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走近你,對你唉聲嘆氣地說:“我太無聊了”;
如果孩子從學校裡出來,對你說:“同學們都恨我”......
當你遇到孩子這些失落、挫敗、懊惱等情緒狀態時,你會怎麼做?
有父母會馬上給孩子推薦好多個好玩的遊戲,或者直接陪孩子打發時間;也有父母會馬上反應:“不,同學們不恨你,寶貝,我還看見某某某跟你友好地說再見了呢!”這些父母都在著急地“改變”孩子的不良感受,小到無聊,大到痛苦,只要是消極情緒,父母就盡力不讓孩子經歷。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父母是在愛孩子,但這實際上是一種“過度干預”。
孩子吃完零食準備跑出去玩,你會怎麼做?從孩子手上接過吃剩的零食或者包裝袋?
5歲的孩子去幼兒園忘了帶文具,你會怎麼做?馬上開車送過去?
孩子回到家,忘記做作業,你會怎麼辦?馬上提醒孩子唄,如果孩子經常忘,就經常提醒。
父母的這些措施,都是在替孩子做他們自己該做的事情,或者,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學著做,這類行為也是“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會讓父母避免因看到孩子的消極情緒而難過,孩子也會一直開開心心,但是,這種“過度干預”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挫折感的機會,孩子沒能學會如何接納那些消極感受,也就是無法學會應對這些消極情緒的技能,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並削弱自己的獨立能力。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進行自我提問:我為什麼要替孩子做?我的孩子自己有能力去完成這件事情嗎?如果我不替孩子做,結果怎麼樣?
其次,馬上停止替代包辦行為;
再次,扮演教練角色,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面對的問題,
最後,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引導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併為自己的行為做出選擇。
如果孩子走近你,對你唉聲嘆氣地說:“我太無聊了”;
如果孩子從學校裡出來,對你說:“同學們都恨我”......
當你遇到孩子這些失落、挫敗、懊惱等情緒狀態時,你會怎麼做?
有父母會馬上給孩子推薦好多個好玩的遊戲,或者直接陪孩子打發時間;也有父母會馬上反應:“不,同學們不恨你,寶貝,我還看見某某某跟你友好地說再見了呢!”這些父母都在著急地“改變”孩子的不良感受,小到無聊,大到痛苦,只要是消極情緒,父母就盡力不讓孩子經歷。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父母是在愛孩子,但這實際上是一種“過度干預”。
孩子吃完零食準備跑出去玩,你會怎麼做?從孩子手上接過吃剩的零食或者包裝袋?
5歲的孩子去幼兒園忘了帶文具,你會怎麼做?馬上開車送過去?
孩子回到家,忘記做作業,你會怎麼辦?馬上提醒孩子唄,如果孩子經常忘,就經常提醒。
父母的這些措施,都是在替孩子做他們自己該做的事情,或者,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學著做,這類行為也是“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會讓父母避免因看到孩子的消極情緒而難過,孩子也會一直開開心心,但是,這種“過度干預”卻讓孩子失去了體驗挫折感的機會,孩子沒能學會如何接納那些消極感受,也就是無法學會應對這些消極情緒的技能,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並削弱自己的獨立能力。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進行自我提問:我為什麼要替孩子做?我的孩子自己有能力去完成這件事情嗎?如果我不替孩子做,結果怎麼樣?
其次,馬上停止替代包辦行為;
再次,扮演教練角色,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面對的問題,
最後,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引導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併為自己的行為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