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賢學長

    隋和秦很相似,都是大一統朝代,都是表裡強橫暗湧不斷,都是兩代而亡,然而原因卻並不相同,隋亡的主要原因有幾點,下面詳說:

    隋亡於門閥

    門閥和皇權的鬥爭自東漢以來開始,到兩晉時期尤盛,包括隋唐時期依然是皇族的主要對手。總的來說,隋朝時期門閥勢力是可以影響到皇權的強大。楊堅廢九品楊廣興科舉,也是和門閥正面對抗的標誌,科舉開闢了寒門的仕途通道,想法是對的,但時機不對,一來,那個時候書籍有限都是內部流轉,普通人根本沒有應試能力,所以即便科舉考試,絕大部分官源還是掌握在門閥手中;二來,新的政治人才還沒有成長,此時楊廣依然勢單力薄。所以從表面上看,科舉制度也拔擢了幾個寒門子弟,但他們其實不過是門閥制度的點綴罷了,權力依然壟斷在門閥手裡。

    大隋初建時,雖然門閥勢大,但初建國家的風氣都比較清正,楊廣即位之初,就已經意識到了門閥對國家的危害。那時的楊廣大刀闊斧地革弊納新,但門閥大族們絕不甘心放棄既得的利益,他們把持住朝堂和地方,對於楊廣的種種安邦善政,要麼陽奉陰違,多方掣肘,要麼由重臣們聯手駁回,半強迫楊廣繼續施行對門閥們有利的亂政,很多政令推出後,最後只得尷尬地無疾而終。

    時日一長,銳意改革的楊廣終於發現,原來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改不動,一切都無能為力。世家大族們聯起手來,連皇帝也沒有辦法與之硬抗。楊廣雖然貴為皇帝,但如果真地一意孤行,損害了整個貴族階層的利益,那他某天就會被一支突然而來的流矢射殺,或死於一杯毒酒,然後重臣們會擁立另一個宗室上位,並期待他給大夥帶來更多的實惠。

    隋亡於內亂

    隋末的動亂中,門閥自然是起兵的中堅力量,這裡我們不說隴西門閥,更多說的是家賊,也就是隋朝的各路藩鎮,他們有組織,有良好的後勤,有極強的政治號召力,手下還有各式各樣的人才,是一股完整穩固的政治力量。藩鎮麾下的軍隊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有些還是戍邊的勁卒,戰鬥力甚至比朝廷的野戰軍還強。而且他們熟知朝廷的各種優勢和弱點,選在朝廷最虛弱之時發作,在大隋背上捅下狠狠的一刀。

    在隋末的藩鎮中,以王世充、羅藝、李淵三家為最,最終李淵取隋而代。李氏門閥擁有龐大的人脈和半個河東道地盤,太原留守李淵手握關右十三郡的軍隊,是負責國家北部邊防的重臣,隋煬帝委派他在山西一帶防禦突厥。哪料到李淵居然勾結突厥,奉突厥可汗為君,納貢稱臣,進獻美女,然後與突厥合兵一處,聯手入侵,殺向自己的祖國內部。

    而江都通守王世充統轄的三萬江淮勁卒原本是大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之一,楊廣死後他也擁兵一方,與李唐爭奪天下。

    這裡要重點說說羅藝,羅藝麾下的虎賁鐵騎是當時隋帝國野戰能力最強的部隊,雖然人數僅有五千,但戰鬥力極強。這五千具裝騎是由衛王楊爽親手練出來的精兵。隋唐時最重門第,羅藝出身寒微,楊廣破例一手把他從軍中提拔起來,一直將羅藝視為心腹,在楊爽死後又把這大隋最精銳的五千重甲騎兵交給他,封他為虎賁將軍,更在財力和許可權上給羅藝大開後門,造成了羅藝勢力的迅速壯大。楊廣將這五千虎賁作為自己的王牌部隊,用這支兵馬威懾東塞諸胡,從來不肯輕易調動,就連三次討伐高句麗的關鍵性戰役都沒有捨得讓其隨行。

    隋末楊廣欲調羅藝鎮壓時,羅藝異心已起決意要逐鹿中原,所以擁兵割據一方,不聽號令,以提防高句麗趁虛而入為名,把柳城、燕、遼東這臨近三郡全部收歸囊中。

    一套具裝甲騎需要配備兩到三匹戰馬,還需要有大量的馬伕、獸醫隨軍,所以羅藝的這五千具裝騎耗費極大。羅藝與朝廷反目後,沒有了朝廷援給,為了養活這支鐵騎,把幽州治下颳得民不聊生,賦稅是其它地方的雙倍,不斷有傾家蕩產的百姓逃到它處,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治下的人口即意味著兵源和稅收,各路諸侯之間交手,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削減對方治下的人口數量。羅藝所在的幽州地區比較貧瘠,供養具裝騎難度很大,最終令羅藝陷入了經濟、民心、人口之間的惡性迴圈,這也是他擁有天下至銳的具裝騎卻無法攻取天下,最終只能投入李淵麾下的主要原因。不過羅藝歸唐之後押寶李建成,為了表忠,羅藝專門對李世民倨傲無禮,還多次與李世民發生衝突,二人矛盾很深。玄武門之變後羅藝便在貞觀初年打著為舊主復仇的旗號起兵造反。兵敗之後,羅藝投奔突厥避難,途中被從人斬殺,當然這是後話了

    另一個要說的是楊玄感,隋末造反爭天下的不計其數,但楊玄感此次的叛亂卻是僅次於後來李淵造反的致命一擊。

    楊玄感當時位高權重,因為楊廣猜忌過楊素,隨即叛變,楊素的門生故舊遍佈朝堂,楊玄感在帝國的政治高層擁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這樣一個根深勢大的重量級人物起兵反叛,為其它高門大閥取楊家而代之立下了榜樣。

    最後說的是宇文家,正是他們的反叛給楊廣的生命劃上了句號。《資治通鑑》中宇文智及話「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可以看出,楊廣當時在全國仍然有很強的威望和號召力,大部分官員和軍隊仍然對其效忠,他仍有對大部分各地將領發號施令,並制裁逃亡將士的能力。

    在隋末河南大亂後,楊廣久留揚州而不北歸長安,並非如那些醜化他的宣傳中所述,是自欺欺人地逃避,一心在揚州混吃等死,爽最後幾年。楊廣的想法非常清楚,他此時已經對剿平北方的叛匪失去了把握,北方的局勢太險惡了,突厥、高句麗、李淵、羅藝,還有不計其數的農民軍,個個都對洛陽形成威脅,與其在虎口戰戰兢兢,倒不如干脆駐蹕到比較安全的江都,這樣萬一北方的局面完全失控,還能像憑藉長江天險在江南保聚半壁江山,穩紮穩打,割據江東一隅。可惜一場意料之外的兵變打破了楊廣的如意算盤,宇文化及揚州兵變,大隋沒有亡於外敵和農民軍,卻毀於蕭牆之禍。煌煌大隋,竟然兩世而終,著實令人嘆惋。

    至於之後宇文化及擁立煬帝之侄楊浩即位,鎮守河南的越王楊侗便在王世充等擁立下於洛陽稱帝,招瓦崗叛軍首腦李密為太尉,討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於河南黎陽,於是毒殺楊浩,自立為帝,過了一把皇帝癮,不久後兵敗被殺。這也是後話了。

    隋亡於宗教

    他首先下令修復毀廢的寺院,允許人們出家,又令每戶出錢營造經像,京師及幷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由官家繕寫一切經,分別收藏在寺院及祕閣之內,從而天下風從,民間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多到很多倍(見《隋書.經籍志》)。可以說楊堅一生致力於佛教的傳播,僅僅是開皇十年時期,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辯正論》卷三),在那時和尚算是一個超級吃香的職業了。

    楊廣時期,維繫佛教寺院等支出已經接近於洛陽工程+運河工程的支出了,當然,這只是原因中的一個。

    隋亡於人口

    文景之治(人口1400萬)、光武中興(2100萬)、太康之治(1600萬)、貞觀之治(1300萬)秦末大亂(4000萬)、綠林赤眉之亂(6000萬)、黃巾之亂(5600萬)、隋末大亂(4600萬)

    以隋朝為例,人口的數量已經決定了大隋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大運河和三徵高句麗勞民傷財不過是加速了它的滅亡而已。沒有犯這些錯誤,或許4600萬人口時百姓還能支撐,大隋還能再挺上幾十年,等人口增長到五千六百萬再亡國。王莽時代的大騷亂,被史書解讀為王莽暴政,卻無人提及:漢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經不及漢初百姓的五分之一,沒有人可以在王莽的時代,做得比王莽更好。光武帝上臺時,王莽無法逾越的那座人口高峰在漫長的戰爭中早已消失。光武帝統一全國時,他的人口背景,又重新回到了文景之治前的水平,於是換成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做了君主,都可以做出光武中興的政績。

    貞觀之治也是一樣的道理,唐帝國只剩下不足300萬戶口,總人口已不及隋煬帝年間的四分之一,因為人均土地的增加,讓原本失去土地的百姓重新得到了生活必須的生產資料,人均耕地大幅上升,對勞動力更是產生迫切需求。而且新朝初建,前朝的土地兼併被一掃而空,資源被相對平均分配,也是人均土地增長的重要原因。之後就是和平年底,人口大幅攀升,其實到了李淵統治末期,社會就已經安定了,而在貞觀八年的所謂盛世,也無非就是人口增長,百姓大多能吃上飽飯而已。

    總結煌煌大隋,竟然在正值鼎盛時突然崩塌,兩世而終,更在崩塌過程中造成戰亂不絕,百姓流離失所,人口折損千萬以上,這幕悲劇其實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當時的隋朝建立不過幾十年,之前歷經了南北朝時期的多年戰亂,各民族混雜,而且很多領土都是剛從平滅南陳、北齊所得,所以百姓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節還並不濃重。加上楊堅是篡位得國,他和楊廣所施的一些政策又觸及了很多大貴族的利益,就更讓許多勢力心懷異志,只不過隱忍而不敢發而已,後來的宇文化及謀逆弒君便屬此例。當時表面看似強盛的大隋朝,私底下其實暗流湧動,根基談不上十分穩固。楊堅交到楊廣手中的,本就是一個隱患重重的帝國。

    不過在楊堅和楊廣執政初期的種種善政之下,隋初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的凝聚力和百姓的認同感也大為增強。但開國之初的飛速發展很快就到達了瓶頸期,進步速度開始減慢,而人口的迅速增長又造成了人均耕地不足,而門閥大族們日甚一日地兼併土地,更讓很多人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社會矛盾漸漸尖銳。而權貴門閥們也漸漸失去了剛建國時的樸素與自律,開始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政令,利用捐稅盤剝百姓,導致民間壓力日重,進一步加劇了底層人民的不滿情緒。

    部分觀點參考:《資治通鑑》《五代史略》陶懋炳《江南》酒徒《一本書知曉隋朝》

  • 2 # 皮皮車部落

    那我們先來看看隋朝建立前後的,都在經歷著什麼,也許我們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眾所周知,隋前面的朝代是南北朝時期,而這南北朝時期長達300年,楊堅此時為北周的官員,最後由於種種原因,由楊堅奪得了北周的統治權,並改國號“隋”,隨後又歷經沙場滅了最後一國南陳,中國重歸大一統時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仔細想想有點類似於秦朝,都是完成了大一統以後又匆匆倒下,那我們來分析分析隋朝又是如何倒下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戰爭

    這戰爭包括統一前與統一後的戰爭,統一後就是隋二世楊廣那場三徵高句麗的戰爭,而打仗則勢必消耗國力,必須要有強大後勤供應,須舉一國之力來提供,而這些都要由人民承擔,最後讓人民苦不堪言。都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終也就埋下了禍根。

    2 大興工程

    隋二世做了兩個超級大工程,修運河以及遷都,有的資料裡提到,修運河是為了方便皇帝自己出遊,又或是打通了交通運輸要道,這都不重要,反正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修運河、遷都都得要出錢、出人力,人力物力的消耗最終還不是落到人民的身上,並且這種工程一但被定義為皇帝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後,最易滋生不滿情緒,最終情緒失控!

    3 官吏選拔制度

    科舉制度以前的官吏選拔被隋朝貴族所壟斷,為了擺脫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科舉制度,打破壟斷。改革,觸犯到了貴族利益,為了保住利益得想辦法,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是的,解決掉隋二世就完事了!

    4 人民起義的爆發

    總之人民起義都是前因後果,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嘛,要是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誰又願顛沛流離?而隋二世貌似被業績衝昏了頭腦,有比肩秦皇之志,好大喜功說的一點都不為過。當然了,就算不壓迫,總有刁民想害朕的,隋二世保護不好自己,於是隋朝完蛋!

    以史為鑑,基本每個朝代的倒下都是在人民被壓迫,最後起義的旗幟之下,這隋朝最終則擺脫不了這命運。只是起義爆發的時間如此之快,也就加速了倒下的速度,滅亡的如此快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雞翅有毒

    楊廣是如何毀了大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電視劇劇照

    縱觀古代帝王,最能折騰,最愛折騰,最瞎折騰,我們的隋煬帝楊廣,當之無愧的上榜。

    據《資治通鑑》載,在仁壽四年楊堅病故,楊廣登基。本來他老子給他留下的是大好河山,可是楊廣突然犯了“大頭症”,因為他太想有些作為了。

    第一件 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遷都洛陽。

    東都洛陽

    當時,楊廣派大臣,每個月呼叫兩百萬人進行建造洛陽。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力物力可是很少的,每個月呼叫這麼多,這規模得有多大,在古代能跟他比肩的只有秦始皇他老人家了。

    這還不算,他還要求必須在十個月內完成,當時的建築技術可沒有現代發達。現在蓋個小區還得一年多的時間,有的甚至更長。可當時是要建造一個城市啊,我們來看看其規模;

    洛陽城周長五十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

    我的乖乖,這是多麼巨集偉的規模,如此勞民傷財,能不民生怨道嗎?

    第二件 開鑿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以都城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南抵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全長2700公里。

    開通通濟渠,楊廣徵調河南、淮北民工100多萬。

    開通邗溝,徵調淮南民工10多萬。

    開通永濟渠,徵調河北民工100多萬。

    開通江南河,徵調江南民工幾十萬。

    我說我們的楊廣皇帝,剛剛建完洛陽,你就折騰老百姓開鑿大運河,你真是不拿人當人,當機器人啊!

    第三件 三次討伐高麗

    楊廣為了體現他的文治武功頻繁發動對外戰爭,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要求高麗皇帝向他覲見,結果人家不答應,這下可把楊廣氣壞了,於是乎就派兵討伐

    第一次楊廣就派110多萬的步軍和水軍進行攻打,為了趕製戰船,無數工匠們在水中晝夜工作,腰下面都生蟲子,有百分之40左右的人死去。還有運送物質的民工,也是死傷無數。

    結果,水軍輕敵幾萬大軍被打剩幾千,陸軍也是死了30多萬,最後兵敗而草草收場。

    可是楊廣不服氣,過了幾年兩次出兵親征,都因為農民起義都以失敗告終。每次出征都搞得無辜的百姓死傷無數,你說不起義你楊廣,起義誰啊。

    第四件 西尋張掖

    楊廣為了彰顯國威,每年都會西尋,每次的場面都是極度奢華,花費不少金銀財寶,在我看這簡直就是鋪張浪費華而不實,有種中看不中用的架勢,用現代的話,你這就是在舉辦“萬國博覽會”

    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你不管,只顧自己逍遙快樂。哪怕你掖著藏著點,不讓老百姓看到也行,你還大張旗鼓,老百姓能不怨恨你嗎?

    第五件 修築長城

    秦始皇建造長城時期就導致百姓苦不堪言楊廣不僅不吸取教訓,他也開始跟風,派了100多萬的勞動力去修築長城,結果死了一半的勞工,真是可悲可嘆!

    以上就是楊廣做的一些事情,他的步伐太快了,短短在位十幾年就想幹出這麼多事,沒會走,就想學會跑。其實他的夢想是好的,但是你要根據民生來實現,不能因為自己的好大喜功,就不管百姓的死活了。

    當然了,他也有一些好的作為,比如開創科舉,還有就是到現在我們都在用的大運河,對我們後世來說都有享不盡的好處。

    就連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都這樣評價他:

    李世民:“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隋煬帝纂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疆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至破滅。”

    意思就是,如果楊廣能夠不對外戰爭,安安穩穩地建立基業,不對不起百姓,不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國家是不會滅亡的。

  • 4 # 沉睡的天堂

    中中國人好面子,皇帝尤甚,他們最喜歡的一個詞叫“萬國來朝”。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隋朝,據《隋書·音樂志》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

    為了營造“萬國來朝”的大好局面,隋煬帝楊廣跟我說,他甘願付出任何巨大的代價。大業六年(610年),為了招待來朝的西域各國使者,楊廣命人在洛陽搞了一個月的環球嘉年華。

    這個嘉年華由一百個舞臺組成,每個舞臺有180個演員參加表演,來嘉年華玩的西域使者不用掏一分錢,吃喝玩樂都是免費的,所以他們經常一玩就是一個通宵,那冤枉錢花老鼻子了。

    後來,楊廣又批准了西域各國商人要求到洛陽進行貿易的請求。在接待西域使者和商人之前,市場上的所有的店鋪全部重新裝修,招牌必須整齊一致,從業人員也必須穿金戴銀,打扮的非常華麗。

    為了進一步搞好洛陽的市容市貌,楊廣還命人用絲綢把路旁的樹木纏裹起來,就連路邊的賣菜的攤子也必須鋪上龍鬚席,總之就是必須擺闊氣,老楊家不差錢,能用錢解決的都不叫事。

    比如說,免費餐飲的範圍也擴大了,從使者普及到了所有的外中國人,這些人進飯店吃飯不花一分錢。並且,店主還要吹牛皮說:“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吃飯喝酒從來就不收錢的。”

    這一下子真把那些西域人鎮住了,他們都非常驚訝,中中國人實在是太厲害了,人文氣息太濃厚了,不然,路邊怎麼有那麼多搞行為藝術的要飯花子。

    讓楊廣不爽的是,雖然自己花大價錢把西域各國喂熟了,但是,身邊偏偏有一個高句麗不給面子,不僅不服從楊廣的領導,還佔領了東北大片領土,大有和隋朝爭奪東北亞霸主的意思。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於是,當楊廣在突厥遇到高句麗侍者時,就對他說,你回國以後告訴高麗王,趕緊過來朝拜,不要再遲疑了。他的待遇跟突厥可汗一樣。如果不來朝,我就要帶著突厥可汗去高句麗打獵了。

    但高句麗就是不給楊廣這個面子,隋煬帝當時就火了,不打服你高句麗,我的楊字倒著寫。於是,三徵高句麗開始了。

    第一次是公元612年,出動隋軍113多萬,但是高句麗知道楊廣愛面子,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結果,隋軍打了七個月,沒打下來。隋煬帝大怒,親臨遼東,責怒眾將,但依然久攻不下。

    後來,因為國內水災,後勤保障出了問題,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府兵沒飯吃就沒力氣打仗,隋軍因此陷入重圍,各路將帥見勢不妙,紛紛突圍逃回,據說在路上光戰馬就跑死了死亡二千餘匹。

    第一次徵高句麗失敗後,隋朝元氣大傷,按道理應該養精蓄銳幾年再說。但是,隋煬帝咽不下這口氣啊,太丟面了。於是,僅僅過去三個月,隋煬帝決定再伐高麗。

    這次隋煬帝親赴遼東,遣大將軍宇文述、楊義辰攻打平壤。結果打了才一個月,禮部尚書楊玄感在國內造反了。一聽說老窩被人抄了,隋煬帝趕緊班師,高麗軍隊趁機抄劫隋軍,得了不少好處。

    搞定楊玄感之後,隋煬帝又將討伐高麗擺上了日程。公元614年,隋煬帝三徵高麗,這次從三月打到七月,一樣是無功而返,但是在面子上好看了一點。

    據《隋書》記載,大業十年(614年)七月,高麗遣使請降,楊廣很高興。八月,隋朝軍隊班師。但是,楊廣高興了沒多久,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就越鬧越凶,大隋遂亡。

  • 5 # 遙寄杯中酒

    首先說明,隋煬帝的“萬國來朝”,很大程度是“花錢買來的虛榮”。隋文帝交給隋煬帝的江山,底子還算不錯,敗落得那麼快,有多重原因,隋煬帝個人問題最為嚴重。

    由於萬國來朝只是隋煬帝執政生涯的一部分,接下來就從他繼位之後說起。

    一、隋煬帝其人

    1.好大喜功,剛愎自用

    好大喜功很好證明,從年號“大業”就可以看出端倪,之後的建東都、開運河、服西域、修長城、徵高麗,都可以充分證明。做大業,不能急功近利,後來他就倒在這上面了。

    好大喜功的人,往往比較自負,心胸比較狹窄,不能容賢,不能接受批評意見。隋煬帝自言“性不喜人諫”

    身為帝王,自負才學,竟然嫉恨臣下的文才,比如“空梁落燕泥”的薛道衡,比如“庭草無人隨意綠”的王胄,最終以文獲罪。其心胸氣量可見一斑。

    2.驕奢淫逸,作風敗壞

    最顯著的就是好巡幸,巡江都、巡西土、巡塞北,巡幸的排場很大,羽儀常滿二十里,令周邊五百里獻食。然後到處建離宮,海選美女住離宮,樂戶作歌舞昇平,美食佳餚常腐爛。這些都會造成驚人的耗費、浪費。

    另外就是廣受關注的女色問題,諸多野史描述的多有不堪,雖不能當真,但淫逸應該屬實。

    在宮,多令楊氏美女進侍(淫亂),不限門禁,諸多功勳子弟也能方便出入,以致於后妃、公主多有醜聞,隋煬帝也不怪罪!

    作風就是戰鬥力!家風、國風、工作作風就是王朝政治的風向標。隋煬帝有這樣敗壞的作風,日子一久,不出問題才怪。

    3、人情寡淡,猜忌多疑

    伴君如伴虎,隋煬帝對待臣民多是寡恩。

    帝頗惜名分,群臣當進職者,多令兼假而已,雖有闕員,留而不補。

    對隋煬帝有大功的楊素,在病重時,隋煬帝問“還沒死?”,嚇得楊素不敢吃藥而死。

    隋煬帝沒有體貌大臣的習慣,跟隋文帝殿上殺名將史萬歲差不多,都是刻薄無情。

    這讓大臣沒有多少安全感和體面感,自然讓大臣沒有多少忠誠感。

    對待宗室諸王,滿是猜忌,甚至殺死。後來隋朝天下分崩,都沒多少宗室幫忙扶持。

    對待兒子楊暕,也是猜忌不親,父子隔閡很深,以致於楊暕臨死前,以為是父皇要殺自己。

    這種操作,在他形勢不好的時候,很容易眾叛親離。更何況那些,遇強則服、遇弱則欺的門閥世家?

    二、隋煬帝的躊躇滿志

    分析隋煬帝的那些“豐功偉績”,其實有諸多存疑的點。

    1、大建工程,濫用民力財力

    大業初年,還沒怎麼施恩布澤,就上馬了洛陽大工程,役丁兩百萬人;然後又開運河,巡幸江都,造龍舟水殿,工期很急,民工長期泡在水裡,腰以下多爛。民夫死亡率差不多一半以上!

    二年,修築洛口倉。巡幸河北塞外,到處開御道,建離宮。

    四年,開永濟渠,丁男不足,始役婦人。民力濫用,乃至於斯!

    又築長城,勞役丁男二十餘萬,自榆谷而東。

    這都是大業前期比較大的工程,其他園林工程數不勝數,隋煬帝無日不治宮室。

    大業年間的工程量大,工程專案也多,工期又緊。這民力和財力損耗,吃不消!

    2、萬國來朝,虛耗民財

    在所謂“萬國來朝”的盛世大戲中,啟民可汗是隋煬帝的最佳配角。隋煬帝靠的不是軍事征服,而是大量的財物誇示和形象工程。就像土豪一樣,用財富、衣冠文物驚訝草民。經常將啟民可汗驚的一愣一愣的,就像沒見過世面。隋煬帝自鳴得意,每次出演,都大加賞賜啟民可汗,有一次,直接賞賜帛兩千萬段。

    西域諸胡來朝,同樣是因為有利可圖。當初隋唐名臣裴矩獻《西域圖記》,

    盛言“胡中多珠寶,吐谷渾易可吞併”。於是隋煬帝慨然慕秦皇漢武,往通西域,經略四夷。

    詔令裴矩引諸服入朝,沿途好吃好喝好招待。所費巨大。在洛陽,有胡曰“樹上掛絲綢,而街上有衣不蔽體的人,怎麼不讓他們穿上衣服?”

    胡人一語,可以揭露隋煬帝的“萬國來朝”到底是個什麼成色。對胡人要比本國百姓好,

    這能配稱“天朝上國”?

    回師途中,在大斗拔谷,遇到大風雪,士卒凍死者大半,后妃公主或狼狽相失。而結果呢,付出這麼大代價打下的吐谷渾土地,很快就在隋末亂世中失去。

    這樣的開疆拓土,沒有多大意義。不過是追求個人功業的表演,於國於民並無多大益處!

    3、所謂科舉

    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科舉,隋朝之世,只是個雛形,其功效遠沒有後世那麼大。在當時,只是門第選官制的陪襯,隋文帝這種廢天下學校的事都能做出來,科舉在隋朝的意義,更多是象徵意義。後世指科舉造成世族反對而亡國,不準確。

    隋朝篡位建立之初,關隴集團的勢力很是根深蒂固。隋楊父子不能根除,在隋煬帝失勢後,世家官員起義,最終由李唐奪取了勝利,完成改朝換代。

    三、隋煬帝的萬念俱灰

    1.三徵高麗,天下分崩

    大業六年冬,楊廣在啟民可汗的大帳,見到了高麗使臣,警告高麗來朝。高麗藩禮有闕,楊廣怒而興師,發動百萬大軍徵高麗,是為第一次徵高麗。

    在當時,徵高麗是一場勞師遠征的軍事行動,也暴露出了楊廣的軍事統帥能力真的一般。

    如果先在幽州囤積糧草軍械,著得力大將演練精兵十萬,一朝突襲,高麗就算不能打下,也不至於慘敗,這樣耗費不了多少國力。但是,隋煬帝操之過急,又浪漫主義大發,竟然徵調大量民夫,天下騷動。結果還敗了!

    以致於牛車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園多荒。

    第二次徵高麗,楊玄感在後反叛,逼得隋煬帝回師救火。

    第三次徵高麗,高麗王也撐不住,就給了楊廣點面子,投降。

    從結果來看,隋煬帝博得一個虛名,卻將百姓推到死亡邊緣,帝國處在崩潰邊緣。

    “無向遼東浪死歌”後,天下民變,盜賊蜂起。隋煬帝親手拉開了隋末亂世的帷幕。

    2.大好頭顱,誰當斫之

    三徵高麗後,隋煬帝仍然不肯接受帝國糜爛的現實,依舊不聽忠直之言。

    大業十二年,北巡塞外,被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圍在雁門,最後是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帶兵解了圍。從始畢可汗圍隋煬帝於雁門,可以看出隋煬帝對突厥的實際影響力,就像公子哥,有錢有兄弟,失勢沒朋友。

    楊玄感之亂後,龍舟水殿皆為所焚,可隋煬帝到了這時候,還要建龍舟,不恤民,不治國。

    老臣蘇威勸諫,隋煬帝依舊文過飾非,不能接受諫言。

    最後,大業十四年三月,因江都兵變而死,留下荒唐故事!

    3.官員起義,改朝換代

    隋朝不止是農民起義,而且是大面積的官員起義,足見隋朝政治的糜爛和失民心。王世充和李淵的造反,就是典型。

    天下並起而亡隋,跟天下並起而亡秦,很相似。

    結語:從躊躇滿志到萬念俱灰,隋煬帝不善處勝,亦不善處敗。沒有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從隋文帝手中接過的江山,雖然有著重重隱患,但也稱得上家底不錯了!以楊廣自身的能力,如果能循序漸進,虛心納諫,體恤臣民,指不定就真的做成了大業!

    但好大喜功,濫用民力財力,以致於海內虛耗,天下盜賊蜂起,最終二世而亡。那所謂的萬國來朝,也不過是一時虛榮。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可惜!

  • 6 # 山下河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裡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首詩基本能客觀反映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與過。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隋煬帝自伴隨亡隋的敗跡黯然辭世起,便有蓋棺定論,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千餘年來,鐵案如山。本人無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評論歷史人物,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要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我所以認定隋煬帝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後湮沒在農民戰爭的血與火中的,卻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是中國士大夫傳統思維模式偏狹、脆弱一面的反映。

      雖然我們不能指望從瓦崗寨上下來,又是抱著“以隋為鑑”宗旨撰史的魏徵,能給我們留下一部公允地評述隋煬帝的《隋書》;我們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為小生產觀念文化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及其史學家,能比較客觀地認識隋煬帝;即使這即使年,他還是更多地被作為一個批判物件而不是研究物件。所以,我們倘若不下一番從頭做起的功夫,把隋煬帝的全部材料,顛來倒去,反覆玩味,怕是無法撥開迷霧,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我們不能設想,如果隋煬帝早死幾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幾年的話,他們的歷史評價是否要掉一個個兒,但我們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煬帝,還他一個公道。

  • 7 # 舊史新說1314

    楊廣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中國秦朝以外,還有一個短命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也同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王朝就是隋朝,從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被李淵建立的唐朝所取代,總共享國三十八年,不過,儘管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它的貢獻卻並不少。

    首先,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實現了久違的統一,另外,首創的三省六部制度,極大的鞏固了中央集圌權,除此以外,還開通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 讓南北交通變得更為便利,振興了國內經濟。

    然而,誰能想到,本應有望延續很長時間的隋朝,僅僅過了三十八年,就被李淵建立的唐朝給取代了,實在令人不勝唏噓,若問其中的原因,很多人都把它歸結到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的身上。

    其實,除了本文開頭說的貢獻以外,隋朝還有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科舉制度,這使得國家選材的範圍變得更加廣泛,不過,雖然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楊堅首創的,但是此時科舉考試及第的人是不能入朝為官的。

    直到隋煬帝楊廣建立了進士科以後,科舉制度才真正起到了作用,因為它給了底層普通民眾一個晉升的渠道,堪稱是一件利國惠民的好事,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科舉制度是一件如此大的好事,不是應該讓隋朝更強大才對嗎,又怎麼會和隋朝的滅亡聯絡到一起了呢?

    知道,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採用著不同的選官制度,比如先秦採用的是世官制,兩漢採用的是察舉制,而自魏晉到隋朝建立之前,一直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是當初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最終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制定的制度。

    雖然九品中正制曾經算是一種先進的選官制度,但是到了西晉時期,由於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他們真正的才能,無法起到選擇人才的作用,以至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的門閥制度,如此一來,九品中正制變成了士族操縱政圌權的工具。

    而科舉制度的創立,直接影響到了士族門閥對朝政的掌控力,只要從他們同意楊堅當皇帝就能當便能看出來,這些士族門閥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因此,科舉制度雖然是利國惠民的好事,但是肯定會遭到士族門閥的強力抵制。

    說句難聽的話,第一次北伐,楊廣就是拿自己的威信在賭,贏了,可以挾滅國之威同士族門閥鬥,輸了則盡失人心,就如同所有的賭徒一樣,第一次輸了之後,他不甘心,想要贏回本錢,於是不管百姓能不能承受這種重壓,又瘋狂的對高句麗發動了第二次、第三次征伐。

  • 8 # 素履踏寒霜

    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秦朝和隋朝同樣都是二世而亡,秦朝是因為秦國的法律森嚴等原因,而隋朝的滅亡則是因為出了一位隋煬帝這樣的“敗家子”,將父親打下的一大片的基業徹底的敗光,自己更是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在後世人們的眼中,隋煬帝性情暴虐,貪圖享樂,好像所有一系列的貶義詞都能夠在隋煬帝的身上用到,然而隋煬帝真的就是我們所認為的昏君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隋朝的滅亡,究其原因是因為隋煬帝過度的徵用民夫導致民生哀怨,最後更是因為三徵高句麗失敗而導致了全國各地的起義,因此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可以說,隋煬帝的三徵高句麗失敗成為了國家滅亡的導火索,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三徵高句麗失敗真的是因為高句麗比較難打嗎?其實不然,三徵高句麗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隋煬帝拿國運的一場驚天豪賭。

    作為天朝上國,高句麗在隋朝的眼中只是邊境小國,儘管隋朝才剛剛建立,但是自身的強大勢力卻是毋庸置疑的,萬國來朝對於隋朝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要知道,哪怕是之後的唐朝,也是經過了幾代皇帝的發展,才達到了這種地步。所以,隋朝的強大可見一斑。

    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 八里,列為戲場。《隋書》

    建立隋朝之後,這些門閥勢力仍然如同毒瘤一般附在隋朝的身上,這些門閥勢力仍然掌握著國家的大部分權力。於是隋煬帝就想要通過東征來消耗這些門閥勢力的力量。這是隋煬帝的一場驚天豪賭,贏了門閥勢力損失殆盡,自己就能夠徹底的執掌權利,失敗了就身死國滅。

    當時隋朝的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這些門閥勢力的手中,於是隋煬帝所謂的東征根本就不是為了征討高句麗,反而是為了損耗這些權貴們執掌的軍隊數量。隋煬帝的想法實現了,三次東征的失敗至少損耗了上百萬的軍隊數量,隋煬帝的計劃成功了,但是意外也發生了。

  • 9 # 老樹新芽發春枝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強大王朝。隋煬帝初期國力還是很強大的,但隋煬帝太過於急功近利,過份的使用民力大修首都運河,實行科舉又得罪了門閥貴族,所以隋雖然強大,但二世而終,這和秦朝很相似。

    一,濫用民力。

    隋煬帝繼位後派楊素徵兩百萬民工修建洛陽城,遷都洛陽後又修大運河,長期徵收大量民工,讓百姓疲憊不堪,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已經難於承受。

    二,發展科舉制,得罪了門閥貴族。

    楊堅本身就是門閥貴族出身,通過宮廷政變的方式上臺,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轉換,門閥貴族沒有受到影響。楊堅深知門閥的勢力強大對統治的威脅。就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改為科舉制,試圖讓寒門人才當官來平衡門閥,但權力還是掌握在門閥手中。楊廣繼位後進一步完善科舉制,設立進士制,大大消弱了門閥勢力在朝廷的影響,朝廷和門閥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楊家的帝位來的容易,誰都想當皇帝。

    三,楊廣好大喜功,長年發動戰爭導致百姓負擔加重。

    楊廣三次征討高句麗都大敗而回,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巨大的虧空又通過稅賦轉移到老百姓身起上,百姓活不下去紛紛起義。

  • 10 # 潁川論史

    有人說隋煬帝殘忍無道,壞事幹盡才導致隋朝的覆滅。其實在我看來隋煬帝是個雄才大略,想幹事的皇帝。

    只是隋煬帝做事,操之過急,只想著把事情做成,卻沒考慮老百姓是不是能夠承受。建運河就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又三徵高句麗,勞民傷財。巡幸江都,建船隻又調民夫百萬,可以說老百姓是疲憊不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5號汽油5.18元,98號汽油5.39元,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