷。

    誰都會有陷入泥淖的時候,智者懂得灑脫,蘇軾恰恰是一位智者。蘇軾的灑脫是在時間流水中的一種看開,一種樂觀。

    豁達是一種境界!

    在黃州期間,蘇軾開始研究佛家與道家思想,藉此來消化掉人生的苦難。

    初到黃州時蘇軾內心也是悽苦的,正如他在《寒食雨二首》中寫的一樣,“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窮途,死灰飛不起”。

    在這個低谷時期,他開始了對人生的反思,用自我剖析的方法讓自己脫胎換骨。在這一段時間內,蘇軾完成了內心世界的重要轉變,蘇轍曾說“謫居於黃,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方至;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在黃州的第三個年頭,歲月給了蘇軾關於生活的答案,蘇軾寫了《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中全然不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寂之色。生活再難,也不要失去信心,你厭倦生活的那天就是生活將你拋棄的日子。

    不論處境多麼艱難,蘇軾始終保持內心平靜安然,他對未來、前路總帶著一份樂觀,“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在泥裡也要好好生活。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暫時的泥濘是為了留下更深的腳印。只有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才能給你以笑臉,倘若你自己先心灰意冷,那你的世界怎麼能充滿彩色?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蕩蕩,自能履險如夷。

    灑脫,就是學會苦中作樂。

    如果說第一次被貶蘇軾內心還懷著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苛責,那之後去往惠州、儋州的旅途這種苛責則少了很多。

    人生不能攀比,也不要苛求。珍惜自己的人生,不要去強求不可得的東西。“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功名利祿轉頭空,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戲,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

    蘇軾在《赤壁賦》中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世界這麼大,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人不過是宇宙間的螻蟻,百年之後我們都會被歷史的塵埃湮沒,又何妨在此時寬以待人、善待自己。人生底事,來往如梭,與其執迷苛求,不如“閒看秋風,洛水清波”。

    不論生活給予了蘇軾什麼,他總是以一顆豁達的心接受,他對生活充滿著熱愛。

    你把我貶到黃州,我有酒有肉日子賽過神仙;你把我貶到惠州,我有荔枝鮮果度日不覺艱難;你把我貶到儋州,我教書育人造福一方百姓。

    蘇軾從不覺得世界對他有所虧欠,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超然的人生觀,為他的詩詞書畫都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已然達到哲學的高度。

    如詩,如歌,如圖。

  • 8 # 翻倍小螞蟻

    在他給朋友的信裡,蘇東坡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作為公眾人物,他經常必須在飯後當眾作詩,通常都比別人寫得快,寫得好。工作、出行、遊玩,心有所思,他都要寫詩,遇有不平事,他也都要用詩文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不然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而蘇東坡被貶,“烏臺詩案”,是那些當政的小人從他之前寫的詩文裡面挑毛病。事情的直接起因不是蘇東坡寫的詩,而是他到任湖州知府後給皇帝寫的謝恩奏章。裡面有幾句話“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因為蘇東坡給皇帝寫的奏章不是光給皇帝看的,實際要上報紙的。(在中國古代,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了。)奏章的“新進”,在北宋的黨爭裡,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所以這次的謝恩表,就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的笑柄。

    舒亶、李定這些 小人告到皇帝那裡,說蘇東坡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當時的宋神宗,因為已經成為新法的實際直接推動者,也想嚇唬嚇唬蘇東坡。所以就交給御史臺辦理了。蘇東坡給從湖州任上直接抓到御史臺監獄。

    “烏臺詩案”,蘇東坡的朋友當中,有39人受到牽連,百多首詩在審問時呈閱。這裡列舉兩個,看有沒有朋友明白其中意思的。

    《和劉道原見寄》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

    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去方知冀北空。

    獨鶴不須驚夜旦,群烏未可辨雌雄。

    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子細窮。

    又有一句詩,“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也說是諷刺朝廷。

  • 9 # 檸檬味山楂

    蘇軾寫詩被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性格。我們都知道文人寫詩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著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古代官場上經常是風起雲湧 ,勾心鬥角,變化莫測,在官場上混的好的人都是圓滑世故,會利益權衡的人。但蘇軾性格太過剛直豪邁,像蘇軾的“酒酣胸膽未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太過感性,什麼感情都是轟轟烈烈的,

    在官場上混,要求的是不漏聲色 ,隱藏喜怒哀樂 但蘇軾偏偏是有喜就樂,有愁就悲的人,眼睛裡容不了一點沙子。我們從他寫《花影》一詩來諷刺時政就可以看出。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整個亭臺上都是層層疊疊的花影,叫了好幾次僕人來打掃,可是怎麼也打掃不乾淨,太陽剛剛落下山去,那些花影總算是沒有了,可是等到了夜間有了月亮,在月色之下那花影又出現了。表面上是寫物敘事的詩,實則是蘇軾含沙射影的來諷刺王安石變法的詩。

  • 10 # 段華為

    有一定的關係,被貶之後有大把時間給他遊山玩水博覽群書思考人生 加上他自己姿勢水平高 自然意境能達至更開闊的境地。他中後期的作品很多都已經在思考存在與時間的問題,不僅僅侷限在自我情感, 境界比起以往可以說是有了質的飛躍。被貶後遠離權勢官場,讓他活得更通透,對社會和生活感觸更深.......

    蘇軾是北宋大文學家和書法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應該就學過好幾首蘇軾的詩詞。不過這些詩詞很多都是在蘇軾被貶以後寫出來的,例如《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這三篇應該是最為出名的。為什麼蘇軾被貶以後反而做出的詩詞更加令人深刻了呢?其實很多詩人都有蘇軾這樣的經歷,難道一定要體驗生活的困苦才能寫出好詩?當蘇軾被貶到惠州以後,大魚大肉變成了粗茶淡飯,換做是你你受得了麼?

    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生活極為落魄,有次走在街上,撞見一個醉漢,不由分說就將東坡先生推倒在地,蘇軾初時極為惱火,但不一會兒就自我寬解說,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我的名氣了,這是好事啊——“輒自喜漸不為人識”。

    在這裡,蘇軾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吃慣了雞鴨魚肉,再吃野菜粗糧,好多人是無法下嚥的。蘇軾一開始也吃不慣,但樂觀的他發明了個辦法:“菜羹菽黍,差飢而食,其味與八珍等”(《答畢仲舉書》)——先餓自己,等餓得實在受不了,再來吃那些粗劣的飯菜,那滋味,和國宴上的猩脣、駝峰、鮑魚、燕窩什麼的一樣好吃!

    這就是一直豪爽樂觀的蘇軾!後來他被貶到惠州市時,當地經濟落後,市肆寥落,全城一天才殺一頭羊,這隻羊身上最好的部分,當然由地方長官們享用了,蘇軾作為一個有罪的貶官,哪裡敢搶購?於是他只好買人家剔了肉的羊脊骨,蘇軾寫文章給弟弟蘇轍說:“骨間亦有微肉……隨意用酒薄點鹽灸,微焦食之……如蟹螯逸味。”蘇軾饒有興致地剔羊脊骨間一星半點的碎肉來吃,還覺得和吃螃蟹一樣有滋有味。他對弟弟說,你在京城每天大塊吃肉,卻不能領略此間的妙趣啊。我這方法很好,你可以試一下,就是苦了那些等剩肉碎骨吃的狗兒了。

    不少人只知東坡的豪放,卻不知東坡的詼諧;有人知道東坡的詼諧,卻不知東坡的詼諧是發於他最艱難的逆境之中。

    《惠州一絕》這首詩大家都知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當時初讀這首詩,只覺得詩中歡喜無限,還以為蘇軾是去廣東公費旅遊,住星級賓館,免費吃荔枝呢。如今才知道,當時朝中的政敵,是把蘇軾貶到窮山惡水、瘴氣叢生之地,是想要他的命!

    當時的嶺南一帶,蠻荒未化,人們到了此處,缺醫少藥,往往有去無回。像一代名相寇準,被貶雷州後,一年多,就鬱郁病死。所以當時有個段子,叫“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竇、雷、化,說著也怕”。所謂“春、循、梅、新”什麼的,都是當時的州名,例如梅州是現在的廣東梅縣,雷州就是現在雷州市,別看今天都是經濟發達的好地方,當時可是所謂的“八州惡地”——“風之寒者,侵入肌竅;氣之濁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於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幾稀矣”。來到這裡,等於一隻腳踏入了鬼門關。

    然而,東坡卻寫下了上面那首荔枝詩,還說“不辭長作嶺南人”,這裡也挺好嘛。又寬解自己說:“譬如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假如自己一開始就生在惠州,又是個久考不中的老秀才,不和現在的情況一樣嗎?何況自己還當過翰林學士,見識過玉堂金馬的氣派,行啊,知足了。所以蘇軾依然過得很安穩,寫詩說“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結果朝中那些壞傢伙們一聽:好嘛,蘇大鬍子還挺自在!乾脆又把蘇軾貶到更遠的海南島上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得太久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