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假裝外行看門道

    你這問的是外行話。不就是因為因材施教嗎?

    再說了,你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孔子在業務上敗給了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經常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聽他講課嗎?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是不是就可以說,一個大學的教授在業務上敗給了成功學大師呢?

    巧言令色,鮮矣仁。教學,不是話說的漂亮就是好老師!

    孔子教學,最注重的就是思考和實踐,所以,孔子有三不教:

    1、不憤不啟:對似懂非懂的問題,孔子啟發你一下,注意,只是啟發,也就是點撥一下,剩下的你自己去想,如果在想不明白就自己去試。

    2、不悱不發:對於在心裡想的很明白,但嘴上說不清楚,也啟發你一下,剩下的問題你自己解決。

    3、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個問題啟發過了,以後在遇到相同的問題,也就就不在講了。

    而少正卯教學是什麼樣子的呢?

    心達而險:內心通達明白卻邪惡不正

    行闢而堅:行為邪僻而頑固不改

    言偽而辯:言論虛偽而說的有理有據

    記醜而博:專門記誦一些醜惡的東西而且十分博雜

    順非而澤 : 贊同錯誤的言行還進行潤色。

    這是人的五大罪惡,人佔其中之一,就該殺,而少正卯佔全了。

    這也能說孔子的業務敗給了少正卯?簡直就是個笑話

  • 2 # 哦發發發

    這事。

    古人講究祭祀,這個孔子又是商裔,不殺個祭品很難說得過去,首先風俗習慣就很難違逆。

    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典型的造反份子

    周朝造了商朝的反,孔子近親紂王被抹黑。就這玩意,就算沒什麼交集也是殺。

    晏殊也想殺孔子,晏殊是著名智者,估計是嫌棄孔子個大。

    而且這事查無史實,說明當時殺個人連傳說的可能性鬥沒有。孔子力推道途。男女分邊走,你看走路都能搭上,殺人還不是轉角就是。考古發掘的人牆多的是。

    但這個事古古怪怪,可能是虛擬預言高人鬼神說。

    因為少正卯和兔兒爺的確是一個名字。

    很可能是古代文人譏笑統治者同性戀搞得。又不能明說,只好借孔子推說。

    這個古代與現代普世價值是兩碼事,古人都隨身佩劍,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至少在唐朝還是不管這種單個廢財產屬性傷亡。外國連普希金都是決鬥死亡。而且刑罰殺起來一下子就是三族的,刑罰重而應用少。而且牙醫稀少,殺人和幫人解脫差不多。秦舞陽十三歲鬧市殺人成了英雄還得到公子丹賞識害了荊軻成就了秦始皇。

    這其實就是一個很正常的哺乳動物削雄現象。工業化人力資源成了關鍵因素才去掉的。

    就像這個題目一樣,就是典型的削雄思維,挑逗雄爭,尋找最佳強姦犯。

    人這玩意,嘴上說的和心裡要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 3 # 無餘微微

    孔子因幼時貧困身份低,導致他不可能系統全面地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訓,受限於經濟財力和教學能力,與同時代貴族身份、才華橫溢的少正卯相比,在教學能力、教學場所、課程內容、收費價效比、學生滿意度等諸多方面都遠遠不如少正卯。

    一、孔子雖有貴族身份,但不是周王室姬姓,是殷商貴族血緣較遠的後代,也不是魯國的,只是逃難避禍到魯國的宋國貴族後代。

    微子啟、微仲都是商紂王的同母異父的兄長。

    周武王滅商時,微子持殷商王室宗廟禮器,來到武王軍營前,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向武王請罪,按“牽羊禮”儀式投降,感動了周武王。

    周公東征平叛後,為了安撫和獎賞支援周人的殷商貴族,以“亡其國存其祀”為名建立宋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 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 爵位為公,可用 天子禮樂祭祀祖先。

    微子啟和兒子都死在微仲衍之前,按殷禮兄終弟及,仲衍繼位做了宋國第二任國君。

    孔子就是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衍的十五世孫,已經很遠了。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今商丘夏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的玄孫,孔子父親叔樑孫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

    孔子父親叔梁紇,說起來也是傳奇人物。叔梁紇天生神力,力大無窮,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叔梁紇在魯國的功勞有稽可查的有兩件,力舉城門救危、護送 魯國貴族臧紇。

    叔梁紇憑軍功被魯襄公封為陬邑大夫,定居陬邑今山東曲阜。

    作為殷商後裔,叔梁紇的大夫身份既不是周天子所封,也不是來自祖先宋國貴族,是自己憑本事從魯國國君手上掙來的。

    可見叔梁紇當時在魯國的地位權勢不低。

    二、孔子是宋國國君後裔,但不是嫡系,孔子前面還有一個小妾生的庶出兄長,孔子是私生子。

    孔子父親樑紇原本一妻一妾,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是個瘸子,叔梁紇不滿意。

    有個顏氏有三個女兒,叔梁紇請求娶一個為小妾,只有十六七歲的小女兒顏徵在願意。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懸殊太大,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所以叫“野合”。

    三、出生神話,生有異像遭遺棄,鳳生、虎養、鷹打扇!

    孔子母親到尼山祈禱求子,後生下了孔子。孔子頭頂中間低四邊高,很像尼丘山。故名為丘,字仲尼。

    四、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就去世,叔梁紇的正妻施氏把孔子母子和另外一個小妾生的瘸腿兒子孟皮一起攆出家門。顏徵在無依無靠帶著孔子哥倆過著非常貧困艱難的生活,以致不能參加叔梁紇的祭祀活動。

    由於貧困和過度操勞,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顏徵在就去世了,才三十四、五歲。

    五、葬母、赴宴、祭祖、娶妻、取名,終獲認可身份。

    母親去世後,十六、七歲的少年孔子接二連三做了五件大事。

    《禮記》和《史記》記載,孔子母親去世,孔子想把母親和父親埋在一起,但他連父親墳墓在哪裡都不知道。孔子想個辦法,把母親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邊,就是孔氏家族舉辦活動、往來的大路口,五父之衢就通往叔梁紇墳墓方向,結果有個老太太告訴了孔子。一時世人皆知,議論紛紛。

    按說叔梁紇是魯國功臣、有封地的大夫,也算地位權勢顯赫,為何孔子不知父親墳墓所在?

    由此看來孔子當時身份極為尷尬,貴族身份既不被家族認可,更不被魯國公室認可。

    為了生計和前程,需要和魯國公室貴族搭上關係,孔子曾穿著孝服試圖以貴族身份參加魯國貴族季氏宴請士族的聚會,但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孔子憑宋國貴族後裔身份回到祖籍宋國祭祖,為方便能經常到宋國祭祀祖先,娶了宋中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或許孔子這些舉動引起魯昭公注意。孔子生兒子時,魯昭公特意派人送了一條鯉魚以示祝賀。孔子就把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表示尊重和感恩。

    似乎孔子就是通過藏母、赴宴、祭祖、娶妻、取名這一系列舉措,終於和魯國公室搭上關係,獲得身份認可。

    五、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三十歲之前,做過倉庫管理員、管理牛羊的田間吏之類小官吏。孔子做小官吏之前更為貧困,為了生計體力活、粗活估計都幹過,像今天和尚道士為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之類那種主持禮儀,跑腿、打雜、吹吹打打、吹鼓手,孔子十五歲之前很小的時候也幹過。

    六、孔子幼年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條件,不可能像富裕的貴族子弟那樣接受全面系統的貴族教育。很多的可能是一邊打工謀生一邊自學。慢慢有了點名氣、財富、人脈,三十歲左右開始辦私學、招收學生、授課。

    七、史書資料關於少正卯的情況很少。少正是官職,周 制六官之長曰正,則其貳謂之少正。諸侯降級,有三卿。少正在諸侯國那裡地位已經很高,一般都是貴族或世襲。史料沒有少正卯沒有貧困的記錄,士大夫貴族出身、家境優越,能系統全面接受貴族教育和學習各項技能,能接觸、學習國家藏書、檔案。

    八、當時流行的課程內容來看,至少要包括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

    禮,不學“禮”無以立,民間婚嫁、喪娶、入學、拜師、祭祀等等,孔子少即習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樂,音樂,禮儀性樂舞。 周時儲存有完整的這六套樂舞,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雲門大卷》用於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射,軍事射箭技術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御,駕馭馬車戰車的技術 。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書,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數:數,指算術、理數、氣數,陰陽五行生剋,即技術、方法、技巧。

    從古代這些流行教學內容來看,駕車、騎馬射箭、音樂舞蹈都需要很大的投資,財力不富裕的孔子開始可能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孔子只能在禮、書、數這三方面投資少的專案上著手。恐怕禮、書、數這三項也比不過少正卯。因為貴族禮儀、國家文獻對作為士大夫貴族出身又身兼少正官職的少正卯來說,近水樓臺、得天獨厚。

    九、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公開招收學生。少正卯的課堂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孔子的窮親戚顏回沒有去。少正卯成為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

    十、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儒家學說也有很多來自老子。孔子第一次前往周都城拜會老子學禮時,還是藉助學生之力。孔子有個學生是魯國貴族兒子,孔子慫恿學生向國君請假專門顧了一匹馬車、車伕、傭人到東周都城跟老子學習周禮。回來後,名氣大增,學生弟子才漸漸增多。

    十一、既然是私學,必然要收費。按孔子人生和辦學經歷來看,三十歲開始辦學,五十一歲時等魯國那個陽虎倒黴才逐步當官從政,總共也就四年多時間從政。大部分時間生活來源就靠辦學講課收費,偶爾混點賞賜。孔子收費據說是十根臘肉條,不知道少正卯是否收費。反正少正卯有官職的,士大夫貴族、家境又好,或許辦學講課只是業餘興趣愛好,只是為了擴大影響、提高威望而已。若打價格戰,孔子是沒法和少正卯打的。

    從孔子本人和學生的對話來看,少正卯才華橫溢,教學內容豐富又實用,講解生動又富有趣味,學生愛聽愛學,都很敬佩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本人相信不是杜撰,畢竟荀子到南宋一千五百年有無數次當做經典案例援引,直到南宋朱熹才有質疑,且越是往後質疑越多。

    以下僅供參考:

    孔子殺少正卯的最早記載,《荀子。宥坐》: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學生對孔子剛上臺就把魯國最有名氣、人望、才華橫溢的少正卯殺了,感到迷惑不解,質問孔子是否品德有虧。

    孔子辯解殺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

    孔子認為有五種人是必須要殺,比強盜小偷更該殺。

    第一種人分得清事理,但是內心險惡;第二種人說話虛偽,但是很有辯才;第三種人行為邪僻,但是堅定不移;第四種人志向愚陋,但是知識廣博;第五種人行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澤。

    這五種人都有懂得思辨,知識淵博,聰明通達的好名聲,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如果讓他們大行虛偽的一套,招搖撞騙,他們的智慧能夠感染群眾,強大的勢力能夠獨立於世,這是奸人中的梟雄,不能不殺。凡是這五種人中的一種,都應該殺,而少正卯兼有五種罪行,所以必須殺了他。

    《荀子》的記載被司馬遷引用,《史記。孔子世家》時間說得更為具體: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不過,孔子曾有兩次憑動動嘴巴差點得手成為一國之君,都被明白人點破,功虧一簣。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到齊國,先給權臣高昭子做家臣,然後通過高昭子見到齊景公。齊景公問政,孔子一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政節約的大道理感動了齊景公,齊景公一激動要送一塊封地給孔子。晏子出言阻止,並且對孔子有一番點評:“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重視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利祿,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要求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幅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民眾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

    差不多也是五條,與二十年後孔子給少正卯定的五大罪狀何其相似,只不過晏子口氣溫和了罷了。

    489年楚昭王為了防範吳國,想在楚、吳、陳、蔡之間劃700裡土地給孔子,成立一個楚國的附庸國。由於訊息走漏,陳、蔡兩國都不願意,派人圍追堵截孔子,差點送命。楚昭王派兵解救,但封地建國一事被楚昭王的哥哥楚國令尹子西阻止。

    子西對楚昭王說,西周初期,我們的祖先也非常弱小,土地只有五十里,如今超過近百倍;周文王時期,周國也只是百里之地,最後卻能滅商一統天下。如今你給孔子七百里地,當然,這點地不算大,但是他的弟子們像子貢、顏回、子路、宰予都有才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那會變成怎樣?楚昭王聽後毛骨悚然,賜封也不了了之,孔子離開了楚國。

  • 4 # 大漢校尉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是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一樁公案。此事見於《荀子》、《史記》、《孔子家語》等書,而更早一些的《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並無記載。

    少正是官職,卯是名。按《孔子家語》的說法,孔子上任大司寇七天,就殺了少正卯,並且陳屍三日。孔子殺他的理由是:此人散佈歪理邪說,蠱惑人心,且很有影響力,擁護者眾多,不殺不足以正視聽;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說,少正卯也設館授徒,並且學生眾多,孔子的學生除了顏回,都跑到少正卯那裡去了。按以上說法,無論在學術上還是政見上,少正卯都是孔子所說的“異端”。

    朱熹認為此事是杜撰,理由是:少正卯的地位不低於甚至高於孔子,孔子沒有那麼大的權力殺他,而且擅殺並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後世的錢穆也專門考證,認為並無此事。

    支援確有此事的多是後世的法家,他們認為:就連儒家的聖人對待異見者都痛下殺手,那麼法家對異見者的攻殺也是合理的。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就是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和滿清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歷朝的朋黨鬥爭中,也多將對方比擬成少正卯,必欲殺之而後快!

    歷來各派學說立論,總要搬出一個聖人來,以證明己方觀點的不可動搖。孔子崇尚的是文王和周公;墨家反對儒家,就搬出來更早的大禹;孟子反對墨家,就搬出來比大禹更早的堯和舜。法家是源出於儒家的,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是荀子的得意門生,由此處看,後世的學者杜撰出來孔子誅少正卯一事,而法家藉此事來為自己的學說背書,也並非無可能。

  • 5 # 飛哥說史

    孔子,中國最著名的學問家、教育家,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公認的聖人。在政治方面,他講究“仁者愛仁”,主張實行仁政和禮制,將百姓從春秋戰亂的苦楚中解放出來。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孔子的努力之下,他所創立的儒學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漢武帝之後更是成為中國唯一的官方學說,佔據了統治地位。在此後的歲月裡,孔子的思想給所有中中國人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他的言論和思想仍被很多人奉之為真理。因此,“國學”的熱潮又一次在華夏大陸上興起。

    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在魯國做官、辦學。所謂“少正”,指的是此人的官職;而“卯”,是此人的姓氏。在魯國,少正卯地位不低,是個有封地的大夫。在那個人心思變、風雲動盪的時代,少正卯和孔子一樣,也想到了辦學授業,將自己的一身學問傳給所有人。

    公元前496年,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司寇。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剛剛入職後七天,就做出了個驚人的決定——誅殺少正卯。孔子以“惑眾”的罪名將少正卯逮捕下獄,並很快將其斬首,並暴屍三天。

    因此,子貢就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孔子,希望老師給一個解釋。

    在孔子看來,少正卯是典型的“路線錯誤”,因此“知識越多越反動”。那麼少正卯宣揚的是什麼思想呢?根據考證,少正卯或許宣揚的是法家思想,宣揚“霸道思想”,宣傳戰爭、苛法和權術。在戰亂頻仍的春秋時代,這種思想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給天下帶來更多的戰爭和死亡,只會給百姓帶來更大的負擔和痛苦。因此,孔子才會行此“君子之誅”,拔掉首害,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效果。

    因此,孔子在誅殺少正卯後,他的仁政理念才得以充分地推行。一時間魯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甚至連鄰國齊國都感到恐懼,認為不趕走孔子,魯國遲早要稱霸。無獨有偶,漢朝在“罷黜百家”後,終於實現了真正的穩定,並將國祚延續至400多年。

    因此,孔子誅殺少正卯並非不仁,也絕非公報私仇、欺壓同行。孔子要誅殺的不僅是少正卯這個人,更要是“殺”少正卯的思想。孔子不僅要誅人,更要誅心啊!

  • 6 # 平常話語

    《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有人仇恨有人笑 。孔子不如少正卯,顛倒黑白是非造 。

    作者當時在場親眼目睹了孔子敗道的淒涼慘景。千年來針對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沒有得到任何官員納諫,也沒有任何庶民支援。幾千年的漢語文化又是怎麼傳下來的?為什麼現代人要如此痛恨孔夫子?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震盪天下。說來也奇怪,倒文不武的孔子為何能用道德綁架了眾多的教徒們。難道天下都是傻子,少正卯的書和老莊的書不讀,偏偏要讀孔夫子的書來綁架自己 。這說明了反對孔子“仁禮忠孝的人就如此害怕這麼幾個字,你忠與不忠,孝與不孝,都是由各人自己決定。孔子既不是皇帝,也不是有名氣的大官,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利用仁禮道德來綁架天下人。大力捏造孔子的是是非非,是否有點毛病,在自相矛盾打自己的臉,還倒認為是自己貶孔的文章說得滿嘴光彩 。為什麼老莊少正卯之偉人們自己不光明正大,卻要躲在蔭山蔽後 。

  • 7 # 星輝650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積極的,但是個人才具不行,問道於老子,老子領他都不入門,孔子就是個執迷不悟的笨學生做教育。到七十歲還沒鬧明白易經,可知是那種勤奮裝逼其實沒啥天分的笨人。

  • 8 # 跪射俑

    少正卯條件比孔子要好。一是他長得比孔子周正。二是他是魯國大夫,官階很高,有影響力。三是他博古論今,知識淵博,且能言善辯,因此在魯國很有名氣,有“聞人”的美譽。

    少正卯與孔子一樣收徒講學,他講課既幽默詼諧,又道理淺顯,因此學生們都很喜歡聽他講課。就連孔子的學生,也禁不住誘惑,結伴跑到少正卯那邊去聽課。

    當時的情形,在《論衡》中有記載說:“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意思是說,當時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很風光,但由於少正卯講課更為生動,因此孔子這邊的學生除了窮孩子顏淵沒去過,別人都去過了。

    這樣看來,少正卯輕易就搶了孔子的生源。只是不知當孔子上課時,看到往日座無虛席的下面,居然只剩下顏淵一個人時,他會作何感想?

  • 9 # 使用者52858213124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和少正卯處在春秋末期,正是周王室走向衰敗的時侯。兩人雖然都很才華橫溢,但政治立場不同。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以周禮治天下。而少正卯則順應著新興地主階級的潮流主張以法治天下。

    孔子逆歷史潮流而動,因此他的弟子出出進進很不穩定。

    少正印順潮流而動,屬新生力量而生機很旺,不斷有門徒聚集在其門下。

    孔子與少正卯勢不兩立,當孔子在魯國當代理宰相(司寇)僅僅3個月便殺了少正卯。

  • 10 # 東方國學

    孔子名垂青史,但有關少正卯的史料記載並不多。如果非要說孔子在業務上敗給同行少正卯,應該是指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提到的那件事:“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這是說當時孔子和少正卯同時講學,少正卯處座無虛席,甚至吸引了很多原本去聽孔子講學的徒弟,致使孔子的課堂上只剩下顏回一人。

    根據史料對少正卯的有限記載,以及孔子對少正卯的評價,分析可得孔子之所以在業務上敗給少正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首先,在名氣方面,少正卯出身更尊貴,致使很多人慕名而來。

    少正卯出身尊貴就體現在“少正卯”這三個字上。雖然世人都管他叫少正卯,但少正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姓”,而是他的官銜,這一點東漢的高誘在其所注的《淮南子》裡就有提到:“少正,官名,卯其名也。”

    “少正”這一官職是當時主管諸侯國教育、司法、監察等領域的最高官職,僅次於周天子腳下的“大正”一職。少正、大正這兩個官職均始設於西周,大正是西周官制中六官的正職,少正相當於副職,正如明代儒學大師唐順之在其著作《稗編》中提到的:“周制,六官之長曰正,則其貳謂之‘少正’”。

    此外,先秦時期的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而氏是貴族宗族系統的代號,少正卯以官職“少正”為氏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出身尊貴,官銜很可能承襲祖上。出身顯赫、官居高位的少正卯出來講學,其影響力不言而喻。所以當時人們將少正卯稱之為“聞人”,就是因為他非常有聲望,遠近聞名。

    而相比之下,孔子雖說祖上也是貴族,但他是私生子出身曾遭遺棄,早年更是做過一些底層百姓幹過的粗活,對此孔子也承認:“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此外,在孔子雖然曾官至魯國大司寇,但在與少正卯同時講學時,還沒有做到那麼高的官職,論名氣、影響力自然不及少正卯。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少正卯更懂得迎合大眾口味。

    《荀子》中曾記載孔子對少正卯的評價,其中有褒有貶,整體評價很低,說少正卯是具有五種惡行的小人。由於我們探究的是少正卯講學為何更引人入勝,所以此處主要列舉關於少正卯的褒義評價。

    孔子評價少正卯“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他雖在指責少正卯譁眾取寵、妖言惑眾,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承認少正卯確實有著吸引大眾的口才。體現在他評價少正卯“心達”,這是說少正卯心思縝密、條理清晰;“言辯”是說他有辯才,能說會道。

    相形之下,孔子的教學方式則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孔子不喜巧言令色者,推崇“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處世觀,也或多或少地體現在他的教學方式中。

    比如孔子主張教學應該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在這種教學理念中,老師不會過多幹預學生做學問,而是提倡徒弟自己獨立思考,強調徒弟求學的主動性,老師只會在他們求而不得時適當予以指點迷津。

    人都有惰性,在求學方面更為常見,因此對急於求成的聽講者們來說,口若懸河的少正卯自然更對胃口,而講究求學循序漸進的孔子則不容易吸引他們。

    最後,在教學內容上,少正卯所講的可能更廣博,並且是當時人們感興趣的。

    雖然當代社會伴隨教育越來越普及化,讀書求學的門檻越來越低,一個人的學識淵博與否並不一定取決於他所處的社會地位。但在孔子和少正卯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人是否有著廣博的知識面往往取決於他的社會地位。

    因為在奴隸社會中社會階層固化現象非常嚴重,只有掌握權貴的貴族階層才有條件讀書做學問,而當時的經典文獻也幾乎全部都是官方製作,平民階層基本上接觸不到這些東西。

    雖然孔子生活的時代中封建社會正逐漸取代奴隸社會,但社會階層固化的現象依然很嚴重,從這一點來看,出身顯赫的少正卯自然比孔子更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經典文獻,以及系統的貴族教育。對此孔子也說少正卯是“記醜而博”,意思是少正卯雖然志向淺陋,但學識廣博。

    而孔子說少正卯“愚陋”但廣博的學識,恰恰是當時人們更感興趣的。相傳少正卯講的是縱橫家、法家思想,眾所周知這些思想大多是關於權術和博弈的,是教人們如何鬥智鬥勇的戰略思想,非常實用因此很吸引人,直到今天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更別說是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了。

    與之相比,孔子講的周禮、仁道在那個年代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事實也證明當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時,也並沒有一個諸侯國國君願意採納。

    綜上,因為出身、名望沒有少正卯顯赫,教學方式沒有少正卯會迎合大眾,教學內容有限且超前於當時的時代要求,所以在孔子的課堂上會出現被少正卯搶走學生的現象。但此一時彼一時,雖然當時的孔子沒有少正卯那麼會吸引觀眾,但他的思想卻走得比少正卯更遠,成為後世歷代王朝的主流思想。

  • 11 # 天晴愛睡覺

    孔夫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首先把教育從貴族帶到了平民,弟子3000人,賢人72人,後世稱為萬世師表;

    少正卯其人的話,少正,是官位,卯,是名字,意思就是一個名字叫卯的少正官。這少正卯熱衷於傳播自己的學說,就像諸子百家的創始人一樣天天嗶嗶,而且此人深諳傳播學,開起了培訓班,去聽的人前赴後繼,連孔夫子的弟子都被吸引過去了,基本上除了顏回沒去聽少正卯的課,孔子的其它學生都去過;

    話說培訓班這一塊,孔夫子入場在先,但是少正卯後來居上直接就搶了孔夫子的過半的生意。

    後來,孔夫子做了魯國的司寇官,說白了就是管刑法的,是個手握生殺大權的硬差事,孔夫子上任沒幾天就把少正卯給抓住砍了。這個時候孔夫子的弟子們就來詢問他:”少正卯犯了什麼過錯啊?您下刀子這麼快?“

    心達而險:心裡啥都明白但是偏要幹壞事,類似裝瘋砍人的老哥;

    行闢而堅:行為怪癖但是頑固不改。類似於成天覺得別人喜歡她的自戀狂;

    言偽而辯:胡說八道卻又能言善辯。類比川普和美利堅新聞媒體。

    記醜而博:專門記述醜惡的事情還旁徵博引,描述的非常生動。類似於天天挖社會主義下水道的新聞媒體。

    順非而澤:教人走歪道,還施予恩澤以收買人心。類似於傳銷分子養肥豬!

    孔夫子說:你們還是太年輕太幼稚了,像少正卯這種人罪惡滔天,是壞人中的佼佼者,對於他這種人不殺不是真君子所為。

    於是以“君子之誅”殺了少正卯,意思是說,只要是個君子就不能忍受這樣的惡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1歲了,還不會寫1234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