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路有家駒
-
2 # 音之坊
第一 就是現在的音樂市場結構趨於飽和,甚至可能過剩。和我們吃飯是一個道理,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看到什麼飯都香,因為物質比較匱乏,沒什麼可挑的,吃飽是第一原則。所以,那時候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刻。而現在不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早已告別了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吃飯就不會成為你的深刻記憶,昨天或前天你吃了什麼飯,你能記住嗎?有的人甚至中午吃完,晚上就忘記吃的什麼了。這和為什麼人們對老歌都有那麼深的記憶,而新歌就像過眼煙雲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 就是作品的質量。包括作詞作曲演唱等各個環節的品質。沒有嚴格的准入制度,市場比較亂像,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作詞譜曲,隨隨便便一個會哼哈的就可以當歌手。再加上科學技術的提升,什麼音效卡、變音等科技的加入,讓很多歌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真實。這樣出來的作品,如果你要是能把它記住,那你就是大神。
第三 就是音樂過度市場化、利益化。以前的作品老師們會先把品質作為產品的第一要素。而市場化後,受利益的驅使,很多作品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爆紅,能不能圈粉,能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這無疑背離了做好優秀作品的初衷,這就出現了新歌運來越多,可優秀的作品卻少之又少。
現在的歌曲,製作更加精良了,樂器更加昂貴了,樂手技術更厲害了,科技含量也更高了,可偏偏能打動人的作品卻不多。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所有藝術都不是靠外在東西來取勝的,真正動人的部分是核心、情感與共鳴。恰恰如今的歌曲最缺這些。
音樂是藝術形式的一種,誰唱,為什麼而唱,以哪種方式唱,唱後有何價值,這是現在的音樂人士不喜歡深入研究的。快餐文化興起,他們更習慣來個順耳的副歌,配上美酒咖啡的歌詞,然後一臉愁苦的唱下來。
如此套路,何以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