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鴻毅
-
2 # 偶得一笑
沒有這麼簡單,心理合一說的是主觀的,知行合一說的是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是主觀去和客觀相符合,是主觀的能量去轉化為客觀的能量,因此兩者是不一樣的。
-
3 # teacher.fan
謝謝邀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合一不是知行合一。心理合一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人類文明,文化,倫理,道德,社會規則的思考和認知,是認識思考肯定否定到再認識思考肯定否定反覆不斷的過程。總之,心理合一是停留在心理活動的層面,並沒有付諸行動,只對自己產生影響,而對外界,對他人並不產生實質性影響。而知行合一就不同了,一個人經過思考或者叫思想鬥爭,確定一種理論的對錯,然後拿來進行社會實踐,這就是知行合一。心理合一重在思考,知行合一重在行動。所以簡單地把心理合一當成知行合一,顯然是比較片面的。
-
4 # A11樓
真不敢苟同。本人一介布衣,沒有資格在教授面前指手畫腳。僅憑個人的粗淺認知,發表不成熟的意見。錯愕難免,歡迎批評指正。個人覺得心理和知行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往往源於本能,在一種潛意識的指揮下,做出各種舉動。而知行合一,是明朝大儒王陽明的話,出處記不得了,但意思顯然要複雜一些。首先知是要有一定條件和基礎的,需要接受一定的後天教育,才稱為知,而這個行是在具備知的前提下,受知識引導,從而做出的行為,必然更具理性,科學。所以兩者差異是非常大的。
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針對程朱理學的先知而後行進行反駁的。強調的是知和行是不可分開的,是一體兩面。沒有透過行而獲得知,假知;沒有知而行,是盲行。再透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兩句說明要達到知行合一,需要格物致知。
而你所說的教授認為的心理合一,完全達不到這個意思。可以理解為,強調了知的層面,而沒有行的層面,還是停留在腐儒和苦禪那個層面。
教授這樣說,一個原因,可能是他不懂。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認為給你們解釋知行合一,聽的人聽不懂,所以就說是心理合一,糊弄一下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