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筱雅勿嫻

    在歷史上,對於商鞅變法歷來都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商鞅變法對後世的影響。一、歷代對商鞅的評價商鞅是法家和韓非齊名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新法,也是法家以嚴酷的政治原則行政的標本。明代學者張煫《千百年眼》曾經誇獎他:“(商)鞅一切不顧真是有豪傑胸膽”東漢史學家班固曾經說,商鞅是用“三術”說服了秦孝公,才取得成功的。又說,商鞅是周王朝末年的一大“凶人”。“凶人”的說法,是有情感色彩的,是有道德傾向的。

    “三術”的說法,大概比較客觀。那麼,什麼是“三術”呢按照東漢學者應劭的解釋,是“王”、“霸”和“富國強兵”之術。這樣看來,如果說商鞅有“理論”的話,他的“理論”,應當是以這種“術”作為結構主體的。而這種“術”,其實只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追求短期實效的一些具體政策而已。唐代人顏師古解釋《漢書·武帝紀》的內容的時候,曾經引用了李奇的說法。說商鞅為法,能夠獎賞地位低下的有功的人,懲罰地位高貴的有罪的人,但是缺點是偏於嚴厲苛刻,不注意以寬厚之心讓老百姓得到實際的利益。後來有人還說,秦國在道德方而名聲不好,受到東方人的歧視,甚至有稱秦國為“虎狼之國”的說法,商鞅都是要承擔責任的。

    朱熹也曾經批評說,商鞅只是一心要急切地達到使秦國富強的目標,但是並不在教育和文化上下功夫,是應當受到譴責的。也就是說,商鞅的政策,只是片面追求國力的強盛,而放棄了執政者首先應當致力於文化建設的基本責任。商鞅之政的這個特點,其實,司馬遷在最早為他作傳時已經有“刻薄”、“少恩”的評價了。太史公雖然筆法簡略,可是實際上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商鞅文化肖像的大致的輪廓。應當注意到,司馬遷在這兒可不只是對商鞅個人進行什麼道德品行和文化資質的分析,他實際上是表露了對商鞅改革的社會歷史效應的一種文化感覺。賈誼有一篇挺著名的政論文字——《陳政事疏》。

    這篇文章裡面說商鞅丟掉了禮儀的傳統廢止了仁德的政策,放棄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而專力于軍事政治的進取,竟然導致秦國社會風習頹壞,世情澆薄。家族間的親情紐帶也已經被實際的利益,追求一刀斬斷了。當時秦國民間風習,據說將鋤鍬一類的普通農具借給父親,也會以為施以恩惠而得意洋洋,在母親取用簸箕、掃帚一類用物時,竟然可以惡言咒罵。二、商鞅變法對於後世的影響秦人自商鞅之後,興起了功利第一的時代精神。這雖然確實能夠使得民眾振奮起來,同心協力,致使秦國強盛,又運用兼併之法,完成進取之業,終於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個國家,佔有了整個天下,可是在軍事成功的另一面,我們卻看到秦人已經一步步走向了文化上的天下大敗。

    秦國風俗的敗壞,用當時東方人重視傳統道德的眼光來看,據說已經和禽獸沒有什麼差別。《韓非子和氏》甚至說,早在秦始皇焚書之前,商鞅已經有燒燬詩書的惡劣行為了。也就是說秦始皇時代千古聞名的、極其嚴酷的、遭到世代人嚴厲唾罵的焚書坑儒的做法,已經先自有商鞅開了個壞頭兒。秦始皇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實在商鞅時代就可以找到先行者了。商鞅的文化觀,帶有特別濃重的實用主義的色彩。商鞅變法成功了,秦國富強了,“大一統”後來也終於實現了,但是因為文化的缺席,使得這一歷史變化的積極意義大打折扣,社會文明應當取得的進步也沒有到位。有人曾經說,後來兩千年的專制統治,實際上都是秦政的繼續。

    商鞅這種極其短視的文化觀,就是因為秦實現統一的政治上的成功,對於後來歷代王朝上層執政者產生了特別顯著的影響。當然,以“刻薄”、“少恩”作為文化根基而建成的專制主義帝國的強固體制,也長久地成為扼殺和壓抑中國文化之活潑生命力的鐵牢。作為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的文化心理又是充滿著矛盾的。他發起改革,起初卻用非常陳腐的政治學說來試探君王,而引薦他的人,竟然是名聲惡劣的宦官。商鞅執法過於嚴酷,以致杜甫在他的詩句中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評論(《述古三首》)。拒絕聽取批評意見,也是商鞅政治風格的特徵之一。所以司馬遷說,他最終在秦國惡名傳播,是很自然的。

    三、商鞅的法古精神中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凡是祖先說的都不能違背,凡是古來的制度都不能改變。商鞅的改革思想,可以用他最響亮的一句話作為代表。這就是他曾經大膽地提出的“便國不必法古”的口號。也就是說,只要對發展國家有利,其實是不必按照老傳統辦事的。但是我們仔細考察商鞅的言行,卻仍然可以看到慕古崇聖的思想傾向。《商君書》一書裡面有大量的頌揚先王政治的文辭。《更法》一篇記載了商鞅駁斥保守派思想教條的最精彩的論說。他說,前世執政各取不同的原則,我們應當遵循哪種原則呢歷代帝王執行不同的制度,我們應當繼承哪種制度呢從黃帝、堯、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根據當時形勢而立法,根據當時形勢而制禮。

    禮法都是以時而定,制令也應當各順其宜。所以說,管理國家沒有一定的成規,只要有利於國家,是不必遵照古制的。可見商鞅雖反對“法古”、“循禮”的政治陳規,但是又仍然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及至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古聖王作為信仰支援和政治號召。託古改制,是中國曆代改革通用的策略形式。商鞅作為早期改革家,不能完全跳出先王崇拜的文化禁錮,是必然的。而當時改革領袖理論方面的貧困,也是與法家狹隘的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有密切的關係的。改革是歷史長河的高潮。成功的改革家“弄潮兒向濤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與歷代雖然踞於特別高的地位,手握特別大的權力,然而卻只會惺惺作態的政治侏儒們相比,他們是真正的偉人。

    商鞅正是這樣的值得敬重的大英雄。不過,我們在看他的政治成就的同時,也應當仔細注視他的文化行跡。我們不贊同在描繪歷史人物的文化肖像時,或者只用單一色調,或者隨意塗抹過於濃重的油彩。對於商鞅的形象,當然因此而失真,也是不好的

  • 2 # 歷史客觀說

    公元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變法基本內容: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燔詩書而明法令;統一秦國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廢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辦法對後世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1、在秦國率先結束了奴隸制制度, 推動了中國的封建化程序,使君主的權利更加集中,首次建立了獎勵耕戰的體系,使秦國成為一個強國,為秦統一華夏奠定了基礎。

    2、普遍推行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後使用的郡縣制,直至今日的省市縣三級地方行政體制都源於商鞅變法。

    3、堅持依法治國和打造誠信政府。立木為信打造誠信政府,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體現依法治國,一直影響至今。

    4、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這是中國戶籍制度的發端。

    5、廢除舊世卿世祿制。改變了官員必須由貴族世襲的體制,可以說是如今官員選拔任用制度的源起。

    6、商鞅變法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 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在歷史上,對於商鞅變法歷來都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商鞅變法對後世的影響。

    一、歷代對商鞅的評價

    商鞅是法家和韓非齊名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新法,也是法家以嚴酷的政治原則行政的標本。明代學者張煫《千百年眼》曾經誇獎他:“(商)鞅一切不顧真是有豪傑胸膽!”

    東漢史學家班固曾經說,商鞅是用“三術”說服了秦孝公,才取得成功的。又說,商鞅是周王朝末年的一大“凶人”。“凶人”的說法,是有情感色彩的,是有道德傾向的。“三術”的說法,大概比較客觀。那麼,什麼是“三術”呢?按照東漢學者應劭的解釋,是“王”、“霸”和“富國強兵”之術。

    這樣看來,如果說商鞅有“理論”的話,他的“理論”,應當是以這種“術”作為結構主體的。而這種“術”,其實只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追求短期實效的一些具體政策而已。唐代人顏師古解釋《漢書·武帝紀》的內容的時候,曾經引用了李奇的說法。

    說商鞅為法,能夠獎賞地位低下的有功的人,懲罰地位高貴的有罪的人,但是缺點是偏於嚴厲苛刻,不注意以寬厚之心讓老百姓得到實際的利益。後來有人還說,秦國在道德方而名聲不好,受到東方人的歧視,甚至有稱秦國為“虎狼之國”的說法,商鞅都是要承擔責任的。

    朱熹也曾經批評說,商鞅只是一心要急切地達到使秦國富強的目標,但是並不在教育和文化上下功夫,是應當受到譴責的。也就是說,商鞅的政策,只是片面追求國力的強盛,而放棄了執政者首先應當致力於文化建設的基本責任。

    商鞅之政的這個特點,其實,司馬遷在最早為他作傳時已經有“刻薄”、“少恩”的評價了。太史公雖然筆法簡略,可是實際上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商鞅文化肖像的大致的輪廓。

    應當注意到,司馬遷在這兒可不只是對商鞅個人進行什麼道德品性和文化資質的分析,他實際上是表露了對商鞅改革的社會歷史效應的一種文化感覺。

    賈誼有一篇挺著名的政論文字——《陳政事疏》。這篇文章裡面說商鞅丟掉了禮義的傳統廢止了仁德的政策,放棄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而專力于軍事政治的進取,竟然導致秦國社會風習頹壞,世情澆薄。家族間的親情紐帶也已經被實際的利益,追求一刀斬斷了。

    當時秦國民間風習,據說將鋤鍬一類的普通農具借給父親,也會以為施以恩惠而得意洋洋,在母親取用簸箕、掃帚一類用物時,競然可以惡言咒罵。

    二、商鞅變法對於後世的影響

    秦人自商鞅之後,興起了功利第一的時代精神。這雖然確實能夠使得民眾振奮起來,同心協力,致使秦國強盛,又運用兼併之法,完成進取之業,終於滅掉了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個國家,佔有了整個天下,可是在軍事成功的另一面,我們卻看到秦人已經一步步走向了文化上的天下大敗。

    秦國風俗的敗壞,用當時東方人重視傳統道德的眼光來看,據說已經和禽獸沒有什麼差別。《韓非子•和氏》甚至說,早在秦始皇焚書之前,商鞅已經有燒燬詩書的惡劣行為了。也就是說秦始皇時代千古聞名的、極其嚴酷的、遭到世代人嚴厲唾罵的焚書坑儒的做法,已經先自有商鞅開了個壞頭兒。秦始皇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實在商鞅時代就可以找到先行者了。

    商鞅的文化觀,帶有特別濃重的實用主義的色彩。商鞅變法成功了,秦國富強了,“大一統”後來也終於實現了,但是因為文化的缺席,使得這一歷史變化的積極意義大打折扣,社會文明應當取得的進步也沒有到位。

    有人曾經說,後來兩千年的專制統治,實際上都是秦政的繼續。商鞅這種極其短視的文化觀,就是因為秦實現統一的政治上的成功,對於後來歷代王朝上層執政者產生了特別顯著的影響。

    當然,以“刻薄”、“少恩”作為文化根基而建成的專制主義帝國的強固體制,也長久地成為扼殺和壓抑中國文化之活潑生命力的鐵牢。

    作為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的文化心理又是充滿著矛盾的。他發起改革,起初卻用非常陳腐的政治學說來試探君王,而引薦他的人,竟然是名聲惡劣的宦官。

    商鞅執法過於嚴酷,以致杜甫在他的詩句中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評論(《述古三首》)。拒絕聽取批評意見,也是商鞅政治風格的特徵之一。所以司馬遷說,他最終在秦國惡名傳播,是很自然的。

    三、商鞅的法古精神

    中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凡是祖先說的都不能違背,凡是古來的制度都不能改變。商鞅的改革思想,可以用他最響亮的一句話作為代表。這就是他曾經大膽地提出的“便國不必法古”的口號。也就是說,只要對發展國家有利,其實是不必按照老傳統辦事的。

    但是我們仔細考察商鞅的言行,卻仍然可以看到慕古崇聖的思想傾向。《商君書》一書裡面有大量的頌揚先王政治的文辭。《更法》一篇記載了商鞅駁斥保守派思想教條的最精彩的論說。他說,前世執政各取不同的原則,我們應當遵循哪種原則呢?歷代帝王執行不同的制度,我們應當繼承哪種制度呢?從黃帝、堯、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根據當時形勢而立法,根據當時形勢而制禮。

    禮法都是以時而定,制令也應當各順其宜。所以說,管理國家沒有一定的成規,只要有利於國家,是不必遵照古制的。可見商鞅雖反對“法古”、“循禮”的政治陳規,但是又仍然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及至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古聖王作為信仰支援和政治號召。

    託古改制,是中國曆代改革通用的策略形式。商鞅作為早期改革家,不能完全跳出先王崇拜的文化禁錮,是必然的。而當時改革領袖理論方面的貧困,也是與法家狹隘的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有密切的關係的。

    改革是歷史長河的高潮。

    成功的改革家“弄潮兒向濤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與歷代雖然踞於特別高的地位,手握特別大的權力,然而卻只會惺惺作態的政治侏儒們相比,他們是真正的偉人。

    商鞅正是這樣的值得敬重的大英雄。不過,我們在看他的政治成就的同時,也應當仔細注視他的文化行跡。我們不贊同在描繪歷史人物的文化肖像時,或者只用單一色調,或者隨意塗抹過於濃重的油彩。對於商鞅的形象,當然因此而失真,也是不好的。

    (全文完)

  • 4 # 大羊說歷史

    商鞅變法,位列歷史上六大著名變法之一,其對歷史的推進及社會的變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後人的影響,可以說有利有弊,萬事萬物,都要看其正反兩面。變法內容有的甚至延續至今。具體的要從幾個方面來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變法的內容,變法的延續性。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這是對商鞅的一個高度評價。說商鞅擔任秦孝公的國相,為秦國開啟了帝王之業。

    我們都知道齊楚燕韓趙魏秦為戰國七雄,開始的時候秦國只是一個邊陲小國,論國力強盛,比不了齊國和楚國。

    秦國從時候開始了國力強盛的轉折,那就要說到公元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時秦國經過幾代衰頹,面臨著亡國之危,加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變法都卓有成效。依靠變法已經強大起來,而秦國仍然是邊陲小國。為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秦孝公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本來叫衛鞅,他是從魏國來到秦國,因魏國國小,商鞅聽說秦國要進行大的變革,想要大展巨集圖,他對秦孝公說:有功無賞,有年無成,有荒無救,有田無耕,一個國家農民勤耕而不能溫飽,兵士立功而不能得爵,民心豈能不散。這話深深打動了秦孝公,下定決心進行改革。

    經濟方面

    提出了廢井田、開阡陌:

    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舉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實行統一度量衡,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給當時的商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保證了國家的賦稅和俸祿收入的標準化,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對封建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政治方面

    獎軍功,《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尊貴。

    建立縣制,“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此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使貴族政治演變為官僚政治。郡縣制的體制產生的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今天。

    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商鞅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此法一人犯罪,連坐五人,此舉實在太過殘暴殘忍,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不是今天我們可以想象的,這也給秦朝覆滅埋下了禍根。

    商鞅變法對秦國和春秋各國的影響都是十分深遠的,有力地打擊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和舊的生產關係,一定層面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秦國從最弱的國家成為戰國最強的國家,經秦孝公鼓勵變法後,秦國後來的掌權者皆沿襲商君制度。秦王嬴政即位後,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最終統一天下。個人認為,利大於弊

  • 5 # 池漢66

    商鞅變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秦國走向富強,滅六國的重要保障。

    在商鞅變法前鐵器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已經開始廣泛用於農業,同時推動著農耕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奴隸制社會伴隨的是以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不同,伴隨著封建社會的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在中國漢朝時期的北方匈奴是剛剛從原始部落進入奴隸社會的,不同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國家機器遠強於原始社會,有較強的社會統籌能力,所以剛剛強大起來的匈奴對中國北方地區形成極大的威脅。而中國的西藏等地區在解放前還處在奴隸社會。

    商鞅敏銳地發現在農耕文明下奴隸制社會制度已經不適應於較為先進的農耕文化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開展以土地私有化為主的郡縣制、功爵制、統一度量衡等變法勢在必行。

    為使變法得到實施,他在朝堂上同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怎論,得到秦王的支援,徙木為信,得到百姓擁護。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在秦國開始。

    變法的結果產生了以土地私有化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會,極大的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增加了稅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形成了秦國經濟基礎遠遠強於其他六國的局面,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變法的結果農耕文明得到了鞏固,封建社會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同時也使得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早於世界約1000年。

  • 6 # 永不芳棄宇笑豔然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僅僅花費十年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長達200多年的戰國混亂時代。實現了中華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也是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然而秦滅六國,並非嬴政一代人之功,西漢著名史學家賈誼曾評價此舉為“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的第一世之功,便是家喻戶曉的“商鞅變法”。

    上圖_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

    公元前362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嬴渠樑繼位,此時的秦國早已沒有了春秋穆公時的霸主地位,反而經歷了幾代君位動盪之後,國力相比其餘六國相差甚遠,甚至最肥沃的河西之地也被旁邊的魏國奪去。

    年輕的嬴渠樑接下的秦國是一個妥妥的爛攤子,外有當時的第一強國魏國虎視眈眈,內有各大老氏族飽含私心,各懷鬼胎。秦孝公不願秦國毀在自己手裡,決心效仿其餘六國的變法之舉,改變秦國落後捱打的情形。一紙發往天下的求賢令就此而出,正是這紙求賢令,招來了強秦之法的締造者商鞅。

    商鞅,原是衛國子民,衛姓公孫氏,所以名叫衛鞅,也稱公孫鞅,後因變法有功,封至商地,所以後世皆稱商鞅。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使秦國有了與其餘六國爭霸的實力,更為秦國吞併其餘六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可是一個變法到底如何改造了這個爛攤子的弱國呢?

    上圖_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

    1. 廢除貴族權利,取消繼承特權,設立軍功制。

    周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爵位土地皆為繼承的方式傳遞,在各個諸侯國內也是如此,諸侯們將天子封的土地再分封給身邊的功臣,親友。可謂是一人立功,不僅全家享福,乃至子子輩輩都享受先祖所帶來的福祿。這等制度在剛剛建立的時候還能激勵將臣奮勇建功,為家族後輩打下一片土地,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土地官位權利均被這種氏族所把持佔有,新人無功可立,甚至立功也沒法得到獎賞,貴族們坐享其成,新人平民們一直貧困。

    商鞅正是看透了這一點,便廢除貴族的權利,爵位土地不可繼承給下一代,貴族子孫們若想富貴,便只能拿起刀槍,拿起自己的學識建功立業,自給自足。

    這一做法雖然激起了大片老氏族的不滿,但是有效的推動了人才的產生,讓貴族子孫知道想要權利財富就要自己努力,讓新人和奴隸也有了翻身建功的機會,讓他中國人才有了一展抱負的平臺。秦國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人才體制,也正是這一制度,後世司馬錯,樗裡疾,張儀等名臣名將不斷湧出,使秦國愈加強大。

    上圖_ 井田制 示意圖

    2. 廢除奴隸制和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化。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國家對於土地管理的一種方式,始於商朝,盛於周朝。國家將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再分封給各氏族,地主。地主驅使奴隸耕種,每年交一定的糧食給予諸侯,國家。

    分封土地的地主不得買賣轉讓,因此地主們想要收穫更多的糧食只能壓迫手下的奴隸,而奴隸為地主打工,自然是不會全心全意,導致大面積土地荒蕪,隨意播種。國庫存糧也是糟粕;奴隸飽受地主壓迫,不得翻身;土地荒蕪,人煙因此稀少。

    商鞅之法廢除了奴隸制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化。使地主們可以賣出不需要的土地,換取金錢,飾物等,奴隸們也可用積蓄買得自己的土地,為自己勞作肯定更加盡心盡力,勞作好的,還可以減輕甚至免除賦稅。這一制度使得大面積荒地得以開墾。激發了農民的耕作意識,秦國國庫糧食變得更加豐裕,農民對國家也更有歸屬感。

    上圖_ 戰國商鞅方升,作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積是商鞅統一度量衡所規定的標準“1升” (商鞅變法的歷史印證)

    3. 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戰國時期,以農業為本。人民生存需要糧食,出兵伐敵也需要糧,臣子獎賞也是糧食,商鞅之法激勵農民耕作。並且對那些棄農經商之人會給予懲罰,嚴重的甚至會讓一家全貶為奴隸。

    重農抑商與土地私有化使秦國糧倉豐富,給了秦軍打持久戰的底氣和資本。在後世著名的長平之戰前期,秦將王齕與趙國名將廉頗對峙三年之久,廉頗堅守不出,秦軍又是遠道而來,之所以能撐住三年,一定程度都仰仗於秦國的重農抑商政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嬴駟拿下巴蜀作為糧倉)。

    同時商人的流動性也比農民的流動性要大很多,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戰國時代,如果沒有足夠的農民務農,會使國家動盪不利於管理,也會使國家朝著墮落的深淵越來越危險。

    上圖_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4. 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

    前面說過,周朝分封制,導致一個個諸侯氏族地主管轄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裡,土地領主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隨意殺戮,隨意管束,隨意制定法律官員。導致君主對偏遠地帶管束幾乎為零。

    郡縣制的頒發,推翻了這些領主的“神權”,將秦國全國分為31個縣,縣令郡守均由中央直接任免,能者居上。同時為了更好的管理郡守縣令,還頒發了“連坐法”,劃分伍,什,裡,鄉等,要求互相告發,一旦發覺包庇者,連同犯罪者一同處罰輪刑。

    這一法度的頒發,使秦國進入了君主高度集權的狀態。使君主想做之事不會被老氏族所牽制,可以放開手腳,任免官員,治理國家。

    上圖_ 秦始皇統一貨幣

    5. 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各地的度量衡均不一致,簡單來說,可能你在一個地方買回一斤糧食到另一個地方,這一斤只能算8兩,如此國家經濟,交易等系統是極其紊亂的。國家各地經濟不統一,難免會引發衝突,爭吵,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就此商鞅之法統一度量衡,避免這些衝突爭吵的發生。

    此制度在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全天下也開始執行統一度量衡的制度,可以說是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商鞅變法不僅將弱小的秦國改造成了一個龐大而又恐怖的戰爭機器,並且極大的推動了秦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程序,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然而任何的變革都會觸動部分人的原有利益,使得商鞅在秦孝公死後,也慘遭車裂。並且後世秦朝的滅亡,與商鞅之法也有一絲絲隱晦的關聯

  • 7 # 歷史趣談6666

    商鞅變法的措施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主要影響以下幾點: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商鞅變法的性質和特點:

    商鞅變法的實質是地主階級發動的一個比較徹底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於商鞅被害。但是由於變法內容順應了封建制的發展和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經推行18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1、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變法成功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援,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鬥爭,得到人民的支援。

    商鞅變法成功的啟示:

    1、改革是變革舊秩序、舊制度的一場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新時代進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會遇到重重阻礙,必須堅持不懈,有犧牲精神。

  • 8 # 阿沐傳語

    商鞅變法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是它的統治思想,這個思想精髓是“弱民”。

    秦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通過抑制百業,畸形發展農戰,來成為超級強國的。

    秦之後,中國繼承了這一統治思想,同時又對這種思想稍作修改,使得它不那麼極端。

    秦之“弱民”,有兩方面,一是貧民,即打擊工商等行業,使所有百姓皆歸於農戰,而農民稍富,就逼迫他們捐粟取爵,使百姓始終處於貧窮狀態,同時禁絕一切娛樂活動及對人們對服飾、巧器的需求,即斷絕一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愚民,即燔詩書而明法令,禁止文化傳播,禁絕禮樂等。

    秦之後的弱民,也是這兩方面,只是程度皆有減輕。

    商鞅變法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最深遠的,不是某條具體“措施”,而是他的“核心思想”。在這個思想指導下,秦頒佈了大量的具體措施,相輔相成地打造出了“民弱國強”的秦國。

    後世繼承了這一毒瘤思想,所以重農抑商、獨尊儒術等等政策纏繞了中國數千年,我們再也看不見先秦思想家們百家爭鳴,群星璀璨的盛況上演

  • 9 # 洞察天下007

    商鞅在和甘龍等人的論戰中大獲全勝,堅定了秦孝公的變法決心。商鞅深知自己的變法是要和秦國所有老世族為敵,他所可以依賴的除了秦孝公之外就只有秦國的百姓了,所以他必須取信於民。於是他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可之前官府的政令朝令夕改從沒兌現過,被騙慣了的老百姓的對官府的文告持懷疑態度。商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搬起木杆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

    商鞅以南門立木的方式取信於民,終於得以在秦國頒佈新法令。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如下:

    效法魏國李悝的《法經》改革秦國的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將民戶按什伍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要他們相互監視,糾舉“奸人”,隱藏不報者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不告奸者腰斬。也就是說在秦國任何人都有告發犯罪的義務,如果有人見到他人犯罪不加阻止不予告發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會被追責的。至於你告發之後受不受打擊報復朝廷不管了,看你是怕罪犯還是怕朝廷。有人可能覺得:要是有人天生膽小,他就是怕罪犯而不敢告發,這不是成了正不勝邪了嗎?別忘了那句”不告奸者腰斬“,當時的秦律實行嚴刑峻法——棄灰於道者斬,就是說在大街上亂扔垃圾都是死罪,更別說打家劫舍殺人放火了。要是有人敢不告發,腰斬之刑擱那兒等著,總之必須在罪犯和朝廷之間選擇一個敬畏的物件。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之前的秦國官職被貴族世家壟斷,平民子弟無論立下什麼功勞也得不到晉升。秦獻公時期開始打破這一傳統,但秦獻公只是憑藉自己的國君之尊偶爾提拔幾個自己信任的平民子弟,而沒有一套明確的官爵晉升制度。商鞅正式建立以軍功授爵的制度——平民子弟只要在戰場上為國家立下軍功即可授予相應的爵位,功勞越大爵位也相應越高;貴族子弟若無軍功則不得世襲祖先的爵位。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按商鞅的理念:秦國只需要兩類人——為國征戰的戰士和為戰士提供糧草的農夫,所以要獎勵耕種並按糧食產量換算成相應的軍功授予爵位。與此同時要對商業貿易徵收重稅以滿足國家征戰所需的經費。

    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在商鞅看來儒家和其他百家的經典書籍都是無用之物,六國的遊學士子多是虛妄浮誇之人,只會引經據典空談誤國,不能真正埋頭苦幹。允許這些書和人在秦國存在只會削弱秦軍的戰鬥力和秦國的生產力,所以必須嚴格將這些對秦國有害的書和人禁絕在秦國之外。所以張儀、呂不韋等人若是在此時入秦,結局一定糟糕,因為此時的秦國最排斥的就是耍嘴皮子的遊學士子和生意人。

    在完成上述變法後商鞅又開始規劃營建秦國的新都城: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大力營建新都咸陽,以便向函谷關以東發展。

    統一度量衡制度,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這實際上是將原來生活在各家貴族的世襲封地上的百姓正式編入國家戶籍並徵收賦稅。

    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後兩項政策其實在第一次變法時就已有所涉及,在第二次變法中只是更加深化強化。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它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更重要的是商鞅變法所確立的郡縣制度、中央集權成為此後兩千餘年中國歷史的主流,雖然中國歷史上也和西方國家一樣出現過分裂動盪,但統一始終是主流。所謂萬世皆行秦政治就是說秦奠定了此後兩千餘年中國曆代王朝中央集權皇權專制政體,而這種政體在秦國的誕生正是肇始於商鞅變法。

  • 10 # 班若波羅

    商鞅變法對後人影響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正面的影響,變法圖強,商鞅變法的確讓地處西陲的秦國快速實現了富國強兵,最後統一天下。所以商鞅變法成為了變法圖強最好的例證,也給了很多希望振作的皇帝與官員以改革的信心。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說,商鞅變法是建構主義者成功範例。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商鞅變法後的秦走上了法家治國的嚴刑峻法路線,商君之法雖然能夠有效調動國家和人民的一切力量,集中於實現皇帝的野望,但是當天下統一後,皇帝的慾望變得無窮,慣性下的奴役用竭了天下的民力財力,人心不堪,最終二世而亡。所以,秦盛於商君之法,也亡於商君之法。後世君王士大夫,遂以此為戒,商君及秦成了暴力殘酷的代表,不能公開標榜要行商君之法,起碼錶面上都是比較溫柔的儒家,甚至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雖然,每個皇帝內心都希望行霸道。特別是後來王莽變法又失敗,天下大亂,幾乎宣佈了變法這種建構主義思想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死刑,以後都很少講變法了,這兩次都成了沒事找事地變法導致不能長治久安的失敗例證。中國古代色彩的保守主義終於確立了統治地位,制度進一步僵化停滯,只到將自己整個民族封死窒息,走到亡國亡種的邊沿。

  • 11 # 雙河一美男

    商鞅變法開創了這個法治社會的程序,

    他是一個從法家治理社會的一個模式。

  • 12 # 體壇週日報道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 人,衛國君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家統一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軍隊的戰鬥力極大的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至於被處以極刑的原因也是很好理解的,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刻薄少恩,在現在的法治社會里看來很好,但是在那個以權治國的古代社會無疑是非常過分的,據史料記載:“商鞅竟刑其大夫,黥其師。”此舉誠然讓人信服法律,但又何嘗不是不懂變通?在成秦相後,商鞅有些飄飄然,大談自己對秦國的貢獻。四處招搖,後來趙良曾有規勸,但卻拿自己和輔助秦穆公稱霸諸侯的五羖大夫並論,並得出己成就已經超越了彼五羖大夫。後來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商鞅立馬就被受過他刑罰的太子傅太子師報復。秦惠王以謀逆罪捉拿之,商鞅出奔,夜欲就民舍,被民舍以不驗證正身不能留宿為由拒絕,後又逃之魏地,因痛恨其昔年詐敗公子昂而不肯入之,最終走返秦國被捉後遭車裂而亡。

    商鞅變法的影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 13 # 歷史摸黑人

    商鞅變法對後世最大的影響是建立了法治的概念,商鞅的成功讓世人知道了國家可以採用法治,一切都可以有依據去遵循。

    商鞅變法之前國家有法但是更多的是枉法,特權階級、貴族集團等等都可以不尊法律。有些需要處理的人和事情都是靠人情去維繫,導致法律只對底層人民有效對上層無效。所以商鞅變法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樹立政府權威,他搞了一個徙木立信的事情使得基層百姓開始相信政府所說。

    而後的太子犯法,太傅公子贏乾被處以割鼻刑法,太子被貶為庶人,這些措施的執行使得秦國上下認識到了法的厲害和無情都開始遵守律法。秦惠文王登基之後,商鞅被舊勢力打倒,逃跑住店就是因為他沒有文碟而被商家拒絕,可見秦法在百姓的根基之深。

    後來的歷朝歷代修訂了嚴苛的秦法加入了人情,但是這些人情大都被特權階級所利用,底層被人情寬宥的很少。包括現在依然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大概也違背了法律的本質吧!

  • 14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讓後人意識到,法治是強國富國之基。

  • 15 # 書章精點

    一、首先國家必須有公信力

    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為秦王朝贏得了信用。此舉在社會上形成了普遍的共識,秦國是一個講信用的國家,他做出的承諾都會兌現。為商鞅變法鋪平了道路。

    二、變法必須做到賞罰分明

    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增強士兵的戰鬥力,商鞅變法推出了獎勵軍功的內容,凡是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的,按照殺敵首級的數量記軍功,一共十個等級,這就使得那些處於底層計程車兵有希望進入上層社會,極大的激發軍隊的戰鬥熱情。

    三、變法會觸動利益集團,必須要排除萬難

    商鞅變法觸動了以甘龍為首的利益集團,雖然嬴渠梁在位時強力支援商鞅變法,但是嬴渠梁一死,甘龍等人就開始報復商鞅,最終商鞅被車裂而死。

    四、變法要有連續性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二十多年後,嬴渠梁駕崩。秦惠文王贏駟繼位,雖然將商鞅車裂處死了,但是因為變法已見到成效,贏駟繼續按照商鞅變法的內容執行,後來又經歷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王四代,一直到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商鞅變法都在持續實行,可以秦國能夠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都是商鞅變法的功勞。

  • 16 # 歷史畫中人

    在歷史上,對於商鞅變法歷來都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商鞅變法對後世的影響。一、歷代對商鞅的評價商鞅是法家和韓非齊名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新法,也是法家以嚴酷的政治原則行政的標本。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在歷史中商鞅變法對後人有什麼影響?

    我們都知道,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那為什麼在戰國七雄林立的時代,是秦國統一了六國,而不是當時相對強大的齊國,楚國或魏國呢,其實根本原因要追溯到戰國初期秦國進行的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了。這場變法運動就是“商鞅變法”。

    那“商鞅變法”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行的呢,而又是為什麼,它在秦國能夠實施的如此徹底呢?事情的始末就要從秦獻公說起了,獻公時期,因為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連年征戰,使得秦國國力幾乎被戰爭消耗殆盡。獻公臨死前曾叮囑當時的太子(秦孝公)三件事:1、不要急於仇,(當時連年和魏國打仗,少不了結下深刻的國仇家恨)秦國在我手上已經打窮了,再也經不起一場敗仗了。2、要善待臣下,尤其是那些老世族。3、要兄弟同心,不得與兄長惡。(秦孝公兄長,秦國名將公子虔)。

    孝公自執政以來,面對面對著積貧積弱的秦國,決意變法圖強,壯大秦國,於是廣招天下賢能,而商鞅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入秦國的,商鞅,衛華人,法家名士,傳言其師從鬼谷子,商鞅入秦後,對秦孝公提出的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建立縣制等一系列的變法主張。深得秦孝公的留學生,於是任命他為左庶長,主持變法。所以說,商鞅變法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援,可以說如果沒有孝公的大力的支援,他的變法主張也難以實施下去。

    商鞅變法前後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主要是更改戶籍制度、對違法犯罪活動實行連坐制、明確軍功軍法、廢除世代承襲貴族制、打壓民間鬥毆、獎歷農耕、制定秦律。經過這一次變法,使的秦國在經濟、人口、軍隊戰力上都有明顯的提高。

    第二階段主要是在開疆闊土上,同時在全國實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遣官員治理,縣直屬於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更有利於國君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

    透過這兩次變法,秦國終於擺脫了窮國弱國的命運,使得經濟得到大力的發展,秦國軍隊的戰力也大大的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商鞅的變法主張,也極大的影響著秦國後世的國君,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的強大的法制基礎;同時商鞅變法也是順應歷史發展一種新思想,加快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的步伐,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總結: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得秦國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奠定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用法家思想的官僚政治代替春秋的貴族政治,漢朝鞏固儒表法裡的中國帝制,持續影響華人兩千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索寓言中跟鐵罐和陶罐意思差不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