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百年王者興

    首先,非常讚賞一些家長倡導孩子要多讀書,讀好書,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書籍。因為閱讀書籍是增長孩子知識、閱歷以及拓展視野,提升智慧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可以說,閱讀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但是,是不是意味著很多書越早讀越好呢?我想並非如此。

    傳統的華人主張要按照孩子的不同時期的生命狀態來安排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四養教育”——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在孩子3歲以裡,天性活潑,毫無判別,應該養護孩子的天性;到了3歲-8歲的童蒙階段,孩子漸漸懂事,有了初步的是非判別,應該教他一些待人接物的規矩和生活常識,養護他的正氣;到了8歲-14歲左右是孩子的少年期,是能量快速增長,達到旺盛階段的時候,且少年期已經初步接觸社會,對於家國有了一定的瞭解,應該著眼於立志,確立一生的志向;當志向確立,到了16歲之後便是古代的成年,成年人已經踏足社會,學著為人處世,有了一定的社會角色,要有一定的社會擔當,所以應該涵養道德。這就是古人的智慧,面對教育,我們要依循著孩子生命發展的規律去開展,萬不可盲目。

    回到問題本身,《資本論》很顯然不太適合少兒去研讀,因為他更適合有著濃厚的社會常識和社會閱歷的成年人去研究。如果少兒非要涉及的話也只能作為拓展去對待,不求理解或者掌握。否則的話,容易使得孩子思維發生問題。影響他的三觀確立。而最適合少兒去閱讀的應該是童話故事、歷史故事、文學詩詞等型別的書籍。有助於他知識的積累,天性的保養。

    再,《資本論》這本書本身是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少兒版《資本論》是否又能給與少兒一個正確的、不偏向的三觀?

    所以,個人不太建議讀少兒版《資本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腦海馬組織硬化會引起癲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