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什麼大少爺

    1、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2、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3、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6、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7、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8、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1、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12、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3、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 2 # niushu生活視角

    舉例: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

    翻譯:

    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

    翻譯:

    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篇》

    翻譯:

    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4、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

    翻譯:

    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5、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篇》

    翻譯:

    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 3 # 商界詩人高曉君

    《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

    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

    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ài)。”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xìng)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chǎn)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 4 # 5忘初衷

    句子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

    翻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

    翻譯: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篇》

    翻譯: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4、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篇》

    翻譯: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對話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孔子說:用政治手段約束民眾,用刑法手段規範秩序,民眾會設法規避而沒有羞恥的感覺;用道德教育啟發民眾良心,用禮來規範秩序,民眾會既遵守秩序又知道羞恥。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譯: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譯: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麼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採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靈公》)

      譯: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不會尊敬他。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

      孔子曰:“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譯: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

      譯:孔子說:“先派定各 部門的負責人,赦免部下的小過失,提拔德才兼備的人。”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譯:實行無為而治的人,就像舜帝一樣英明,還需要再去做什麼呢?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魯哀公問道:"怎樣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孔子回答說:"提拔舉用正直的人,使他安置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會服從;提拔邪曲之人,使他居於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服."

      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治理一個大的國家應該像煎小魚一樣,不要經常翻動,破壞魚的完整。

  • 5 # 趙日金141

    《論語》中有孔子曰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如此,《論語》中有關治國理政的孔子語錄,對不在位的人來說,都是廢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10平的房子怎麼設計呢?