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杜拉拉育兒記
-
2 # 眠晚清月
我想孩子應該是想得到家長的關注,才會故意做一些惹大人生氣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大人才會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求關注”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過忽略孩子,從沒在意過孩子的感受及需求,父母總覺的孩子還小,只要給他吃飽穿暖就行,偶爾心血來潮也想陪伴孩子一下,結果是把她放進遊樂場,自己找個地方與手機為伴,甚至說話的時候都不會抬眼看孩子一下,當孩子想讓父母陪自己玩時,多數會得到“去去,自己玩吧,媽媽(爸爸)還有事情做”。換位思考一下,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估計激怒父母了,他覺得在父母心裡自己似乎還沒有手機重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與愛,讓他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只有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寬容,足夠的愛,孩子才會成長為善良,真誠,有愛的人!
-
3 # 果果的果子露
缺少關愛,會讓孩子以成年人看來過激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在孩子看來,激怒或者讓父母開心的結果差不多,至少父母肯花時間在他身上了,甚至錯的行為能讓父母花更多的時間!
-
4 # 落葉穩又輕
大人也是由小孩長大的,我不是心理醫生,我只是粗淺的換位思考一下,是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是想讓家長對自己重視?是被長輩誤解需要溝通?找出源頭,切莫對孩子施行家暴,那是火上澆油,會適得其反的。
-
5 # 山語花花
因為孩子對大人的表現不滿意,但他有沒有能力對抗大人,所以只能力所能及的激怒大人,孩子想要激怒大人,大人們該反思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或者孩子有什麼需求!
-
6 # Kezie
這也是人生的成長吧。適當發洩情緒,可以與自己緩解。可是過激了,還是需要干預。父母不激化,自己先平緩,再回應吧。
實話實說,現在我也在努力調整。希望讓他有快樂的童年。
-
7 # 不懂得人生瑣事
這是孩子通過激怒父母來引起父母的關注,首先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各方面成長,看看孩子有什麼需求,在合理的前提下儘量滿足,然後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真正的需求。
這裡強調的說一下,特別是有二胎的父母一定要關注。
-
8 # 依山傍海看夕陽
這個現象存在,但是話題不要誇大!
大部分小孩子都不是故意,只是潛意識使然。原因就是孩子幼年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精神上的關愛,很多時候潛意識做出來的反抗。比如,父親經常出差,幼年的孩子會把手指頭咬破。三五歲的孩子不吃飯,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精神上的營養,成年後,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會轉化為索取性人格,對社會索取,對伴侶索取,甚至會對幼年的孩子索取……
“巨嬰”性的人就是這樣產生的。
-
9 # 青青心理
孩子用故意激怒父母的方法來獲取關注,一方面他是在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潛意識裡是要試探一下父母究竟有多愛他,能夠包容到自己什麼程度。還有一個因素是她試圖用這樣的方法讓父母放棄對他的要求
-
10 # 心理諮詢師小施
一部分是孩子自身的原因:1、孩子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攻擊衝動沒有及時發洩,這種攻擊衝動是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沒法承受的,只能通過把它置換到父母身上,企圖藉助父母來處理和控制自己的衝動;另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1、父母自身有某些衝動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想要讓孩子替自己承受,於是會無意地激發孩子的憤怒。
回覆列表
孩子如果出現一些有意激怒父母的行為,我們需要先了解這種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通常這類行為背後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三大類。
一、尋求關注的孩子
我家寶貝有一段時間情緒急躁,跟我們說話總是大喊大叫的。最開始我覺得是她是因為沒學會等待,所以容易著急。
後來有一次,我觀察到她喊爸爸的時候,她先是喊了一聲爸爸,但是爸爸在忙自己的事情,讓貝拉等一會兒。她等了一分鐘又喊爸爸,爸爸沒回應,她就開始著急,大嗓門地喊了。
其實孩子在最初尋求關注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但是如果對關注的需求被忽視了,孩子就會喊叫甚至哭鬧。
孩子會覺得繼續好好說沒有用,只有大喊大叫才能讓爸爸媽媽注意到我,那我就大喊大叫吧。
我們忙碌的時候,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孩子的需要不經意間會被忽視掉。所以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我們可以更細心地關注一下孩子的需求,當孩子以正常的方式來表達時,馬上給予孩子正反饋,讓孩子知道不需要情緒化的方式就可以獲得關注。
平時的時候,譬如前段時間疫情期間,孩子看到我們在家肯定很想和我們玩,但我們還要雲辦公,不可能一直陪孩子,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先和孩子玩一會兒,然後再開始一天的工作,孩子獲得了一些關注,情緒上也更能安定下來。
但在某些時候無法滿足孩子時,我們可以有界線、溫和而堅定地迴應孩子。
譬如,可以讓孩子知道,“當媽媽坐在書桌前時,是媽媽工作的時間,這個時候希望你能支援媽媽的工作,一個人玩一會兒,媽媽十分鐘後找你玩兒?媽媽很愛你,你等一下媽媽好嗎?” 孩子可能會不太情願,但是多強調幾次,孩子會同意的。
但是十分鐘後我們一定要履行承諾陪孩子,讓孩子確信,“媽媽只是這會兒不在身邊,媽媽忙完了一定會陪我的。”
二、陷入和父母權力之爭的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能整理家務、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讀繪本、自己刷題、健康飲食、規律作息…… 我們對孩子有很多的期待,我們也朝著這個方向來培養孩子、引導孩子。但這個過程,但凡經歷過,都知道有多麼的不順利。
所以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情緒,也會發脾氣,但是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這些累積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壞情緒”就會成為權力之爭的引子。
我女兒剛三歲時,就會在我要求她做一件事情,但她不想做的時候,怒氣衝衝皺著眉說,“這不是我決定的”、“我沒有這樣決定”,來表達她強烈的不滿。即使這樣,有些必須要做的事情,譬如上幼兒園、打疫苗、看牙醫這些我還是會堅持。
但是堅持的時候,我會說,“打疫苗是為了保護你的健康,這樣就不會得流感;看牙醫是因為有些蛀牙蟲很狡猾,但是醫生有辦法發現它們,這樣就不會蛀牙了。”
即使孩子再不情願,很多事情也是必須要做的,但我們堅持的時候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耐心地解釋,而不是“我說要做就必須要做”,這種命令的口吻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她跟我發脾氣時,我也會表達感受,“你剛才那樣跟我大喊大叫,我很不舒服,也很難過,還有點生氣,但我不想對你發火,我現在不能跟你玩了,我要自己安靜下平復一下情緒。”
我表達我的不舒服,但也示範了出現情緒後應該怎麼做。
如果我們沒有拿出家長的身份、說教的態度,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尊重時,孩子會感受到,也就不會故意和我們敵對。
三、報復父母的孩子
如果父母打罵了孩子、承諾的事情沒做到、兄弟姐妹之間不公平、再或者父母之間的矛盾讓孩子對其中一方憤怒等等,孩子內心經歷了心理創傷,但是父母卻忽視了,孩子的傷痛需要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可能就會表現在行為的叛逆,故意激惹父母來引起關注。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父母需要道歉,跟孩子一起修復關係。
在《請回答1988》中德善家有三個孩子。大姐寶拉,和弟弟餘暉總是能輕易地得到父母的關愛,而排行老二的德善總是會被父母忽視。
寶拉和德善的生日只差三天,每次都是兩個人一起過生日。但這一次德善不願和姐姐一起過生日,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媽媽考慮到家裡並不是很富裕,就忽視了她的想法。
所以姐姐生日這天,只有一個蛋糕,當姐姐許完願,吹滅蠟燭之後,再重新點燃蠟燭,讓德善許願。德善沒有許願,她發了一通脾氣,哭著跑出了家門。
夜晚,父親在小衚衕前等著德善,對德善道歉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試著去理解和體諒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你這樣我很受傷,但我知道,你現在也很難過,爸爸/媽媽很抱歉……” ,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委屈,也理解他。
當孩子感覺被瞭解了的時候,他才會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候孩子會表達一些對父母的不滿,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否定自己或者攻擊自己,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誠懇地跟孩子道歉,當孩子的創傷被看見並被治癒,孩子就沒有報復的心理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