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十一先生
-
2 # 永遠春天
首先,詠春拳與永春拳,出處不外兩說:一為福建南少林寺,二為洪門組織。拳法特點皆具備:高身馬、拑肘、直線攻防、低踢腿及貼身短打。因此,兩者同淵源共血脈,只是當今各分支的稱呼不同罷了。
其次,所提問,可劃分兩個概念:
一、手法與動作姿勢。筆者發覺當今的外省人很難理解,也很難掌握詠春拳內涵,主要原因是不瞭解粵地生活習慣與人生觀念。(1)在外省人網路影片教學中可看到,師傅們總是將北派的理念強套於詠春拳上,(2)總是用普通話的名詞去解釋粵語的名詞,導致偏離原意,學到的詠春拳已變了味。在廣東,“手法”與“動作姿勢”基本是通用的。比如“你的手法不正確”,也可換說“你的動作不正確”。兩者是一個表意。手法(動作)具體是指“吞橋、耕橋手、破牌手、吸拳、標指、冚手、冚肘”等等。
二、“發力想法”的說法比較含糊。嚴格說,“發力”與“想法”當然有別。
發力,是指每一手法的注力點與用何種力量發出。比如冚手注力點有二:初級在掌根,高階在小臂外沿。再如何種力量:有旋轉力、彈撞力、交錯力、引撥力等等。
想法,是指:(|)必須想到對方能攻來的路線及自已有否露出空門,想到自已能攻擊對方的最直接部位,(2)必須想到一個手法能隨機條件反射般作出多少個變化手法。
每一門派武術,皆為武學。必以求道、求學問之心,掌握要領,深得骨髓,方能無愧傳承!
提的問題很有意思,詠春套路里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招式本身,都有對應的名稱,而且動作本身也有勁力訓練方法和要求,以及招式動作之間的變化,詠春拳講究一招多用,招招實用,對動作形態以及勁力,還有相互之間的轉變要求是嚴格的,是高標準的,所以詠春先易後難,易學難精,依葫蘆畫瓢只能水中望月,霧裡看花,隔靴抓癢,必不得法,不可否認,教樣子的師傅很多,這些人急功近利,好虛名不務實,喜歡裝修自己,而教學質量低下可能招生做生意是十足的用心!所以求功夫者要懂得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