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尹雪剛
-
2 # 演算法型增長策略
今天我還看了一份《2018資料人才白皮書》。這報告給我的感覺,說實話和當下的大資料環境一樣,自說自話成分太高。就像題主所提的“企業上雲”的概念一樣。我認為中國的企業太不善於學習了,被動接受新事物,導致被很多新鮮的技術、概念、詞彙迷了眼,四處摸爬滾打亂花錢,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就拿我看的這份報告來說。文章裡甚至要求資料人才掌握神經網路演算法,我看著都想笑。本來從業者就數量少,需求大,居然還要求掌握這麼前沿的技術,到底怎麼想的?按照當下中國企業的資料化現狀,我打賭這樣的人才就算進去了,都不知道該做什麼。
“正確的時間,由正確的人記錄錯誤的資料”,是現在99%的企業正在做的事情。他們缺少資料的頂層設計,以及結構最佳化,然而專門做這件事成本又太高。這是所有資料企業都沒想明白的一件事,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才真正能開啟資料和企業之間的市場。
而對於當下的企業而言,上雲是沒有問題的,搞大資料、人工智慧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做好準備了嗎?就我所知的一些案例來看,太多企業掛花了幾百幾千萬去做一套大資料系統,雲端應用,結果最後都被束之高閣,越用越不順手,重走了當年ERP的覆轍。
所以最後我要說一句,只有技術是沒有用的。你要懂需求和場景才行,而這件事不能由技術團隊來完成,那要求太高了。必須是一個既懂企業需求和場景提煉,又尊重技術力量的團隊才能完成。而這個團隊,則不必真的太懂技術。一旦理解了這一點,企業就已經正八經的站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起跑線上了。
這個表達的不理想, 個人感覺首先要有良好的質量,透過各個網際網路平臺都可以再營銷。現在抖音的推送的廣告,不是很好的例證嗎?包括利用快手的營銷。做一些有意思,有意義的短篇,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同時也促進了商品的銷售。個人看法,也許商品的種類不同,也不適合以上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