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沐鑫
-
2 # 有大招
黃河水患是封建時代下最讓統治者頭疼的東西之一,可能僅次於造反和戰爭。黃河水氾濫到一定程度會造成改道,而改道往往把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搞得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農民起義在這時候往往蜂擁迭起,吃不飽飯,誰還會聽你政府管,給你繳稅。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極度重視水利,中國應該是最早成立專門治水機構的國家,管水利的官員一般都有統御權,全權協調水系內的事務,而且是個肥缺,在古代搞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都是大投資,就像現在的房地產部門……
歷史上治水的方法,受當時技術水平所限,只有兩種方法:堵和梳。大禹治水時傳下來的,小河宜堵,大和宜疏。堵一般是加高河堤,不讓水灌進農田等生活作業區;疏,是挖河道支流,把水量分流,減少危害。反正都是一個目的,儘快的讓水遠離農田和生活區。
以往治理黃河,大部分官員因循守舊,選擇繼續加寬河道,加高堤壩,結果導致河沙越來越多,河堤越來越高,水患雖然一時化解了,但是風險卻越來越大,一旦崩潰,危害程度更大……
潘季馴為什麼能在史上這麼多黃河治水官員中脫穎而出?因為他發現了黃河治水的根本癥結:治沙。他多地調研發現解決泥沙沉積問題,才是黃河治理的治本之道。一直以來,河堤越來越高,不是因為水量大,而是沉積的多,而對農田傷害大的也是泥沙。所以,要儘量想辦法不要讓沙子堆積。怎麼辦?加大水流壓力,提高水速。放在現在這是初中生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當時,那是要調研分析的。
潘季馴之前好像有人也提出過這種想法,只是沒有實行。
所以,潘季馴被人稱頌,不只是因為他治理有功,更在於他忠於職守,在用心做黃河治理工作,態度精神值得後人敬仰。
理,不是隻有一個。擴寬河道,水流速度降低,泥沙容易沉積。所以潘季馴採用的束水攻沙的方法,衝深黃河主泓,爭取泥沙少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