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行旅路

    雖然十分惋惜曹操沒能統一三國從而避免之後的中華民族浩劫,但我仍然認為曹操即使再活十數年統一的機會依舊不大 。

    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失去了最好的統一機會。

    在三方的開國君主和猛將賢臣均在、且彼此制衡的情況下想要統一,可謂是難於登天!魏蜀的漢中之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南下的曹軍最終被早已厲兵秣馬等待好的蜀軍大敗,黃忠老當益壯陣斬夏侯淵。

    可以說這個時候比的已經不是前所建立起來的優勢了,而是誰的後代更為厲害、哪一個國家會隨著開國君主和文武大臣的逝去而衰弱。

    要知道曹操死的時候已經65歲了,在古代已經可以說是長壽。即使再活十年,活到公元230年,劉備死了但諸葛亮還掌握著蜀國大權,孫權也正處壯年。此後的魏滅蜀也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昏庸,而姜維無力掌控大局的情況下。遲遲未得平定的吳國同樣是在孫權一眾人死後得以完成的。

    所以說,我認為即使曹操多活十數年,在喪失赤壁之戰的機會後統一依舊渺茫。不僅僅是三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都爭奪一個逐鹿天下的先機,往往第一代沒能平定的諸侯容易造成地區的分裂,需要時間的漫漫淘汰。

  • 2 # 沉睡的天堂

    常言說: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還有一山高。世上萬事萬物所有人,冥冥中好像都在遵循大自然相生相剋之理,沒有誰能永遠天下無敵,也沒有誰是真正的天下第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如果赤壁之戰勝利,曹操可一戰平定天下,然後將重心轉入到內政上。

    相比李唐面對的困難,其實曹操的壓力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的士族集團還不夠強大,儘管有些困難,但花點時間是可以處理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更傾向於寒門。與科舉較為接近,只需在九品中正制加一項考核。治國方面,以法家為內,儒家為外,與李唐盛世較為接近。以曹操自身為例,肯定會限定丞相許可權,改以多相治國。天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完全可以進入到強勢時期。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

    如果再給曹操多一點時間,我想雖然軍事上曹魏不會有太大的改觀不過政治上相信曹操還是會有一番作為的。曹操晚年把很多時間花在對東漢政府(還有後來的魏公國)的整頓上,而有關繼承人的問題則貫穿了他此後生命的點點滴滴。

    我們知道曹操的後繼者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曹魏政權被司馬氏取代(司馬家族也沒能避開這個歷史鐵律),當然我想這些問題已經不是曹操所能控制和把握的了。

    曹操一生崇尚節儉,這點在他的《遺令》裡有明確的描述,我們也可以隱約預感到晚年的曹操一定會用這“多活幾年”的時光去改變一些社會習俗和思想觀念(曹操本身就是一個不受傳統思維束縛的人),去實現心中的抱負和夢想。最後再來說一下皇位的問題。漢末中國可以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名義上的,就是漢獻帝劉協;另一個是實際上的,就是曹操。獻帝給了曹操所有的東西,除了那把皇椅。

    到曹操220年死,歷時9年,當時曹魏人才濟濟,九年非但無法立下寸功,反而折損不少名將,可見難度之大。所以即便220年曹操沒死,再過10年到230年,曹操依然沒可能佔到絲毫便宜。只有當這些初期造成三足鼎立的賢臣良將都逝去之後,這個僵局才可能鬆動,也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離世之後,新生代的臣子和將領不會按他們畫下的局勢走下去,因此三國局勢才能破局。

    曹操死時是220年,而司馬炎統一三國時是280年,時隔整整60年,曹操死後,司馬懿執掌曹魏大權,面對諸葛亮和陸遜,始終無法打破僵局,三國一直無法佔到對手任何便宜。直到諸葛亮、陸遜、司馬懿都死了,新生代將領登上歷史舞臺後,這個僵局仍然無法輕易打破,曹操65歲,再多活5-10年能打破這局面嗎?個人認為不可能。

    所以歷史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多方面的原因很難一蹴而就。

  • 3 # 盜帥夜留香YE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亡於公元220年,享年六十五歲。

    而晉朝統一天下,是在公元279年。

    如果曹操能活到三國歸一,那年齡只怕已經快要一百三十歲了,顯然是不現實的。

    當然,這期間經歷魏國權力動盪,耽誤了不少時間。

    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們不可忽視的,就是歷史的慣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歷史的結果是不會以某個人為轉移的,所以魏國的統一是歷史註定的。

    再者曹操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他統治下的魏國,一定是要比在曹丕、曹睿的手中更具有活力,更容易有所作為。至少曹操不會做出征伐東吳,無功而返的冤枉事。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

    曹操不死,那麼魏國的權力就會牢牢的掌握在曹操手中,魏國上下沒人會有異心,所有人的槍口都能一致對外,魏國所有資源都會調動起來,準備第二次大舉南下。

    那麼在這三十年間,劉備、孫權相繼故去,吳蜀兩國權力動盪,更是給了曹操可乘之機。

    但以上,只是一個美好的猜測。

    要知道,以現在這種醫療條件,想要活到九十歲以上都並非易事,更何況各方面水平都機會低下的漢末三國呢?

  • 4 # 迷失了方向的馬

    如果三國時期曹操的頭不疼,不死,那麼三國就應該改寫了。我的想法是如果曹操不死那麼他也就能繼續掌握大權,統領百萬雄兵。曹操不死,那麼也輪不到晉,司馬懿不會受曹操所用,也不能掌握軍權,如果沒有了司馬懿,那麼諸葛亮應該也不會死,諸葛亮是因為過度勞累才去世的。我認為蜀國的昌盛和曹操是有關係的,如果沒有曹操,可能蜀國也不能得到發展,正是因為有曹操這個強大的敵人,劉備才能感到身上的重任巨大,兼備漢室復興的使命,有了敵人才有動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最終才能建立欣欣向榮的蜀國。接著再談談龐統,如果龐統不死,那麼他就能夠繼續為蜀國效力,那麼自能勝任,龐統死了,只能讓諸葛亮留守。

    按照戰略安排,劉備出兵漢中,關羽出兵襄樊,首尾呼應,曹操將難以應對。如果龐統留守成都,諸葛亮留守荊州,那麼即使關羽打不下襄樊,也不至於被孫權搶了荊州。荊州不失,那麼關羽也不會死,既然關羽不死,那麼張飛也不會被小人刺死,如果劉備的兩個弟弟不死,也不會起70萬大軍攻打孫權,如果不打孫權,劉備就不會死,如果劉備不死,就能繼續和諸葛孔明一起管理蜀國,不至於到後面只剩諸葛亮一人承擔重任。由此可見也減輕了諸葛亮的負擔,三國鼎立的局勢將延續下去,可以先慢慢壯大兵力,再去北伐,或者攻打孫權。最後劉備肯定能統一全國,可惜!這兩個關鍵人物死了,接下來一連鎖的事情都發生了。此乃悲劇也!

  • 5 # 崇哥影視大全

    如果夷陵之戰爆發

    這個情況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是最理想的,畢竟自從曹老闆滅劉表之後。孫劉聯盟這兩家就抱在一團,共拒曹魏。雖然彼此之間貌合神離,總歸在面子上還能過得去。因此,圍繞三股勢力之間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或者可以說是弔詭的鐵三角。每當曹魏南征,劉備便侵襲漢中。每當曹魏圖謀漢中,孫權便進取合肥。準確來講曹操一直處於雙線作戰的尷尬地位。雖然自身實力很強,奈何猛虎架不住群狼。最終還是通過挖牆腳聯絡牆頭草孫權,親手終結了劉備的巔峰。才勉強維持住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實,此時這個時候曹魏來講是個機會,因為他終於等到了孫劉聯盟兄弟鬩牆的時刻。東吳的孫權不但潛心歸順,甚至在曹丕時代還當了所謂的“大魏吳王。”而西蜀的劉備則憤憤不平,時常想要東征伐吳。那麼曹魏如果抓住這個變數,利用夷陵之戰的爆發,幫助一方消滅另外一方。或是聯吳滅蜀,或者聯蜀滅吳。無論結果怎樣,只要三國鼎立這個格局被重塑。以曹魏的龐大體量自然是最大的得利者。這個問題也曾經被曹魏帳下的劉曄提出過。可惜當時曹丕並沒有聽從。如果曹操活著,以曹老闆的殺伐果斷和政治手腕。歷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寫。

    二、如果夷陵之戰沒有爆發

    這一點對於曹操來講仍然是機遇,因為如果夷陵之戰沒有爆發,東吳孫權就不敢輕率的與曹魏翻臉。畢竟那邊還有一個一直虎視眈眈的劉備。誰也無法保證那個死了兄弟,丟了荊州的昭烈皇帝會不會興師動眾,大動干戈。至少在劉備生命結束之前,孫權都會是曹魏手下的馬仔。那麼對於英明神武的曹操來說,此時的選擇無非是伐蜀或休養生息兩點。伐蜀不排除東吳與蜀漢重歸於好的可能性,畢竟東吳孫權也是明白人。不過劉備的態度則令人尋味。退一萬步來說,哪怕劉備肯合作,共拒曹魏,迴歸孫劉聯盟的老路。但至少這個盟約會比赤壁之前的聯盟來的脆弱許多,曹操能否一戰而擊之,畢其功於一役也未可知。而曹操如果選擇不動,修整內政,拉攏士族。時間仍然在曹魏一邊。至少他有生之年東吳也只能跟著曹魏去混。再加上魏國本來就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一國,有長期耗下去的資本。無論怎麼講吳蜀兩國都將以被動的姿態去應付曹操的晚年。所以當曹操離世之時,心裡一定是滿懷霸業未競的不甘。畢竟大好的局面自己在無力掌握了。

  • 6 # 天道酬勤好高騖遠

    曹操內部集團構成不純。

    曹操初起兵時,班底以自家親戚為主,各種曹各種夏侯,因為曹操早期的軍隊就是有大量幫人的私兵。文官方面人才缺少。後來碰見荀彧,又迎漢帝,成為了漢廷的代言人,全盤接收了漢廷的政治體系,依靠體系和召喚師荀彧,招收了大量人才,組建了一個由曹氏親戚掌軍,潁汝士族作為文官領袖的完整的政治集團,加上漢廷的隱形力量,曹操一路飆車,成就了一番偉業。但是這卻沒有改變曹操的內部結構是個跛子的事實:

    曹操全盤接收漢朝體系及人才,他只是漢朝代言人,天下英才多是衝著漢廷的招牌前來,士族,地方豪強,甚至是潁汝集團,更多的,他們是效忠漢朝這塊招牌。曹操只是作為漢廷朝堂上諸多派系的強大派系首領,而並非唯一話事人,力量無法集中,具體體現在官渡之戰內部與袁紹勾結者甚多,前線離自家幾百裡卻缺糧缺兵這種情況,後期出去打個仗家裡面就老是有人搞事。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劉備,提到劉備就不得不提到他祖宗劉邦。

    他倆發展路線一樣,劉邦起兵以沛縣集團為核心,他本人又是這個集團的核心,這個集團的人最後又被劉邦分到了他政權的各個角落,以沛縣集團為塔上層構建了以劉邦為中心的團隊,政權,國家。劉備亦是如此,早年涿郡起兵,帶著關張孫乾簡雍到處混世,後到徐州,糜竺散盡家財資助劉備,後來離開徐州糜竺也失去了徐州地頭蛇的地位,融入了劉備的核心集團,劉備到了荊州後,又組建了以諸葛亮為首的文官集團,老兄弟關張都是封疆大吏,漢中太守魏延是劉備一手從底層提拔的。所以劉邦和劉備的團隊都是他們自己組建並擁有絕對權威的。

    所以劉邦可以單人去韓信軍營直接奪了韓信兵權。劉備直接把一州給關羽管,諸葛亮則是基本掌管了劉備所有家事的大管家,給予如此多的權利,一是因為情誼,其二也是因為劉備的絕對權威。

    這點上曹操無法做到。

    第二,赤壁之戰的影響

    事實上,東漢從中期開始就已經天災不斷,從東漢至三國這上百年時間,發生過數次大瘟疫,後來又逢亂世,天災人禍,人口銳減嚴重,北方更是重災區,北方人口南逃,雖然北方力量相比於南方依舊龐大,但是南方的資源並非不可抵抗。208年之前,曹操雖有不少敗仗,但是最終卻消滅了北方群雄,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造就了曹操的神話,以至於未戰東吳內部就出現了投降派聲音,一如官渡時曹操的窘態,結果卻是曹操佔據極大優勢卻打了敗仗,從此東吳連成一片,孫權從此建立權威,自己提拔的人才進入核心圈子。面對團結的南方,曹操難以消滅。接第一條的理由,而許都內部也因為曹操神話破滅,出現了更多更大不同的聲音。曹操後期疲於處理。

    三,路線問題。

    赤壁戰後失敗,曹操意識到全國統一短期內難以實現,而自己不過是個權臣。漢朝霍光權傾朝野可以廢立皇帝,最終卻落得死後全家抄滅的結局,前車之鑑。曹操開始鞏固和奪取更多的政治力量。

    這裡岔個話,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國家林立,經過兼併最終七雄爭霸,秦國自獻公時代到秦皇一統六國,用了上百年時間,消滅了其他國家的政權力量,秦始皇強遷六國貴族入咸陽,斬斷六國遺族的根,劉邦後來能夠統一天下擊敗所有諸侯,其中一個客觀條件也是這些六國遺族們的力量已經被大大削弱了。西漢近兩百年的發展,曾經開國的沛縣集團,被分散到各地作為統治基石。接過了先秦貴族士大夫的棒,成為了新的地方實權派。東漢光武帝劉秀,除了本人能力超強英明神武以外,就是藉助了豪族的力量,最終迅速統一,用時都快趕上他祖宗劉邦了。

    而因為劉秀歷史遺留原因,東漢的士族豪族蓬勃發展,尤其強大,也造就了東漢末群雄割據的客觀原因。

    通過前面的例子可知,想要擁有天下,必然需要打破現有利益鏈重新建立(秦國,西漢)或者融入現有利益鏈(東漢)。

    但是曹操面臨的環境顯然不一樣。

    秦始皇和劉邦的原因講了,劉秀能夠當皇帝獲取豪族支援,和他的皇室身份干係很大,而且,王莽也足夠倒行逆施,極大的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所以他們選擇,換一個皇帝。

    曹操本人出身於沛縣豪族,不姓劉,也不是類似袁紹楊彪這樣的四世三公,東漢朝曹家最風光的時候,是他爺爺曹嵩當常侍買了個三公,他爹混關係也弄了個三公當的時候。但是後來他爺爺死了,董卓亂政,曹嵩跑路,被陶謙殺了,曹操沒啥政治力量了,就是挺普通的地方豪族。

    這個時候,漢朝治下那麼多士族豪族,憑什麼你姓曹的說了算,憑什麼你當皇帝?唯一解是曹氏夏侯氏成為全國最大的士族,最強的力量,可以壓制其他所有的士族。

    此後曹操多數時間都在內部鬥爭發展,而無暇征伐劉備孫權。(期間和孫權有過幾次規模較大的摩擦,但是都是拉鋸戰,雙方在意識到無法佔到更多的便宜的情況下都選擇了撤軍。)

    順帶打了韓遂張魯彌補自己在赤壁丟的臉,順便接著這兩仗封了魏公,再接著是魏王。

    直到219年左右,已經真的和皇帝沒啥區別了,如果不是因為劉備進攻漢中,關羽圍樊城等事件引發了一系列事情,曹操稱帝大概也就是那幾年的事情了。

    順帶,由於關羽北伐聲勢浩大,引出了隱藏在內部最後的反對力量(許都周圍叛亂,鄴城魏諷叛亂等),最後關羽被徐晃擊退被呂蒙背刺,曹操也順帶收拾了內部。最終曹丕可以很輕鬆的就登上皇位。

    儘管曹操在軍事上未能完成統一,卻在政治上拿到了所有的勝利。

  • 7 # 梨花說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雖然通常我們都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如果我們理性的分析一下,曹操不早死還真有一統天下的可能。至少可以處理的比他的繼承人曹丕更好。那麼這個對於曹魏一統江山的絕好機會就是夷陵之戰。即使夷陵之戰沒有爆發,對於曹操來講也會為曹魏政權贏來很大的轉機。下面我們就圍繞夷陵之戰的兩種可能,來推測一下三國之間的局勢。

    這個情況對於曹魏政權來說是最理想的,畢竟自從曹老闆滅劉表之後。孫劉聯盟這兩家就抱在一團,共拒曹魏。雖然彼此之間貌合神離,總歸在面子上還能過得去。因此,圍繞三股勢力之間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或者可以說是弔詭的鐵三角。每當曹魏南征,劉備便侵襲漢中。每當曹魏圖謀漢中,孫權便進取合肥。準確來講曹操一直處於雙線作戰的尷尬地位。雖然自身實力很強,奈何猛虎架不住群狼。最終還是通過挖牆腳聯絡牆頭草孫權,親手終結了劉備的巔峰。才勉強維持住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實,此時這個時候曹魏來講是個機會,因為他終於等到了孫劉聯盟兄弟鬩牆的時刻。東吳的孫權不但潛心歸順,甚至在曹丕時代還當了所謂的“大魏吳王。”而西蜀的劉備則憤憤不平,時常想要東征伐吳。那麼曹魏如果抓住這個變數,利用夷陵之戰的爆發,幫助一方消滅另外一方。或是聯吳滅蜀,或者聯蜀滅吳。無論結果怎樣,只要三國鼎立這個格局被重塑。以曹魏的龐大體量自然是最大的得利者。這個問題也曾經被曹魏帳下的劉曄提出過。可惜當時曹丕並沒有聽從。如果曹操活著,以曹老闆的殺伐果斷和政治手腕。歷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寫。

    這一點對於曹操來講仍然是機遇,因為如果夷陵之戰沒有爆發,東吳孫權就不敢輕率的與曹魏翻臉。畢竟那邊還有一個一直虎視眈眈的劉備。誰也無法保證那個死了兄弟,丟了荊州的昭烈皇帝會不會興師動眾,大動干戈。至少在劉備生命結束之前,孫權都會是曹魏手下的馬仔。那麼對於英明神武的曹操來說,此時的選擇無非是伐蜀或休養生息兩點。伐蜀不排除東吳與蜀漢重歸於好的可能性,畢竟東吳孫權也是明白人。不過劉備的態度則令人尋味。退一萬步來說,哪怕劉備肯合作,共拒曹魏,迴歸孫劉聯盟的老路。但至少這個盟約會比赤壁之前的聯盟來的脆弱許多,曹操能否一戰而擊之,畢其功於一役也未可知。而曹操如果選擇不動,修整內政,拉攏士族。時間仍然在曹魏一邊。至少他有生之年東吳也只能跟著曹魏去混。再加上魏國本來就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一國,有長期耗下去的資本。無論怎麼講吳蜀兩國都將以被動的姿態去應付曹操的晚年。所以當曹操離世之時,心裡一定是滿懷霸業未競的不甘。畢竟大好的局面自己在無力掌握了。

  • 8 # Zh上善若水W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如果赤壁之戰勝利,曹操可一戰平定天下,然後將重心轉入到內政上。相比李唐面對的困難,其實曹操的壓力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的士族集團還不夠強大,儘管有些困難,但花點時間是可以處理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更傾向於寒門。與科舉較為接近,只需在九品中正制加一項考核。治國方面,以法家為內,儒家為外,與李唐盛世較為接近。以曹操自身為例,肯定會限定丞相許可權,改以多相治國。天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完全可以進入到強勢時期。

    而曹操晚年最樂意做的事情就是向皇權無限靠近但絕不篡位,所以終其一生曹操始終是漢臣(雖然偶有越矩行為)。有人說他不想當皇帝,也有人說他不敢當皇帝,但無論如何曹操沒有越過雷池。如果能再多活幾年,我想漢臣是曹操不變的選擇。211年劉備入川,吳魏再無法撼動其地位,三足初步形成鼎立。

    老一代不退下,局勢永遠無法改變。曹操死時是220年,而司馬炎統一三國時是280年,時隔整整60年,曹操死後,司馬懿執掌曹魏大權,面對諸葛亮和陸遜,始終無法打破僵局,三國一直無法佔到對手任何便宜。直到諸葛亮、陸遜、司馬懿都死了,新生代將領登上歷史舞臺後,這個僵局仍然無法輕易打破,曹操65歲,再多活5-10年能打破這局面嗎?個人認為不可能。歷史沒有如果,這一切僅僅是人們的猜測。

  • 9 # 老楊來自農村

    還不知道:曹操如果多活30年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大家都知道,曹操一生中最佳的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便是公元208年,大軍南下,荊州劉琮獻降,追殺劉備覬覦孫權,眼看統一在即,奈何赤壁大敗,前功盡棄。另外,曹操其實之後還有一次機會,那就是公元215年,曹操兵指漢中,張魯歸降,此時,曹操若居高臨下,舉大兵南下攻打剛剛佔領西川不久的劉備,雖說勝負未知,但無疑是個絕好的機會。可惜,曹操並沒有“得隴望蜀”,原因正如法正所言:內有憂逼。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208年,曹操已經是54歲的高齡,公元215年,曹操則已經61歲。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試想已然61歲的曹操不再意氣風發,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穩固後方比貿然進取風險更小。

    那麼,提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曹操的壽命延長30歲,他能否消滅蜀國和吳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呢?

    曹操原本死於公元220年,如果延長30歲,即公元250年死亡,歷史走向會不會改變呢?

    其實到公元220年,魏蜀吳三國基本定型,魏國實力最強,吳國其次,蜀國最弱,單就人口來對比即可,魏國大約440萬人,吳國大約230萬人,蜀國大約94萬人,4:2:1的差距,這是鐵錚錚的事實。但曹操如果沒死,劉備必然不敢發動伐吳之戰,那麼,蜀國的軍備實力還是很強的(因為夷陵一戰蜀國兵力損失很大)。如此一來,魏蜀吳三國必然還將繼續相安無事一段時間。

    公元223年,劉備逝世,諸葛亮總攬朝政,開始治蜀,無疑這是曹操的一個好機會,若此時兵指漢中會如何,必然遭到名將魏延的頑強抵抗,此時趙雲還健在,諸葛亮必然也會傾國之兵與曹軍頑抗,脣亡齒寒,孫權也會幫蜀國。由此推斷,曹操公元223年想拿下蜀國,難矣。

    公元234年,諸葛亮、魏延相繼逝世,蔣琬、費禕依次把持朝政,蜀國已然沒有了像樣的大將,歷史上曹爽也曾攻打過漢中,被王平擊退,但若是曹操親臨前線,王平必然不是他的對手,此時強攻拿下漢中是有希望的。意味著,諸葛亮死後,曹操如果放手一搏,大概率能提前消滅蜀國。

    參考司馬氏消滅蜀國後,大力打造戰船的辦法,採取水陸並進、多路夾擊,一路從西川順流而下直指荊襄,一路從襄樊出兵,一路從壽春出發南下等等。要知道,孫權死於公元252年,他的晚年相當昏庸,吳國內部發生了著名的二宮之爭,步了袁紹、劉表的後塵,國力嚴重受損。而且,陸遜死於公元245年,這些對於曹操加快滅吳的節奏都是有好處的。

    這麼一分析,曹操於公元234年後消滅蜀國;於公元250年前消滅吳國確是有希望的。曹操若統一天下,曹丕繼位,自然也不會有司馬懿什麼事情了,歷史走向就大大改變了。當然,這只是臆想。

  • 10 # 樂行未央

    曹操或者說魏國統一三國是必然的趨勢,因為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比吳、蜀兩中國人口還多,而且都是經濟發達的北方地區,所以魏國必然統一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為啥辭職教師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