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陪寶寶在家早教

    我們父母需理解,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中的理論:3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由右腦,即主管感性情緒的大腦控制。故孩子情緒很強烈、很敏感,但做事情仍舊缺乏邏輯性。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因其左腦發育尚不成熟,講道理其實是一種無用的行為。此外,大腦還有上下腦之分。下層大腦負責比較原始的情緒,比如憤怒、恐懼等,該情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處於比較完善的狀態。而負責複雜思考的上層大腦需到20多歲才能發育完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面對困難給出的反應是簡單且直接的,而深入複雜地思考需要通過長期地鍛鍊才能形成。此外,大腦還有上下腦之分。下層大腦負責比較原始的情緒,比如憤怒、恐懼等,該情緒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處於比較完善的狀態。而負責複雜思考的上層大腦需到20多歲才能發育完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面對困難給出的反應是簡單且直接的,而深入複雜地思考需要通過長期地鍛鍊才能形成。

  • 2 # 溜達晨溜娃

    經歷過的人飄過,一歲到一歲半時我們家孩子脾氣的巔峰時期,非常的記憶深刻。分享一些自己用過的方法,不一定對每個孩子都有用,個體差異很大,純分享。

    這個階段孩子發脾氣,用講道理這個方法,確實不能算最理想的。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判斷一下,孩子發脾氣得這件事,是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問題就是如何定義這個原則性,每個家長心裡的尺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家長覺得玩泥巴,搞得”髒兮兮”,是沒問題的,有的家長覺得不行,一定要制止。所以,第一步,界定一個自己心中的底線。我本人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所以我覺得孩子一歲多,做的事情只要不是傷害性行為(例如傷害自己,打咬別人,在公眾場合影響到他人)或者是安全性問題,我都覺得沒有問題。那就儘量滿足他吧,最大限度的減少引起他情緒爆發的事件。但是如果是剛才提到得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打斷。緊接著,進行對這個年齡最有效的(2歲以後開始沒有用了)方法,那就是轉移注意力。

    第二,作為媽媽,一定要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足夠了解哪些事情會引起情緒的爆發。一歲多這個階段,我們儘可能的去避免這些情景跟事件的發生。例如,去超市,你知道孩子一定要拿很多水果放在車裡,就不要在他拿的時候,不停的說不可以,不可以,而是,可不可以避免走那條路,讓別人去拿,或者就索性讓他拿,然後最後偷偷的在還回去。或者明明知道孩子出門見到面包店就非要買麵包,可不可以不要走那條路,或者提早準備一些別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走了那條路且又沒準備好吃的,可不可以在孩子沒提要求或者發脾氣之前,主動走進麵包店給他買麵包。情緒是有記憶的,與其編碼記憶了一段不愉快的情緒,幹嘛不把它儲存成一段”今天天氣真好,跟媽媽一起出去玩,媽媽因為愛我,走過麵包店給我買了一個我最愛吃的麵包,我好愛媽媽”這樣的記憶呢,對吧!

    第三,這個我覺得是重中之重。在你打斷了他想做的事情之後,在他的情緒爆發的時候,在你即將崩潰得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用溫柔的話語跟擁抱給孩子一個反饋,讓他知道你們的關係依舊是親密的。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育兒的基礎,永遠讓孩子知道你與他是一個團隊的,你們是在一起的,為日後面對更艱難的育兒難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後就是,你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可能在家或者我們可控的環境裡,這比較容易。但是在一個有社交壓力的環境裡,比如我們家孩子那段時間在地鐵裡,非要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我肯定是不同意的,當然他肯定是要大爆發的,這忙的社交壓力的環境對他跟我在控制自己情緒方面都太不友好了,所以那段時間,我的原則就是,少坐地鐵,少去公共場合,少給自己製造麻煩,哈哈哈哈哈。

    其實總結就是

    1. 界定心中的底線,一歲多,底線可以適當的低一些。

    2. 一歲多轉移注意力還能用,且應該也是最好用的。

    3. 儘量避免不愉快的事件跟可以引發雙方都不愉快的場所。

    4. 不論發生什麼,都要讓孩子知道你們是在一起的,你都是愛他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 3 # 小蝦米歷險

    如果孩子在發脾氣時正好你看到了或者參與了事情的過程,那就很好解決,孩子如果是跟自己較勁發脾氣,那就讓他發,這個發脾氣過程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生活本來就有開心有不開心,孩子自己體會會豐富孩子的情感,事後孩子情緒穩定了,你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說自己感到不舒服,不滿意會發脾氣很正常,媽媽理解你,媽媽有事也會這樣,同時如果你有這件事更好的解決辦法,可以跟孩子分享,那麼下次再做這件事的時候,孩子便會從容很多。

    如果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大人的言語或者行為讓他不舒服,不高興導致的發脾氣,我們大人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想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比如是孩子想玩剪刀✂️,大人不要簡單粗暴地說剪刀危險,不準碰,或者什麼也不說直接那走剪刀,我們可以先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讓他認識剪刀,然後再給他親身體會一下拿剪刀會剪傷肉肉,只是演示一下,讓他感覺到疼,他就知道這東西危險了,孩子自身意識就會避害的,所以不用過分擔心和敏感。

  • 4 # Lulu育兒碎碎念

    我的寶寶馬上兩歲了,說一下我平時的做法吧。

    然後告訴她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很生氣,如果是媽媽,媽媽也生氣,然後和她一起解決,然後再告訴她以後怎麼做。

    看她是因為什麼事情發脾氣,舉個例子,如果是因為想做一件事情做不到,先告訴她媽媽知道你著急生氣(讓她知道著急生氣發脾氣很正常,不是什麼丟人或者不好的事情)。

    那媽媽和你一起嘗試一下吧,我們一起來完成(讓她知道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會陪著她,支援她,她並不孤單)。

    做好了之後鼓勵她,哇真棒啊,和媽媽一起完成了,寶貝自己再試一次,並且告訴她以後遇到事情可以不要哭鬧,找媽媽幫忙(讓她知道經過嘗試之後她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發生什麼事情哭鬧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其他情況也可以是這個思路。

    小孩子不會表達,發脾氣再正常不過了,我覺得不用太擔心孩子發脾氣,只要我們耐心的引導,相信慢慢會改變的。

  • 5 # 遇見海螺姑娘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一歲半的孩子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爆發期,

    如果家長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的表現的話,

    很容易誤認為孩子在鬧彆扭。

    比如:

    一、空間敏感期

    孩子在空間敏感期的主要表現是

    1. 東西從高處扔下,撿起,再扔下.....

    積木堆高,推倒,再堆高,再推倒......

    2. 對狹小空間感興趣,找小洞洞,翻抽屜,鑽到桌子,床下面......

    3. 試著推倒整齊的書本,抽抽紙......

    空間敏感期的意義在於:

    通過對空間的探索,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一個模式。產生自我效能認知。

    ——自信的基礎

    空間敏感期發展不好的話,有可能出現:

    1. 想摸別人一下,卻使勁兒給了別人一巴掌

    2. 想躺下睡覺,卻一腦袋磕在床頭上

    3. 影響邏輯思維能力、因果關係分析能力、永久課題概念的發展

    4. 影響數學能力的發展

    再比如:完美敏感期

    主要表現:

    1. 食品要完整,雖然吃不完,但堅持要要完整的一大張餅。

    2. 廁所要乾淨,髒了,寧願憋著也不上廁所。

    3. 蘋果要光亮和最大,雖然每次都是啃了幾口就吃不下了

    ......

    完美敏感期的意義:

    道德品質不來自於道德自身,而來自於人類最早期建構的審美。

    破壞的後果

    破壞了審美就意味著

    破壞兒童道德的形成過程

    建 議

    請家長多學習、多看書,多瞭解孩子的成長,

    把孩子的要求當作關乎成長、關乎品質形成的一次機會,

    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滿。

  • 6 # 芾媽育兒心經

    寶寶發脾氣,不管是因為學走路跌倒,還是失去了心愛的東西,一旦發洩脾氣來跟大人一樣,整個右腦是被強烈的情緒和身體感覺所充斥的。我們都知道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左腦關注秩序、邏輯的和理性。而右腦不關心細節和秩序,只關心整體場景及一次經歷的感受,負責接收和解讀情感資訊。

    當孩子發脾氣,尤其是十幾個月齡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定是右腦佔據主導地位,沉浸在心身體和情緒的痛苦當中。父母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左腦也運轉起來,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提高孩子左右腦的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幫助ta複述帶來痛苦和恐懼的經歷。負數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右腦處理情緒和親歷式記憶,左腦為情緒的記憶賦予意義。左右腦一起工作才能治癒我們的痛苦經歷。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往往需要先理清事情經過,在他們體驗強烈的情感時,需要有人幫助他們運用右腦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可以說:寶貝兒,媽媽看到你摔倒了,膝蓋也破了(複述事實);你一定很疼吧?讓媽媽來抱抱你,這樣子你感覺好一點了嗎(同理)?等孩子不那麼激動,情緒穩定些,可以繼續發問:你想讓媽媽告訴你為什麼會摔倒嗎?(分析造成孩子摔倒的原因,描述摔倒的過程,幫孩子理清事情的經過,回憶事件中的細節和感受,明白經歷了什麼事情)。一旦我們可以說出恐怖或者痛苦的經歷,我們用語言來表達並且接受這些經歷,他們就不會變得痛苦和恐怖了。幫助孩子說出或者“翻譯”出他們的痛苦和恐懼,就是在幫助他們撫平這些負面情緒。

    一歲半的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ta他會擔心痛苦永不消失,大人複述幫助孩子描述和回憶所經歷的事情,就是在調動和開發孩子的左腦,向他解釋發生了什麼,這樣孩子就能慢慢的明白他為什麼生氣,這種“經歷分享,安撫情緒”的方法對孩子很有效。

  • 7 # 大小A的媽

    我家小寶寶剛好1歲半,而且最近確實愛發脾氣。

    我嘗試著和他講道理,沒有用的,寶寶根本不聽。

    我嘗試著讓他聽我說,孩子根本不聽,堅持己見,不達目的就哭。

    我嘗試著不理寶寶,寶寶就會哭的更傷心。

    總之,能嘗試的和不嘗試的我覺得我都嘗試過了。

    那寶寶發脾氣怎麼辦?

    我的策略是這樣的:

    對於沒有原則問題的事情,能聽寶寶的,就先依著寶寶吧。

    對於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如果寶寶哭,那就用寶寶關心的其它問題,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我覺得寶寶還小,很多東西還似懂非懂,他處於認知和積累的狀態。

    所以,沒有涉及原則問題,依著寶寶,是為讓寶寶體會被愛,遷就他人。

    但是涉及原則問題,就要和寶寶說“不”,也是培養寶寶規則的過程。

    如果為了不讓寶寶發脾氣,一味地遷就寶寶,沒有下線,那以後寶寶的脾氣就會變本加厲。因為大人給寶寶的印象一直都是聽寶寶的。一旦大人不聽,不順著寶寶,孩子就會不適應。他會用哭鬧來試探大人的底線。直到你妥協。

    我不知道我這樣的方法是否會對寶寶成人後留下什麼心理陰影不?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 8 # 寶媽麗麗在修行

    對於一歲多孩子的情緒管理,我有以下觀點:

    我讀過《傾聽孩子》、《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等一系列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書籍,這些育兒專家、兒童心理學家都建議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採取支援性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

    所謂支援性方式就是:鼓勵孩子表達情緒、關注孩子的情緒、積極幫孩子解決問題。

    每本書說的大差不差,總結起來就是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按照這幾步走:

    接受孩子的情緒,不做評判,給孩子一個發洩的地方和時間;等孩子平復後,共情孩子,表示理解,並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景;分析過後,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困境。

    這些不適合3歲以下的孩子,因為描述自己的情緒、理解當前的狀況,3歲以下的孩子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

    所以對於小寶寶,我們就要以預防為主,在孩子沒發脾氣之前,採取一些方法,儘量讓孩子少發脾氣。

    注意自身情緒,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不做過多限制;提升孩子的情緒粒度,做好情緒教育;

    咱們一條條來說。

    注意自身情緒,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這點兒不僅對孩子情緒,對孩子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孩子時刻都在模仿家長,家長如果是一個情緒平和、溫柔平靜的人,孩子也會在映象神經元的作用下(大腦中的細胞,當看到別人的動作或情緒時,映象神經元就會立刻被啟用,重複、學習別人的動作、情緒。——參考於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一書),傾向於學會家長的情緒方式。

    而家庭是和諧溫暖的,孩子就會感受到安全。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周圍的事物。

    若家庭成員之間矛盾不斷,孩子就容易精神緊張,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大腦受到損傷,從而影響孩子健康發展(長期的壓力,會讓大腦分泌皮質醇,積聚起來對大腦造成生理性傷害——參考於簡·布魯克《為人父母》一書)。

    家庭成員之間關係不好,一定要注意協調、修復。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這一點被許多育兒書籍反覆強調,特別是英國頂級心理治療中心塔維斯托克的一系列育兒書籍。

    小孩子對很多事情都好奇。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好奇心爆棚。這是他們的天性。

    所以,他們會這兒跑跑,哪兒跳跳,到處摸索。這無疑增加了家長的照看難度。

    看到孩子如此“淘氣”,有些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忍不住要批評孩子,要孩子“乖一些”。如果孩子不乖,禁不住想去探索,家長就會說孩子叛逆、不聽話。雙方形成對立之勢,孩子難免要“爆發”。

    不如就依了孩子的探索天性,對於他們想玩的東西,不做過多限制。家長只需保障孩子的安全就行了。

    比如我的孩子2歲時,對各種豆子特別感興趣。總到櫥櫃裡亂翻。奶奶總限制、批評。也沒壓制住孩子的好奇心。

    我索性把各種豆子拿出來,倒在一個大盆裡讓她看個夠,摸個夠。最後呢,她還很樂意把各種豆子一粒粒地分類收納起來。這樣幾次後,她玩夠了,再沒對豆子感興趣。反而因為捏豆子鍛鍊了小手。

    我覺得玩啥都是玩,只要沒上升到人格道德高度,給孩子探索一下無可厚非。

    在愛貝睿的《兒童大腦開竅指南》、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這兩本書中,我都讀到了相關的內容:給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間,滿足他們的探索慾望。這樣有助孩子認知的發展。也會少一些親子矛盾。

    我們前面說3歲前孩子的情緒教育主要在預防,那麼提高情緒粒度就是其中一個好用又好操作的方法。

    這是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在自己的《情緒》一書中提出的概念。

    簡單來說提高情緒粒度,就是讓孩子理解各種情緒詞語。

    情緒粒度高的人,感受情緒更有層次感。比如開心,一般人只能說我好開心,我很快樂。而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分辨出輕微的歡樂、內心的狂喜、平凡生活中的驚喜……這其中的差別。

    人的大腦能夠對現狀進行預測,每時每刻都在計算。當人處於某種情景中,大腦會根據情景來計算,人該出現哪種反應、哪種情緒。

    當人掌握的情緒詞語越多,大腦就能根據情形給自己定更準確的情緒,也就更能找到解決方法。

    巴瑞特教授在書中引用了一個牛津大學的實驗:一週中給孩子們上30分鐘的情緒課程,教他們各種描述情緒的詞語,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就有明顯提高。

    所以,咱們平時就給孩子多講情緒詞語,買一些關於情緒表述的繪本,玩一些關於表情表演的遊戲等。這一點兒都不難。

    那孩子爆發後,該怎麼辦呢?對於3歲前的寶寶,我覺得可以從這兩方面引導:

    要說1歲多小寶寶一點兒聽不懂道理也不正確,他們雖然還很稚嫩,但還是懂一些大人話的。

    當小寶寶生氣、惱怒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批評,他們在氣頭上,是聽不進勸的。但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轉移。

    比如孩子吃不到糖果,哭了。這時,家長可以說:看,那邊大樓上怎麼有個花花綠綠的東西?咱們過去看看吧。

    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別處。等娃不哭後,情緒平靜了,再說一些孩子能懂的簡單語言來教導孩子。

    比如講個簡短的故事,舉個類似的例子等。這也對孩子有幫助。

    當孩子發脾氣,咱們大人容易繃不住。很多家長會立馬諷刺挖苦孩子,說什麼“就會哭”之類的話。

    這都不正確,每個人都有表達情緒的權利。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一股負能量,如果硬是憋回去,積蓄久了會傷身。

    作為家長,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情緒,只要不傷著別人、不亂髮脾氣就行了。

    當孩子發洩時,最好給孩子找個適合發洩的場所,抱著孩子或者安靜地等孩子平靜下來。

    小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等孩子平靜了,幫孩子解決問題。比如被人搶了玩具,幫孩子正確地維護權利;正吃的水果掉地上了,幫孩子洗洗,弄乾淨……

    當孩子被接納,並且看到令自己糾結的狀況被修復,他們內心就會感到欣慰。下次再出現負面情緒時,大腦對現狀有積極的預期,就更容易走出來。

    3歲以下孩子的情緒引導,應根據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重點放在預防上;從營造和諧家庭環境、給孩子充足的探索條件、提升情緒粒度這幾個方面幫助孩子管理情緒,能有效將孩子的“暴脾氣”扼殺在搖籃中;若孩子還是“爆發”了,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後教育;也可以接受孩子情緒,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不做過多批評。

    另外我要提醒家長的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奢望短期內見效。孩子的行為也可能反反覆覆,需要你的耐心與堅持。

    最後我想引用一首靈性詩人魯米的詩《客棧》來結尾:

    人就像一所客棧,/每個早晨都有新的客旅光臨。/“歡愉”、“沮喪”、“卑鄙”/這些不速之客,/隨時都有可能會登門。

    即使他們/橫掃過你的客棧,/搬光你的傢俱,/仍然,仍然要善待他們。

    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有可能為你除舊佈新,/ 帶進新的歡樂。

    不管來者是“惡毒”、“羞慚”還是“怨懟”,/你都當站在門口,笑臉相迎,/邀他們入內。

    對任何來客都要心存感念,/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另一世界/派來指引你的嚮導。

    人就像客棧,情緒是一個個客人。無論什麼樣的客人都應笑臉相迎,因為它們終將成就我們。

    轉變心態,大有不同。無論對待孩子的情緒還是咱們自己的情緒,都是如此。

    祝願咱們自己和孩子,經過“喜怒哀樂的洗禮”,終將掌控自己的情緒,實現《奇葩說》中大王口中的“情緒自由”。

  • 9 # 池豆子

    一歲半的孩子發脾氣是該怎麼去教育呢?

    我家娃差不多3歲了,我記得她1歲半的時候根本不會發脾氣,2歲半才開始有點脾氣。

    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是我教育有方哈哈~歲月有輪迴,蒼天饒過誰?

    寶寶發脾氣是一種表達方式,因為他還小,還不懂得用語言溝通,只能通過發脾氣和哭鬧來表達他的意思。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先不要去阻止他,讓他把情緒穩定下來,再來告訴他,你可以發脾氣,但是你不可能通過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我們作為父母,一定清楚的瞭解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正確的引導寶寶。

    我家的現在都懂事了,很多時候發脾氣並不是說得不到滿足,而是她故意的,莫名其妙的。我估計她就是想著,哎~我今天好像還沒有發脾氣,趁現在起床沒看到媽媽,發一個脾氣,讓媽媽緊張一下...嗯,應該就是這樣的。

    因為很多時候,某件事令她不滿,她反而不會發脾氣,跟她講道理,也講得通。偏偏就是你以為她不會發脾氣的時候她就發給你看,不是故意的是什麼呢?

    所以我一般就會順著我理解到的意思,去哄一下她,或者跟她說些她感興趣的話題,分散她生氣的注意力。

    你家寶寶還太小了,可能需要比較多的耐心來引導,希望你能好好堅持。

  • 10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

    寶媽們應該都有感覺寶寶一歲以後,脾氣漸長,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簡直成了一個要隨時爆炸的小氣球。

    有的寶媽被寶寶折騰的要死,將將自己的火爆脾氣磨得乾乾淨淨。也有一些寶媽通過嘗試各種方法疏導孩子,也取得不錯的效果,甚至有寶媽表示都快修煉成仙了。

    1.事情沒有按照他預想的方式或者程式來完成,例如:寶寶出門時,經常都是父母挑好鞋子讓他穿,如果父母不讓穿他挑的鞋子,他就會發脾氣。

    2.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完成,別人幫了不該幫的忙。例如:寶寶吃飯時喜歡把碗端起來大口喝粥,但寶媽擔心燙著他,於是總是提醒讓他用勺子吃飯,這時他便會氣呼呼地拒絕。

    4.寶寶想要爸爸媽媽陪他玩,而爸爸媽媽卻忽視了他。

    5.寶寶的意願被誤解時或者無視時。

    6.被阻止做某事或者玩某個危險的東西時。一歲多的孩子,好奇心超級強,總是喜歡去玩一些危險的事物,像家裡的電器啊、水龍頭啊什麼的,都是他的心愛之物。但寶媽一旦發現都會直接把他抱走或者把手裡的危險物搶走,這時他的脾氣就會爆發得不可收拾。

    首先,從源頭上減少寶寶發脾氣的機會,在小火山爆發之前,就把星星之火澆滅。只要是在安全範圍之內的事,就認著他的性子去做吧。這不是溺愛,不是寵壞,這只是尊重寶寶的自由意志,讓他更加快樂地成長。

    一旦發現寶寶做危險事情時寶媽們一定要制止,但這時制止最容易遭到寶寶的反抗,所以需要講究技巧。例如:不想讓寶寶看電視,不能粗暴地就把電視關掉,而是要用更多好玩的繪本和動人的故事來吸引他。不想讓寶寶玩危險的事物,就找一個更吸引他的事物來替代。

    總之,只要寶媽保持平靜,並且賦以耐心,寶寶發脾氣,這都不是事兒。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女人月子跟著婆婆天天吃素?只因婆婆說看見肉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