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今社會的我們接受了比古人更好的教育,也生活在比古人更好的生活環境,為什麼還是時常有棄老虐老的現象發生?

回覆列表
  • 1 # 香山香語

    的確如此!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強調“忠、孝”,長幼有序,上至皇上,下至老百姓,社會風氣主要靠儒家思想約定俗成。

    統治階級大力宣傳“忠孝節義”,從《三字經》識字本里的“首孝悌,次見聞”,把“孝”放在第一位,“香久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時”,東漢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他為父親夏天用扇子把席子扇涼,冬天用自己的身子把席子暖熱才讓父親睡覺。這個盡孝的故事代代相傳,還有元代的《全相二十四詩選》那歷代各種盡孝的故事蒐集整理,還配上了圖,又叫《二十四圖》,宣傳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孝”,人們也把盡“孝道”當做一件光榮的事,自動形成了社會風氣。

    而現在中國,很多家庭長幼無序,孩子像“老子”,老子像“孫子”,孩子九歲時絕不會幫父母“溫席”,只有父母服侍孩子的份。

    過去,家訓、宗族規矩都提倡“孝”,而現在家庭裡 家長沒有約束孩,沒有要求孩子“盡孝”,沒有教育孩子盡孝,只是一味地付出 。久而久之,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只會索取,不會回報, 也就丟了“孝心”了。

    所以,中國現在出現了很多子女不孝順,沒人養老人的現狀。主要缺失家庭教育,父母沒有把“孝道”傳承下去。

    那些不願意為老人家付出的人,心中缺乏敬意,沒有很好的傳遞中國“孝道”,到他們老了,也沒人管。有人說,要從法律角度、政府角度來解決問題,也是可以,但根本的問題在家庭教育!在人心的約束!

  • 2 # 嶸說精華

    這個提問本身有些問題,沒有大資料或者證據顯示現代社會會“時常”棄老虐老!

    前段時間出現“活埋母親”的新聞,被稱為是中國版《楢山節考》,正是因為少,所以稱為新聞,現象級事件,這正說明時至今日,整體上中國還是遵循傳統尊老愛老的文化傳承,甚至很長時間這都不會變。要知道10幾億人,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故事,個例不能說明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短時間內頻頻發生,就真的值得深思了。

     

    尊老這個問題主要受幾方面影響。

     

    1受社會穩定的影響

    古代生產力發達,每逢盛世時候也少有棄老現象,而生逢亂世,別說棄老,“易子而食”都不是新聞!倉廩實而知廉恥,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談道德,人倫都是蒼白的。

    哪怕是當今社會,在戰亂頻發的國家和地區,這些道德,人倫也都很容易被生存,佔有等行為擊穿。

    有幸,我們生活在更為文明的時代,從新中國建立到解決溫飽問題到奔小康,我們的國家目前社會穩定,國力逐步強盛,在可預見的很長的時間內,大概率會是盛世景象,所以,有足夠穩定的社會讓我們好好地尊老愛老。

     

     

    2受社會關係的影響

    日本影片《楢山節考》反映的是一個封閉的病態的貧窮社會出現的人倫扭曲。在貧窮面前,年紀大了活著與年輕人爭糧食就是一種罪惡。在在生存與原始慾望面前,人類的尊嚴並不算什麼。影片中在殘酷的自然法則下,掙扎於部落習俗與人倫孝道之間的主角辰平,成為了黑暗中的一絲微光。(真的是好電影,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如今,是訊息發達+道德傳承+法制建設的文明社會。封閉,落後,愚昧正在逐漸弱化,大範圍的扭曲價值觀很難有市場。前幾年還會有零星的新聞報道,某某某在村裡自立為“皇帝”的滑稽事情,或是一些“邪教”用洗腦的方式滲透,建立自己的“秩序”,現如今在群眾們的監督下,很難大範圍擴散。

     

    3受經濟能力的影響

    有的時候不是不想養,是養不起!甚至未來10-20年是中國幾千年來養老形勢最為嚴峻的一段事情,這是一代人即將面臨的現實!

    目前養老形勢面臨一個6275的說法。據相關資料統計,1962年-1975年出生的人口總數為:3.67億人,平均每年超過2500萬人,這些人將在2022年陸續進入60歲,2032年前後中國的65歲以上人口數量將趕超10-25歲人群人口數量,同時養老金支出佔GDP比重將持續升高。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年輕人肩上要承擔的養老任務是很重的。

  • 3 # 即拼創始合夥人一山

    這個問題可以從四個維度去剖析

    第一: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在古代除了法律以外,統治階層用道德仁義禮治國,這樣有利於穩定。一個人要想過得不錯,必須遵守社會的價值觀,否則寸步難行。如舉孝廉,想要入仕考公務員,是否孝順是最基本的考核。而在當代最近幾十年,經濟發展是主線,其他的暫時讓位。)

    第二:家族宗法制(生存和繁衍是人的兩大核心主題,在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因此必須掛靠在家族組織的下面才可以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古代一個人生活的區域很有限,不像現在可以比較容易的流動到不同的地域生活。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家族宗法的限制,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試問誰敢不尊老養老?)

    第三:個人職業選擇(在古代的職業選擇很有限,階層固化比較多,大部分人是繼承家長的職業,而現在社會分紅細化人們有更多的職業選擇。當一個人有自我選擇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多的自我意識,去擺脫一些約束,希望有更多獨立的生活空間,因此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大大減少。)

    第四:現實壓力(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現在外出求學,外出工作比較普遍,金錢社會大家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房子,教育,養老,醫療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座座大山,自顧不暇。多少人為了一套房子拼命十幾年,哪有時間去兼顧;多少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節衣縮食,哪有實力去兼顧……說多了都是淚。)

    尊老:要提倡。儘管有社會發現很快,很多年輕人的知識認知速度跟老人不同頻,降低了對長輩的崇拜感。

    養老:有條件有時間就多陪伴老人。

    棄老:沒有能力的儘量通過不同維度的維繫,回家看看,多電話溝通,視訊聊聊。

    虐老:堅決鄙視,不符合人情也不符合法理。

  • 4 # 有情人間

    現代棄老虐老,古代尊老養老?不知道這裡面會不會是提問者的一種錯覺。以前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主要是養兒防老,是受制於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限制,而現在的養老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國家正在努力健全社會養老機制,也就是社會福利,社會保險養老。至於棄老虐老,現代社會因家庭留守老人的普遍存在,似乎有那麼點味道,但要知道,以前的社會生產方式是父業子承,耕種土地代代相傳,交通不便,人口流動緩慢。這導致一個家庭聯絡很緊密,當然也有聖人推崇的尊老文化制度約束。這些讓古代似乎看起來更尊老愛老。但是如果你查一下古代人口的平均年齡,你會發現他們幾乎無老可言,正值壯年之時,就可能已經死了。而現在由於生產方式轉變,養兒防老方式已慢慢難以滿足人口老齡化的需求,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一時難以難以健全,似乎有棄老虐老之嫌。但事實是,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已大幅提升,很多人不是因為有了兒子孫子才被稱為老人,而是因為他的年齡達到老年人的程度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覺,可能就是文化衝突,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思想還停留在二十世紀,或者更早。

  • 5 # 寧陽慧哥說事

    孟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是這個樣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共產主義遠景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尊老養老一直為歷代所提倡,似乎這一美好的現象古代應該真實在在,慧哥卻不以為然。大家知道:愈是提倡的,愈是現實中稀缺的——因為人們提倡的都是道德方面的要求,而實際上無論哪個時代也達不到道德標準。

    古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物質極不豐富,森林法則更為明顯,傳說中某個歷史時期對六十歲以上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都殺掉也許太誇張,但至少符合某些所謂的經濟學家的理論:沒有生產能力的人就不應再佔用社會資源,前些時期英國的“群體免疫原則”即是這種理論的現實版。

    現代的虐老棄老現象,也並不比古代嚴重,只是現代人做事直白而已——至少現代社會中還會有相當一部分老師能真正得到子女的“孝敬”:那些退休的公教群體用自己豐厚的退休金和社會地位換取了後人和社會的尊重。而農村失能又無保障的老人的境遇則要大為失色:並非他們的子女棄老虐老,沒有孝心,實在是他們中的大多數自顧尚且不能。

    但願近日某代表提出的讓農民“洗腳上岸”的議案能夠實施——健全的社會保障才能真正鏟節系棄老虐老這一醜惡現象。

  • 6 # 關山聽風

    古代人是有尊老養老的優良傳統,我不贊同把古代你捧上天,把現代的人一棍子打入地獄。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現代有很多的兒女在家尊老養老,盡心盡力服侍年邁的父母,讓老人們的晚年有尊嚴而幸福地生活。這是好事,誰也沒有因為盡了贍養父母的責任而向鄰居大肆宣揚,向社會顯擺,這是做兒女的義務。這是好事,屬於每個家庭的生活,按老話說叫“各孝各得”,自然也就很少為外人知曉,正應了“好事不出門”這個道理。

    如果有人不信,今天,對了,時間就是今天,我們不必上別人的家裡去打擾人家,只要到你所在地的醫院住院部去看看就知道了。每天的早晚,有多少兒女、兒媳、孫兒孫女等,守在病床邊,輪流值班。晚上,醫院病床太緊,沒有陪護床,他們實在太累了,就靠床緣坐著,伏在病床邊睡一下,只要老人翻動一下身子,或者有什麼動靜,他們立馬就醒了。一夜下來,甚至是一天24個小時,都睡不了幾個小時。再漂亮的女人和瀟灑的男人,到了這裡都不怕髒了,給老人端屎端尿、擦身子,給老人喂水喂湯餵飯。

    農村養老條件相對來說是比較差的。今年春天,我在鄉下一個村裡遇到一件這樣的事,一位老人突然中風癱瘓在床。在外打工的老人的兒子和兒媳辭工回家,專門照顧老人。夫妻在外打工多年,在廠裡都升為主管了,兩人每月的總收入三萬多。有人建議夫妻用錢僱人照顧老人,但他們毅然決然地辭職回家,親自照顧老人。

    也有一些本在城裡工作的人,退休後,自己也是年紀也大了,但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父老母。由於老人抱著老思想,不肯進城與兒女一起生活,固執地留在村裡生活。如此,兒子只好回村照顧老人。最苦的是兒媳婦,鄉下的公婆要照顧,城裡的孫子孫女要帶,兩頭跑,退休比上班時要忙多了。

    我因平時蒐集整理民俗文化資料,常往鄉村跑,接觸農村人也多,對農村社會現狀比較瞭解,像上面類似的例子,見得多,可以用“不勝列舉”這個詞來形容。

    如今社會棄老虐老的人有沒有?答案是肯定的,有,但只是極少數人,可以說一個300多戶的村子,一般也就一兩個。這種“不孝”的人,即使在古代尊老養老氛圍很濃的時候,也一樣存在,要不“忤逆之子”“不孝之子”這樣的詞從哪裡來?被稱為明朝市井白話小說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就有多篇寫棄老虐老社會現象的,讓人觸目驚心。

    就是作為最高層的皇家,不也為了爭皇位而常出現弒父弒母的事嗎?也就是因為有這種現象的存在,古代人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讓人學習,並普遍把“孝”納入族譜、家訓、村規民約的條文之中,要求族人、村民嚴格遵守,如有觸犯,從嚴懲處。

    現在社會還是時常有棄老虐老的現象發生,這也是事實,但只是極少數家庭。現在的資訊傳播快,棄老虐老又是人們最痛恨的事,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所以容易廣泛傳播,成為人們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這也是應了“醜事傳千里”的規律。其實,現在人在對尊老養老要比古人更上心,比古人更文明。

    我們不能因現在社會極少數家庭、極少數人出現棄老虐老現象而否定整個社會,說成是現在的普遍社會現象,打擊一大片,讓現在絕大多數尊老養老兒女跟著一起背書,這是不公平的。

  • 7 # 傳播者也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

    當代人尤其是新生代對傳統的孝道文化理念的淡漠是可悲的。應大力提倡讓孝道理念深深地鐫刻在人們心中,為社會和諧,民族振興而大加弘揚和傳承。即使在當今也有著積極的顯示意義。

    孝做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繫著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裡的“孝”不光是指孝親,而是有著廣義的內涵。《孝經》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孝經》“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該諸侯之孝也。”從這裡可見:孝並非僅僅是指平民百姓,上至天子、諸侯,皆以孝律制。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可見,“孝”的具體行為不但體現在庶民之間,也更見於上層建築領域的統治者。

  • 8 # 梳雨滴荷

    尊老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人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古代人讀的書,受的教育,都是孔子的論語,孟子的道德經,比如:(弟子規)、(女兒經)(大學)(中庸)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的主要思想就是教育人要孝敬長輩,對長輩要恭順。如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每天接受這樣的教育,孩子自然孝順父母了。

    另外,除了接受正規的教育外,古代的戲劇故事也都是勸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所以,古代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很多,如臥冰求鯉,黃香溫席等。”過去的孩子都唯父母命是從,孩子聽父母的。所以孝順的多,不孝的少。

    現在父母唯孩子命是從,父母聽孩子的。孩子從小就是家裡的小太陽,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說一不二,由著孩子的性子,另外,現在的教育沒像古時候專門教孩子尊老敬老養老作為必修課。可以說,現在的人都以自己為中心,根本不知道要孝順老人,另外,孝順老人是要花錢的,年輕人自己還不夠花呢,哪有閒錢給爹媽?有一個段子很說明現在的年輕人現狀: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的父母遠在農村,想跟他們要點錢花,兒子卻寫信說:“父同志,母同志,二位老同志,新社會,新國家,自己掙錢自己花,哪有閒錢養爹媽?””這也許是個笑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確實心裡沒有把養老的問題當做一回事,因為他們從小就是家裡的太陽,好吃的盡著他們,好穿的,盡著他們,從小就養成唯我獨尊了,根本沒把父母放在心上。你還能指望他養老?

    所以,現在的老人們,不要指望兒女來養老。要

    做好自己養自己的準備。

  • 9 # 雅志居士

    中國古代也是做得不夠的只是被人掩飾了,現在仍存比例數量己極少了,畢竟國家知道是肯定會管也有能力打理的,除非基層工作有疏忽!

    只所以說中國的農耕"誇大""實弱"的歷史幾千年以來要提倡"尊老養老"原本為人性"自然應該"的事情,還是因為即有統治皇上的無能但更也有無力而為必須"國家責任"只能放每人家庭"自行負擔"的原因造成!

    上篇講過了"北歐五國"的現況即知差距.2017年人均年收入近5萬美元以上,"老終幼育"都是"國家承擔"的使年輕一代人們可談真正"愛情"而無須問"車房"的安心工作創造價值!

    過去中國農業"虛大"是架子大畝產糧食少,過去1百斤左右/畝,到1949年時6.5億多人,自身養活都難對老年人的"關愛"你就應該可以想像得到不可能太好!

    現在18億多畝可耕土地人均都才1.37畝左右,畝產也己上千斤左右,人口又14億多人能富足?

    但是有了新中國的"工業文明"科學技術"的新增了80%以上的價值利潤現正在"補貼農村"加"產業升級"的讓農民兄弟過好!

    我們是個因地域侷限而靠純農耕生產過日的民族,起點低無科學而苦難深重,是新中國共產黨改變了它,要有耐心因為國家正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如"養老醫保""退休補貼"等,是會歷史的消除上述弊端的!

    吾曰:新中國才能真正改變中國是實事,共產黨有能力讓人民幸福要堅信!

  • 10 # 帶行李步行者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辯證的看待。過去人們也並不是完全的尊老愛老,現在人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虐老棄老。

    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故事,讓人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也讓人看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也更容易讓人感觸到中華民族的溫情和關愛,也體現了人類社會對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的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一種嚮往。

    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古代中國社會對尊老養老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和規範。“天地君師親”這個牌子,要掛在中堂上,立起來,擺起來,祭起來,祖宗的牌位也得放在祠堂裡,也得放在供案上,家族的其他的成員都要歸位於家譜中,幾個大的節日都要進行祭拜,這種長期以往的薰陶,就會對人產生一種潛意識力量,你只有尊老了,愛老了,養老了,你才在這個家庭裡、家族中,在這個社會上受到待見,如果你虐待老人或者說對老人做到了不好的言語和動作,一方面要受到攻擊,受到家族的嚴厲懲罰,更嚴重的有可能還會送到縣衙州府法辦。雖然講,過去的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也沒有養老醫療保險,但這種制度確保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現在的養老制度是由國家和社會進行兜底,國家依據有關的法律制度對公民個人和公民所在的單位企業徵收相應的費用,形成一個社保統籌資金,供人員退休後使用,這就產生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個人工作了,交費了,我就取得了最終養老的權利,國家定期給我發放養老金,家庭成員對養老的責任大大減輕甚至是沒有。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國家有一部分人還沒有建立養老保險,而現在出現的虐老棄老現象,大部分都出現此類人身上,應該看到這只是一小部分,我相信,隨著養老制度的完善,我們國家會把所有人都應保盡保,儘量減少家庭成員對老人的撫養支出,也儘量減少一些不文明現象的發生,讓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所有人共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和劉備祖孫兩人,都曾把妻兒趕下車,為何沒有人說劉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