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逸事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赤壁之戰前,劉備手中有兩樣至關重要的東西。
另一方面,劉備軍在最後的決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孫權為何主動丟擲橄欖枝?孫劉走到一起,率先丟擲橄欖枝的正是東吳。
劉表死後,孫權派魯肅前往弔唁。可是,魯肅還沒到襄陽,形勢就已大變。
魯肅見到劉備時,劉備剛在長阪坡大敗,表示自己想去投靠蒼梧吳巨。
蒼梧,在今廣西,劉備跑去那裡,意思就是:不玩了,退出群雄的遊戲。
那麼,東吳為何想要和一路敗戰的劉備結盟呢?
因為:劉備可以提供兩個極其重要的東西。
劉備軍佔到孫劉聯軍參戰部隊的40%。諸葛亮見孫權時,就告訴孫權:劉琦有1萬兵馬,我們陸陸續續回來的部隊和關羽水軍有1萬,我們出2萬!
諸葛亮是吹不了牛的。
魯肅和他一起從長阪回來的,人家又不是瞎子,劉備什麼情況,諸葛亮吹不了牛。
江夏是劉表與孫權常年對峙的前線,那裡大概有多少兵,也是糊弄不了孫權的。
2萬兵不多。但這2萬兵全部在江夏,也就是孫劉聯軍的前線。
而孫權派出的參戰部隊也就3萬人呀!
因此,這2萬軍隊對孫劉聯軍來說彌足珍貴。
江夏此時,劉琦正控制江夏,孫權則在柴桑。
此前,孫策、孫權多次攻打江夏,儘管屢次重創劉表、黃祖水軍,但就是拿不下來。
如果江夏為曹操所控制,即便東吳能挫敗曹操,但也很難將曹操逐出長江。
而且,曹操可以將北方的兵力、物資從漢水運入戰場,東吳將只有防守之力
如果長江天險仍然是曹操與孫權共有,那孫權有什麼底氣來和曹操長期抗衡呢?
相反,以江夏為孫劉聯軍前出根據地,孫劉聯軍只要挫敗曹操攻勢,就可以出漢水威脅曹操後路,斷絕江陵內外聯絡,將曹操逼出長江。
劉備軍在決戰中的貢獻我們回到決戰日。
此前,東吳水軍與曹軍在赤壁遭遇,曹軍失利,退到了北岸的烏林。
曹操選擇烏林駐紮,是有理由的。
曹軍駐於此,是建立了一個水陸聯合防禦體系。東吳水軍來攻時,曹軍近岸陸軍可以配合水軍一起作戰,而且,一旦戰事不利,陸軍也可掩護水軍撤往周邊複雜、i狹窄港汊。
因此,單靠水軍攻擊,而不在陸地同時攻擊,東吳軍的戰果將十分有限!
考慮到東吳軍一貫戰五渣級的陸戰能力,劉備軍在烏林陸戰中應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後來,孫劉撕逼時,關羽和魯肅說:你說荊州是我們借的,那劉備在烏林之戰中的表現難道就不該得到土地嗎?
如果劉備的貢獻太小,關羽這種愛面子的人是不會拿出來說事的。
而程昱在勸曹操不要急著攻吳時,也說過:劉備梟雄、關羽張飛萬人敵,把孫權逼急了,孫權必以為資。
可見:劉備軍的陸戰能力對孫劉聯軍極為重要,引起了曹操集團的重視。
總的來說,雖然赤壁之戰的主打者是東吳,但劉備的資源、表現同樣不容忽視。
-
3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以結果為導向性提出來的,赤壁之戰中後期確實是周瑜領導的孫權兵馬為絕大部分主力來對抗曹操的。
然而,撇開後話,時曹操率大軍南下,那時的孫權真的有能力有、膽量來獨自應對嗎? 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的赤壁大戰。
同樣曹操口中的80萬在歷史上根本不可能, 根據《三國志》前後的記載,赤壁之戰前,曹操進攻荊州得劉琮投降,兵不血刃就得到了荊州幾乎完整的7萬人馬,使得曹操在南方的人馬迅速擴張到十六、七萬,而後曹操又從中原調軍七八萬左右組成了赤壁之戰的主力人馬。
而且最重要的,孫權也不敢把所有兵力都委以周瑜,倒不是孫權對周瑜放心不下,而是對東吳其他江南士族放心不下,同時孫權還面臨著世居江南的土著居民的反抗,所以他必須留下一批兵馬用來保障自己的政權穩固。
在這樣的情形下,找同盟搬救兵才顯得勢在必行,而此時諸葛亮的適時而來最終促成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最終計劃。
而反觀劉備這廂,《三國演義》也尊重了史料中的記載,即諸葛亮所說的劉備一萬的兵力外加劉琦一萬的兵力,合計兩萬兵馬。
單就赤壁之戰前的態勢來看,聯劉抗曹才是最合適的,否則沒有劉備這顆定心丸,孫權斷然不會安心應戰並逆風翻盤!
-
4 # 風淡雲清山青水綠
袁紹聽到劉備來,出迎二百里,那時劉備身邊別說幾千人,怕是幾百人都沒有。原因無他,劉備已經是天下間有名的英雄人物,哪能不禮重?
孫權聽從魯肅的戰略,本想在劉表去世後聯合劉備和劉琦、劉琮,優先穩定荊州地區,避免北方有所染指,另外也給自己緩圖荊州爭取時間。奈何正巧曹操南下,劉琮投降,荊州已經被不具備抵抗曹操的條件,計劃破產。等劉備先後遇魯肅、劉琦,東奔江夏棲身,曹操已經佔領荊州。
只是一封信,孫權幾乎成了劉琮第二。勸劉琮降曹是遮掩下祕密進行,知者寥寥,可以說是一撮核心官僚挾持劉琮;勸孫權降曹卻是無所顧忌的公開行動,按照孫權的說法他問遍諸將,沒有讓自己滿意的答覆。
讓孫權滿意的答覆是什麼?魯肅的態度就是標準答案。由此可知,當時孫權集團的主流聲音是降曹,其他聲音都是沒主意。
要知道,劉琮剛上位,連權力還沒掌握被人祕密挾持還算情有可原。而孫權呢,已經獨自統領江東八年,卻被股肱謀主們公開推著投降——某種意義上說比劉琮更難堪——孫權處境之窘迫可想而知。
此時的孫權集團處於失控的邊緣,無人可用,沒人支援。出征也好,留守也罷,讓主降派領兵或居守,豈不是自尋死路?又或領兵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應投降還是該作戰,這仗還怎麼打?
所以我常說,若無魯肅、周瑜,孫權根本是孤掌難鳴,只能如劉琮般結果。權力延伸和傳遞依靠的是官僚機構,大部分官僚機構唱反調是沒得搞的
那麼,天下聞名的梟雄劉備近在江夏,和劉琦又是聯合集團,更與曹操長期作戰,誓不兩立,兼北岸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對水道的掌控。孫權拉攏聯合劉備是勢在必行之事。他非常需要劉備這種份量極重的“外援”振作信心,提高威信,整合內部,抵禦強敵。
劉備誠然需要江東的力量,孫權何嘗不亟需劉備的力量救命?
人們往往看到孫權集團當時的力量更大,卻忽視孫權個人處境的凶險。孫權集團當時是處於崩潰邊緣。
-
5 # 臥牛說歷史
我們先從史書中分析。
《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少之又少,只有把主要人物的傳記整合才能看個一二。
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周瑜、劉備三人。《武帝紀》中提到的是“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意思是曹操被劉備贏一波,加上軍中鬧疾疫,於是退軍走了,根本沒“周瑜”的事。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考證後,這是第二把火,不是周瑜放的第一把火)。
《先主傳》的記載與上面的類似:“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周瑜傳》中便有黃蓋詐降,火燒赤壁的戲碼了,但仍提到“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最起碼我們知道,劉備是全程參與赤壁之戰的。試問:假如劉備真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會全程參與進赤壁之戰嗎?
我們都明白,《三國演義》中劉備“仁德”不過是假象,拳頭大才是硬道理。東吳的孫權更不會是一個懂得謙讓的翩翩君子,他會幹吃力不討好的事,拉上一個無用的劉備?
赤壁之戰說白了是荊州爭奪戰,曹操、孫權的影響力其實都不如劉備(其中也有劉琦的作用在),換句話說,劉備是赤壁之戰的“東道主”。
這真不是胡說。劉表死後,劉備可沒想著聯絡東吳,而是跑回江陵,他是想奪權呢。曹操也認識到劉備對荊州的影響力,於是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狙擊劉備,不讓劉備進入江陵。
劉備走投無路後,才讓諸葛亮聯絡孫權,雙方共同抗曹。
孫權有實力,劉備有影響力,雙方聯合才能更好抵抗曹操,孫權雖然腹黑,但還是知道曹操才是威脅,至於荊州的歸屬可以放到最後。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對於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兩個陣營所起的作用,人們的認識往往呈現兩個極端。
《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出彩的是劉備一方的謀士和將領,孫權的人彷彿只是配角;而正史《三國志》裡記載,出力最多的是孫權一方,劉備等人似乎只是打醬油的。
這兩種看法其實都不太全面,《三國演義》就不說了,只是小說演義。真實歷史中,雖然東吳出力最多,但與劉備聯盟也是必需的,如果孫權不和劉備結盟,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打贏曹操,甚至不會和曹操開戰。
劉表死後,次子劉琮繼承荊州牧之位,他自認打不過曹操,及早投降,曹操白得水軍八十萬。
本在劉表陣營的劉備不願降曹,帶著妻妾兒女和親信逃跑,在當陽長阪坡被曹軍追上,廝殺一場,劉軍大敗,兒子老婆都走散了,要不是趙雲拼死救主,劉禪肯定死於亂軍之中。
之後劉備逃到江東,意欲和孫權結盟共抗曹操。但此時孫權不是很願意,一方面,劉備損兵折將,兵馬不多,沒被孫權看在眼裡;另一方面,孫權自認沒惹到曹操,不想和曹操為敵。
大家想得很現實,投降曹操,雙方沒有深仇大恨,性命無憂,而且曹操也得依靠江東本地人治理地方,大家不過是換個主公,照樣可以保持家族的地位,享受榮華富貴;如果不降,打起仗來是要人命的,何必呢?
然而這種情況不適用於孫權,他是江東之主,曹操也許善待他手下的將領,但不可能再給他實權。他若降了,就只能當個富家翁。這顯然不是孫權想要的,因而他主戰。
投降派情不自禁地想,劉備敢跟曹操打,是不是因為此戰有勝算?
何況,劉備再弱也不是光桿司令,他手上還有兩萬多士卒,蚊子再小也是肉。而且劉備有諸葛亮,單憑他一人,就抵得上一支強大的軍隊。
所以,孫權和劉備結盟,一是因為要借劉備壓制集團內部的投降派;二是要團結一切對抗曹操的力量。
-
7 # 老實人188000828
孫權從內心來說,一直是想和曹操打打的。他也不想把父兄的基業拱手相讓給曹操,而且像孫權這種胸有大志的男人,素來一統一全國為志向,投降?一直搖擺不定,是因為1,曹操勢力確實很大了,自己狠可能頂不住。2,手下謀士基本都贊成投降。在內,他希望有謀臣武將支援他打,整個內部需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在外,他需要一個願意和曹操死磕的盟友。縱觀天下,劉表不行了,劉璋太無能,張魯靠不住……算來算去,劉備雖然實力弱小,但是劉備願意和曹操死磕,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等等,雖然是一路逃,但是也算是邊逃邊和曹操磕。還有,劉備雖然弱,好歹也有幾萬兵馬(算上劉琦的江夏部隊)。當時孫權其實能拉去赤壁和曹操對戰的兵馬也沒多少。曹操號稱百萬,其實也是吹牛逼,前前後後二十來萬吧。劉備這幾萬兵也算可以了。還有,劉備雖然如喪家之犬,但是還有江夏等幾個郡在劉備劉琦叔侄手裡。如果說不聯合劉備,整個荊州全部給曹操吞下,東吳的長江天塹就毫無意義了。另外,在孫權眼裡,曹操過來和孫權單打,孫權基本毫無勝算。但是如果孫權和劉備聯盟贏了,以劉備的實力,一起滅了曹操的話,東吳統一天下的概率比劉備大:我孫權單挑不過曹操,但是沒了曹操之後,我打你劉備還是問題不大的。所以,孫權寧願和劉備結盟,滅了曹操之後和劉備搶天下,也不願意說自己去和曹操單挑,哪怕慘勝,孫權也不合算
-
8 # 優己
孫權跟劉備聯盟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一個內幕的,孫權聯盟劉備並不全是為了打曹操,而是為了彼此休兵止戰。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赤壁之戰當成是曹魏與孫劉兩方勢力的對抗,但是真實歷史上卻不止如此。在歷史上,除了曹操劉備孫權之外還有一方勢力也角逐其中,那就是劉表勢力。
在當時,孫權跟劉表其實是一組死敵狀態,劉表曾殺了孫權的父親孫堅,孫劉之間為此爆發了七次戰爭。這時間跨度從公元200年到207年,大致相當於曹操跟袁紹在北方打仗的時間。
曹操南征之後,很快便吞併了劉表的勢力(大部分),只剩下劉表的長子劉琦還盤踞在江夏。在這個時候,劉備投了劉琦並代表劉琦跟孫權談聯盟,也就是說,劉備這個時期實際上算不上是一個諸侯,他只是劉琦的一個臣子而已(三國演義把劉備當成一股獨立勢力只是因為主角光環)。
劉備的到來直接改變了一個格局,那就是孫劉從直接對抗變成了合作方。這也是為何孫劉必須結盟的主因。因為孫權如何不跟劉備聯合那麼劉琦投降曹操後肯定會反過來打孫權的。
-
9 # 周
如果孫權提前知道自己能打敗曹操,孫權肯定不會和劉備聯盟,關鍵是孫權不知道啊。
我們先看一下孫劉結盟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見孫權攻取了江夏,恐其佔據荊州,於是在七月準備南征,在南陽集結大軍。8月劉表病死,劉表次子劉琮獻出荊州投降曹操,曹操進入荊州,下一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
不想坐以待斃的孫權與喪家之犬的劉備結盟至少有一下幾方面好處。
一方面增強實力
另一方面,結盟劉備,孫權有了正當的理由進軍荊州。
無論是為了替父報仇還是荊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孫權對荊州一直念念不忘。好不容易擊殺了黃祖,見到了佔據荊州的希望,更強大的曹操迎面而來。這時候結盟劉備劉琦,進軍荊州就有了正當的理由,師出有名。
面對曹軍,當時的孫權把劉備當做落水的稻草,劉備也是把孫權當做粗一點的稻草,誰也不知道在赤壁一把火能打敗曹操。後面兩家關於荊州爭奪不休,孫權肯定後悔當年結盟劉備。
-
10 # 上將噯福斯
說赤壁之戰全是東吳打得,這樣的說法未免過於偏頗。
劉備一方在赤壁之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雙方兵力數量看。孫劉聯盟一共5萬餘人,其中東吳是3萬人參戰,劉備是2萬多人。相差並不太多,基本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從兵種構成看。劉備軍以水軍為主。其中關羽水軍精甲一萬餘人。劉琦江夏軍一萬人,江夏就在長江邊上,江夏軍應該也有大量的水軍。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這些水軍都參與了赤壁之戰那都是正兒八經主力啊,怎麼能說劉備集團是打醬油的呢?
火燒赤壁以後,劉備與周瑜一道攻打曹仁,關羽張飛也在抗曹一線浴血奮戰,南郡的拉鋸戰整整打了一年多,戰鬥非常激烈。怎麼能說是沒有功勞呢?只是由於史書對這一段歷史記載的比較簡略,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以為劉備是坐享其成。
而且劉備不僅僅是手下那兩萬人那麼簡單。他在荊州苦心經營八年,在荊州深得人心,號召力極強。這也是很重要的資本啊。
從孫權的角度考慮,如果沒有劉備這個盟友,他還真不一定敢跟曹操硬碰硬。
曹操奪取荊州以後,幾乎完整的吞併了荊州馬步軍和水軍。兵力至少增加10萬人。加上自身原有的人馬,總兵力高達二十四、五萬。
東吳有多少人呢?其實出乎很多的人的意料。東吳的人馬也很少,也就五萬——7萬人左右。
赤壁大戰之前,周瑜對孫權說只要5萬精兵,就能擊敗曹操。結果孫權說,5萬人馬短時間內難以湊齊,現在有3萬人,你先帶著打。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快,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可見東吳的家底也不厚,軍隊也不多。與曹軍實力相差懸殊。所以東吳群臣聽說曹操大軍前來征討,驚慌異常,內部主戰主和也是爭論不休。大多數人其實主張投降。孫權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如果沒有劉備這個強力外援,內部又不支援,孫權敢不敢單挑曹操,這還真不好說。
-
11 # 歷史遊俠阿春
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上著名三大戰役之一,也就是赤壁之戰之後,天下三分,劉備有了屬地,諸葛亮在這風雲詭計的歷史上開始上演了一出出好戲,孫劉曹終於相互制約,相互抗衡。
對於赤壁之戰,很多人都覺得是劉備忽悠孫權加入的,本來孫權是可以獨善其身,看著劉備消亡的,赤壁之戰也主要是東吳這邊的勝利。其實不然,著這個大戰中,曹操是攻勢方、劉備是抵抗方、孫權是守成方。
我們仔細研讀三國的歷史,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其實東吳真的是一個小國,他們策略也很簡單,就是在亂世之中自保,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在三國中不強,想要統一天下、逐鹿中原的難度係數太大,他們兵士就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所以他們對外政策就是曹強則聯劉,劉強則聯曹,蜀國集團和曹魏集團一直在拉攏這東吳集團。
當劉備戰敗,想要跟孫權聯手抗曹的時候,東吳集團其實是分成了兩派,文臣主和,武將主戰,兩派人馬整天吵鬧不休,孫權剛繼承地位不久,心智其實也並沒有那麼成熟,根基也不穩,他內心其實也想戰鬥的,但是集團內部的不穩,加上自己並沒有很大的希望,他自己也是猶豫。
劉備和曹操有竊國之恨,但是孫權沒有,劉備集團就是全部戰死也要抵抗曹操,東吳集團擁有天下強大的水師,力保基業平穩不是問題。但是最後為什麼還要借荊州給劉備,共同抗擊曹操呢?
筆者看來,孫權有三大理由註定要聯劉抗曹。
首先,孫權的安危。這個是很致命的理由, 這一點在傳記中和演義中都有寫。魯肅很明確的告訴孫權,文臣們投降了,依然可以得到重用,永保財富和太平,他們本身大部分都是江東的名士或者門閥出身,侍奉誰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而魯肅投降後即使不做官,也可以到處教書賺錢保生活。但是全部人投降都可以,唯獨孫權不行,因為他投降了,即使是在朝任職,也不會是什麼大官,甚至還有生命危險,荊州劉表的兒子劉蹤投降後就被曹操殺了。而且曹操打敗了劉備之後,乘勢而下,順便收拾東吳也是很大的可能項,曹操一向言而無信,他不會坐視東吳的壯大。
其次,東吳的治國策略有關。坦白來說,我一直覺得東吳的智謀要在蜀國之上。東吳敢於認清現實,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在赤壁之前,三國的歷史都是圍繞曹操、劉備、袁紹、袁術等人之間的歷史,那麼那會東吳在幹嘛?他們剛有了江東六郡,江東的上層社會其實並沒有完全的認可孫堅、孫策他們的統領,他們佔領了江東之後,很大時間都是在調和內部矛盾和培養自己的實力。他們文臣和武將之間其實沒有很和諧。為了能在亂世中自保和壯大,東吳使用的策略是合縱連橫的策略,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曹強則聯劉,劉強則聯曹。
最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的實力相比孫權其實並沒有差到離譜的狀態。東吳集團知道,劉備一旦失敗,下一個或者後面不久,曹操攻打的物件很可能就是自己了,因為那會之前所謂的英雄,所謂的18路諸侯,大部分都被曹操等人消滅了,剩下來的軍閥並不多,曹攻吳只是時間問題。這場大戰中,孫劉聯盟的兵力是五萬,其中東吳就是3萬,劉備是2萬,東吳的精銳主要是水軍,劉備的軍力一半是劉表的兒子劉琦手裡的一萬精兵和自己手裡的一萬軍隊。聯則有勝利的希望,坐觀上壁可能連一絲拯救東吳的機會都沒有。赤壁之戰之後,周瑜一直想攻打荊州,但是一直不敢直接攻打,原因除了不想孫劉聯盟破裂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孫權其實並沒有比劉備強太多,兩家一打,就一定是兩敗俱傷。
總的來說,劉備擁有必須和孫權聯合的理由,孫權也有和劉備聯合的必要性,至於演義那些,什麼諸葛亮舌戰群儒、利用二喬智激周瑜等那都不是主要的原因。
-
12 # 中州史話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資治通鑑》
周瑜雖然對戰勝曹操自信滿滿,但還是向孫權提出要精兵五萬的要求,但孫權只能給他三萬,而且這已經是孫權的家底了,一旦周瑜作戰不利,回來孫權和周瑜就得破釜沉舟,和曹操決一死戰了。而在這時,劉備恰恰有兩萬兵,一萬是關羽從樊城帶出來的,一萬是劉琦屯在江夏的。赤壁之戰,東吳投了三萬精兵,劉備投入了二萬精兵,從兵力投入看劉備的實力不可忽視,孫權當然要和劉備聯盟,增加己方的實力。
江陵之戰的主角是周瑜、甘寧、呂蒙,東吳軍對江陵長達一年的圍攻最終逼走了曹仁、徐晃,拿下了長江上游的重鎮。容易被忽略的是此時的關羽,關羽這時率領一萬水軍遊擊於荊州、漢水之間,切斷了襄陽曹軍和江陵曹軍的聯絡,將江陵孤立起來,為東吳圍攻江陵創造了條件。雖然這時關羽充當的是配角的角色,但是沒有這個助攻,主攻攻城就會困難得多了。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資治通鑑》
這恐怕是很困難的。赤壁之戰前的情形和官渡之戰前有點像,這時的曹操就像袁紹實力強大,孫權就像彼時的曹操有一定實力,但是比著對方還差的很多,而劉備就像張繡一樣,有自己的部隊,佔著一塊地盤,但是比著另外兩方都顯得很弱小。張繡倒向曹操,消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增強了曹操的實力。劉備聯合孫權,增強了東吳的實力,也讓東吳少了一個對手,要知道荊州此前一直是東吳的死敵,雙方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劉表死後,魯肅的上計就是如果劉備、劉琦、劉琮相互內鬥,就藉機吞併荊州,防止被曹操搶了先手,如果劉備和劉琦、劉琮通力協作,就和他們聯盟一塊應對曹操。由於劉琮率眾降了曹操,劉琦和劉備抱團在一塊,所以魯肅就採取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的策略,實踐證明魯肅的策略是十分對頭的,孫權和劉備聯盟是必須的。
-
13 # 三隻眼鑑歷史
引言 赤壁之戰的關鍵點
首先提到赤壁之戰,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中中國人,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說婦孺皆知。就連三四歲的小孩,從小父母都在給他們講三國的故事,看三國的圖畫書籍。
再加上電視劇《三國演義》,電影很多次的翻拍,還有民間戲劇的演唱。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赤壁大戰的具體情況。最起碼其中的幾個重要參與者,都能說出來幾個,比如:曹操、諸葛亮、周瑜、劉備、魯肅,孫權等。
而從這段古老的往事之中,誕生了幾個家喻戶曉,流傳甚廣的幾句口頭禪,歇後語,成語等!實在是對中中國人的影響太大了!比如說我們經常說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無論是有知識的文化人,還是不識字的農民,都多少了解一些,這三國的故事。
但是有一個要點,赤壁大戰的關鍵,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大家知道的都是表面的戰況,表面的原因。
曹操是赤壁大戰的失敗者,以絕對的軍隊優勢,慘敗了。周瑜夥同諸葛亮,用了火攻,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再詳細一點,因為黃蓋先自虐,再詐降曹操,最後實現火攻,取得戰爭勝利,挽救東吳,準確的說,是挽救吳主孫權於危難之中。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基本情況,但是大家不妨往更深層次,再多想一點。事情有那麼簡單嗎?曹操何等精明的權謀之人,他難道想不到,周瑜諸葛亮會用火攻?
就算他曹操,消滅了袁紹,勢力大增,而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望風祈降。曹操驕傲了,大意了。這合理嗎?
這是戰爭,是殺人的遊戲,就算曹操大意了,曹操身邊還有無數的謀士,軍師。難道就沒有一個提醒曹操,對方可能會用火攻,難道曹操陣營之中,就沒有一個明白人?
答案顯然不是!也就是說曹操是知道,周瑜諸葛亮可能會用火攻,但是他為什麼沒有防備呢?這個問題我過了很多年才明白。因為這裡面牽扯到另一種哲學——中國古老的易經哲學。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請大家耐心往下看:大家會疑問赤壁之戰,跟《易經》有什麼關係?
告訴大家,有關係,而且有大關係。這裡不是講迷信,當然用科學也是沒法解決的。
其實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狼狽不堪,逃回北方老家之後。回到家裡,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開《易經》重新查詢原因。他看了《易經》之後,仰首哈哈大笑,喊叫著:“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身邊的侍衛們,都哭著說:“主公,我們打了那麼大的敗仗,死了那多的兄弟,主公還笑?”
曹操情緒穩定下來,也沒法跟大家解釋,就回了大家一句,“算了,你們不懂。”
曹操明白了什麼呢?
這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赤壁大戰的關鍵點,周瑜所說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火攻的關鍵點是風,而且必須是東風!
在《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把諸葛亮妖魔化,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描寫的諸葛亮,神神叨叨的,又是搭臺登高,焚香祈禱祈風。那其實都是諸葛亮玩的,糊弄周瑜的把戲。
其實真實情況是,諸葛亮讀《易經》,比曹操讀的要好一點,諸葛亮讀的更透徹一點,他根據易經的法則,推測出來,那幾天必然會有東風過來,所以他一直在等待。
諸葛亮只是比曹操高明一點點,就是多讀了一點點書導致了赤壁之戰,曹操死傷無數軍士。
嚴冬季節 為什麼會突然刮東風?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史書記載是盛冬季節,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候。赤壁地區颳得是實實在在的老北風,而曹操的軍隊駐紮在面向北方,而周瑜諸葛亮的軍隊在曹操的對面,是逆風方向。
也就是說火攻,按照正常的情況是,如果火攻,風向是有利於曹操軍隊的。也就是大冬天颳得這北風,周瑜諸葛亮是根本沒有辦法實現火攻的。如果火攻,那也只會是燒到周瑜自己的軍隊。
但是怪,就怪在這一點上。在《三國演義》裡面,周瑜雖然知道火攻,可以打敗曹操,但是颳得風向不對,火攻不可能實現。所以周瑜一直憂心忡忡。
後來諸葛亮為他排憂解難,說可以施法術借得東風!其實是他根據《易經》算準了,就那幾天會突然改變風向。
曹操的失誤,也正是這一點,因為曹操他知道如果對方周瑜諸葛亮用火攻,他會失敗。但是當時是嚴寒天氣,酷冬時節,颳得是北風。曹操以及他的謀士們,認為這樣的風向,對方不可能用火攻,如果他們真用火攻,那隻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取滅亡。
但是最後,卻出人意料,本來颳得好好的西北風,突然那兩天改變方向,颳起了東南風。加上黃蓋的偽裝,詐降。曹操之前用鎖鏈把很多戰船,繫結在一起,本來是為了更加牢固,此刻卻變成軟肋,負擔,一時半會兒,又不能立馬解鎖,結果變成了赤壁大敗。成就了周瑜的美名。
一陽來複,曹操沒有讀懂這一點,導致赤壁大敗揭祕:《易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一陽來複”。舉兩個我們身邊的例子。
大家知道中原地區,有個詞語叫做“井拔涼”,其實說的就是農村井裡面的水,夏天是冰涼的。有過農村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炎熱的夏季,農村人吃水,都是用壓水井,或者以前那種老式的古井,打水。而打出來的地下水,是很冰涼的。
現在大家都擁擠在城市裡面,用的都是自來水。城市裡面的小孩,很少有機會體驗這一點。
這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炎熱的夏天,農村地下里的水那麼的涼,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那井裡面的水,反而又是熱乎乎的。外面下著大雪,寒風刺骨,井裡面的水,卻很暖和。
這一點怎麼解釋?用科學怎麼解釋?沒法解釋,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為什麼。就像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永遠都不會改變,如果改變了,那就出大問題了。
“一陽來複”,是怎麼回事?
大家都聽說過“迴光返照”,就是人之將死的時候,突然有一陣好像要緩過來的樣子,說話有力氣了,臉色也好了,就好像疾病康復了的情景,這就是迴光返照,也叫做一陽來複。
如果病人能夠抓住這一線生機,那就可以繼續活下去,這裡不展開談這個話題。以後再說。
還有女士的例假,一般是一個月,但是準確的是二十八天,就會來。每個月都會如此,除了懷孕,其他情況如果不來,那就有問題。
風向,潮水,潮起潮落也同樣如此。本來颳得好好的西北風,但是突然有兩天時間,十分反常卻刮東南風。每個月都會有幾天。包括我們的脾氣也是這樣,有時候,比如一個月,有兩天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
為什麼?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為什麼?沒有人能夠解釋。我們吃的一大碗米飯,怎麼被身體吸收的,怎麼又變成糞便的?誰能清晰的解釋?
回到主題,赤壁之戰的時間,發生在嚴寒時節,本來正常的刮的風向是西北風,但是在那個月之內,必定會有兩天時間,風向相反,刮東南風。
這一點諸葛亮在《易經》裡面,是看懂了的。所以他告訴周瑜,耐心等,還故意搭臺登高,焚香禱告,祈求借東風。其實他不搞這玄乎事情,到了那幾天也必定會,突然調轉方向刮東南風的。
這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來由。這就是赤壁大戰的關鍵點,曹操當時沒有明白這一點,回答家裡,翻開《易經》,才突然明白,為什麼本來刮的西北風,怎麼那兩天突然刮東南風了。
劉備的到來,對孫權是雪中送炭 情勢所逼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孫權為什麼要和劉備聯盟,才能在赤壁大戰之中,打敗曹軍。
首先赤壁之戰的背景是,曹操當時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他消滅了袁紹,臣服了遼東的公孫淵,只剩下馬騰韓遂少數的區域。
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帶著老弱病殘,從新野逃命。此時的曹操可以說:志得意滿,名聲勢力,響徹中國大地。
曹操自己的軍隊,加上兼併了荊州劉琮的軍隊,號稱水陸兩軍八十萬,浩浩蕩蕩,準備收拾孫權。
而孫權這邊幾乎所有的謀臣武將,都一邊倒的想要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孫權馬上就要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一個了。
只有魯肅、和後來的周瑜主張孫權,不要投降曹操。接著與孫權分析利害關係,敵我雙方優勢劣勢。可以一戰,而且未必會輸。周瑜開始跟孫權籌謀劃策,要孫權給他五萬軍士,但是孫權暫時卻只能提供給他三萬。
曹操八十萬軍隊,對孫權來說,馬上就要大難臨頭了。孫權卻只能零時抽調三萬軍隊,可見他的軍事力量是多麼的薄弱。
剛好諸葛亮又來見孫權,為他陳述厲害,諸葛亮告訴孫權,劉備手下關羽還有一萬多軍士,加上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還有一萬多軍隊,也就是說劉備又可以提供兩萬多的軍士。
孫權繼續在後面不停的調兵譴將,還可以再增加新兵,但是需要拖延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孫權不得不借助劉備的力量。更何況在這種危難之時,孫權自己的謀臣將領,除了周瑜魯肅之外,都是主張投降曹操的,與孫權的思想背道而馳。
此時的孫權,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劉備那麼少的人馬,還是被曹操打的狼狽不堪到處跑,只剩下一萬多軍士,都沒有投降。他孫權,江東之首,十萬民眾,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根深蒂固,民心所向,怎麼能投降呢?
有了諸葛亮的鼓勵,再加上劉備劉琮的兩萬軍隊,協力合作,共同禦敵。此時的孫權,怎麼可能會拒絕劉備的幫忙呢?
孫權他高興還來不及?只有周瑜魯肅站在孫權的立場,主張他堅決抵抗曹軍,如果再加上劉備劉琮,那不更是雪中送炭,取得戰爭勝利,又多了一層把握。
但是真正的主力軍隊,確實是東吳的軍士。比如周瑜打黃蓋,黃蓋帶上火藥,乾草,偽裝的軍士,放火,這都是周瑜東吳的軍隊。但是這也是應該!畢竟,曹操直接的目標是要吞併東吳孫權。
周瑜帶領下的東吳士兵們賣力拼命,是理所應當!東吳孫權與劉備聯盟,是勢力所逼,是當然的必然選擇。多了劉備,他就多了一層底氣,多了一份把握,多了一份信心。
-
14 # 全新視角觀歷史
三國中的赤壁之戰可謂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孫權當時坐擁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國富民強、兵精將勇,為何要與當陽之戰失敗的劉備聯盟呢?這著實是一個令人奇怪的問題。
其實,面對曹操的大軍,如果孫劉聯盟沒有形成的話,勝算會很渺茫。
曹操相繼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群雄,一統北方,實力雄厚,兵精糧足。此番又大敗劉備、奪取荊州,有虎視江東、一統天下的決心。曹操發書與孫權,“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叛逆,軍鋒向南,劉琮降服。如今,我統領大軍八十萬,將要與將軍在吳地一道打獵。”
面對曹操的巨大壓力,東吳陣營中迅速分化為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和以周瑜、魯肅為首的主戰派。張昭講明抗拒天子之命的名不正言不順、曹操實力之強,力勸孫權投降,不失封侯之位。而魯肅、周瑜則勸說孫權不要投降,以江東之兵,與劉備聯合,同心破操。而此時諸葛亮也來到東吳,舌戰群儒,勸說孫權合力破操。此時,東吳所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但孫權最終還是聽從了周瑜、魯肅的建議,決心抗曹。
二、孫劉聯盟的優勢
當時曹操雖然有八十萬大軍,但是不長於水戰,而且不少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病倒。而孫權擁有江東六郡,士兵精良、長於水戰,雖然士兵數量不及曹操,但也是兵強馬壯。東吳歷經三代,孫堅、孫策、孫權,已是根基穩固,頗有實力。如果與劉備聯盟、打敗曹操,那麼就可以兵發荊州,進而問鼎中原。
而當時劉備雖然經歷了大敗,但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劉備佔據夏口,擁有兩萬軍隊,與江東的孫權互成倚角之勢,同心抗曹。
孫權和劉備面對曹操的大軍,實為脣亡齒寒的關係。二者聯合起來同心抗曹,才有勝算。
三、孫權為主、劉備為輔
孫權實力較強,兵強將勇,命周瑜率領三萬水師抵擋曹操的大軍。孫權不僅如此,還趁著曹操、劉備大戰之際,派兵突襲九江郡的合肥和當塗,意欲減少戰役東線濡須口的軍事壓力。孫權為主,正面抵抗。
而劉備與劉表之子劉琦,駐守夏口,總共兵馬兩萬。面對曹操二十萬大軍,如果正面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劉備是向孫權求援的一方,因此劉備為輔,與孫權共同抗曹。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盟的勝利、曹操的失敗而告終。自此,曹操元氣大傷,無力南下。而孫權經此勝利,虎視荊襄,意欲問鼎中原。劉備擺脫了失敗的局面,開始謀取立足之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如果當時劉備和孫權未能聯合抗曹的話,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啊。
-
15 # 西索的蘋果
這個事情真可以好好說說。
第二,劉備和劉琦這支軍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江夏可以作為曹操和孫權的緩衝地帶,我孫權拖上你劉備,你不和我一起玩,你就先和曹操玩,你要被曹操玩死。你和我一起玩,我在你後面掩護你,我減少損失,何樂而不為?
第三,就當前形勢而言,孫權夠得著的也就只有劉備。既然劉備主動投懷送抱,我為什麼不樂得接受呢?
第四,按照三國志記在,關羽張飛皆當世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何況劉關張睡覺同席,吃飯同桌。有那麼猛的兩位當世名將,最起碼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敵人吧。他們會為了保護劉備而死幹曹操,我就可以節約人力成本了。
-
16 # 歷史深度揭祕
當時劉備才幾千人馬,加上江夏公子劉奇的人馬也不過二萬,孫權當時比劉備實力雄厚得多。最起碼有五.六萬人馬、曹操水陸軍八十三萬,詐稱百萬,兵峰所指,其實是指向劉備。劉備窮圖未路,與孫權一拍即和,孫劉聯盟建立.赤壁大戰後。其實是劉劉備集團得到大部分的勝利果實!
而且這倆人還是對頭: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所以周瑜總指揮純粹扯。孫權連張遼都對付不了,更何能獨對曹操。劉備有英名,關、張皆萬人敵,可牽制曹操一部分兵力。孫劉聯手才能成功。
回覆列表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興兵近二十萬,南征荊州的劉表。
當時荊州牧是劉表次子劉琮,這人是個慫貨,用曹操的評語來形容,不過是“豚犬”一般的凡庸人物。這年九月,劉琮派出使者北上到河南新野縣謁見曹操,正式投降。這樣,劉琮就把荊州方圓數千裡地域,以及上百萬人口拱手送給了曹操。
劉琮的望風投降,對於下面三個人而言,是突如其來的壞訊息。
第一個人當然是江夏的劉琦(劉表長子)。
弟弟劉琮事先並未與他商量,就把荊州送給曹操。而江夏是荊州下屬的一郡,自己將何去何從呢?他感到十分為難,只好觀望一下再說。
第二個人是寄居荊州的劉備。
他雖然有偉大抱負,可惜他時運不濟,好長時間裡都未有大的建樹。到四十多歲依然兩手空,他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和袁紹等人。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劉備在曹操的攻逼下,南奔荊州投靠劉表。可惜劉表對他也是戒心很重,並不重用他。
在這裡,他結識了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市西)的諸葛亮。在諸葛亮的指點之下,劉備確立了“跨有荊、益,以圖中原”的行動方針。曹操南攻荊州時,劉備等人正在襄陽城北的樊城練兵,準備迎戰曹操。劉琮投降事前也沒有和劉備通任何訊息。待到劉備覺察到動靜不對時,曹操大軍已經越過宛城,距離樊城只有百餘里了。
這時的劉備,又驚又氣,也無暇與劉琮理論,慌慌忙忙帶著家眷、部屬和隨從百姓共十餘萬人,向南面四百里外的江陵縣城逃去。曹操一聽到死對頭劉備南逃,立刻命令五千騎兵精銳日夜兼程追趕。劉備逃到距江陵還有百餘里的當陽長阪,被曹軍追到。一場血戰之後,劉備與幼子劉禪,以及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突出重圍,其餘人眾和輜重物資全部被曹軍掠走。
第三個人則是孫權的得力謀士魯肅。
魯肅是孫權最為倚重的一個謀士。他根據當時形勢,為孫權謀劃了霸業設計,讓孫權以江東為基礎,伺機向西發展。第一步是剿除江夏郡的黃祖,把勢力擴充套件到漢水一帶。第二步則要攻滅荊州的劉表,從而完全佔領整個長江流域。那時可自立為帝,向北統一天下!
而現在劉表已死,江夏郡實際是劉琦控制。曹操已控制荊州,實力強大,他此次來荊州弔喪就是來為他的主上孫權尋找可靠盟友,劉琦素來與諸葛亮關係密切。
他主動會見劉備,問對方的打算。劉備開始並沒有聯合孫權的打算,他打算越過嶺南去投奔蒼梧郡(在今廣西自治區梧州市)的太守吳巨。魯肅認為這不是辦法,大力勸說劉備與孫權聯盟。
劉備與諸葛亮都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改道向東,再由沔水東下,最後至江夏郡鄂縣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東)才住下來。
這邊曹操在長江北岸邊的江陵大作舟艦,廣集軍資,訓練水軍,準備乘勝順江東下,好好收拾劉備與孫權。
形勢危急,諸葛亮與魯肅立即起程,到下游去見孫權。具體孫權願不願意,那就看諸葛亮的本事了。
魯肅西上荊州,孫權十分關心荊州局勢的發展,也起身上行到柴桑縣(今江西省九江市)住下,觀望動靜,等候訊息。
魯肅來到柴桑,先向孫權報告了荊州的近況,然後說明諸葛亮的來意。孫權聽說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荊州,馬上意識到自己處境極其不妙,隨即吩咐安排接見,想看看諸葛亮有何打算。
至於曹操方面,諸葛亮也做了分析,雖說曹操軍隊人數眾多,然而經過長途跋涉,疲乏不堪,已成強弩之末;何況戰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另外,現今荊州的百姓,也並不擁戴曹操。如果孫劉聯合,同心協力,一定可以打敗曹操。曹操敗退北方,鼎足三分之勢就形成了。讓孫權一定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聽了諸葛亮一番坦誠的陳述後,孫權心裡也開始盤算。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信的意思是說,最近我奉天子命令討伐有罪之人,戰旗剛剛指向南方,荊州的劉琮就舉手投降。現今本人組織水軍八十萬,正要同將軍你在你們吳縣一帶會獵一場。
孫權對於是否抗擊曹操召開了會議,除了魯肅與周瑜是堅定的支持者,其餘大臣都懼怕曹操實力,主張投降。
周瑜是東吳軍隊總指揮,他對曹操情況也很熟悉,知道曹操並沒有八十萬軍隊。他從北方帶來的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還是疲乏之兵;他得到的劉表降兵,最多七八萬人,而且對曹操並不信任。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卻並不可怕。
而且北方並未完全平定,關西的馬超和韓遂是曹操的後患;曹軍放棄鞍馬,使用舟船,又是舍長用短;現今時值隆冬,曹軍即便想策馬揚鞭,也缺乏飼馬的草料;曹軍遠來南方,又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以上種種,都是曹操用兵的不利之處。
周瑜請求孫權給予他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曹操。當時五萬精兵一時難以全部調集,周瑜只帶了三萬人,和老將程普為前軍左、右主將,率軍與劉備會合,魯肅為軍事參謀,協助籌劃軍事方略。
當時周瑜大軍趕到樊口,劉備還嫌周瑜帶的兵有點少。劉備的近兩萬水軍也立即出發,一同西上迎擊曹軍。
也就是孫劉出的兵力旗鼓相當,他們都不夠強大,單憑一己之力都對付不了曹操,只有聯合才有勝算。而這其中,魯肅、諸葛亮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多說兩句: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獲得全勝而結束。這場大戰,開創了三分鼎立的初始局面,在三國曆史的程序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在赤壁大戰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推出的是諸葛亮,但其描述多是文學家的誇張而非歷史事實。
諸葛亮戰前促成孫劉聯盟有功,不過聯盟能否實現,最後全憑孫權一句話。即使是魯肅和周瑜,也只能建議,只能出力,而不能左右全域性。真正起決定性作用者,非孫權莫屬。
在這一年,年輕的孫權才二十七歲,諸葛亮二十八歲,周瑜三十四歲,魯肅三十七歲,劉備四十八歲,曹操則已經五十四歲。可見這場大戰,不僅是弱者打敗強者,而且是小將打敗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