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蘇軾

回覆列表
  • 1 # 祁門小謝

    感覺我還沒睡醒,這個題目忽然讓人眼前一亮,我就……

    先看《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異史氏曰:東坡喜人談鬼,其亦有神技乎?風雨乃天象也,何懼之有?不若效東坡徐行,雨後自然晴也。

    雨水打在樹葉上,發出一種奇怪的聲音,這聲音聽到只會叫人感到害怕。

    路上的人一個比一個狼狽,除了一個人。

    這個人在雨裡慢慢地往前走著,他全身上下已經溼透了,可他卻絲毫不在意。

    他拄著竹仗,筆直地往前走去,好像雨水根本就不存在。

    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也沒有人知道他要到哪裡去,他似乎生來就走在這片雨地之中。

    他會不會一直這樣走下去?

    雨將住,風未停。

    料峭的春風吹在他的身上,他瑟縮了一下,是不是感到了冷?

    解決冷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喝酒,但他現在並不想喝酒。

    天邊殘陽如血,他直奔殘陽而去。

    那裡是否有他想要的東西?

    他忽然停了下來,回頭望向來處。

    他只看了一眼,僅僅一眼,就已足夠。

    他又開始向前走去,不論晴雨,他都會走下去。

    一定嗎?

    一定!

    --------------丸----------------

  • 2 # 紅孩唉

    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上闋著眼於雨中,下闋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詞人藉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 3 # 老孔講故事

    翻看手中的蘇軾全集,佳作實在是太多,但是————定風波絕對是心頭好。

    知識分子都喜歡蘇軾,尤其是那些人生路上走的不是很順的人更加熱愛蘇軾。每每想到蘇軾,可能人們心頭會湧起一股暖意,嘴角會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這就是蘇軾,困境中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他在詩、詞、古文、繪畫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詩在宋詩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他的詞改變了整個詞史,開創了豪放之風;他的古文讓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繪畫開創了文人畫的先河。但蘇軾的偉大更在於他的精神,他找到了一條面對儒家困境的解脫之路。

    他之前的知識分子沒找到,所以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徹底對“入世”絕望,歸隱田園;要麼始終對入世耿耿於懷,心力憔悴。前者有陶淵明,真正放下了,而且放下之後不會再想起,如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種地一般,陶淵明真的在田園中獲得了寧靜。後者最典型的就是杜甫,不管受什麼挫折都不會改變對朝廷的忠心,對天下百姓的憂慮,他是知識分子中“最儒家”的一個,那種固執讓人欽佩和感動。還有一種人是在這二者之間徘徊,“入世”的路走不下去,就選擇放下,但到底是意難平,甚至是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在官場和歸隱之間猶豫不決。像李白、孟浩然、柳永都是如此,李白看起來很灑脫,但心中一直放不下儒家入世的一面,表面上不羈,但聽說被徵召入朝,也會“仰天大笑出門去”,但他這樣一個稜角分明的詩人,終究不適合官場,“翰林待招”這類應制文人並非李白所期望。孟浩然表面歸隱山水,但詩中終究有一絲放不下,那時知識分子心中的一份不甘。蘇軾是一個儒學境界不那麼高的人,在他身上儒、釋、道,融而為一,他對儒家的困境不執著,他也不會進入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空”的境界。他以一顆出世的心態做著入世的事業。他一直在尋找著心靈永遠寧靜,也求得了這份寧靜。

    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政治風波中求得精神安定的一首哲理小詩。我們來重溫一下: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前面的小序交代了,蘇軾因為在沙湖買田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狂風驟雨的突至和雨過天晴,面對這場自然的風雨,蘇是對人生的風雨也有了全新的感悟。

    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莫聽”是對疾風驟雨的否定,也是對現實中的逆境的超越。“穿”字寫的很有力度,驟雨突至,迅疾而落,雨點穿梭於林間,打在葉子上濺開一片水花,發出一聲脆響。我們發現下雨天,葉子和雨總是很配,因為雨點落在地上是悄然無聲的,而落在葉子打出聲音,才能讓人感受到畫面。這是狂風驟雨帶著破壞性的氣勢劈頭蓋臉打下來的聲音。但蘇軾卻用一個“莫聽”,否定了這一切,也超越了這一切,表現出了超然的心態。

    “何妨”表現出的是蘇軾的泰然自若,暴風雨襲來又如何呢?當暴風雨襲來,路上的人定是混亂不堪,而蘇軾的反應卻是如此從容,何不在這風雨中吟著詩唱著歌,打著節拍緩步前行呢?你縱然向前狂奔,前面不也是下著雨麼,終究還是會被淋溼?

    當你就做到了對自我的超越,就能從容的看待一切,在逆境中做到處變不驚。因為狂風驟雨不會久長,緊張和狼狽也於事無補。何不唱著歌、吟著詩、散著步,緩步前行呢?

    2.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這應該是他真實的生活狀態。黃州期間他是罪臣,對他而言黃州只是一個更大的監獄,他不許離開黃州半步,而且國家不給發工資,蘇軾後來在城東開“東坡”種地是真的在解決一家的吃飯問題,蓋“雪堂”也是為了解決住房問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但他卻說“輕勝馬”,在這泥濘的雨天,本就難行,他卻說這比騎馬輕快。他所說的“竹杖芒鞋輕勝馬”則是無官一身輕的閒適,“誰怕”更是一句吶喊,怕什麼呢?“無欲則剛,不憂不懼”。蘇軾沒有馬也沒有雨具,吟嘯前行,好似閒庭信步,沒有慾望,不擔心失去,所以無所畏懼,這是何等自信和從容?

    身披蓑衣,任憑一生的風吹雨打,毫不畏懼。前面不是說沒有雨具麼?這裡為什麼又說穿著蓑衣?其實這裡的煙雨已經不再是前面所說的自然的風雨,而是指人生中的風雨,任憑人生中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蘇軾都打算就這樣一身蓑衣,一身蓑衣表明了蘇軾的一無所有,無所依靠,無所奢望,更無所畏懼,從容的面對,瀟灑的前行。

    3.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春風,這是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時有倒春寒襲來,尤其是一場陣雨過去,這寒氣逼人。“吹酒醒”,將身上的醉意吹盡,在酒醒之時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感到了微冷。經歷了驟雨侵襲,全身淋溼,腳上也沾滿了泥,從醉意中醒來,又吹來一陣冷風,看起來似乎很落魄。但就在此時,忽然一抬頭,看到了山頭西斜的Sunny,這溫暖的Sunny穿過雲層,瞬間擁抱了“我”,這感覺是何等的親切、溫暖。“相迎”二字用的很好,似乎是這Sunny主動來擁抱“我”,給我希望和溫暖。這一句也照應了小序中的“已而遂晴”。於是作者在經歷了這場風雨之後,知道雨後必是晴,風雨之後也一定會有彩虹,人生中的逆境之後也終將會迎來順境,所以不必沉溺在現在的不幸和苦難之中,要帶著希望向前看。這是這首詩的精神境界的第一個層面,那就是應該永遠帶著希望向前看,因為黑暗中總會有光明!

    4.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過頭來,再看剛才風吹雨落的地方,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天。“回首”回過頭來,看現實? 現實不總是遂人願。到這裡我們就看到這首詩中所表現的,面對人生風雨的最高境界,是蘇軾這樣的智者才能達到的,那就是看破風雨,站在自我之外,超越自我,迴歸心靈,他們能做到不迷戀晴天,也不畏懼風雨。無論是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干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我不因風雨而躲避,也不因晴天而迷戀。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依舊是我。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的曠達,對於智者而言,對於蘇軾而言,晴雨、順逆、得失的變化已經無法影響他的內心了。在經歷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蘇軾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相信雨後必有晴的境界,他也知道晴後還有雨。他已然看破了晴雨的變化,晴和雨都是外來的,我永遠是我,所以他的眼中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現在,他已經不只是樂觀,而且具有了看破晴雨的超脫和曠達。這才是真正的“內心安詳,從不荒涼。”

    我們可以看到蘇軾一生中,對於任何外在的權利、物質都是沒有執念的,他喜歡他被貶到的每一個地方,烏臺詩案他被貶黃州,他熱愛黃州的生活和那裡的人民,但當他被調到汝州,他又不迷戀黃州,他相信即將要去的汝州也是非常美好的。縱然被貶蠻荒的廣東惠州,他也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願意就在這裡終老,致力於改變嶺南地區賣孩子為奴的陋俗。蘇軾心中的信念是“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便是家,所以蘇軾到哪裡都能活下去,而且還是快樂地活下去。因為他自己的心靈就是自己最好的避風港,東坡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是雨,但他也不是站著淋雨,因為那很傻,他只是從容的向前走,沒下雨前怎麼走,現在還是怎麼走,現在怎麼走,雨過天晴了也還是這麼走,外在的一切都不會改變他,因為他的內心就是他的歸宿,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也是一種自解和超脫,所以千百年來的文人都喜歡他、崇拜他,甚至是模仿他。

    我們還可以在蘇軾其他的很多詩作中看到這樣的境界,比如“也無風雨也無晴”,再比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致敬東坡!

  • 4 # 從頭開始學語文

    三五好友野外踏青,流觴曲水,酒過三巡,興盡而歸。眾人微薰,難免放浪形骸,遂遣僕人先行歸去。

    這沙湖道上,平日裡行人不多,兩旁又是蒼翠的竹林,分外安靜。彷彿獨立於天地之外,我們便漫步徐行、放聲歌唱,彷彿這樣能疏盡心中的苦悶。

    忽然,天空中飄來了雨絲。微風搖曳,細雨沙沙......

    來不及欣賞美景,同行者便加快了腳步。生怕雨勢變大,呼喚我道:“子瞻,走快些,去前面的亭子避避雨!”

    哈哈哈哈,這麼好的風景,怎可錯過:“你們先走吧,我這竹杖芒鞋的,不怕這等小雨。”

    才到涼亭,見躲雨的眾人都已淋溼。涼風吹過,酒氣全無,雨也已停了。

    回首望去,山上霧靄濛濛,山頭夕陽斜掛,傍晚的紅霞也是那麼溫柔,剛才的一切像夢一般的。

    但衣服卻是溼的,鳥鳴卻是美的,一切都是真的。獨這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變化著:無所謂晴,無所謂雨,無所謂風,無所謂雪......

  • 5 # 山坤水智

    經歷過烏臺詩案的生死考驗後,我們的蘇軾先生帶著疲憊和餘驚來到了湖北黃州,沒有了收入,只能自給自足,好說歹說要到了東面的一塊坡地,給自己取名為“東坡”,即我就是這塊土地。從此,一個“蛾眉緊蹙”的蘇軾“死”了,一個豁達的東坡先生活了過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既然榮耀之“晴”和屈辱之“風雨”都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我笑著擁抱又怎麼樣呢?!

    曾經“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6 # davidlee1988

    蘇東坡的詞在整個文學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幾進幾齣,心境也幾多沉浮。特別是他能把這些情緒或者心態訴諸紙筆,而且越來越豁達,在貶謫黃州後的幾首詞尤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種超然,一種灑脫,同時還有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理解

  • 7 # 蘆葦微微風悠悠

    最愛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東坡傳》業己閱讀二十餘遍,從中品鑑東坡人生中的從容豁達。一衰煙雨任平生,不管風雨如何,都坦然面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里2020年Q1歸屬利潤下降88%,為什麼淨利潤下降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