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689
-
2 # 周賽然
春秋戰國之際,中華民族湧現出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但是真正站在人類思維巔峰之上的偉大的聖賢當屬老子和孔子,這是中華民族兩個精神原創者。雖然他們的思想方法不同,他們的精神方向也不同,但不可否認他們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都為中國文化爭得了世界身份,但是誰是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代表呢?
先來看看孔子,目前中國在14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1所孔子學院和107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向世界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也讓大家認識了這位至善、仁厚、優雅、快樂和健康的先哲。莫格稱孔子是“偉大文明奠基者”,他為此寫了《他說的仍在實行》一文,文中感嘆道:“孔子的教誨屬於全人類。他和莎士比亞一樣,都有著實用主義哲學: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 伏爾泰說:“歐洲的王族同商人發現東方,只曉得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的與物質的世界。”他讚揚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主樓後部,即法院東庭的門上(並非法院正門),三角門楣上協調排列著的16個各有含義的人 物,以摩西、孔子、梭倫為中心,正中的摩西代天意或神意,左邊孔子代表道德,右邊盧梭代表政治。連驕傲的山姆大叔都承認了孔子的地位,為什麼孔子不是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代表呢?
讓我們看看其他人都怎麼說,有人問一代文豪托爾斯泰,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深,他回答說,孔子、孟子對他影響很大,而老子對他影響巨大。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1943年,我在美國認識愛因斯坦。他書架上的書並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經》德文譯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學家,大多喜歡老莊哲學,崇尚道法自然。”美國科學院的一間辦公室牆壁上都寫著“無為而治”四個大字。進入貝爾實驗室,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無為而治”四個大字。
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大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海德格爾認為老子與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將老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的字句掛於牆,懸於壁,是老子忠實信徒。海德格爾為何如此崇拜老子呢?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傳統所教育出的佼佼者,但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就走錯了路,跑偏了,按他的話說,西方哲學已經遺忘了存在本身,且把它與具體存在的“存有之物”混淆了。哲學,本意為“愛好智慧”,它最高的目標是指向一個絕對的真理,也就是作為萬物基礎的存在本身。而他發現,老子所謂的“道”,正好就是對“存在本身”這四個字最直接的解釋。
以道家的術語來說,即是“以物為道”。你可以在萬物中尋覓道,因為道無所不在;但你終究不能以為“道是萬物,萬物是道”;也即是:人不可能在萬物中找到道。道與萬物之間有全然的差異:即使萬物皆消滅了,道依然不受任何影響。“獨立而不改”不正是這個意思嗎?海德格爾提醒西方人“不可遺忘存有”,就是擔心人們沉迷於有形可見而變化無已的萬物之中,而忘記了那作為根源與歸宿的道。海德格爾想要借老子的“道”,去尋找哲學的源頭。而尋找哲學的源頭正是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方向。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對老子高度評價。他說:“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學都是最早的一種哲學。”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裡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當代管理鉅著《第五項修煉》風靡全球,他的作者“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非常欣賞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當他稱雄足壇後,仍不忘老子的忠告,“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他帶領德國隊奪得大力神杯後卻突然“隱退”,很多人表示不解。在接受《明鏡》週刊採訪時,他引用老子的一句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幾十年來,老子的《道德經》一直放在他隨身攜帶的公文箱內。
世界各國中被公認哲學素養最高的德國,《老子》這本書幾乎每家一冊。據1987年《紐約時報》公佈,經過評選,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寫作者,老子排名第一。雅典人文學院的貝尼特哲學博士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哲學,特別深入地研究了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和《易經》,最後得出結論,貝尼特認為老子是最符合國際標準的頂級哲學家。
道家學說的書籍雖然在中國日漸式微,與此相反的是,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僅5000言的《道德經》也是世界上創造名言最多的鉅著之一。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海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事實上,老子的思想不僅被看作是中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更被看成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所以說老子是讓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代表。老子雖然騎著青牛消失在了灰色的塵土中,但他留給大地的是一個能夠深思熟慮、看透永珍的民族。
-
3 # 陰陽沖和
《道德經》完全可以作為人類文明的聖典
一一 巴蜀村夫 黃牛
四川省老莊學會是全國第一家省一級學會,27年來群英薈萃薪盡火傳,潛心研究《老子》(或曰《道德經》)、《莊子》、《易經》等,有不少創新性收穫!本著大道至簡的原則,暫不講集體成果,也不講《道德經》“常識”及其知識內容,只講我個人獨特的新發現,現醜於各位方家,敬請網友拍磚:
一,《道德經》是真正的漢字經典中極稀少的聖人元典。在道儒釋三聖中,唯有老子一人著有元典,孔子和釋迦沒有元典。
二,《道德經》的發行量已超過《聖經》居全球第一。《聖經》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由66本不同的書卷所組成的合集,習慣上我們稱之為《聖經》。整本《聖經》共由近四十位作者在不同的時代與地點寫成,更像一本歷史演義。 在教會的眼裡,不論是道德,倫理,人性,歷史,還是自然世界的形成,《聖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是近一二百年來,隨著科學與考古的進步,教會依據《聖經》所得出的不少論斷都被證明是錯的。
三,《道德經》被《世界文明史》奉為人類文明第一書。美國著名哲學家、史學家威爾 杜蘭(Will durant 1885-1981),歷四十年光陰直至1975年完成了一部曠世鉅著《世界文明史》,本書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史記》,人類文明的《離騷》。該書卷一《東方的遺產》之《古博真人》章節中寫道:“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四,《道德經》之 “道" 包含宇宙萬物。全書兩個字“道”和“德",可謂尊道貴德,道體德用。萬物,即人物、動物、植物、礦物。此“道”,不只是道家學派之道,不只是道教宗教之道,不只是道學文化之道。此“道”,乃中華根文化真正的“大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 。” 可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 其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五,《道德經》構建了宇宙生成論體系。世界頂級天體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等多與《道德經》有關 ; 近幾十年興盛的量子物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詮釋《道德經》。擬用書中第二十五章和第四十二章的原文表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宇宙萬物之來龍)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萬物之去脈)。
上善若水 觀人生宇宙百千萬…
……
20200524
-
4 # 御壽草本
《道德真經》即《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或《五千文》;因河上公《老子章句》把前三十七章稱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稱為《德經》,所以又名《道德經》,唐朝皇帝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為其遠祖,所以又尊稱為《道德真經》。在漢代時,儒家和道家是針鋒相對的,儒家推崇孔子,而道家推崇老子,在儒道的鬥爭中,由於《道德經》中確有一些神祕主義的思想內容,如其中反覆闡發的“道”,是虛無縹緲的精神性的實體,這種論述就極易被神仙家演化為超自然、超社會的支配宇宙一切的客體存在的力量,這就是“神”;又如其中所講的“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等,與神仙家的幻想及修養法頗為接近。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老子時,又說他有160歲或200歲,後西出函谷關而不知所終,這都促成神仙家依附道家而推崇老子,引用道家的理論來作為自己修煉的理論根據,並加入宗教色彩的渲染而自圓其說。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尊泰的是釋迦牟尼,神仙家又受到這一外來宗教的刺激,便醞釀創立教派以與儒、佛兩家相對抗。一是神仙家早就推崇黃老,二是在當時社會聲望方面能與孔子和釋迦牟尼相抗衡的,便只有老子。因此老子被進一步神化,且被道教尊為教主,《道德經》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聖典。
-
5 # 模糊黃金紅
今天我來講述一個實錘證據說明老子《道德經》中記述了一個可以和現代宇宙學100%無縫對接的宇宙論:
一、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二、宇宙原理1. 道生說0 1 2 3…
0→道或無極或中微子
1→黑洞或玄牝
2→太極☯生兩儀
3→三生萬物(中子、質子和電子通過聚變、裂變和化學過程生成萬物)
真空中任意一個點對應一箇中微子,中微子不帶能量,無靜止質量,整體不帶電荷。光子帶一份+h能量(h為普朗克常數),那麼,引力子必須帶一份-h能量。
宇宙由真空和空洞組成,真空由光子填充,空洞由引力子填充,空洞就是宇宙冷極(-273.15℃)。
老子道恆等式就是宇宙第一原理,五彩繽紛的宇宙就是由道恆等式變幻生成的。
3. 先天黑洞或玄牝中微子中鎖閉有一個看不見的靜光子,這個靜光子就是暗能量。
中微子團在宇宙空洞冷極中就會凝結生成中微子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超流體),超流體是宇宙第五態就是暗物質。
暗物質經過一個聚集過程就可以慢慢地形成先天黑洞或老子的先於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或叫玄牝。
4. 太極☯生兩儀(無中生有)先於天地生的混成之物,靜靜地呆著獨立而不改,一直在旋轉,周行而不殆,可以作為天地之母(宇宙創生核)。
黑洞具有強大的引力場,可以不斷吞噬外周星體,不管吞噬的星體是正物質、反物質或是另一個小黑洞,都會被黑洞強大引力場同化,這個過程老子叫玄同。
黑洞在吞噬外周星體的同時,也吸收外周星體的角動量,按角動量守恆原理,吸收的角動量可以使黑洞自轉速度進一步加快,當黑洞自轉線速度達到光速時,黑洞就會進入臨盆生產態(熱極T=1.4×10^32K),這時就可以將空間撕裂創生正反物質:
這個過程就是大家熟悉的太極☯生兩儀或老子道生說中的一生二過程。
正旋臂:1+3+7+9=20
反旋臂:2+4+6+8=20
宇宙中由宇宙創生核創生的物質正反物質一定是對等的,分別分佈在螺旋星系的正反旋臂上。
中子→質子+電子
這個過程逃逸了一個看不見的中微子。
從以上分析看:光子有八個態分別是光子、引力子、正反中子、正反質子和正負電子,光子八態和中微子(複合粒子)與洛書九宮八卦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中土→中微子(真空)
☰(乾)→光子(能量)
☷(坤)→引力子(空穴)
☳(震)☶(艮)→正反中子
☵(坎)☲(離)→正反質子
☴(巽)☱(兌)→正負電子
洛書中正反四對粒子兩兩相遇時都會湮滅,迴歸中土中微子。
標準粒子模型是殘缺的,可以與太極九宮八卦模型互補。
以上完整地將《道德經》中的記述還原出了一個真實的宇宙,並且可以和中國古太極文明傳遞的一個符號(☯)和兩張無字天書(河圖和洛書)無縫對接。
-
6 # 奇情逸志
01
《聖經》的流行在於它的普世,在於它所蘊含的情感與道理,那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並能記住的東西。它深刻,豐富,但也有樸素、下行的一面。當然,《聖經》之所以能夠成為聖典的最重要原因的地方在於它易於被“傳播”或“佈道”。在我看來,《道德經》也同樣如此。
能被稱為聖典的《道德經》僅僅只用五千餘字就將人類的難題、人性的弱點及克服困境的方法解釋得明明白白。試問,普天之下還有誰?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02此外,《道德經》能夠成為聖典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包含著許多質樸的真理。如果只是一味地深刻、艱深,尋常之人難解其意,它自然就難以傳播,因而也就不會成為什麼全人類的“聖典”。
比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就是《道德經》中質樸之道的證明。
這些道理告訴我們做事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不可急於求成。
-
7 # 阿正故事會
《道德經》之所以說是人類聖典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一:提到《道德經》就得說到他的作者,據傳老子是春秋時期陳中國人。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老子凡事喜歡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空之外還有什麼?還是天嗎?,大地之下又是什麼?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他的老師商容對老子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泱泱800年的大周朝,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可以說是吸收了那個時代近千年的文化,思想之精華,這也使他遠近聞名。如此牛人出的書不經典都不行的。
二:從《道德經》內容來說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但內涵又沒那麼簡單。其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其原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是避諱東漢劉恆,而被改的。老子本人都明說了,他所講的“道”是難以表達與說明的,而且“道”是變化萬千的,不是恆久不變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老子可能自己也清楚要講明白:“道”很難,於是退求其次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德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德經》太過複雜,我們這裡也只能簡單描述下。真能說明白的現在世界上應該沒幾人了。
三:《道德經》的影響:因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記》: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多明也。
對我們華夏後世名人的影響就不多舉了。
對國外學者的啟迪與幫助也是如明燈璀璨:
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李約瑟:①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相媲美,而且成為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②中中國人的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老子思想有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 ,人類的聖典是當之無愧的。
-
8 # 張闖說易學
今天學習《道德經》的第一點意義,
就是要接上自己的文化傳統。現在很多人聽到中國的傳統,就喜歡說“儒、釋、道”三教。當然,這個說法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在這裡我們先不管它具體的內容,我們只說中國傳統三大思潮裡面有兩個跟老子思想都直接有關。
譬如說,儒家是沒有問題的,另外“釋”就是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發生什麼事呢?然後道教,道教如果沒有把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引進的話,又會是什麼情況?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先了解,中國歷史上本身本土出現的有兩大思潮,就是孔子的儒家與老子的道家,可以說是雙軌並進,為中國文化提供很好的基礎;後來再加上佛教從印度傳過來。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先說明一下,從魏晉時代開始,這個大的趨勢就慢慢形成了。
與《聖經》不同,《道德經》關於天地萬物來源的描述是抽象的。《道德經》的創世論中,沒有具體講到人的來源,而是將人視為萬物中的一個類別,將人的來源籠統放入了天地萬物的來源之中。但與《聖經》創始論相同的是,《道德經》認為萬物源於一個本源的超越性的創生的力量。這個終極的力量,《道德經》稱之為“道”,也稱之為“天之道”,上天之道。天之道,意味著“道”的本源在“天”,“道”為“天”的力量和秩序的表現。“道”為客觀自然的規律和秩序,“天”是能動的創生和主宰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宇宙萬物和人,皆源於“天”。
我們從哪來?《道德經》的回答是:萬物從道而來,從上天之道而生。我們從道而來,從上天之道而生。
-
9 # 品茗賞雨
1、脾氣小
《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就是要我們以水為師,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如果把人的脾氣比作水,那麼胸懷格局就是一條條河道。
格局越大,脾氣越小。就如水在寬廣的河道中自在流淌,輕易不會衝出堤岸。
格局越小,脾氣越大。遇見一點風波就越過堤壩,不僅傷及無辜,還要衝毀莊稼。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於自己無能的憤怒。
你是什麼脾氣,就是什麼格局: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
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
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脾氣越大,越是暴露出這個人的修為不夠,心胸太窄,格局太低。
脾氣人人都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如果說脾氣猛如虎,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心靈的馴獸師。
看管好內心的野獸,慢慢學著做一個溫和而又安靜的人。
2、期待少《道德經》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內心一切痛苦的根源。
年輕時,渴望得到一筆財富;等有了錢,又尋覓一位完美愛人;結婚生子後,期待孩子能有出息。
希望所求事事順心,就連搶紅包都要是手氣最佳。
預設的期待過高,一點不如意就叫人灰心喪氣。
卻忘了降低期待、悅納平凡,才是我們畢生的課題。
人的一生有三個過程:
接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人在時光中一天天老去,內心的奢望也漸漸消失。
少一些無謂的期待,生活中反而處處都有驚喜:
愛人也許不夠完美,卻是世上最懂你、疼你的人;
父母沒能給你最好的條件,卻甘願為你傾盡所有;
孩子可能沒那麼優秀,但好在善良、健康、懂事。
一家人在一起,過普通人的日子,享受普通人的快樂,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這些平凡的喜悅雖然微小,卻能讓你時刻被幸福圍繞。
3、心態好《道德經》有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這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
人生路上風雨兼程,時而Sunny明媚,時而陰風怒號。
就如同西天取經,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很多困難。
只要心態好,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
翻過一山又一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小時候,認為幸福是件東西,擁有了才幸福;
長大後,認為幸福是個目標,實現了才幸福;
而現在,終於明白幸福是一種了悟,想開了就幸福。
佛說:境由心轉,相由心生。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壞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我們不能改變事情的性質,但能選擇看待事情的角度。
心態好,則事事好;心放寬,則事事安。脾氣越小,修為越好;
期待越少,失望越小;心態越好,煩惱越少。
-
10 # 韋墨Ink
一、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出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她指明瞭人類社會應該怎樣發展最好。就是說:假如老子在人類活動中說算,人類都按他所說的原理去做,今天的世界一定沒有這麼多的災難,每個人都沒有這麼多的煩惱。 二、是人類社會實際的規範。 儘管人們在嘴上不承認她的,但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在冥冥之中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原理。即:凡是被歷史——而不是當時——證明是正確的腳印,都是走在“道”上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特別是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決策、措施、思想、文化,都是因為偏離了“道”所致。 三、是人類社會執行的標準。 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當出現偏離的時候,這是測定、評價的唯一標準,也是糾正偏差的方向和尺度。 四、是人類社會最終執行的目標。 《道德經》規劃的是一種正規化,是一個標準的社會發展模式,而不是“理想國”。現在人們不相信她的原理,過若干年之後,社會一定會迴歸到“道”的上面來。只是,人們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至少你應該相信:人類還是地球上的一種動物,不可能都到別的星球上生活。 對於以上觀點,都以社會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例項做依據。您如果不同意,可以隨時舉出現時生活中的事例來反駁。用身邊的事說話,這應該不是難事。 至於《道德經》的文化價值,老子的思辨能力,更無人相比。區區五千字包含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深刻的道理,應該算是極限的水平了。
回覆列表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首先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然後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最後
我認為道家文化是:規律文化,出世哲學,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順其自然,自我完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