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紅火火講歷史
-
2 # 趙廷瑋
三國演義中劉備和魯肅都有君子之風的,至於歷史中就不得而知了。演義中的劉備是仁德之主,魯肅是忠厚長者,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他倆都算有君子之風。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所以也不能說誰最有君子之風。
“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後“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全的領導人物,這樣的領導人物是符合封建倫理道德標準的理想型領導。所以倆千年來的劉關張就一直是封建社會下的道德標杆。
至於當下一些陰謀論者認為劉備虛偽狡詐,反正我在演義中是沒有看到作者有這樣意圖的描寫。難道君子都應該是傻白甜嗎?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這樣完美的人估計只能存在於理想之中吧。
所以啊,普通人能夠在社會中守住一些底線就可以算是個君子了,完美的人畢竟只存在於理想之中。
-
3 # 三國逐夢
糜竺應該算一個吧。
《搜神記》裡有這麼一段記載:麋竺……常從洛歸,未至家數十里,見路次有一好新婦,從竺求寄載。行可二十餘里,新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也。當往燒東海麋竺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私請之。婦曰:“不可得不燒。如此,君可快去。我當緩行,日中,必火發。”竺乃急行歸,達家,便移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
在小說中,被羅貫中加以演繹,其“路遇一美婦人,來求同載,竺乃下車步行,讓車與婦人坐。婦人請竺同載。竺上車端坐,目不邪視。行及數裡,婦人辭去;臨別對竺曰:‘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燒汝家。感君相待以禮,故明告君。君可速歸,搬出財物。吾當夜來。’言訖不見。竺大驚,飛奔到家,將家中所有,疾忙搬出。是晚果然廚中火起,盡燒其屋”。
雖然傳言不可信,但歷史上的糜竺,確實雍容大方,敦厚文雅,家貲萬貫,為了劉備拋棄祖業,一直忠於劉備,就連曹操都稱讚其“素履忠貞,文武昭烈”,陳壽在《三國志》中咱其“雍容風議,見禮於世”,稱一聲君子也不為過吧。
-
4 # 江湖小曉生
君子之風,也要分為大君子和小君子,在三國之中,大君子當然是劉備、魯肅這一級別的人,小君子則有禰衡、孔融這樣的人。
那麼劉備的君子之風體現在哪裡呢?這需要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通過一些小事情來看看,劉備的君子之風。
一、劉備甘冒風險救陶謙。
劉備是公孫瓚的少年同窗,在起兵以後,跟隨在公孫瓚身邊。可是聽聞曹操要攻打陶謙以後,二話不說就借了三千人馬前來支援陶謙。
當時陶謙在徐州向天下諸侯發出救援信,沒有一個諸侯願意為陶謙出頭的。可劉備只有三千人馬,就敢前來拯救陶謙。
試想一下,這三千人馬能擋住曹操的進攻麼?顯然是不可能的,曹操有雄兵十萬,一旦殺來,不光陶謙要倒黴,劉備的小命也保不住。
要不是當時呂布在陳宮的幫助下,偷襲了曹操的兗州,劉備壓根就沒辦法活下來。所以說劉備這一行為的確是君子之風。
二、劉備公然為陳登說話。
劉備在徐州得到了陶謙和徐州豪強們的支援,這其中就要陳珪、陳登父子倆。尤其是陳登,更是當世豪傑。
可惜劉備福薄,徐州在他手裡,先丟給了呂布,後又被曹操給佔了。就算陳登有心輔佐,當時的劉備也難成大事。
所以劉備丟了徐州以後,陳登也就沒有繼續跟著劉備混了,他投靠了曹操。而劉備多年以後,跑到了劉表那裡。
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表大笑。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三國志》
許汜、劉表和劉備坐在一起品評天下豪傑的時候,許汜提到了陳登,他說陳登雖然是個人才,可是實在是太狂妄了。
劉備沉默了一會兒就問劉表,是不是贊同這句話,劉表一時間猶豫不決。許汜繼而說出了這個評價的原因,原來許汜曾經前往下邳時,見到過陳登。
陳登壓根就不搭理許汜,完全沒有待客之道。他自己躺在高床之上,可是客人們卻都坐在床下面。
劉備卻直言不諱地怒懟許汜,他認為陳登這麼做很對,因為陳登希望許汜可以憂心國家大事,可是許汜卻一天到晚想著待遇問題,又沒有什麼救國良策,陳登又為何那麼客氣地對待許汜呢?
劉備甚至表示,如果當時他是陳登,他肯定是要睡在高樓之上,根本不會理你許汜。劉備始終認為陳登是當世豪傑,古今罕見。
能在人背後這麼誇讚陳登,不怕得罪許汜,劉備的君子之風的確是一股清流。畢竟連劉表都要照顧許汜的面子,可是劉備在這件事上卻毫不相讓,為什麼?因為許汜不該說陳登壞話。
三、劉備不願奪劉表的荊州。
劉備南下投靠劉表,這件事本身就讓劉表有點為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劉備,又沒有劉備的巨集圖大志,怎麼安頓劉備是一個大問題。
在謀士們的建議下,劉表將劉備安頓在了新野小縣城。這邊靠著曹操的地盤,地盤也不算大。這麼一來既可以利用劉備對付曹操,又可以遏制劉備在荊州的發展。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
可以說劉表對劉備,其實恩情不算大。可是在劉備看來,劉表的恩情已經相當大了。劉表去世以後,劉琮繼任了荊州牧。
這個時候諸葛亮曾經多次希望劉備出手奪取荊州,可是劉備說什麼?他說自己不忍心。甚至劉琮已經帶領荊州投降了曹操,卻沒有通知鎮守樊城的劉備時,劉備依舊不怨恨劉琮。
這又是為什麼?因為劉備認為劉琮是劉表的兒子,他不願意奪取劉表昔日的地盤,更不願意驅逐劉表的兒子。由此可見劉備的君子之風,是一種大家風範。
四、劉備攜民渡江,不忍心捨棄十萬百姓。
曹操南下以後,第一個要收拾的,當然就是劉備。畢竟這兩個人是有仇的,而且劉備與曹操不共戴天。
不等大軍南下荊州,曹操的先頭部隊已經打算先滅了劉備了。得知訊息的劉備,當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就是帶著人馬直奔江夏而去,這樣做可以儲存實力。
第二個選擇則是帶領十萬百姓一起逃命。因為曹操有屠城的習慣,如果他得知新野縣城曾經是劉備的基地,那這十萬百姓鐵定是活不成的。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
這個時候就能看得出,劉備仁義君子的形象了。他寧可行軍速度大打折扣,也必須要帶著十萬百姓一起上路。
結果是老婆孩子也丟了,兄弟也都失散了,就連忠心耿耿的軍師徐庶,也覺得劉備沒啥希望,負氣離開了。
可是劉備執意帶走百姓的這件事,卻深深感動了他身邊的人。諸葛亮、趙雲、糜竺等人,都發誓要跟隨劉備一輩子。
五、劉備在關鍵時刻,敢於放權給諸葛亮。
劉備託孤這件事,我們是耳熟能詳的,當時劉備夷陵之戰戰敗,他跑到了白帝城以後,沒臉面回去成都,所以就在臨終前,把諸葛亮喊到了白帝城。
他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諸葛亮,甚至對他說,如果劉禪能輔佐就輔佐,實在是不行那就可以取而代之。
很多人說這又是劉備的虛偽了,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劉備放權給諸葛亮,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他難道就不擔心諸葛亮真的把劉禪的帝位給奪走?
他的確是擔心的,可是擔心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給諸葛亮權力,那蜀漢只有滅亡的厄運。給了諸葛亮權力,雖然劉禪可能會失去皇位,但是蜀漢肯定是可以被盤活的。
為了蜀漢的江山大業,劉備甘願把權力都交給諸葛亮。這本身也是君子之風的一種表現,諸葛亮奪取江山,總比蜀漢江山蕩然無存要好得多吧?
更何況劉備是發自肺腑地相信諸葛亮,他認為諸葛亮是不可能篡位的。他的託孤可不像曹叡託孤司馬懿,曹叡是真的不放心司馬懿,但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大家都是老狐狸。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奇味無窮
無毒不丈夫,在帝王將相中沒有君子風度人物,都憑謀,略,詐,騙求生存,奪功勞,霸地盤,三國中最有君子風度的是那些愛和平,不殘辱,懼戰爭,心善人慈的說客,他們揹著性命,本著下油鍋,入火海的雄心壯志,去遊說,去勸解,去辯論,這些人我看才是有君子風度的人物。
-
6 # 戰鬥吧璐璐
三中國人物要說真君子,趙雲應該是首選。趙雲,字子龍,河北正定人。此人不但武功蓋世、光明磊落、胸襟坦蕩、一身正氣。自從跟隨劉備以來鞍前馬後、陣前衝鋒一往無前,長阪坡一戰曹營中殺了七進七出救出了幼主阿斗。赤壁之戰後保護劉備東吳招親,在猶入虎穴的危機關頭臨危不懼、機警應對,出色地完成了護駕任務。帶兵進入西川后過關斬將、所向披糜按約會師蜀地。定軍山一戰單人獨騎營門前擋住曹兵,協助黃忠戰退了敵人。難怪人說”子龍一身是膽”。荊州丟失關羽遇害,劉備誓要興兵雪恥,趙雲站在全域性的高度諫曰“兄弟之仇私也,國家之仇公也,切不可因異姓兄弟的小義而耽誤了討賊興漢的大業”,多麼地忠義和智慧呀。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被圍,趙雲殺入重圍捨身救主,白帝城成為劉備託孤的重臣之一。諸葛亮北伐曹魏,七十餘歲的趙雲和鄧芝擔任先鋒,首戰斬俘敵將,有廉頗之勇威震敵膽。趙雲在蜀漢集團才是大智大勇、忠誠可靠、青史留名的君子也!
-
7 # 山東梆韻魯西南
三國演義中只有劉表是君子,三國動亂只有劉表的荊襄地盤屬於安全地帶。由於劉表的寬巨集大量,治理有方,許多的高階人才隱居在此地,成為他的朋友,給他出謀劃策,把荊襄之地治理的有秩有序,井井有條。最後,他又容納了走投無路的劉備,給吃 給喝給住給地,使劉備有了立足之地,請來了諸葛亮。劉表自覺不久於人世,把荊襄之事託孤於劉備(相信漢室宗親)。這樣的正人君子,整個三國演義中也就是他了。
-
8 # 顫動的丹田
當然是武聖關二爺。
軍人不能只講功勞,還要有威信,不能光功夫好,還要具備武德。
關羽對那些誇誇其談,清談玄虛的所謂"士",即所謂的公知們很瞧不上眼,而這恰恰是當時社會風尚,人人趨之若鶩。關公雖然傲慢討厭虛禮,但是富有人情味,對自己的下級很好,群眾中威信高。
武將就是武將,應該自有主見,擁有獨立人格,不搞趨炎附勢那一套。雲長並非一文盲勇夫,勤讀《春秋》,有著自己的價值觀。
君子不言利,其實不論文士還是武夫,隻眼裡看得見利益,可能誰都瞧不起。
回覆列表
導語:
君子之風是人品高尚,大公無私,胸懷坦蕩真誠。做朋友待之以誠,做官清正廉明一心為民。做上司公平公正,做個好伯樂,為國提拔人才。在三國演義中,真正有君子之風的不是劉備,劉備胸懷梟雄之心,以仁義粉飾自己形象,目的是一統天下成為開國君王。劉備奪取荊州佔領益州使的手段和心計,又那一點有君子之風了。
真正有君子之風的是陶謙。陶謙胸懷漢室是忠,三讓徐州待朋友是義。為徐州尋明主待下屬是公。為徐州百姓尋個仁義的領導是仁。三國演義中也只有陶謙不重名利,心甘情願把若大個徐州誠心讓給劉備,問三國演義中又那個諸侯如此高尚無私呢?
一,少年放浪形骸,實胸有大志,舉茂才而入仕途
陶謙幼時有異相,相貌巳與常人不同。十四歲時性格頑劣放蕩,常常自做將軍做個孩子王,以布為旗,騎竹馬指揮小夥伴們模仿作戰。蒼梧太守甘公見之很是驚異,以是和陶謙交談,陶謙言談有飛揚之志。甘公欣賞他志氣,以是把女兒甘氏下嫁與陶謙。當時甘氏很委屈,獨甘公勸之說陶謙必會顯達。陶謙青年後果然老成持重,考上諸生,又舉茂才。做縣令,刺史,一直做到徐州牧封疆大吏。
二,心懷漢室,忠義幹臣,三讓徐州匡扶天下。
陶謙想把徐州讓於劉備,首先是劉備那漢室宗親皇叔的身份。所以陶謙真的是一個漢室忠臣,他心懷漢室,想在亂世中尋一個皇室英雄,效仿光武帝劉秀重新一統漢家天下。所以他選擇了劉備。其次他待劉備也有朋友之義。在劉備勢弱時收留他,而且雖然有曹操的危險,但是還沒到城破人亡之時。陶謙堅持要把徐州讓於劉備,肯定是對劉備的支援和肯定。同時,陶謙還有父親的慈祥對家人的保護,他知道子孫無能力,讓徐州正是為子孫和家人重新尋找到了一個靠山。仁義為形象的劉備必然會保護他的子孫和家眷。以是陶謙忠義仁慈雙全,君子之風坦蕩蕩,三讓徐州成千古佳話。
最後總結:
相比荊州劉表的鼠目寸光,猶豫不決,益州劉璋的懦弱無能,膽小如鼠。他們都是擁千里之地,甲兵精良之諸侯,最後只落得個破家亡地的可悲境地。反觀陶謙當機立斷,眼光敏銳,在亂世名利慾望沉浮中,獨具智慧而能慧眼識英雄,視權力官位如糞土,他才是三國演義中的真正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