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看三國風雲
-
2 # 奕天讀歷史
曹操,可是三國一代梟雄。古往今來,能達到曹操成就的人,哪一個不多疑,哪一個會輕易相信人呢?所以,許攸來投,曹操必然是擔心有詐的。
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就是因為書生讀的聖賢書太多,瞻前顧後,想得太多,顧慮太多,不敢輕易冒險。
而曹操作為一代梟雄,能夠取得成功,恰恰是因為敢於冒險的精神。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曹操選擇相信前來投奔的許攸,實際上是曹操決定冒險一搏的結果。
當然,如果只是盲目的冒險,那可能的結果,多數時候是一敗塗地。所以,冒險也要有值得冒險的理由。
首先,官渡之戰的曹操處於劣勢,如果不相信許攸,最終會戰敗。
曹操當時兵少糧缺,處境艱難,聽聞許攸來降,非常高興,隨口而出“大事可成”,跣足出迎。曹操邀許攸入座,向許攸詢問破袁紹的良策。
許攸倒也不客氣,直接問曹操軍糧可以支撐多久。
曹操開始說一年,許攸不信。半年,許攸還是不信,讓曹操說實話。曹操憋了半天,見許攸已經看破,這才坦誠僅有不足一個月的糧食了。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曹操還是對許攸有多防範和保留的。
許攸接著所說一句話,直接戳到了曹操的痛處:“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
曹操當時的糧食即將耗盡,又沒有援軍,如果打不贏官渡之戰,那曹操的大業可能就徹底完結了。這應該也是許攸後來經常炫耀自己功勞的原因,畢竟挽救了曹操的事業,居功至偉。
危機情況下,許攸就是曹操手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曹操即使不完全相信許攸,也必須冒險嘗試一下。
其次,曹操瞭解許攸和袁紹的為人,讓曹操傾向於相信許攸。
曹操和許攸、袁紹,都是年少時相識,兩人的秉性曹操非常清楚。
許攸善謀而貪財,而袁紹則是多謀卻寡斷。
曹操肯定會詢問許攸來投的原因。
許攸說他向袁紹建議奇襲許都,奉迎天子,而袁紹不聽。曹操會選擇相信。
許攸說他家人因為一些錢財,卻被審配逮捕。曹操也會選擇相信。
許攸來投的原因,並沒有太大的破綻,曹操冒險的信心也隨之增加。
最後,曹操認為許攸的計策可行。
許攸給曹操帶來的最大情報就是,袁紹大軍的糧食儲存於烏巢,雖有士兵看守,卻疏於防備。只要派輕騎突襲烏巢,燒掉這些糧草,不出三天,袁軍必然自己敗退。
曹操缺糧,會敗,袁紹大軍缺糧,自然也會如此,事實也是如此。
曹操此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派出斥候,迅速前去偵查一下烏巢有沒有袁紹的糧食。只要有,那許攸的可信度再次增加,曹操就必須冒險一搏了。只是,曹操還是很冷靜的,提前安排好了大本營的防衛,將主力留下防禦袁紹,自己僅帶了5000輕騎。
而在襲擊烏巢時,曹操的目標也非常確定,就是全部焚燬袁紹的糧草。所以,當袁紹派來救援烏巢的輕騎快要到達時,有部下建議曹操分兵據之。曹操卻怒吼,到背後了再說,全力攻擊烏巢。
最終,曹操大破烏巢淳于瓊的守軍,盡焚其糧。而袁紹也在數日後撤軍,曹操趁機掩殺,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勝。
我們都知道,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情,當有了100%把握時,可能已經錯失良機了。
曹操完全信任許攸麼,並非如此。只是,曹操通過對人、對事的判斷,以及偵查的結果,認為許攸的計策,值得冒險一搏,所以,才選擇相信了許攸。也正是這種冒險精神,成就了曹操。
-
3 # 流譽後
不單曹操,多疑坦蕩都是相對的。與當時處境、背景、具體物件都有關係,不是孤立事件。比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回家鄉時,與陳宮臨時到呂伯奢家,當時逃難途中,曹操本人是被通緝的要犯,在客廳的曹操,聽到外面磨刀霍霍,還有人說“捆了殺吧”?這容易引發聯想。拔劍殺掉呂伯奢一家,固然有多疑,但主要還是所處背景,以及呂伯奢與自己只是遠親,交往不多,關係比較遠。
許攸來投曹操,其背景是 : 袁紹、曹操兩軍,曹軍雖在最初兩場初牛刀,即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丑之戰打贏,但袁紹總體實力,仍遠大於曹操,袁紹親率大軍,渡過黃河,一步步逼向南邊,曹操在無屏障的豫北,無法阻止,逐步退至官渡(今河南中牟)才扎住陣腳。雙方在這裡,攻守相持,對峙已有近兩月。軍力疲乏,軍糧不足,曹操一度自感難以支援,還想再退,為慎重起見,寫信詢問許都的荀彧,荀彧回信鼓勵說,一定不能再退,只要堅持,熬過艱難時刻,事情就會出現轉機。
剛好這時候,袁紹派淳于瓊,帶一萬兵馬,往北迎接運糧車隊,沮授曾勸袁紹,派蔣奇掩護,袁紹沒有聽從。淳于瓊的車隊,到達距袁紹大營四十里時,天色已晚,人困馬乏,就宿在烏巢。這只是臨時駐紮,許攸來投,正當其時,於是,曹操當機立斷,留曹洪守大營,自己親率五千人馬,往烏巢攻擊淳于瓊,焚燒糧車隊。注意:烏巢只是臨時宿營地,並非兵站。
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軍食乏。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可見,如果這時曹操猶豫,錯過時機,第二天,淳于瓊就開拔,繼續前往袁紹大營,沒有機會了。
許攸是曹操舊友,曹操深知此人貪財,許攸說的遭遇,合乎許攸品性。按照《三國演義》說法,曹操聽許攸建議,出兵往烏巢時,許攸是留在曹營的。雖然張遼提醒曹操 : “要防許攸有詐”,但曹操說 : “許攸此來, 天敗袁紹。吾今軍糧不繼,難以持久;若不用此計,是坐以待斃。彼若有詐,安肯留吾寨中?”,對於可能被襲擊,曹操也有安排,令荀攸、賈詡、曹洪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淵領一軍伏於左,曹仁、李典領一軍伏於右,已經萬無一失。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說曹操生性多疑,主要是因為當初曹操在落難時,因為疑心將好心收留自己的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於是,後世就普遍認為曹操就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在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劣勢的。袁紹虎據河北,坐擁幽、冀、青、並四州,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實力遠在曹操之上。因此,袁紹在戰爭前期始終掌握在軍事的主動權,幾度讓曹操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當然,許攸投靠自己的原因,曹操自然也是做好“背調”的。再者,許攸對曹操而言也並不陌生,他年輕時就與袁紹、曹操交好。也就是說,曹操對許攸的為人應該也是十分的瞭解,也十分清楚許攸的價值所在。因此,當獲知許攸來投,曹操可是“跣足出迎”,這也足見曹操對許攸的重視。
因此,曹操也迫不及待的問計於許攸。而我們從當時兩人的對話中也能看出,曹操一開始對許攸也還是有所保留的,始終對許攸隱瞞軍中存糧。直到許攸破口而出,說道:“難道你(曹操)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何還不說真話?”。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許攸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聽從許攸的計謀可能會中埋伏,不聽許攸的計謀也難逃失敗的結局。因此在這種進退兩難的絕境下,曹操才會選擇聽信貪婪成性的許攸的計謀,冒著極大地風險突襲了烏巢,最終一鼓作氣將袁紹擊敗。
曹操處於絕對劣勢許攸投奔曹操之前,曹操雖然取得了幾次小規模作戰的勝利,但是袁紹的軍隊是曹操的數倍,曹操的整體實力仍然無法跟袁紹相抗衡。而且袁紹隨時可以派人偷襲許昌,讓曹操處於兩線作戰的絕境。江東的孫策也曾經計劃偷襲許昌,如果不是孫策遇刺身亡,曹操早就全線崩盤了。
曹操的軍隊不僅人數不足,糧食也已經快要用盡,一旦曹操軍隊沒有了糧食,那麼即使袁紹不發動進攻,曹操也會不戰而敗。可以說在許攸投奔曹操之前,曹操取勝的機會約等於零,因此不管許攸是不是間諜,曹操都必須要試一試。
曹操用人不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感覺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這種觀點其實並不準確。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曹操是三國時期被“坑”次數最多的諸侯,而曹操之所以經常被“坑”,主要就是因為曹操用人不疑的特點。
曹操討伐陶謙的時候,兗州城內發生叛亂,曹操說:“唯獨魏種不會背叛我。”結果魏種帶頭背叛了曹操,曹操事後還原諒了魏種。曹操接納張繡投降,又沒有收繳張繡軍權,結果張繡發動叛亂,殺死了曹操的長子曹昂。
劉備和關羽都曾經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投奔過曹操,劉備背叛曹操奪取徐州,關羽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赤壁之戰時期,曹操輕信黃蓋的詐降計,黃蓋率領火船突襲曹操水軍,將曹操水軍燒的一乾二淨。
潼關之戰時期,曹操和馬超單騎談判,馬超想要依仗著武力,趁機偷襲抓走曹操。許褚用眼睛瞪著馬超,馬超才沒有敢於動手。從曹操的這些失誤不難看出,曹操雖然是一個多疑的人,但是曹操在對待人才的時候用人不疑,這也是曹操能夠從諸侯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許攸的計謀是曹操唯一的翻盤點糧草是古代戰爭中最重要的物資,曹操的兵力不如袁紹,糧草不如袁紹,取勝的機率已經接近於零。許攸勸說曹操燒燬烏巢的糧草,是曹操唯一戰勝袁紹的機會。如果曹操放棄了這個機會,那麼曹操就只能等待著失敗來臨。
再加上曹操和許攸是老朋友,許攸這個人有什麼毛病,曹操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因此曹操寧可相信許攸是來送情報的,也不會相信許攸是來騙自己的,畢竟如果許攸是來忽悠曹操的,那麼曹操就再也沒有翻盤的希望了。
總結曹操能夠戰勝袁紹,主要就是因為曹操有著一股冒險者的精神。袁紹不肯聽從許攸的謀略,做事之前思慮過多,最終錯失了戰勝曹操的良機。而曹操敢於相信一個剛剛投奔自己的人的計謀,冒著極大地風險偷襲烏巢,這種魄力遠不是袁紹所能比擬的,這也是曹操戰勝袁紹的關鍵原因。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火燒烏巢一直被認為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在火燒烏巢之前,曹操在官渡之戰一直處於下風,儘管曹操斬殺了袁紹的先鋒大將顏良與文丑,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對,袁紹大軍仍然打過了黃河,並一直向南推進,雙方在官渡一線對峙。
對峙到非常艱難的時刻,曹操甚至有想要放棄的想法,還因此寫信給留守後方的荀彧,荀彧力勸曹操此時退卻後果將會嚴重,勸曹操繼續堅持,有了荀彧給的信心,曹操才繼續堅持在官渡與袁紹大軍對峙。
這個時候雙方的對峙已經打成了消耗戰,如果以消耗戰打下去,曹操必敗無疑,原因很簡單,消耗戰拼的就是實力,誰的實力強,誰就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勝利,很明顯,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如果繼續消耗下去,曹操毫無懸念的會失敗。
就在對方對峙的艱難時刻,許攸從袁紹那裡叛逃到曹操這,並向曹操提供一個能夠決定這場大戰勝負的關鍵資訊,就是許攸告訴了曹操:袁紹屯積軍糧的具體位置,勸曹操率領精兵突襲烏巢,一舉破壞袁紹的軍糧,只要袁紹沒有糧食,那麼戰爭勝利的天平就將會向曹操傾斜。
問題的關鍵就是曹操為什麼會相信了許攸?難道曹操不怕許攸詐降嗎?
以我們後來人開了上帝視角,知道許攸投降曹操是因為家人犯法,但是當時的曹操並不知道啊,況且這種訊息也不是曹操能打探得到,曹操手中掌握的訊息就是許攸提供的關於袁紹糧食具體存放地的情況。
換句話說,曹操之所以沒有在許攸投降前襲擊烏巢,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袁紹的糧食到底存在哪裡?如果曹操知道,相信我,他一定不睡覺也要毀了袁紹的糧食,在當時雙方在官渡對峙的情況下,雙方除了在前線相互交戰,剩下的就是打情報戰。誰的情報戰做得出色,誰就能贏。
曹操之所以相信許攸提供的計策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曹操年輕與曾與許攸交好,瞭解許攸的性格。
很明顯,曹操瞭解許攸的為人,除了曹操年輕時與許攸、袁紹等人交好之外,在公元184年許攸曾經邀請曹操謀反,陰謀想要扣留當時的皇帝漢靈帝,另立合肥侯為帝,許攸在黃巾起義的當年為什麼敢做這件事?
還不是因為許攸貪得無厭,想通過另立而取得擁立之功,另立皇帝,那是天大的事,董卓幹了這事就被天下所有的人罵得狗血淋頭,許攸何德何能,敢做這事?這明擺著就不可能成功的事,但是許攸敢幹,所以從此事看出許攸有兩個特點:一是膽大妄為;二是貪得無厭。
換句話說,許攸這個人為利益而戰,而不顧其他,哪怕是家人的性命,許攸投降曹操,那在鄴城的家人性命明顯就保不住了,可許攸仍然投降了,然後給曹操獻上了火燒烏巢之計,如果這事成功了,那麼許攸將是官渡之戰的第一功臣,就會獨得最大的利益,反之,如果許攸是詐降,曹操憑藉自己多年對許攸和袁紹的瞭解,認為這不是袁紹的作戰風格和許攸的行事風格。
2、袁紹在官渡之戰對峙已經佔據了上風,沒有必要用詐降計。
曹操不僅瞭解許攸,而且瞭解袁紹,畢竟大家年輕時都是好朋友,袁紹有多少斤兩,曹操其實很清楚,再說了,官渡對峙之時,袁紹處於絕對的上風,兵精糧足,無需使用計謀,只需要維持下去,曹操就必敗無疑,相反曹操的實力弱,而不能坐等對峙下去,需要另想辦法解決目前的困境。
也就是這個時候,只有曹操用奇謀的可能,而不是袁紹用計謀的時候,再加上曹操憑藉自己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派許攸來實行詐降計。
3、曹操親率精兵突襲烏巢時,把許攸也帶了作為人質。
從曹操突襲烏巢的情況來看,許攸也跟隨了曹操一起去烏巢的,曹操準備放了淳于瓊時,許攸在旁邊說:如果放了淳于瓊,將來肯定會對你有仇恨,不如殺了他。這就明顯說明許攸與曹操一起偷襲烏巢。
如果許攸膽敢詐降,那麼曹操就會第一個斬了許攸,許攸原本就是隻想撈取功勞,犯不著把自己的命搭進去,這是曹操的一個自保行動,防止許攸因為詐降而上當,把許攸帶著一起參與行動,就會威懾許攸,使其不敢說謊。
4、曹操對袁紹存放糧食的地方有大概的情報資訊。
官渡對峙時,急的是曹操,為了擺脫困境,曹操一定會想各種辦法化解目前的困境,比如大量打探袁紹的糧食存放地,但由於各種原因,曹操無法準確地獲得具體地點,只知道一個大概,當時的烏巢與官渡均在今天河南省境內,同時也是黃河以南的地方,袁紹的根據地在黃河以北。
曹操是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肯定會對袁紹糧食存放地有研究,現在許攸提供的情報與曹操目前掌握的情報大致相致,所以曹操判定許攸提供的情報是真的,才會親自帶兵火燒烏巢。
-
7 # 北社野老
曹操生性多疑,但對於發小許攸他是十分了解的。許攸性格張揚,但韜略滿腹,在袁紹帳下並不受到重用,這忽然來投必有奇謀授我。他急得光著腳丫子迎了出來,這是真心或是作秀,我們姑且不論,就這一下套住了許攸的心。因為許攸剛剛受到袁紹的冷落。曹操也並不是對許攸深信不疑,許攸得到準確情報,曹軍已經斷糧,曹操就是不說實話,幾番刺探,曹操只得說了實話。許攸獻計燒了袁紹糧草,最終打敗了袁紹。
曹操太精明瞭,不是不疑許攸而是頭腦反應極快。許攸不為表紹重用急來投我必獻奇謀。自己軍糧已斷利在速戰,急於尋找一線生機,制敵奇謀。許攸喜愛張揚,不甘寂寞,侄子犯法又被袁紹囚禁,在袁紹那裡已經沒了出路,投曹操以圖更大發展,曹操根據這些資訊立刻做出反應,許攸是真心來投。
-
8 # 歷史笑春風
如果我們看三國的歷史,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詐降計次數最多的就是曹操。從這個現象能夠看出,曹操其實是一個對別人以誠相待的人。他的多疑,是經過多次欺騙給鍛煉出來的。曹操是用多疑的外表,來掩蓋自己坦誠的內心。
在戰爭年代,曹操就因為多次中計差點丟了性命。比如說在與呂布的作戰中,在濮陽被城中的富戶田氏所騙,險些燒死在城門。在對張繡的戰爭中,被張繡襲擊,自己的大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都死在宛城。在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黃蓋的詐降計,大軍被黃蓋的一把火燒得精光。
所以說,曹操對投降的人都是採取坦誠相待,很多人都被他的態度感動,比如張遼、張郃、徐晃、許褚等人做了他的忠實部下。可是,這一點也容易被敵人鑽空子,讓曹操吃了不少的虧。
在官渡之戰中,許攸投奔曹操,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這一幕,也是十分精彩的情節。當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由於袁紹佔據四州之地,兵多糧足。曹操和袁紹對峙對自己的形勢十分不利。當時曹操已經很難支撐下去了,他想要撤回許都防守,被荀彧勸阻才堅持了下來。
在當時,由於形勢不妙,曹操的統治區的很多人都逃去袁紹那裡。而曹操手下里,也有很多人在暗中投靠了袁紹。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在袁紹的營帳中發現了一箱子曹操的部下和袁紹私通的信件。曹操命令把信件通通燒掉,說當時形勢危急,連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可以倖免,更不要說別人了。從這些細節我們就可以知道,曹操當時的形勢是何等的困難。
而許攸的出現,給曹操帶來了最後的希望。在許攸的指引下,曹操孤注一擲,親自率領五千精銳襲擊袁紹軍隊的屯糧重地烏巢。在一把火將袁紹的糧食化為灰燼後,袁紹軍中的主力戰將張郃、高覽也投降了曹操。袁紹全軍軍心動搖,在曹操的攻擊下大敗。袁紹棄軍而逃,剩下的軍隊投降曹操後被坑殺。官渡之戰就此以袁紹軍的大敗而落下了帷幕。
我們知道,曹操作為一軍統帥,對於敵方投降的人員要有所甄別。對於許攸這樣的對方的重要人員,突然投奔自己,曹操居然毫不懷疑,對他言聽計從,似乎有點讓人感到疑惑。不過,我們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首先,許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許攸和曹操是老相識,雙方都對對方的脾氣秉性十分了解。許攸來投奔曹操,曹操只要經過一番察言觀色,就能夠知道真假。所以說,許攸和曹操的那一番對答,問答曹軍所剩軍糧多少的交談,實質上就是雙方的互相試探。經過這番試探,使曹操堅定了許攸是真心前來投奔的認識。
其次,於情於理來說,許攸來詐降是不合情理的。在當時,曹操的軍糧已盡,敗亡就在眼前。袁紹沒有必要去使用詐降的計謀,只要再堅持幾天就可以了。而且袁紹此人外強中乾,根本就沒有多少才能,尤其是在謀略上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在當年討董聯軍解散的時候,袁紹和曹操談論將來的戰略。袁紹說自己要統一河北,率領四州之眾,兼併少數民族的武裝,南下中原,一統天下。而曹操則說,自己在中原任用智力,採取各種辦法來抵抗袁紹,一定可以打敗他。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曹操對袁紹的才智是看不起的。
在曹操去襲擊徐州的劉備的時候,他的部下就害怕袁紹會來襲擊許都。曹操判斷袁紹事多而懷疑不決,不足為慮。果然,在曹操平定劉備的過程中,袁紹根本就沒有發兵。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袁紹的能力,所以說,以袁紹的能力,是不會使出詐降計這樣的計策的。
第三,以許攸的脾氣性格,他也不會來冒險詐降。在當年,曹操和荀彧在評價袁紹的部下時,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治”。我們知道,貪財者最惜命。以許攸的脾氣,他怎麼可能親身犯險,拿自己的生命做代價,為袁紹謀求勝利。而且,在荀彧的預判中,對許攸的未來已經做出瞭如下的結論: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果然,如荀彧所料,許攸果然因為自己的家人犯法,被審配治罪,一怒之下,前來投奔曹操。曹操既然已經預料到了許攸的到來,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曹操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已經走投無路,只有拼死一搏了。在許攸到來的時候,曹操已經是糧食耗盡,危在旦夕了。當曹操得知他期盼已久的許攸來投奔,高興得連鞋都沒穿,光著腳來迎接許攸。
在這個時候,無論許攸說的計謀是對還是錯,曹操都毫無選擇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有賭一把。如果賭贏了,就能夠徹底打敗袁紹。如果賭輸了,不過把輸的局面提前出現而已。所以,曹操才會自己親自出馬,去孤注一擲的火燒烏巢。
最終,曹操還是賭贏了。火燒烏巢的成功,決定了官渡之戰的成敗。取得勝利的曹操,終於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在經過多年的征戰後,曹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這一切,都發軔於他大膽果斷的信任許攸,採納他的建議的那一刻。
-
9 # 有雪片片57321
他自己就是處處使詐的人,又常說兵不厭詐,自然對外更加防範,許攸是袁紹的謀士,他怎麼可能推心置腹地全然相信而不怕其中有詐呢?然而聽說許攸到來,一來那是他從前的同窗好友,二來從袁紹軍營不避嫌疑跑過來,那麼不是使詐就是來投奔的,曹操是有些眼力識人的人,對於許攸他是瞭解幾分的,再者即使許攸使詐,以他的頭腦難道不會分辨嗎?總之許攸之來對他來說是個機會,如何不喜?所以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以示舊友之情和自己禮賢下士之德。
而其實對許攸並不能完全相信,許攸是得到了他軍中無糧的確切訊息,原本報給袁紹,可以乘此機會一舉殲滅曹軍,無奈袁紹是多疑寡斷之人,又因為許攸與曹操有私交而不肯輕信,主公不能用,棄而走之不算不義,所以許攸投奔曹操。兩人見面閒言少敘直說軍情大事,許攸問曹操軍中還有多少糧草?曹操奸滑怎麼可能告訴他實情,於是先說糧草足夠一年使用,許攸不信,漸次又說到半年,三月……惹得許攸動了怒氣,說道:怪不得世人都說孟德多疑,果真如此,我誠心來投,你卻如此防我,軍中糧草明明已不足一月了。曹操見他說破實情,又怕又愧,連忙致歉,所以他對許攸也是沒有輕信的。
-
10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所謂的生性多疑,應該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能脫穎而出而且能走的遠的政治人物必備素質之一!別說漢末了,近現代的斯大林,當時列寧時代他的政治局同事,最後都被他打到了;金日成,把他原來的親密戰友、同事中有蘇聯、中國背景的全殺了,這不也是多疑的表現嗎?
說到曹操,曹操原本是袁紹的小弟,而且荀彧、荀攸、郭嘉等都是從袁紹陣營轉投曹操的,對袁紹集團的主要人物包括許攸也很熟悉,包括袁紹集團的勢力構成、各勢力集團的互鬥、主要人物性格都會有細緻分析,所以許攸表明叛投曹操的原因,曹操立刻就能辨別真假!
其次,曹操不知道袁紹軍糧屯在烏巢嗎?他肯定知道!曹操打敗袁紹後,搜出許多曹操陣營寫給袁紹的書信,說明當時的人員往來受限不大,曹操的偵查員自然也能知道烏巢是袁紹的糧草大營,但知道這些,鳥用也沒有!最後,許攸給曹操帶來了什麼?烏巢的兵力分佈、主將的性格才能、通過烏巢外圍哨卡的通行口令等等,這些是隻有袁紹核心成員的許攸才會知道的!曹操為什麼連夜出發突襲烏巢?因為等到第二天,袁紹發現許攸不見了,軍事部署自然會做調整,通行口令也會更改,曹操就根本沒有機會去突襲烏巢!所以,曹操的機會只有當晚才有,而曹操魄力十足,把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抓住了。
回覆列表
說曹操生性多疑有點偏頗,身在三國時代,連起碼的懷疑能力也沒有的人早就草草的退出了歷史,即使劉備和孫權這些梟雄也是如此多疑,何況是曹操呢?
保持正常的警惕性是生存的基本技能,那麼警惕性如此高的曹操為何在許攸投降的時候,那麼相信他呢?不怕有詐?
首先,曹操非常瞭解許攸。
許攸是袁紹的朋友,其實他也是曹操的朋友,只是當年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的實力遠遠強過曹操,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許攸選擇了袁紹而不是曹操。
三國時代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期,跟著強者有肉吃,跟著弱者註定會成為別人的食物,許攸的選擇沒有問題,然而隨著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對峙以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表面上看,曹操相對袁紹要弱,但是身在袁紹大營的許攸卻洞悉雙方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許攸覺察到最終的勝利者不會是袁紹而是曹操,因此在最為緊張的時刻,許攸獻出了焚燒烏巢糧草作為投名狀向曹操投降。
許攸貪而不治。
貪婪成性是許攸的本性,作為從小玩到大的曹操如何不瞭解許攸的性格呢?凡是貪婪的人必然不會做冒著生命危險的事情,何況是本來就養尊處優的許攸?
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假如許攸親冒危險來詐降必然是九死一生,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以他對曹操的理解,必然不會放過他。
因此如果真的詐降,他讓別人來就是了,何必親自冒如此大的險來詐降?因此以曹操對他的瞭解來看,許攸這次來投靠,是真心的而不是詐降。
其次,曹操的處境非常糟糕,只能放手一搏。
如果正面對戰,曹操並不輸袁紹,可是當兩軍壘起營寨打起消耗戰的時候,曹操就失去了戰勝袁紹的機會。這個時候雙方比拼的更多就是後勤,也就是糧草。誰的糧草多,誰就更能取勝,可這恰恰是曹操的弱項。
還在許攸來投奔之前,曹操面對曠世日久對壘已經喪失了信心,因此給遠在許都的荀彧寫信,看是否能夠放棄這場官渡之戰,將戰線收縮到許都乃至鄴城一帶,這個建議遭到荀彧的拒絕。
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在荀彧耐心的勸說下,曹操才放棄收縮戰線的打算,轉而更加堅定的對峙官渡,以等待時機。然而,荀彧的建議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糧草已經日益稀少,一旦斷炊就導致全軍渙散。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操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
當許攸詢問曹操關於存糧的實際情況的時候,曹操最終撒謊說還有一個月的存糧,其實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處於存糧耗盡的邊緣,再持續下去,真的要回師鄴城了。
有了許攸這根稻草,曹操無論如何也要試一試,而且他還要親自帶隊去試一試。曹操背水一戰的行為遭到麾下阻止,根據《三國志》曹操傳記載:
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
即使是荀攸和賈詡也是極力勸阻曹操不要這麼冒險,可是一心尋求決戰的曹操決定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去完成這個極端危險的任務。
五千步騎基本就是曹操的全部精銳,數量多了容易打草驚蛇,少了對付不了駐守烏巢的淳于瓊,因此在曹操親自帶領下,一戰成功,不但擊殺了淳于瓊,還焚燒了烏巢的糧食,一舉扭轉了長期不利的局面,從而贏得了官渡之戰。
反而,如果不放手一搏,那麼就只能是一個結果,繼續缺乏糧草,然後退回鄴城或者許都進行防守,因此曹操選擇了放手一搏,從而擊敗了袁紹。
再次,曹操的軍事素養決定的。
曹操熟讀兵法,明白戰爭的殘酷性,打仗就是一場冒險,哪裡有百分之百的勝利把握呢?孫子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戰爭中經過錘鍊的曹操,能夠審時度勢的掌握機會,並且在關鍵時刻給予敵人雷霆一擊,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
沒有極高的軍事素養的人,沒有能力也無法做出這樣的選擇,曹操卻做到了。
最後,曹操冒險性格決定的。
具備冒險精神的曹操也是相信許攸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假如他真的狐疑多變,懷疑許攸這次來是詐降的,那麼他也就不會相信突然掉下來的餡餅是專門送給他的,也就白白失去了擊敗袁紹的機會。
曹操的冒險精神不只是在這次官渡之戰大放異彩,但也在和呂布對峙的時候曾經摺戟成沙,差點喪命於呂布之手。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呂布佔領濮陽後,利用城內田氏為反間,假裝投降引誘曹操來攻,曹操親自帶隊攻入城內中了呂布的埋伏,被大火燒傷手掌,差點將命丟在濮陽城內。
對於曹操來說,勝利從來就不是順勢而為,而是逆勢強取而得的。在逆勢中,那怕具備一點希望,一點機會,也要全力的去爭取,而這個過程一直都是要冒著失敗的可能,甚至丟掉性命的過程,這就是具備冒險精神的曹操。
由此可見,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是在身處危機時刻,表現出的果斷和英明導致他選擇了相信許攸,這是他基於對當時形勢的判斷,還有對於許攸的瞭解才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