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的紀念冊
-
2 # 小濤歷史課
成語”張遼止啼”的典故出自張遼。逍遙津之戰張遼以區區七千人的兵力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從此威震江東。江東百姓無不對張遼心生畏懼,於是他們在小孩哭泣的時候,就說張遼來了,小孩一聽到張遼的名字,嚇得就不敢再哭了。
顛沛流離張遼,本名聶遼,字文遠,雁門郡馬邑縣人。張遼是東漢聶壹的後人,為避免遭人怨恨而改姓“張”。
一開始張遼和呂布同在在幷州刺史丁原帳下。董卓進京後,呂布殺了丁原,張遼歸順董卓。後來呂布殺了董卓,張遼就一直跟隨呂布。再後來曹操擊敗呂布,張遼率部投降曹操,被封為”五官中郎將”。
為主雪恥公元215年,逍遙津之戰。孫權率十萬大軍圍困合肥,張遼率領七千餘人大破孫權,差點將孫權俘虜,在手下的拼死保護下孫權狼狽而逃。這一戰,不僅替曹操報了當年赤壁之戰的一箭之仇,還讓張遼從此名震江東。同時也是”張遼止啼”成語典故的由來。興奮之餘的曹操大肆封賞將士,將張遼封為”徵東將軍”。
戰功赫赫征伐袁譚、袁尚有功,封中堅將將軍;大敗遼東大將柳毅,封蕩寇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郡,封都亭侯;大破烏桓,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平定張蘭、梅成的叛亂,加食邑,授假節(自行處罰違軍令者)的權;逍遙津之戰,大破吳軍,封徵東將軍;職業巔峰曹丕繼位後,封張遼為前將軍,晉陽侯(縣侯),加食邑一千戶並將張遼的兒子封為列侯。此時張遼的封邑已經到達兩千六百戶,據統計,張遼在去世之前的封邑已經達到了四千三百戶。我們看看曹魏集團中宗親的封邑:
亂世之中,有能力又本事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懷疑,因為這個人可能會威脅他的權利、地位。但是,只要忠心不二、選對領導,必然會前途光明。
-
3 # 韶華傾夢
張遼在跟隨曹操之前,還跟隨過丁原、董卓,以及呂布。而在曹操大破徐州,於白門樓吊死呂布後,方才投靠的曹操。在曹操帳下,張遼多次得到曹操的重用,而後更是成為五子良將之一。
其一,張遼與諸將不和,只能靠曹操。也許是因為降將的身份,張遼和夏侯惇這類宗室子弟,以及樂進這類主動投靠的武將不同,最初在曹營的時候,張遼很多時候被人所看不起。再加上張遼的性格,使得他和曹營諸將有很大的間隙。
《三國志·趙儼傳》中記載,“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
《三國志·胡質傳》中有云,“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隙。”
其二,有關羽的“背書”。關羽和張遼是老鄉,而曹操知曉關羽的為人,為了能夠讓關羽為己用,曹操可是一直想挖劉備的牆腳。但是,每一次都被關羽給拒絕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曹操更加的欣賞關羽。
其三,曹操正值用人之際。曹操對於收攬人才,一直是“唯才是舉”。而當時,曹操和袁紹的關係愈加的緊迫。袁紹手上掌控著青幽冀並四大州,而且人才濟濟,曹操和袁紹的差距還是蠻大的。
其四,張遼的確心向曹操,為曹操辦事。在攻打昌豨時,張遼敢孤身一人勸說其投降,揚曹操的名聲;屯土山之戰時,圍困關羽,張遼也是孤身一人去勸降關羽;在打合肥之戰時,張遼更是八百猛士威震逍遙津,一度讓江東孩童聞其名而止啼。
-
4 # 迷彩小兵哥
曹操帳下能人輩出,文有荀彧、郭嘉等五大謀臣,武有張遼、張頜等五子良將,當真是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在這其中,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極為耀眼,作為降將的他,不僅得到了曹操的賞識,還在曹操帳下屢立戰功,逍遙津一戰,以八百士兵大破東吳十萬大軍,威震江東,成為天下之名將。
應該說,曹操不僅十分賞識張遼,還非常信任他,之後更是把鎮守合肥的重任交給了他。要知道,合肥的戰略地位尤其重要,對曹魏來說,它是防禦東吳的屏障;對東吳來說,它是入主中原的必爭之地。毫不誇張地說,合肥對曹魏的重要性,甚至已經超過了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而鎮守合肥的主將,不是跟曹操最為親近的夏侯惇夏侯淵,也不是韜略過人、極善用兵的曹仁曹洪,而恰恰是降將張遼。
曹操帳下能征善戰的大將有很多,就算不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去鎮守合肥,也大可以派其他得力干將,比如徐晃、張頜等人,都有大將之才,同樣有能力鎮守合肥。一向多疑的曹操居然選擇降將張遼作為鎮守合肥的主將,他為何如此信任張遼呢?總結起來,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張遼忠義,不畏生死。張遼很早就跟隨呂布征戰,是呂布的得力助手。但我們都知道,呂布是個善變之人,他多次賣主求榮,先是丁原,後是董卓,再其後是王允,所以張飛才稱他為“三姓家奴”。張遼深知呂布為人,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呂布,一如既往地在其帳下為將,可見張遼是個忠義之人。呂布兵敗後,張遼也被曹操所擒,面對死亡,他毫無懼色,把生死看得很淡,從未想過用投降來保全性命。曹操此前只知道張遼有勇有謀,卻不想他還是個剛烈的漢子,頓時對他大為欣賞,加之關羽求情,曹操便動了招降張遼的念頭。應該說,從一開始曹操就對張遼有很好的印象,深知他是忠義剛烈之人,所以才對他如此信任。
第二,張遼文武兼備,是一個將才。張遼能成為五子良將之首,絕對是實至名歸。綜觀曹操帳下的所有將領,勇猛無匹的大有人才,比如許褚、典韋、夏侯惇等,都是世之猛將。但真正稱得上文武兼備的,卻只有寥寥幾人,張遼就是其中之一。曹操是一代雄主,他要成就大業,就得需要人才為他效力,像張遼這樣的將才,沒有誰不喜歡。而張遼果然沒有讓曹操失望,逍遙津一戰,他以八百兵士大破孫權的十萬大軍,令東吳聞張遼之名,盡皆膽寒。
第三,張遼公私分明,做事有原則。張遼與關羽私交甚好,兩人早年就相識,對彼此也十分欣賞。關羽投降曹操以後,曾找張遼談心,告訴張遼他十分思念故主劉備。按理說,關羽的這種想法是對曹操的不忠,而張遼作為曹操的手下,理應報告給曹操。張遼轉念一想,關羽與自己有故人之交,感情深厚,如果告訴了曹操,就等於出賣了朋友。為了這事,張遼為難了好幾天,思來想去,他最後還是決定告訴曹操。張遼此舉,看似忠於曹操,而負了關羽,但恰恰能說明他是個公私分明,做事講原則的人。曹操知道張遼與關羽的交情,他見張遼如此做法,非常感動,自那以後,對張遼是更加信任。
到這裡,我們終於知道一向多疑的曹操為何如此信任降將張遼了。張遼雖為降將,但其身上的不少優點,都令曹操欣賞有加,正如上面所說,張遼是一個忠義剛烈、文武兼備、公私分明的人,對於這樣的人,曹操能不信任嗎?
-
5 # 狼眼視界
問題提的太武斷了。
首先糾正幾個問題,張遼的確是三國降將中超牛的一個,但絕對不是最被信任的,至少,對比起馬超、姜維來說,曹操對張遼的信任無從談起。
其次,邏輯給你科普一下,曹操生性多疑,那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要知道曹操因為張邈、張繡等人的背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張繡差點要了曹操的命,雖然保住了命,但愛將典韋,長子曹昂都在這一次背叛中犧牲了,其次 ,多疑其實是絕大部分帝王將相的特點,多疑說的好聽的,就是思維縝密,就算是諸葛亮,難道就不多疑? 劉備把魏延用的出神入化,到了諸葛亮的手裡,因為諸葛亮的疑心一直得不到重用,最後還被逼反殺了,合理的疑心那是未雨綢繆,再說,疑心那只是疑心,只要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無可厚非,如果說三國裡真正生性多疑的,我覺得還是袁紹,疑人也用,用人必疑,此為心胸狹窄, 而相對來說,曹操的疑心,真的是在未雨綢繆,就好比曹操從一開始就壓制司馬家,甚至告誡曹丕,司馬懿不可重用,不得不說,曹操的眼光是毒辣的,看人看得透徹,但也有容人之量,否則,關二哥也不可能過五關斬六將。
最後說一點,功勞大和信任沒有絕對的關係,飛鳥盡,良弓藏,歷史上多少功臣被誅? 如果足夠信任,還需要殺他們嗎,如果真的信任,有功高蓋主一說嗎? 說到底,還是信任不夠。反觀曹操,貌似還沒殺過功臣吧?
-
6 # 張子曰
張遼肯定是受到曹操的極大信任,但是說得到了曹魏的最大信任,顯然不是事實。
從能力上來說,張遼其實是要比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曹操的嫡系要強的。三國類的遊戲我玩的多了,從三國志7,8,一直到三國志13,都玩過,張遼的綜合能力,都在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之上。從這點可以看出,普遍的觀點都認為張遼的能力確實是在曹家兄弟和夏侯兄弟之上的。
但是顯然,從地位上來說,張遼是不如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的。曹仁和夏侯兄弟都是獨當一面的方面軍大將,張遼則更多的是以屬下的身份跟隨作戰,合肥之戰,張遼力主出戰,李典樂進一開始是不同意的,後來激於義氣才一起並肩作戰獲得了逍遙津大捷,說明張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隸屬關係,更多的是曹操的特意安排,互相牽制罷了,如果李典樂進堅決不肯出戰,張遼是沒有足夠的權威強令出戰的。但是如果是曹仁,夏侯兄弟,那麼情況就必然大不一樣。
怎麼講呢,張遼總體而言,還是受到了曹操的極大信任。
但是顯然,張遼是方面軍,甚至是全軍總指揮的才能,最後主要還是作為集團軍的指揮負責區域防守,就一般人而言,已經是重用了,但是對張遼而言,其實是大材小用了。
所以曹操對張遼等降將的使用,是有條件的,並沒有絕對的信任。
玩光榮三國志遊戲的朋友,應該都瞭解,張遼無論是四維,還是技能,都是bug一般的存在。曹家兄弟和夏侯兄弟雖然也很強,但是和張遼比,還是要略遜一籌的。
所以這種強人最後的地位都不如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怎麼能說得到了最大信任呢?只能說獲得了相對比較大的信任把。
-
7 # 秋澀之
1、首先張遼投降時並不是低聲下氣,祈求討饒,而是從容不迫,生死置之度外,何怕一死呢?
2、其次曹操重用張遼,可以向外展示他遼闊的胸襟和對於人才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曹操完全不必擔心張遼會在曹營中結黨營私。因為張遼這個出身和脾氣,也註定了他在曹營之中,只能效忠曹操,只能孤單一人。
3、張遼把“忠心為主”和“兢兢業業”這兩方面做到了極致。在加入曹營之後,張遼也就認準了曹操這個唯一的主公。而縱觀張遼行事,他也開始處處為曹操的利益考慮。試問有這樣省心的下屬,又有哪個主公不會喜歡呢?也正因如此,張遼才能憑藉降將的身份,一步一步的得到曹操對他的倚重。而逍遙津一戰之後,張遼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許多曹氏宗親,這也是張遼個人能力的一個體現。
-
8 # 分身化影
張遼是三國時期名將,自打歸順曹操之後,屢立戰功,攻佔城池不一一列舉,以七千大軍破十萬之敵,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字大燥,成為歷代推崇名將之一,而曹操雖然是一位奸雄,但是在用人,愛才,愛將等方面可以說是一些歷史學家,政治家。他非常相信張遼等各位將軍,也是愛才之王。
-
9 # 使用者8048976240260
〉跟關羽有很大的關係!
關羽以信義著稱。曹操一直佩服關羽的人品,關羽在許都時,曹操待關羽以恩義,就是想收服關羽。
在白門樓上,關羽為救張遼一命,曾給曹操下跪。這也就說明張遼在性格人品上與關羽有相近的地方。
所以說,曹操相信張遼主要也是看他在人品上很優秀的地方。
-
10 # 那就投降輸一半
曹操是多疑,他多疑會威脅他安全的人。
但同時曹操非常愛惜人才,張遼從降將到威名天下並不是個例,曹操剛開始最開始創業,手裡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荀彧、荀攸。到後來曹操集團的將領佔據了三國時期的一半多,所以張遼的成就絕不偶然,而是曹操懂得怎麼去運用人才
回覆列表
三國曹操手下戰將如雲,排起次序來,張遼應該在前幾位,五子良將之首,勇猛善戰與關公可以並列,逍遙津一戰,名垂青史。征戰四方,赫赫武功,死後的諡號是“威侯”,果然千年之後,凜凜威風依舊懾人。
業務能力超強,更為重要的是張遼的職業操守更好。忠於職守,公而忘私,為國家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張遼將軍的為人寫照。
張遼原屬中層,丁原被呂布殺死,合併到董卓集團,張遼留下來。呂布又殺了董卓,張遼依舊在團隊裡兢兢業業,沒有攀高枝。
最後,呂布被更強大的曹操兼併,張遼歸屬曹操。
一、公私分明曹操喜歡關羽,很想收為已用。但他也知道關羽的心在劉備那兒,派張遼去探一探關羽的口風,是繼續在曹氏效力,還是終歸要回到劉備集團去?
關羽在曹操手下,交的朋友就是張遼、徐晃這些重量級的英雄。這就是惺惺相惜,到了這個層次的人,才會彼此欣賞,相互認可。張遼是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找關羽聊天。
關羽坦蕩大方地說:“我當然知道曹操大人待我很好。但當初開始時,我和劉將軍就有誓言,要同生共死,開創一個新時代。我最後一定要回歸劉將軍,曹大人的恩情,我會報答清楚後,再離開。”
張遼猶豫了,要不要把關羽的原話告訴曹操?或許這一報告,關羽就沒命了,自己不成為出賣朋友的小人嗎?
最終還是決定實話實說:“曹大人是君主,代表著國家集團的大義。關羽是朋友,是私交。不能因私廢公。”曹操非常欣賞張遼的行為。作為一名臣下,如此知輕重,識大體,成為後世公私分明的處事榜樣。
當然曹操更欣賞關羽不忘本的英雄本色,厚待關羽最後讓他離去。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二、捨身為公曹操原來手下的將領中,有一個叫昌豨。這是個腳踩好幾條船的投機分子,在幾家陣營之間跳來跳去,找到一個好機會時,還想自己單獨幹一票。那一年他又叛變了,張遼率軍包圍了他。
張遼判斷:昌希要投降。於是張遼約昌豨單騎相見,說:“曹大人仁義布天下,先投降的有賞。”昌豨果然答應投降。張遼便獨自到昌豨的地盤,拜見了他的老母親。昌豨見張遼這樣坦誠相待,大喜。跟著他去見曹操。
曹操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殺人之心常有,防人之心更多,當然不會做這種深入虎穴的事情。曹操把昌豨打發走,批評張遼說:“你這樣行動,太冒險了。不是一個大將的做法。”張遼說:“憑藉我軍的威望,和大人您遍佈四方的恩信。我相信昌豨不敢對我怎麼樣。”
漢武帝時有個叫聶壹的人,是個膽大如斗的好漢,他為漢家設了個圈套,想讓匈奴鑽進來,一舉消滅之,所謂“馬邑之謀”。後來訊息走漏,匈奴跑了。開始了漢匈之間數十年的大戰。
《三國志》上說張遼是聶壹的後人,看來膽子大,也是有基因遺傳的。不過張遼為了取得勝利,不顧個人安危的氣魄,還是足以證實他是一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優秀職業軍人。
三、顧全大局建安二十年,孫權趁曹操徵漢中,發兵十萬進攻東南重鎮合肥。守衛合肥的是張遼、樂進、李典三員大將,守兵七千。
這幾個大將都是有本事又有脾氣的人物,彼此間不服氣,經常鬧情緒。曹操留有一封信給他們:如果孫權來攻,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
大家狐疑不定,張遼分析:我們不能死守!等到援軍到來,十萬人打七千人,咱們早完蛋!曹公意思,就是不等敵軍集結,先給他一個下馬威,打掉他們的銳氣。就不用怕他們了。
張遼以大局為重,主動要擔任敢死隊主將。李典、樂進都感動了!李典說:“這個是國家大事,只要將軍你的計策是對的。我怎麼會因個人恩怨不聽從指揮呢?”
第一戰八百敢死隊在吳軍中打打殺殺,來去自如。把孫權吳軍打得信心全無。
吳軍撤退時,抓住機會發起反攻,差點把孫權同學幹掉了。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東吳人聽到張遼名字,小兒不敢夜啼。
張遼在大敵當前的危難關頭,不計前嫌,全力團結戰友們,終於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取得大勝。這個顧全大局,不講私人恩怨的大方向,張遼就是把握的好。
張遼的容人之度知錯就改也是他成功的另一個原因。
張遼鎮守東南方,和護軍武周合不來。
當時曹魏的制度,軍隊和地方是並行的兩套人馬,互相配合,但不從屬。張遼向刺史溫恢要名士胡質來當自己的幕僚。胡質不肯,張遼親自上門,問道:“我真心請您來幫忙,為什麼不願意?”
胡質話鋒一轉:“武周是個名士雅人。聽說以前將軍對他讚不絕口,很是佩服。這一回為了一點小事,就和武周有矛盾。我胡質才疏學淺,怕不容易得到將軍您的信任啊!”
張遼在部隊呆久了,衝鋒陷陣,打打殺殺,難免脾氣爆,動不動翻臉就殺人打人,難得的是聽得進不同意見。忠言逆耳利於行嘛。
但張遼做到了,他和武周言歸於好。更加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了不起的操守,嚴於律己的作風,和一流的帶兵打仗的本事,才成就了這個三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