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在政治中,特別能體現人的自負和虛榮的,就是當時歐洲各個君主國也包括大部分時期的古代中國都普遍採取的長子繼承製。這個制度乍看起來毫無道理,甚至帶有很強的隨意性。為什麼要選大兒子,而不選擇最智慧,或者品格最高的兒子繼承王位呢?帕斯卡爾認為,假如根據智慧或者品格來選擇繼任者,那些兒子一定會因為自負和虛榮爭得你死我活。但是王后的長子是誰,通常都是沒有什麼爭議的、比較確定的事情。因此這個看起來非常愚蠢,毫無道理的長子繼承製,反而是人類的理效能夠設想出來的最好制度。保持王位繼承的順利進行,顯然比讓國家陷入爭奪王位的內戰要好得多。

  • 2 # 刺蝟的vlog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長子。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古人為什麼制定這樣的制度呢,多是為了避免子女之間出現繼承紛爭。中國古代以人丁興旺為福,實行一夫多妻制,一個貴族家庭往往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繼承家業的只能是其中一個孩子。為了避免孩子之間因為爭奪家產而你爭我奪,古人就發明了這種制度。

    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在當時多妻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 3 # 緣禦寒

    1、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2、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3、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

    “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

  • 4 # 春秋三十六計

    “嫡長子”是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關於古人“嫡長子繼承”的原因,通俗來講,主要有三個。

    1.“嫡出”身份尊貴。

    在古代,正妻稱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出”,身份尊貴;其他配偶所生的兒子稱為“庶出”,身份比“嫡出”低一等。

    2.長子身份具有代表性。

    在古代,三妻四妾比較多,所生的兒子數量相對也多,有時候,正妻也會生好幾個兒子,一般外人都會記住某人的第一個孩子是誰,至於後面的兒子,存在感越來越低,不為別人熟知(有特殊貢獻被銘記的情況除外)。

    3.“嫡長子”身份具有唯一性。

    不管有多少妻妾,有多少兒子,“嫡長子”只有一個,這種唯一性一旦確立,賦予繼承權,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斷了其他兒子繼承權力的念想,避免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 5 # 德馨先生

    與西周時期定下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有關。古代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長子繼承製,保證了繼承的合法性和有序性。

  • 6 # 南閣無塵

    古代沒有《婚姻法》,但是關於婚配的“禮”,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約束,卻遠遠超過現在。

    涉及到嫡庶之分,就不是一般家庭了,至少是士大夫階層。總體上,嫡長子繼承製,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家族地位和利益的傳續。另外在皇位繼承權之爭時,如果一味挑選最優秀的兒子;很容易引起諸子之間的競爭,最後引發骨肉相殘。而嫡長子繼承製度,從理論上可以避免諸子之爭。

  • 7 # 昨日心誠

    中國古代各王朝統治期間的女子,除在家族無男系成員情況下,通常不具備政治上的繼承權(例外情況是獨女招夫入贅),因此女子並不在嫡長子繼承製的範圍之內。但女子有與家族男系成員相比不平等的經濟繼承權。通常體現為按家庭財產分配的一份嫁妝。按漢族慣例,該份嫁妝僅為該女子獨佔,並不歸於夫家所有,可傳於自己所生的子女,若該女嫁後無出,理論上嫁妝會被孃家收回。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女子與兄弟共同繼承父母遺產的事例。

  • 8 # 大才21

    一、什麼是嫡長子?

    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最先生的兒子,古時,實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皇帝,妻妾更多,號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二、為何要嫡長子繼承?

    1、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政權的穩定。

    2、長子有先天的一些優勢。

    嫡長子由於年級大,見識多,閱歷深。加之,又受到皇帝的特別關照,無論是從教育,經濟,情感都較有優勢。因此,通常比其它皇子在各方面相對要優秀一些。

    綜上,嫡長子繼承皇位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有效地使政權穩固,但也有例外。這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是已經過時的老皇曆,被現代人所摒棄的。

  • 9 # 叉子龍蝦

    古代成親是門當戶對,兩個家族進行聯姻,有一定利益同盟關係,正妻地位最高,嫁妝最多,還有三妻四妾,兒子一般生的多,不好選擇。

  • 10 # 大樹天音

    奉天承運,國運恆昌。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代宗法制的一項基本原則。

    宗法制度明確規定: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嫡長子是正妻所生,有優先權繼承權位和財產,以保證國家政局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嫡長子繼承製,最早是從周朝正式寫進制度的,這是“禮”“樂”制度很重要的一項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對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任人唯親,任人唯長,對於當時的國家穩定和社會穩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應該把“任人唯賢”放在首位。到了明清時代,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也正式成為帝王們選拔國家繼承人的一個根本制度。任人唯賢,任人唯能,更能保證了國家的發展和繁榮。

  • 11 # 四川達州

    嫡長子繼承製自嫡庶有分之日開始,商代初步定型,西周最後完善。

    如圖:

    第一代周王有很多兒子,則由嫡長子繼承周王,其餘兒子封諸侯。第二代,諸侯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封卿大夫。如此直到庶民。

    為何如此?

    維護禮制,避免繼承過程中不必要的內部矛盾,減少家族資產被分割乾淨的危險,確保整個宗祧的有效傳遞。最終維護王權威嚴,保障社會穩定。

    通常,王位、爵位、世職、宗祧,都是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看歷代的情況,最多隻參與父親財物的分割。

    譬如,公爵的國家府邸、爵田、御賜物等法定財產歸嫡長子所有,宗族管理的族產祭田也歸嫡長子管理(宗祧),如此則始終保證最大份額的資源掌握在大宗的公爵繼承人手上,避免諸子平分之後迅速沒落,最終導致家族整體消亡。

  • 12 # 柏拉圖之穹2

    古代男人身邊往往有很多花花草草,身為皇帝更是多得數不過來。妻妾多了,兒女自然也多,原本多子多孫是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因為子女過多所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普通百姓家一般有幾個到十幾個兒女,至於皇帝的子女有多少,可能他自己都記不清。

    這樣一來,在分配財產的時候就會遇到諸多問題了。不過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根據財產的分配特地設立了一套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這個制度徹底解決了分配難題。說到這種繼承製度,必須提到“宗法制”。

    宗法制是父系社會的制度演變而來的,剛開始建立這種制度,是為了讓王族更方便分配權力,這種分配規則是按血緣關係來分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執行世襲統治。

    這種制度把所有宗族和國家組織結合在一起,普遍適用於皇族和普通家族。最早建立這種體系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貴族的政治特權,一旦執行該制度,很大程度上維持了貴族的政治特權以及財產的集中性,而且減少了內部鬥爭的發生,更好的統治奴隸和普通平民。

    宗法制早在夏朝就已經確立了,周朝過後基本上得到健全。在宗法制當中,宗族又細化為大小宗,區分大小宗並沒有單一的方法。

    所謂的大宗,也就是在人際關係網當中,排在第一個的,其餘的被稱為小宗。周朝為例,周天子是大宗,其他的諸侯都是小宗,但是這些諸侯在自己的地盤內又是大宗,歸他管轄的才是小宗。

    宗法制的執行讓這些關係更容易區分,同時也容易維護貴族之間的繼承秩序,制度的核心又是維護嫡長子的繼承地位。

    既然說是維護嫡長子的繼承地位,也就說明家族的所有財產最終都歸嫡長子子所有。所謂的嫡子,就是家主和正室之間所生的孩子,而嫡長子,也就是家主和原配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家主和妾室之間所生的孩子則被稱庶子或者別子。

    在宗法中,庶子一般是得不到財產的,如果嫡長子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繼承,繼承權將會交到嫡系當中的年齡第二的男子。如果嫡系沒有兒子,或者所有的嫡系都無法繼承,家裡的所有財產和地位,將會由最尊貴的妾室所出的兒子繼承。不管女子的身份有多尊貴,也不管是嫡出還是庶出,都無法享有繼承權。

    不過庶子也並非一無所有。很有可能會得到富庶的地方,或者被分到重要的領域,成為當地的大宗,他的所有財產繼承順序又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從這個制度執行之後,基本上避免了家主去世之後,子女因為財產繼承而發生爭奪。

    這個制度看似健全,實際上也有缺陷,立長不立賢,就會導致真正有才華的人施展不出來。就算嫡長子再無能,其他人也沒辦法競爭上崗,這樣往往會導致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國家衰敗。

    而且古代的宗法制還和分封制相互依託,周天子先把土地給了諸侯以後,諸侯再反過來執行各種義務。可是把土地分給諸侯之後,天子手中的土地和財產就縮小了,開疆擴土的速度,往往比不上分封的速度,所以天子中的勢力反而比諸侯手中的勢力更低。

    時間長了,諸侯不但不再聽天子的號令,和天子之間反而發生了很多戰爭。

    後來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制度要求家主的財產不再由嫡長子一人繼承,而是繼承大部分,剩下一部分給其他子嗣,以此類推。這麼做表面是維護庶子的利益,實際上是在分化諸侯勢力,諸侯的勢力一代比一代弱,直到再也無法造反。

    當然,也不是誰都喜歡這種制度的。每個家主多少都有一些偏心,想要替自己喜歡的子女爭取多一些財產,通常這種情況只發生在貴族當中,皇室基本不存在這種狀況。

    皇室涉及到的利益以及勢力過於廣泛,就算皇帝手中的權力再大,也不能由著自己胡來。而且大臣們早已經習慣了原有的繼承製度,一旦皇帝違背了這種繼承製度,他們就會逼迫皇帝放棄自己選好的繼承人。

    隨著時代的逐漸推移,繼承方法又發生了改變,除了嫡子繼承之外,還有可能交給長子或者賢者繼承。制度畢竟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在利益的驅使下,自然會有人違背制度產生爭執。原本特地制定繼承製度,就是為了預防血親之間因利益而引發爭紛,可是在人心面前,制度永遠不夠完美。

  • 13 # 穿插游擊隊

    在政治中,特別能體現人的自負和虛榮的,就是當時歐洲各個君主國我包括古代中國的大部分時期都普遍採取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制度乍看起來毫無道理,甚至帶有很強的隨意性。為什麼要選大兒子,而不選擇最智慧,或者品格最高的兒子繼承王位呢?帕斯卡爾認為,假如根據智慧或者品格來選擇繼任者,那些兒子一定會因為自負和虛榮爭得你死我活。但是王后的長子是誰,通常都是沒有什麼爭議的、比較確定的事情。因此這個看起來非常愚蠢,毫無道理的長子繼承製,反而是人類的理效能夠設想出來的最好制度。保持王位繼承的順利進行,顯然比讓國家陷入爭奪王位的內戰要好得多。

  • 14 # 青山舊時雨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

    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 15 # 朵朵佬爺

    嫡長子繼承製不知如何形成的,但還是有客觀必然性。一是,避免紛爭。古代是大家族,盛行多子多福,兒子多了,爭執也多,如果立賢,標準難以把握,加劇紛爭。二是,嫡長子是嫡母所生,嫡母一般有孃家作後盾,可以互相扶持。三是,古人一夫多妻制,小老婆生的兒子很小,一旦父親去死,嫡長子要擔負責,長兄如父,就是這個緣故。

  • 16 # 二月杏花三月柳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礎的原則,也是宗法制度的大綱,任何一切的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而嫡長子是由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就是古代皇后的兒子為何尊貴的原因。在夏朝開始把禪讓制改成了繼承製,而嫡長子制度完善時期是在周朝而在此之前都是兄弟及制。這種制度引發了很多兄弟相殘的事情,變成嫡長子繼承製度立嫡立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指的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叫做嫡長子。

    在周朝,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依舊會立長子,有人覺得這樣國家會很快滅亡,但恰恰相反,周朝經歷了八百多年,是所有朝代裡面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宗法制的成功。

    西周時期,其他庶子會被分封到各自領地,而重要的戰略要地則是由嫡長子繼承,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

    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威和財產的繼承分配,從而穩定了社會統治的秩序。

  • 17 # 蘭陵月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礎的原則,也是宗法制的大綱:任何一切的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而嫡長子是由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就是古代皇后的兒子為何尊貴的原因。嫡長子制度完善時期是在周朝,而在此之前是兄終弟及制,然而這種制度卻引發了很多次兄弟殘殺的事情。

    因為在夏朝開始把禪讓制改成了繼承製,天下就變成了一家人的天下。兄終弟及制雖然也是一家人,但兄弟之間的感情明顯不能和父子相比。而且兄弟兩人是平輩,兄弟相爭也只是同輩之間的較量。嫡長子繼承製度就不一樣,那是父輩直接指定了繼承人,而不是哥哥指定弟弟,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以到了周朝開始,兄終弟及制就被淘汰了,變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而在周朝即使長子無能,也依舊會立長子。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國家就會滅亡,但恰恰相反的是,周朝是所有朝代裡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歷經800多年才結束。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宗法制的成功,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能保證國家安穩。

    因為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簡而意之就是各地的諸侯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家人,即使後來血緣關係越來越遠,也依舊是親人。長子成為天子是老大,而其餘的兒子成為了諸侯,到了封地也是老大。之後在分封為大夫,在之後是士,這樣就保證了貴族的政治特權,還減少了內部的鬥爭。要知道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紛爭不止,但依舊會承認周天子的合法身份。

    所以春秋時期依舊屬於周朝的統治時期,各路諸侯雖然齊齊登場,但依舊會遵守周天子定下的禮數。兩國交戰也都是義戰,做到了真正的點到為止,一方投降另一方就不能追擊。甚至連打仗的地點時間雙方同意了才能開戰,這種情況直到戰國時期才結束,而且戰國時期也屬於周朝的統治,直到京都被攻破才結束。

    最重要的是,周朝的滅亡並非是皇帝的無能,而是分封制的弊端。所以秦朝才放棄了分封制,改編成為了郡縣制。但這也讓嫡長子繼承製有了弊端,那就是一旦嫡長子無能,國家將會衰敗。而中國曆朝歷代,沒有一個王朝能夠接連誕生優秀的皇帝,所以這些王朝全都不過300年就滅亡了。

  • 18 # 銘辰殿下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元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禮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這種繼承製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王后)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為貴的一人的兒子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母親是一個。

  • 19 # 柴門聞犬吠666

    嫡長子繼承製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禮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那麼我們看古裝劇裡,好多時候明明嫡長子並不聰明,但是確被立為太子,這是為什麼?明明有聰明的兒子可以當皇帝為什麼不立?

    首先,誰賢誰不賢的問題,除非皇帝的某個兒子表現出了明顯的白痴,不然精英教育下,大家都不會笨,而且古人相信大智若愚這句話,就是看起來精明的人不一定精明,看起來笨的人其實內用胸壑。

    其次,一般皇后的兒子是長子、嫡子,古人相信正統,皇后的兒子就是正統,維護了正妻的地位,避免了後宅不穩。

    我們從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奇怪的歷史現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大子的兒子(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後來明成祖捨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雖然朱棣到後來有這樣的認識,在位時也有很多歷史功績,但仍遭人非議,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繼承的。無獨有偶,唐朝剛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製度應該由大子李建成任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戰功上都高出太子,但他還是沒有權利繼承皇位。而且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後,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唐朝第一個比較清明的時期,即“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一個著名的傑出皇帝,但是,他也遭來了非議,原因是他的皇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大義滅親後取得的,在封建社會來看,是不義之舉,他不是嫡長子。

    同時,長子年紀比較大,心智更成熟,和臣子們關係也更好。

    最後,為了權利的平穩過度,避免出現康熙王朝九龍奪嫡的情況出現,折損更多的孩子,皇帝也要支援立長啊。

    立嫡不立長又是另一種說法了,就是長子不是嫡子,比如康熙王朝,長子就是后妃所生並非嫡子,這時就以立嫡不立長來約束和要求,不然後妃們為了生長子,估計皇帝的兒子都很難存活了。

    嫡長子繼承製對於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具體執行方式更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嫡長制本身還是它的各種變態形式,在“家國同構性質下的專制政治”這一大前提下,都只能流了一種非智慧的選擇方式,都必然導致君主在權力和實際能力之問發生嚴重的脫節和矛盾。同時,也正是這種矛盾運動,使專制君權有可能突破“家天下”的、“私”的格局,在客觀上成為一種代表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公共權力”。

  • 20 # gds耶和華的僕人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礎的原則,也是宗法制的大綱:任何一切的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而嫡長子是由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就是古代皇后的兒子為何尊貴的原因。嫡長子制度完善時期是在周朝,而在此之前是兄終弟及制,然而這種制度卻引發了很多次兄弟殘殺的事情。

    因為在夏朝開始把禪讓制改成了繼承製,天下就變成了一家人的天下。兄終弟及制雖然也是一家人,但兄弟之間的感情明顯不能和父子想必。而且兄弟兩人是平輩,兄弟相爭也只是同輩之間的較量。嫡長子繼承製度就不一樣,那是又父輩直接指定了繼承人,而不是哥哥指定弟弟,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有到了周朝開始,兄終弟及制就被淘汰了,變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而在周朝即使長子在無能,也依舊會立長子。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國家就會滅亡,但恰恰相反的是,周朝是所有朝代裡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歷經800多年才結束。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宗法制的成功,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能保證國家安穩。

    因為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簡而意之就是各地的諸侯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家人,即使後來血緣關係越來越遠,也依舊是親人。長子成為天子是老大,而其餘的兒子成為了諸侯,到了封地也是老大。之後在分封為大夫,在之後是士,這樣就保證了貴族的政治特權,還減少了內部的鬥爭。

    要知道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紛爭不止,但依舊會承認周天子的合法身份。所以春秋時期依舊屬於周朝的統治時期,各路諸侯雖然齊齊登場,但依舊會遵守周天子定下的禮數。兩個交戰也都是義戰,做到了正真的點到為止,一方投降另一方就不能追擊。甚至連打仗的地點,時間雙方同意了才能開戰,這種情況直到戰國時期才結束,而且戰國時期也屬於周朝的統治,直到京都被攻破才結束。

    最重要的是,周朝的滅亡並非是皇帝的無能,而是分封制的弊端。所以秦朝才放棄了分封制,改編成為了郡縣制。但這也讓嫡長子繼承製有了弊端,那就是一旦嫡長子無能,國家將會衰敗。而中國曆朝歷代,沒有一個王朝能夠接連誕生優秀的皇帝,所以這些王朝全都不過300年就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米ov哪家旗艦機可以使用最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