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船伕觀史
-
2 # 小聰歷史客棧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許多地方都酷暑難當,如此炎熱,在現代有空調的社會尚且如此,那問題來了,古代沒有空調等黑科技,也會經受連續的高溫天氣,作為古代至高無上的皇帝來說,他們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
第一:使用冰塊避暑
在古代使用冰塊降溫是最常見的方法,專門有人為皇宮運送冰塊,這些冰塊一般都是在冬天的時候開鑿出來,然後儲存在地窖裡,夏天的時候運上來,供皇宮使用。
當然皇宮裡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一般是皇上皇后和太后以及得寵的寵妃,尋常嬪妃和宮女太監只能哪涼快哪待著了,沒資格享受冰塊。
第二:修建避暑行宮
很多皇帝在天氣很炎熱的時候,都會選擇外出休假避暑,唐朝時期有甘泉宮,清朝時期有承德避暑山莊,明朝時期有瀛臺,四面環水,也是明朝後妃和皇帝避暑的地方。
第三:宮女扇風
古代皇帝身後都是有宮女手拿大蒲扇伺候的,這些宮女都是經過了專門的訓練,一般在皇帝感到炎熱的時候,宮女們輕搖蒲扇,為皇帝送去涼風陣陣。
第四:製造“水機”
為了讓室內的溫度更低,古代的皇宮來發明瞭“水機”,涼水被“水機”送到屋頂上,然後涼水沿著屋脊散落下來,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溫作用,這種方法在古代十分先進,頤和園曾經出現過,後來已經失傳了。
第五:冰盤風輪
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放在一個大的陶器中,冰塊上放置一個可以旋轉的扇形道具,旋轉的時候,冰塊自帶的冷氣就瀰漫了整個房間,感到涼爽。
其實古代如果皇帝待在皇宮室內,不外出活動,再加上上述的避暑條件,還是可以忍受的,畢竟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熱。你們說是嗎?
-
3 # 遊史無終
俗話說:“最熱不過三伏天”,在古代,炎熱酷暑是人們躲不過的一道坎,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旱災、蟲災等天災令他們苦不堪嚴。
但是,對於擁有無數特權的皇帝來說,夏天的高溫還是奈何不了他們的,古代皇宮對皇帝的降溫方法多樣,且花樣百出。
用冰《周禮》載,藏冰之制,冬藏夏用,歷朝據此用冰制度。可見,從周朝開始,古人就會用冰降暑了,炎熱時,夾塊冰放入酒水,一飲而盡,別提有多愜意。
但是,冰是皇宮特供,普通老百姓可用不上。《唐會要》載:夏至日頌冰及酒;宋代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清朝已有刨冰,在夏季也會賞賜大臣冰塊。看看,連大臣要用冰都得是皇帝賞的。
涼扇防暑必備工具,文獻記載中的商代扇子,本是車上遮雨用的,叫“扇汗”。南北朝後,在扇汗外,又發明一種長柄障扇,後來演變為華蓋。古代沒有風扇、空調,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扇風”了。皇帝當然不用自己動手,太監宮女們邊扇邊幫著擦汗,熱意也沒那麼強烈。
游泳這是皇帝們最享受的降暑方法了。因為游泳,皇帝們可能會愛上夏天。
古代皇帝們都會找個陰涼的防暑聖地,建個行宮,再在裡面築個泳池,閒時攜幾位妃子,到池裡嬉戲,好不自在。
東漢靈帝就是泳池界的老手,他在西園建了一座泳館,一到夏天,就躲進這裡,命宮女妃子們把衣服全脫了,然後跳進泳池“裸泳”,自己則在旁邊享受視覺盛宴。高興時,自己也跳進去,與眾人同樂,每天這樣,夏天很快就過了。
-
4 # 三叔小記
熱有三伏,而且以三伏為盛。夏至的到來,標誌著三伏的開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便浩浩蕩蕩正式拉開序幕。
這時,宜伏,不宜動。作為皇帝,“不宜動”肯定是不合適的。炎炎夏日,古代皇帝他們怎麼避暑?
第一,利器——冰不光是現在有冰這種夏日神器,不可小覷古人智慧,古代一樣有冰。不同的是古代的冰靠的是“冬藏夏用”。
在皇家專門有一批人(特設立一個部門,如周朝的“冰正”機構,由凌人掌管),冬天河上結冰的時,領人開鑿冰塊,然後分割成塊,運輸到冰窖(周朝是“凌室”),儲藏起來。夏日的時候,由皇帝分配。
銅雀臺不只在鎖二喬,這裡也是曹操藏冰的一個大冰窖。
我們知道,冰塊易化,可想而知夏日吃上冰塊是多麼的奢侈。所以,演變成了一種官員的福利。叫賜冰,從周朝延續到清朝,清朝會發放冰票,有個規則叫冰炭銀。
當然,籠絡人心了。
也不是誰都能吃上,食肉之祿,才有資格享用冰塊。分冰以授大夫也。清朝才普及到每個官員。
總而言之,作為王朝最高的這個人,吃冰是肯定的。
第二,涼爽——冰水冰在,一切迎刃而解。從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涼爽的“冰+”品類。
冰+瓜果,舒服吧?冰鎮水果,管再熱的天,也不煩躁。你看曹丕還賦詩記錄這一美麗又美麗的心情,
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成語“浮瓜沉李”誕生,泛指“冰+瓜果”,特說夏日消暑的生活。
冰鎮水果外,還有“冰+食物”。元朝造出最原始的冰酪,以及渴子(中藥或水果製成的特殊的飲料),冰的酸梅汁、杏仁豆腐、什錦冰盤等等,還有蓮子湯。
冷飲涼爽!
除了吃的,皇帝待的也有講究,西漢未央宮有無上清涼的清涼殿,從這裡便可知後世避暑的方式之一是建築場所。而皇帝避暑的場所無疑是最佳的。唐有臨水而建的冰屋,或將藉助機械將涼氣送進屋,或把水傳到屋頂,以此落下來降溫。
手握天下資源,皇帝避暑不用愁。
-
5 # 秉燭讀春秋
“皇帝”這個詞是從秦朝嬴政開始使用的,嬴政統一了中國以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
也就是說秦始皇是中國的首位皇帝,是始皇帝。他想二世、三世、四世……一代代傳下去,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可謂是“其勃興焉,其亡也忽焉”。
所以咱就從秦朝聊起,看看歷代皇帝是如何過夏天的。古代可沒有空調和電扇,是因為沒有電也沒有電扇,但不缺會搖扇子的宮女和太監。
古代的扇子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便面”,也稱“搖風、涼友”等(如圖)
“便面”(扇子)起源於先秦,魏晉時期最盛行,比如竹林七賢這些文人就對扇子情有獨鍾。
三國時的諸葛亮對鵝毛扇愛不釋手,據說是夫人黃月英用鵝毛為他作的,提醒他要像鵝一樣保持警惕性。
到後來扇子越來越大,大約到了漢代時,扇子成了皇帝的一種威嚴用品,這時的扇子叫“掌扇”和障扇”,通常和“黃羅傘”在一起用來顯示帝王的尊嚴。(如圖)
再到了後來摺扇出現了,唐宋的一些文人墨客喜歡用紙摺扇,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既可消暑,又能增雅趣。
比如清代的乾隆就喜歡紙摺扇,他喜歡作詩,經常把寫有詩的摺扇送給大臣,無形之中為自己打了廣告,乾隆是個高調的皇帝。
到了漢代曾出現過一種半機械化的“七輪扇”,它是以機輪帶動運轉的一種風扇,形成風的效率高。
《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者……又做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我覺得“七輪扇”就是在一個葉輪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如圖)
除了風扇以外,皇上還會享受冰塊散發的涼氣。古代雖然不會製冰,但學會了儲藏冰塊,古人在地下挖很深的地窖,把冬天的冰塊儲藏起來,到夏天拿出來用,起到散熱的效果。
古人早就發現地下水的溫度正好和季節相反,夏天深井抽出來的水是冰涼的,而冬天出來的水卻是溫的,於是得出地下的溫度變化剛好和四季相反。所以古人挖地窖儲藏冰塊。
清代宮廷裡用冰鑑來放冰塊,是用銅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內用鉛或錫隔熱。將冰塊放入冰鑑內,食物放在冰塊中間,既能防暑降溫,又能儲存酒肉。
不過這種“冰箱”因為沒有電製冷,冰還是會化的,只是化得比較慢。
戰國時代青銅冰鑑(hàn)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鑑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
到了清代,人們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被人們稱之為"冰桶",實際是由"冰鑑"演變而來的。(如下圖)
<冰鑑>
清代的皇帝每到夏天就會到承德避暑山莊消夏,這和現代人生活習慣差不多。東北人每逢冬天就到海南居住,為了就是避寒,皇上也是這樣,去避暑山莊是為了避暑。
清代之前的皇帝為了避暑還修建了“涼屋 ”。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水的涼氣來降溫,農村有的往屋頂撒水就是利用水來降溫的,還有在屋外挖個深井放水,透過迴圈水帶走熱氣達到降溫的目的。
再就是大家熟知的“竹夫人”,即竹製品,竹涼蓆竹枕頭,皇帝睡在上面比較涼爽透氣。
總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製冷裝置,但皇帝有許多納涼的方法,皇帝不會因炎熱而中暑,但苦了伺候他的人了,無論是冰還是扇風,都離不開人的操作,正可謂“涼了一個人,熱了大傢伙”,皇帝真不是東西!
-
6 # 秦右史
那麼,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夏天的炎熱呢?皇帝為九五至尊,享受各類人間煙火風物,我就說說清代皇帝避暑之地吧。1703年,清聖祖康熙皇帝開始在承德營造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作為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但是,這個避暑勝地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是用時89年,到了乾隆時代才正式完成,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後一項工程竣工。
承德夏季涼爽,雨量集中,基本上無炎熱期,適合作為避暑之地。在建築設計上,融匯了滿族文化特色和漢族古典宮苑經驗,整個山莊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在形態上為東南多水,西北多山,結構精巧。並且,風景建築設計大多仿照江南名勝,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大小建築有120多組。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盪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
正是無數奇巧工匠的努力,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使避暑山莊宮殿建築園林化,又顯示出皇家園林的氣派,是中國古典園林建造藝術的巔峰之一。正因清代皇帝夏季多來承德避暑山莊行政,同時接受蒙古西藏和藩屬國祝拜,此地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
-
7 # 李信謙
夏天天氣炎熱,尤其是三伏天,更是讓人不好受呀。
現在出門有車,進門有空調,日子過得舒坦的緊,哪裡還感覺到熱呢?除非是戶外工作者,不得不外出。
可是天熱也有天熱的好出,這不這就有這麼多美女出來炸街了,又是帶火了街拍這個行業。
扯遠了,古代人無論天氣多麼熱,可是不能這麼穿呀,這叫衣不蔽體,有悖道德傳統。
天氣熱了,老天爺可不管你是皇帝還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可以找個河溝撲通一下跳下去涼快涼快,皇帝可就不行嘍。
那麼,皇帝怎麼避暑呢?
1.人工降溫
怎麼個人工降溫呢,說白了就是扇子扇。
我雖然不能跳到河裡涼快一下,但是我是皇帝呀,有的是特權呀,這個時候不用什麼時候用呢。
於是,眾多宮女伺候著,拿著扇子扇扇,人工降溫。
在一點,皇宮的特殊建築,冬天保暖,夏天通風。高屋頂式建築本身就比現在的樓房要涼快得多。
2.冰塊降溫
要不說誰都想當皇帝呢,特權太多了。大夏天的三伏天,人家居然有冰塊。放在普通百姓家,想都不敢想吧。
冬天採冰也是皇宮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它關係到來年夏天皇上和後宮的舒適生活。
冰塊採好以後,放到冰窖裡儲存起來。等到來年夏天,拿出來給皇上的屋子降溫。
皇上批奏摺批的心煩了,或者熱的不高興了,這盆冰塊往這一放,絲絲涼氣慢慢順著毛孔進去皇上的身體,這個脾氣也就沒有了。
皇上舒服了,大家都舒服了,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一看冰塊不多了,太監比皇上還著急呢,早早地就預備好了。
3.冰鑑降溫冷凍。
可是那個時候沒有冰箱呀,怎麼辦?
古人的智慧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發明了——冰鑑。要說這個是幹什麼用的呢?
總體來說和冰箱的意義是一樣的,只是功能沒有這麼強大而已。
麻煩的就是冰塊時間長了就化了,得再換新的冰塊。
即便是麻煩一點,大批的人願意幹呀,畢竟放冰塊不也很涼快嗎。
對於這東西,普通百姓肯定是想都不敢想的。
(冰鑑)
4.修建行宮避暑
這個主要提現在清朝多一點。
要說清朝啊,那是從關外過來的。關外天氣涼快呀,到了北京,夏天熱的像個大蒸籠一樣,難受的很。
怎麼辦呢?想起了老祖宗在關外涼爽的生活,又想回到哪裡避暑去。
真是的,嫌熱在關外待著吧,不要進北京呀。
於是,找地方修建行宮避暑吧。就這樣,在相對涼快的熱河修建了避暑山莊。
一到夏天天氣熱了,皇上帶著後宮呼啦啦的跑熱河去了。再看看故宮裡邊,沒有啥有分量的人了。
看看這山是山,水是水的,自然涼快了。
還有一些方法,比如皇帝自個也好拿個扇子,除了裝裝文雅之外,沒事也能扇兩下,代表人物就是乾隆。
再者,雍正這一輩子都沒有去過避暑山莊,但是他有一個絕世法寶,那就是用玉石特殊製成的席子,這可是真正的涼蓆啊,躺上去可涼快了。由於耗費巨大,下令不許後世再製。
當然,還有一個絕世好方法,當一切外在的降溫條件都沒有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人人適用,人人可用。那就是“心靜自然涼”。
這個法寶到現在依然特別好用,每當天氣特別熱的時候,我都是用這個方法來降溫。
回覆列表
夏季的炎熱的確是沒有高科技的古代人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不僅百姓如此,作為九五至尊的帝王也是如此。相信這也是歷史上大多數大一統的朝代有更願意定都北方的原因之一,僅有的一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都城定在了南京,也沒能堅持多久,兒子朱棣稱帝后,便匆匆遷都北京。
除了定都在北方以外,古代的帝王還有哪些避暑的措施喃?
首先,在古代便惠及尋常人家的扇子、涼蓆、涼枕等工藝品就不必提了,我們就來看看哪些是古代帝王特有的避暑措施。
一、黑科技“古代冰箱”
“冰鑑”相信很多愛看清宮劇的朋友都不陌生,其實冰鑑早在春秋時期便已經出現,1977年被發現的曾侯乙墓中便有一個工藝精美的“青銅冰鑑”,冰鑑一般分內外兩層,外層用來放置冰塊,內層用來存放冷藏保鮮的食品,同時將冰鑑放入室內,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後來的“木質冰箱”及“掐絲琺琅冰箱”都是由冰鑑演變而成,可以說“冰鑑”的出現確實是一個古代的“黑科技”。(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詳細介紹過“青銅冰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這裡就不再具體贅述了。)
二、裝有製冷裝置的“空調房”“空調房”是唐宋時期皇家宮廷、達官貴族避暑納涼的重要方式,特別是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在宮廷中專門建有避暑用的“涼殿”,“涼殿”中安裝有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製冷裝置,利用迴圈冷水的方法,讓冷水從屋頂流出,沿屋簷流下,激起涼氣,同時轉搖扇輪,將冷氣傳往殿中。
三、帝王獨有的避暑方式“行宮避暑”
“行宮避暑”是清朝皇帝的最愛,就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例,始建於1703年,共耗時89年才建成,整個山莊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共有72景,工程十分浩大。這份納涼的待遇,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而“承德避暑山莊”也幾乎是每位清朝皇帝每年必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